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1. 感受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漩涡,了解这些漩涡的共同特性。
2. 尝试运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看到的漩涡。
3. 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4.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 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二、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漩涡图片(2)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3)记录活动表格幼儿资源包:(1)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2)记录活动表格亲子活动包:(1)容器、搅拌器皿、沙。
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漩涡的形成。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
三、科学词汇漩涡:水流急转所激起的螺旋形。
四、方法词汇观察:观察怎样制造漩涡。
操作:用不同的物体制造漩涡。
记录:哪个物体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五、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律动导入:让幼儿跳转圈舞,感受漩的动作。
2.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已经认识了漩涡,请幼儿说说在哪儿见过漩涡?你看见的漩涡是什么样的?你觉得漩涡像什么?
3. 幼儿作业组织幼儿用各种材料直观的表现出自己看到的漩涡。1.画密密麻麻的螺旋线,拿剪刀顺着螺旋线剪,剪一个漂亮的漩涡。2.用毛线摆螺旋线。3.把橡皮泥搓成长条,把长条摆成螺旋线。
水中做漩涡。先问幼儿会在水中制造漩涡吗?然后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制造漩涡?(1)用手搅。(2)用嘴吹一吹。(3)用筷子搅水。然后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尝试制造出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漩涡,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制造漩涡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操作时不把水弄到衣服和地面。
5.教师小结。
原来用长而细的搅拌器皿在大而深的容器中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6.活动延伸(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一根葱和有色的水:运用漩涡的知识看看葱在漩涡中会怎样。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水中的散沙如何成堆:水中有很多沙子,怎样把它们捞出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没有特定形状的特性。
2、观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个标准排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水、各种透明容器,幼儿各自带一个透明容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实验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难点:激发幼儿利用感官发现水的别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玩水的经验
1、介绍自己玩水的生活经验
2、说说你觉得谁是什么样子的?
二、玩水
1、将水倒入各种形状容器中,说说水的的形状
2、讨论:为什么水的形状会改变?它到底是什么形状?
3、再现试验证实“水没有形状”
4、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运用自己带的容器装水互相观察水的形状
小结:水是没有形状的,当容器变化了,水的形状也就变化了。
三、帮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那个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2、老师实验同种大小容器
不同种容器装水
小结:原来比较多少时,要将水装入同种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没有形状外,它还有什么特点?
小结:水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铁丝圈吹出的泡泡。
2.运用多种方法玩肥皂膜,尝试不同形状。
3.能积极探究,大胆表达。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多个个不同形状的铁丝圈(有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铁丝一段
2.老师调制好的肥皂水,两个同样大的玻璃瓶,两盆冷热不同的水
3.集体记录纸、肥皂膜的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老师的神奇水
1.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神奇的水,和一些形状各异的铁丝圈,要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看看有些什么形状呀?
2. 老师将方形的铁丝圈放入肥皂水,举起,请幼儿观察上面的膜——学习名称“肥皂膜”观察肥皂膜的.颜色、形状。
老师小结:方型的圈取出方型的肥皂膜,那么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呢?
二、用肥皂膜变泡泡
1. 师:猜一猜各种形状的肥皂膜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
2. 老师出示记录表,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3. 幼儿操作,尝试用不同形状的肥皂膜吹泡泡,观察吹出的泡泡形状。
4. 集体交流幼儿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进行记录。
三、感知肥皂膜的张力
1.师:肥皂膜除了能吹出泡泡,还会变魔术呢!
看老师演示:出示一根铁丝,架在方型圈上,然后蘸上肥皂水,变成两个肥皂膜。
师:看,现在老师手上有两个长方形的肥皂膜,如果老师用牙签把其中的一边戳破,那么另一边会怎样呢?(幼儿猜测)然后老师请一名幼儿演示戳破一边的膜。
2.师:如果移动中间的铁丝,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3.集中交流幼儿的发现,老师小结
4.教师实验: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铁丝圈,同时蘸肥皂水后上下拉开,请幼儿观察呈现的圆柱型肥皂膜。
四、观察肥皂膜遇冷遇热的不同变化 教师实验,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瓶上蘸上膜,然后放在两个水盆里,观察膜的变化。
教师小结:遇冷膜会凹陷,遇热膜会往外凸起。
五、神奇的肥皂膜
组织幼儿观看视频资料,有各种漂亮的,超大的肥皂膜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我采用实物先激起幼儿的兴趣,再动手动脑,最后以游戏结束为线条展开。让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所以幼儿在整个课堂上的表现都相当的积极,整节课始终是在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对幼儿在活动中的种种行为,我都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以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动画片《巴布工程师》为主引导幼儿在帮助巴布工程师装饰庄园的过程中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新规律,并感知排序可以按颜色、形状、图案等多种规律排序。由易到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以幼儿为主教师引导的方式学习。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表现并给与幼儿相应的奖励。
活动目的:
1、发现ABAB、ABB、AAB的排列规律,感知一定规律排序的美。
2、初步感知物体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排序,并能用排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进行自检和互检,并大胆表述交流。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难点:
重点:发现ABAB、ABB、AAB的排列规律,感知一定规律排序的美。
难点:能按照物体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排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看过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图片。
物质准备:巴布庄园的环境,图片、彩夹、排序操作卡、花片、地垫、印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巴布工程师”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导语:大家好,我是巴布工程师,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装饰一个有规律的庄园,庄园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规律的,先来看看我的这条栏杆吧。
二、引导发现ABAB、ABB、AAB的排列规律
1、观察庄园栏杆的排列顺序提问:
(1)这些花朵有什么不同,这两种颜色是怎么排列的?
