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15 09:54:32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数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教案【集锦8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

  每组一个塑料框

  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附:课后反思

  1、重视对数学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的数学不象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为某一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甚至会结合故事、情景进行数学活动。

  2、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大班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总会结合角色游戏。例如在数学活动“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开:小猪有一张一次性消费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买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价格的牙膏,小猪想了想,买了2支4元的牙膏。

  这时老师提问:“小猪券上的钱用完了吗?你觉得怎样买才更加合理?”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

  1.券上还剩1元钱,小猪这样买就浪费了。

  2.小猪应该买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这样正好是9元。

  3.买1支4元和1支5元。

  3、让幼儿与材料互动。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经验的。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时,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的组成,经过老师的点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了解其特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名称和相似物体。

  2、通过图形的拼拆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3、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并遵守操作活动规则。

  活动准备:

  橡皮泥、各种图形若干、彩笔、绳子、小棒、小组操作图、椭圆形和圆形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参观“图形游乐园”的形式复习已认识的图形,初步感知椭圆形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游乐园”里有什么图形?

  2、找一找“图形游乐园”里来了什么样的新朋友?

  3、猜一猜新朋友叫什么?跟读“椭圆形”

  二、比较椭圆形和圆形,区别其不同点。

  1、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进行比较椭圆形与圆形的不同。

  A、将橡皮泥捏成椭圆形和圆形进行对比。

  B、取椭圆形和圆形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种图形的不同。

  C、折叠椭圆形和圆形探索其变化。

  2、请幼儿将椭圆形纸上下左右对折,引导幼儿发现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折印不一样长。

  2、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活动。

  3、让幼儿讲一讲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同?

  三、采用“听、取、摸、变、折”的游戏法,认识椭圆形。

  1、请找出椭圆形,并说:我拿的`是椭圆形。

  2、通过摸一摸、感受椭圆形的边没有角、不扎手。

  3、请用绳子变出椭圆形。

  四、启发幼儿讲一讲周围生活中有那些物体是椭圆形的。

  五、小组活动

  第一组:以当个“小小魔术师”的形式激发幼儿将椭圆形添画成各种物体。

  第二组:给椭圆形涂色:将椭圆形找出来、涂上同一种颜色。

  第三组:用椭圆形和圆形拼图案。

  第四组:看图、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然后把横线上相应的数字圈起来。

  六、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富有创造性的幼儿作品。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 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四)延伸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与圆柱体(幼儿用书)

  把圆柱体涂上绿色(大班上册幼儿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重要特征及不同。

  活动难点:

  交流讨论清楚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多种球体圆柱体的物品若干(乒乓球、网球、弹珠、罐子、圆柱体积木等)。

  2.人手一个球体(乒乓球)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积木)。

  3.数学操作纸p37认识球体和圆柱体,蜡笔。

  活动过程:

  一、操作探索,发现特征。

  1.交代活动要求,师:桌上都有些什么物品?这些物品哪些是可以滚动的?请把这些可以滚动的物品找出来。

  2.幼儿探索操作,寻找可以滚动的物体。

  二、感知球体、圆柱体的特征。

  1.请幼儿交流自己寻找到的可以滚动的'物体,并通过演示证明这些物体是可以滚动的。

  ——师:这些能滚动的物体是哪些东西?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2.请个别幼儿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师幼共同概括球体与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我们就叫它球体)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师:球体和圆柱体都会滚,它们滚起来一样吗?

  ——幼儿人手一个球体和圆柱体进行滚动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从不同方向滚动,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鼓励幼儿相互间轻声交流。

  4.教师整理幼儿的交流结果并小结:球体放在地上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放在地方却不是各个方向都能滚动的。

  5.请幼儿说说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三、操作练习与评价。

  1.幼儿完成数学操作纸p37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2.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集体检查改正。

  活动延伸:

  1.拼搭圆柱体。

  ——师:那么多圆柱体能不能拼搭在一起,成为一些新的圆柱体呢?

  2.理解圆柱体只要圆面大小相同,就可以一直拼搭起来,成为新的圆柱体。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球体的一般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能区分圆形和球体。

  2、让幼儿发展比较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乒乓球人手一个、硬币人手一个、地球仪一个、珠子若干、纽扣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二、玩硬币

  1、师:(出示硬币)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拿出硬币玩一玩,玩好告诉我你是怎样玩的?

  2、请个别幼儿示范玩,教师小结。

  师:把硬币立起来会朝前后滚动,也会转,如果不立起来就不会滚。

  3、师幼再玩一遍转硬币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

  师:我们一起玩把硬币立在桌子上转,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像什么一样?

  三、玩乒乓球

  1、(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乒乓球,完好后也请小朋友告诉我你是怎样玩的?

