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9 08:21: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4篇(实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4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技能点:继续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评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属于新闻文体,不属于记叙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新闻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说理的层层深入。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点到即可,不必花大多时间深究。

  体会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篇题为《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消息,我们不仅学到了有关消息的知识,还了解了航天飞机的爆炸给美国航天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虽已成为过去,但那悲壮的场面,却引起了人们的追思,在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的世界关注和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郝铭鉴写的《“挑战者”号追思》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文章,作者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必将从中获得很深的启示。

  (二)导读课文

  1、检查预习,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幻灯片一:

  a、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红字注音。

  惊心动魄 座右铭 坚持不懈

  b、词语积累

  ①故障②开拓③启迪④震耳欲聋⑤座右铭⑥惊心动魄

  ⑦高处不胜寒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默读课文,筛选信息。

  (1)认真阅读第1段。

  ①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举出什么事例,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实,摆出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蒙难的事例,提出:“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种看法,不仅是对麦考利夫的探索勇气的高度评价,高度赞扬,而且启发人们深思:探索需要勇气。

  ②段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的看法?

  (2)认真阅读第2段。

  ①本段摆出了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得出什么观点?

  第2段列举了以下事例:

  a、“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它于1903年12月17日试飞。

  b、“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1908年5月15日飞行成功,10年之后开辟了第一条“伦敦-巴黎”国际客运航线。

  c、“波音747”是美国制造的大型客机。

  d、“空中客车”是欧洲一些国家合作制造的大型客机。

  e、“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②作者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说明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推动了航天飞机和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

  教师生发:

  纵观人类航空的历史,可以看出,航空事业是在飞速发展的。这一切得益于飞机的发明者和驾驭者,得益于早期的乘客,因为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勇敢精神”。所以,作者指出,他们这些人值得“大书特书”。相反,如果没有飞机的发明者、驾驭者和早期乘客等一批人的勇敢精神,也就更不能有航天飞机和人类壮丽的太空事业。作者在列举大量事实之后,进而明确指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本段结尾写到“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特别是在惨剧发生以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和国会议员纳尔逊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勇敢精神和献身精神。

  (3)精读第3段。

  ①作者是怎样进一步列举实例说明“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有探索精神”的?

  作者在“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之后,紧承第2段明确提出“不仅航天事业,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的观点,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剖析,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接着,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事例有: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试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研究雷电时,利赫曼教授触电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

  ②第3段,举例:从航天事业转到一切科学事业;说理:从探索精神深入到冒险精神。文章说:“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4)认真阅读第4段。

  ①这些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这一点的呢?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理论论据和表明观点的句子来,在原文中勾画并做旁批。

  理论论据有:

  a、引用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长又远,我还要上天下地去寻求。古人尚且有这种探索精神,我们怎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b、引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些理论论据进一步证明:研究社会科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探索者,特别是21世界的'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飞机的勇气,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我们坚信: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②第4段,举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说理:从自然科学者需要探索、冒险精神深入到一切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这种精神。文章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如果没有层层深入的说理,只是不断的举例,那么,就有堆砌事例之嫌,反而使人感到罗嗦、庞杂,同样,如果没有一层层地举例,只是层层深入地说理,这“理”缺少事例的依托,就会显得空泛无力。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结合,文章才血肉丰富,富于活力。

  3、整体感知。

  (1)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及其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作者认为:能否积极地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成果,是社会是否文明、国家和民族是否充满信心的标志。这正是我们要发扬探索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2)讨论,请结合以上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它先陈述事实然后提出观点,先摆三个月前报道的新闻事实,接着由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又由航天事业联想到一切科学事业,由自然科学联想到社会科学,然后从大量实例中得出观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对本文作者的思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短评这种文体的知识。

  (四)布置练习

  课外就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挑战者”号追思

  郝铭鉴

  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评论: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

  自然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座右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⑵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⑴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⑵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品诗句内涵,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师:请同学们读提示框里的文字,说说获取的重要提示是什么。(请三四位学生表达)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韵律、情感和诗意。

  1、师:(根据生前面表达赞赏性评价引入)那么接下来我们在阅读提示的指导下一起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部分。

  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处理吗?

  学生读的句子可能有:

  1)“谁…丛中游动”→读出柔软的味道和温馨的气氛。

  2)“谁…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全诗的结尾,应该也是感情抒发的高潮,要读的铿锵用力,才能够鼓舞大家。…

  教师点拨:

  同学们谈了局部处理朗读技巧,老师认为从整体把握的话,全诗的.第一节朗读处理建议要轻柔甜美一些,第二节要沉重悲愤、铿锵用力。你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地朗读一遍,检测老师的设计是否合理。

  师问:那么美好的事物组合了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么多不美好的事物组合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幸福温馨的理想设世界;黑暗压抑的现实世界。

  小结:其实诗中刻画的一个又一个事物,在诗歌赏析中有一个专用词语——意象。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浸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第一节开头进行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及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朗读时要轻柔甜美。第二节开头也进行三次反问,也是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意象,写的是阴暗冷酷,压抑苦难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铿锵用力。我们再齐读一遍,注意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一个个鲜明的意象。

  四、作业:

  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反复咏叹,共出现九次之多。请同学们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板书设计:

  星星

  温馨美好←△→阴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品味星星的象征含义;寻找品析诗中的精彩语句。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二、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三、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习题。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拓展阅读:《燕子》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汉字,掌握部首查字法的使用步骤。

  2、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对联的意境,掌握三则对联。

  3、熟读《十二月花名歌》。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7个汉字,掌握部首查字法的使用步骤。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幅图。图上的小狐狸在干什么?

  想吃葡萄。

  播放儿歌:酸葡萄

  导入新课: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儿歌吧。

  出示儿歌。读一读,把你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二、查字典

  1、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应该怎么办呢?。

  查字典,问老师。

  老师不是实时陪在你的身边,老师给你推荐一位老师。出示谜语:老师不说话,肚里学问大。有字不认识,可以请教它。——字典

  2、如果你认识一个汉字,但是不知道它的意思,可以使用音序查字法。如果这个汉字你根本不认识,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查字方法——部首查字法。

  部首查字法怎么做呢。只需要四步。我们以“狐”为例学习一下。

  第一步:要查“狐”的读音,要先确定这个字的部首是“犭”,再数一数“犭”的笔画,共三画。

  第二步:在“部首目录”里的“三画”中找到部首“犭”和它所在的页码。指导学生找到页码,允许同桌或者小组。

  第三步:按照页面,在“检字表”中找到“犭”部。再数一数“狐”字中除去部首还有几画,然后在相应的位置找到“狐”字和它在正文中的页码。

  第四步:按照页码,在正文中查到“狐”字,读音和字意你就都知道了。

  3、查字典练习。

  数一数这些部首有几画,他们在“检字表”的哪一页?

  出示:“艹、犭、”等部首。学生小组合作查找。

  数一数这些汉字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出示:葡、紫、狸等生字。学生小组合作查找。

  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

  出示表格。学生完成课上的表格。

  4、认识汉字,出示要求认识的汉字:葡、萄、紫、等7个要求会认的汉字,学生认读。

  三、日积月累

  1、学习: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结合图片讲解。

  2、学习: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结合图片理解。

  3、学习: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结合经历讲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玩一玩对对游戏,记住这些对联。

  四、我爱阅读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花朵?

  学生自由表达。

  2、一次出示图片,感受花的美丽。懂得适时有花开,月月很美好。

  3、一年十二月,月月花不同,你还知道哪些花朵,它们在几月盛开?说给同学听听吧!

  学生自由表达。播放音乐欣赏:十二月花名歌,结束教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备课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