(2)如果我想接着往下排,应该怎样排?
(3)这两朵中间应该排什么?
小结:第一条栏杆是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个隔着一个这样的规律一直往下排的;第二条栏杆是一朵黄两多红一朵黄两多红一个隔着两个这样的'规律一直往下排的;第三条栏杆是两朵黄一个红两朵黄一个红两个隔着一个这样的规律一直往下排的。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用彩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提醒幼儿从纸板有箭头的方向开始夹。
(3)拿材料前要先思考我要用什么规律装饰我的花朵,想好了再动手。
三、观看PPT,引导幼儿能按照物体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排序
1、引导语:巴布还装饰一些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房子有哪些规律
(1)你看懂了那一座房子,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如果我想接着往下排,应该怎么排?
小结:第一座房子是颜色不一样,一个红星星,两个绿星星一个隔着一个这样的规律一直往下排第二座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一个大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一个隔着两个这样的规律一直往下排第三座房子形状不一样一个圆形两正方形一个圆形两正方形一个隔着两个个这样的规律一直往下排
2、引导幼儿操作排列,巩固ABB和AAB的规律
四、以“布置庄园”的情境,引导幼儿按规律布置。
引导语:现在你们都已经学会了有规律装饰的本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巴布庄园里都有哪些东西需要我们装饰的(出示图谱)
1、教师介绍组别:
(1)、房子组:投放颜色不同的花片、印章、形状不同的图形还有水彩笔
(2)、围墙组:投放形状不同的彩练、树桩(在桌面上完成后在拿过去拼接起来)
(3)、铺路组:绿色和红色地垫(从中间的点开始向旁边铺路)
(4)、整理花朵组:要求按颜色规律排好花朵。
2、幼儿分组操作。
(1)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组别,能按不同的规律布置庄园。
(2)鼓励幼儿按自己喜欢的规律进行有顺序的排列,感受规律排序的美。
(3)能进行自检和互检,相互交流。
3、庄园落成,展示幼儿成果,体验感受规律排序的美。
五、欣赏课件,感受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美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继续寻找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东西.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根有直根、须根、块状根三种。2、学习根据要求对各种的蔬菜的根进行分类。3、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力。活动准备:1、多种植物:菠菜,萝卜,葱,多种常见蔬菜。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常识按常见蔬菜的根进行分类。
1、出示多种蔬菜,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多种蔬菜。
师:小朋友,今天钟老师为你们带来很多的礼物,看看都是什么吧?你们认识他们吗?那他们都是些什么蔬菜呢?我们一一来认识他们吧!
2、引导幼儿观察蔬菜的根。
师:那每一种蔬菜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呀?我们来看看吧!那今天我们专门来看看这些蔬菜的根。蔬菜的根都相同吗?你们能把他们相同根的蔬菜的放在一起吗?
二、引导幼儿了解根的种类。
1、说一说分类的结果,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们都放好了吧!为什么你们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呢?
(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蔬菜的根)
教师:蔬菜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一根一根的,有的一块一块,有的是一根一根小小的)
2、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教师逐一植物的根。
师:第一图上的蔬菜是什么?菠菜的'根是一条粗粗的,旁边会有一些细小的根,这样的根叫直根。
(其他两种类型的根的引导同上)
3、请幼儿再次对蔬菜进行分类。
4、根据根的种类相互对分类进行检查,教师指导。
三、了解根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认识根的作用。
师:植物为什么要有根?根有什么作用呢?你们先和小朋友说一说根的作用吧!
(要求幼儿和同伴相互组织)
教师:植物的根可以吸收贮存、合成泥土中的营养,帮助植物体固着,还可以进行繁殖作用。
四、收拾教具,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1-07
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1
中班科学教案08-03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9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