  2、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师:乒乓球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滚动的。

  四、摸摸、看看

  1、幼儿摸摸硬币和乒乓球,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师小结。

  师:硬币摸上去扁扁的、平平的,而乒乓球摸上去鼓鼓的,放在手心手要圆起来才能抓住的。

  3、看看乒乓球和硬币是不是一样的

  4、师小结:硬币看上去只有一个是圆形的,而乒乓球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圆形的。像乒乓球这样会朝任何方向滚动的,摸起来鼓鼓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圆形的形状是球体。

  五、找找

  1、在篮子里找出圆形和球体。

  2、教师检查幼儿操作结果。

  3、师小结。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东西都是球体,小朋友回去的时候可以在家里找找看,哪些东西也是球体,明天来幼儿园的时候再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首先反思自己。状态不好,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太顺。或者是教具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是没有把操作要求交待清楚,感觉整个课堂纪律不是太好。对孩子讲话没什么激情,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以后一定多跟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把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一步感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基本特征,发现几种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感受图形变化的多样和有趣,产生观察、探究图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人手一张,剪刀、小盘子人手各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说说正方形和长方形

  1.说说正(长)方形的特征

  师:看一看你的这张纸,它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长方形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2.操作验证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这张纸是正方形(长方形)的呢?

  引导幼儿用对折、比较的方法验证纸的形状。

  (二)图形变一变

  1.变一变正方形(长方形)

  (1)用折一折的方法,尝试将正方形变成长方形,长方形变成正方形。

  (2)交流“变”的方法。

  (3)将折去部分的纸剪下,放到盘子里。

  (4)再次变一变,将正方形(长方形)变回原来的形状。(直接折和剪)

  2.变一变其它图形

  (1)说一说用折的方法,正方形(长方形)还可以变成什么图形。

  (2)引导幼儿先折后剪,将正方形(长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3)交流“变”的方法,重点认识梯形的主要特征,辨识梯形。

  3.幼儿说说自己还想变的新图形,根据情况简单认识菱形等图形,激发幼儿变图形的兴趣。

  (三)图形拼一拼

  1.数一数:一共变出了多少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2.尝试用变出来的图形拼一样东西或一幅图,并交流。

  3.将变出来的图形拼合成一开始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小结

  师: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一张看起来没有用的废纸 ,可以让我们玩图形拼一拼、变一变的游戏。以后当你无聊的时候,你可以找一张纸来玩一玩,像今天这样剪图形、拼图形,也可以……

  几何图形的学习,从小班到大班,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有相关的内容。不同之处在于,认识的深度,对幼儿的思维要求有所不同。同样,小、中、大班幼儿认识图形也有一个过程:

  ●小班: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所以幼儿会把圆形说成太阳,正方形说成是手帕。

  ●中班: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且能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逐步做到图形守恒,不受图形的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图形;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加以比较,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对平面图形的组合拼搭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以及一定的创造性。

  ●大班:能够理解一种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如:长方形与三角形、梯形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对活动价值的思考

  设计这一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幼儿亲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在看看、折折、剪剪中进一步丰富有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基本特征的直观经验。因为有了小、中班的图形学习经验的积累,到了大班阶段,已不仅仅局限于辨认图形。一方面,我关注了引导幼儿运用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如观察、比较等探索图形特征,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这也是一个帮助幼儿梳理思维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进入小学学习几何图形是很有价值的。

  二、对活动设计的说明

  1.力求“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简单、真实、自然、有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追求 ,本次活动我也尽量做到这一点。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就是一张纸(而且是废纸),一把剪刀,幼儿在玩“图形变变变”的游戏中获得了新的经验。我推崇自然、融洽的教学氛围,以整合理念为指导,自然渗透多种对幼儿长远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如:倾听的习惯、按要求操作的习惯、有序的操作习惯、多角度思考的习惯、环保的理念等,让幼儿在丰富数学经验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习惯得到培养。

  2.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本活动一共有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考虑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特点。第一层次是辨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一是运用已有经验回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二是用对折、比较的方法验证。我采用先说正方形再说长方形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到幼儿的认识特点,正方形的特征比长方形的特征容易描述,在描述完正方形特征后再说说长方形的特征并比较两者的异同也比较自然。而验证图形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在分享同伴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幼儿学习正确的验证方法,从而知道了“很多东西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比一比、试一试。”

  第二层次是正方形变长方形,长方形变正方形,然后再反过来变回原来的形状。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幼儿感受了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另一方面给了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两种变法的经历。很明显正方形变长方形对幼儿来说很容易,而长方形变正方形就有点难度,这里还是用了同伴资源,让幼儿相互学习变的方法,在“变”中进一步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次是“变一变其它图形”,主要是变三角形和梯形。这一步相对前面几步有所放开,只要求幼儿用“先折后剪”的方法,变出除正方形、长方形以外的图形。其实这次“变”并不是很难,而难就难在操作的要求上 ,有一些孩子习惯拿剪刀随意剪,而今天恰恰要求他们先折后剪,让图形更加标准,这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个环节,采用“变式”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梯形的特点是一重点,将一个梯形变为两个梯形就是对其特征的巩固。

  第四层次是汇总数数图形的种类和数量,尝试用变出的图形纸拼图,在拼图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组合与变化。而拼出完整的一张纸,一方面给幼儿一种成功和有趣感,另一方面也让幼儿体验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活动结束前,引导幼儿发现一张废纸的用途,渗透环保理念。

  3.关注幼儿良好的学习和操作习惯的培养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按要求规范操作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也比较强调这一点:“我们今天玩的这个游戏每一步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不听清楚的话你可能会玩不下去,所以一定要认真听清要求哦。”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三根不同长度的物品进行比较,获得长短排序的认知和体验。

  2.培养幼儿自然测量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橡皮泥、操作纸、笔。

  配备教具:数块若干、数字、小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猴,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我们一起给小猴做长寿面吧”。

  出示橡皮泥,搓长寿面,让幼儿可以获得长短排序的认知和体验。

  发给每人一块橡皮泥,要求每人搓三根长短不同的面条,搓完后要按从长到短的摆放。找出最长的一根面条。

  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比出最长的.一根。将每组最长的一根交给老师,老师将这三根面条随意摆放,请幼儿目测,哪根最长,哪根第二长,哪根最短。

  引导幼儿测量面条的长度,培养幼儿自然测量的能力。幼儿用小数块测量每一根面条的长度,再数数有几个小数块?并贴上相应的数字。

  重点提示:幼儿用数块测量时,摆放数块是要对齐面条的两端,中间不能有空隙,再进行点数。

  结束:小猴子见到这么多的长寿面非常高兴,他会过一个高高兴兴的生日。

  二、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请幼儿翻开书第5页,请幼儿用数块沿着图中的铅笔进行拼摆。

  请幼儿数一数每支铅笔需要几个数块。把数字圈出来。

  引导幼儿根据测量的长度,在括号内用圆圈和错叉表示三支铅笔中最长的铅笔和最短的铅笔。最长的铅笔在括号里画圆圈,最短的铅笔在括号里画错叉。

  注意:引导幼儿摆放数块时要对齐铅笔的两端后再进行点数。

  活动延伸:幼儿手拿小数块在活动室里找物体去测量,并引导幼儿记录在操作纸上。(可提供一些其他测量工具,如:线绳、尺子等)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初步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在小组活动中能边做边讲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学具:红色圆片(1——10)

  教具:积木、雪花片若干 1——10的圆点卡片 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认识单、双数

  (出示圆片、见书图六)“黑板上有什么?”“每一行有几个红圆片,谁

  会用数字来表示?”(请幼儿在每行圆片下放上相应的数字)“你是怎么数的?”(带领幼儿一起说说每排圆片的数目)

  “小圆片要出去散步了,我们让每行的圆片两个两个手拉手,排好队吧”(教师示范两两排列,方法是把最上面一个圆片拿下来与最下面的一个配对,如果是单数会有一个不能成对)

  “现在1、2、3、4、5的圆片已经两个两个排整齐了,谁来为后面每行的圆片两两排队?”“看看哪些数两个两个配对后有一个是单的,哪些数两个两个配对后没有单的.?”(幼儿操作,并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总结:两两配对后,有一个单的就叫单数,两两配对后没有单的叫双数。

  2、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①分别指单数和双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讨论。

  ②说一说:教师任指某一数,引导幼儿观察。“它是几?排成什么样子?

  是单数还是双数?”

  二幼儿操作

  摆积木:教师出题如:请你摆出7。(幼儿就摆出7块积木或雪花片)

  请给这7个积木两个两个手拉手排队。排好之后,看一看,它们排出来的队伍是怎样的,这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以这样的方式出题,让幼儿通过摆放不同数量的积木或雪花片,进一步感知单、双数)

  三游戏:传球

  玩法:教师摇铃鼓,幼儿传球,鼓声停,球传到谁的手上,谁就到老师

  手中抽取一张圆点卡,数一数告诉大家是几个圆点,几是单数(或双数)(游戏可反复进行)

  四结束部分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数两两配对后有一个是单的就叫

  单数,两两配对后没有单的就叫双数。单数有:1、3、5、7、9,双数有:2、4、6、8、10.

  2、收拾用具,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1-12

大班数学教案07-06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01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04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8-08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13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19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20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25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