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2 08:41: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合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 题:

  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

  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

  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

  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有质疑,或新的发现提出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分析提示: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七、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八、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特点,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吧!教师出示图片提示。

  九、结束语: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因古代文人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吧!

  十、课外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十一、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二、学习目标

  1毖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1乘锌挝闹凶约合不兜牟糠帧

  3蹦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绷煳蜃髡咦プ【拔锾氐憬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笨吻埃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师应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图或实景录像带。

  2币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而不是他认为的许多株,也不是有的朋友说的两株。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前文的句子,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难读的语句、段落,教师可适当范读,亦可用音乐、图像、语言等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这一要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背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练习,当堂背下来。还应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背诵的部分,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3绷煳蜃髡叩谋泶锓椒ǎ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鸟的天堂》是进行这项训练的第一篇例文,“思考·练习”第二、三题就是体现这个训练重点的。教学时,可以凭借这两个题目,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这两个问题,细细品读课文,能够读出点味道,有点自己的感悟。

  第二步,就这两个问题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可以从总体上谈怎样写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某一处标点的使用说说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理解的句子,如,“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领悟到,这是因为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好像一个个颤动的生命。再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第二个不加引号,这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第三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读读,然后抄下来。

  4痹谘习了写大榕树和众鸟活跃场面两部分之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就“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怎样理解‘感到一点儿留恋’这句话”等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到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的自觉行为,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北究巫执式萄В注意让学生读准以下多音字的音:“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兴奋”中的“兴”读xīng,“不可计数”中的“数”读shǔ。“巢”字上部分不容易写好,提示学生把三个“〈”写匀称。一些词语应结合课文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静寂:很静。

  应接不暇:暇,没有事的时候。本课形容鸟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堂:在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鸟的天堂”指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6薄八伎肌ち废啊敝醒∽鎏獾哪康氖巧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次有趣的练笔机会。可鼓励学生尝试一下,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

  四、参考资料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

  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 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 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词。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2) 助词,的。 乃其一气气之余烈

  (3) 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 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题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

  (2) 名词用作动词。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

  (3) 动词使动用法。 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

  题5:古今异义

  (1)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2) 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 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

  (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 今义:应当杀害

  (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 今义:方位名词

  (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 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愿意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从曹冲称象的方法中受到启发,养成遇事开动脑筋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实验演示准备:自制船,大象或用小件重物代替“大象”,小碎石若干,面盆。生字卡片(包括本课形近字的卡片)。

  2.课件准备:多媒体演示材料。

  3.收集中外名人动脑筋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课题引入

  板书题目。生齐读:称象。

  过渡:象这么大,能称吗?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通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读课文,留意本课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教师注意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4.识字的巩固。

  a.抽字块认字。在硬纸块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得准的给予表扬。

  b.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自读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2.教师示范朗读。

  3.自读感悟: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在小组里说说你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模型演示“大象”如何上船,使船身压低的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得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演示,再读课文,感悟文字。

  5.老师小结,启发创新。

  曹冲称象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办法都好,这种办法,既不需要造称象的大秤,也不必把大象宰了,他很有创造性。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称象办法?

  6.读后表达(重点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

  写“再”“象”等6个字,要求一“看”(看清楚字形结构);二“描”(在书上描红);三“写”(独立书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注意指导关键笔画。“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第四笔是“丨”。

  课外实践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爱动脑筋的故事。

  第 二 课 时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我会说

  小组中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说得好的,推荐到班上说。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我会读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议。

  我会讲

  讲一讲自己课外收集的动脑筋故事,评“最佳故事员”。

  我会讲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我会填

  在再

  我()家里看电视。

  放学了,我们和老师说“()见”。

  田方()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回家先看书,()写字。

  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多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词,会用“应该,本领,真正”三个词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不应该依赖父母生活,而应从小就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道理。

  3、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懒狮子说的话,了解其不练功的原因,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中所讲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拼音卡片,幻灯片,小黑板写狮子妈妈的话。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生字读音,理解字词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狮子吗?你知道狮子有哪些特点?(凶猛,食肉,林中之王)

  2、今天我们学习14课《两只小狮子》,看看这是两只怎样的小狮子。

  二、初读课文

  1、读准课文生字字音,读通全文,标了出自然段。

  2、开火车读生字卡片。(例:kē 棵 ),齐读词语卡片。

  3、逐段朗读课文。

  4、再齐读课文。 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他们的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这两只小狮子的表现有哪点有同?

  3、读第二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1)第一句话讲什么?板书:一只刻苦练功 从哪儿看出刻苦练功? “整天”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练的时间长,从早到晚,不怕苦,不怕累) 它整天都练些什么本领?谁能用手势做一做滚,扑,撕,咬的动作?(滚可以练得身体灵活:扑能使动作迅速而凶猛,撕,咬能置猎物于死地)

  (2)另一只小狮子整天在干什么?板书:另一只什么也不干。 懒洋洋地晒太阳是什么样子?(没精打彩)

  (3)看图⑴谁是狮子妈妈?谁是刻苦的狮子?谁是懒狮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喜欢哪一只小狮子,为什么?

  (4)带着感情读2自然段。

  4、这只狮子为什么会这么懒?读 3-6自然段。

  (1)小树向懒狮子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练功”是什么意思?(锻炼本领)读出奇怪的.语气。

  (2)懒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那苦头”指的什么?说明什么?(怕苦)它认为什么是吃苦头?它说这话时什么语气?慢吞吞说明什么?谁来试读?

  (3)懒狮子不练功,以后怎样生活呢?它自己是怎样想的?(读懒狮子的第二句话) “凭着”是什么意思?靠谁呢?它父母有什么本领?它父母有什么地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想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板书:yi kao 父母

  (4)懒狮子说这话时是什么样子?(得意) 看插图⑵为什么会这样?(炫耀……)

  (5)它会生活得好吗?为什么?

  5、狮子妈妈是怎样教育懒狮子的?读第七段,把妈妈说的话勾下来。

  (1)妈妈一共讲了几句话?

  (2)抽读第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有谁可靠,只有靠自己)

  (3)要靠自己该怎么做?读第二句。“也”是什么意思?跟谁一样该苦练功?“应该”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这样说?(让他向勤狮子学习克服怕苦的思想)

  (4)妈妈还告诉懒狮子什么?真正的狮子是怎样的狮子(有独立生活能力,像父母一样做林中之王)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只有刻苦……学会生活的本领,才……)板书:中心句 这句话用子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妈妈什么思想感情?

  (5)听了妈妈的话,小狮子是什么表情?看插图(3)这时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6、这刻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小应该刻苦锻炼生活能力,不应该依靠父母生活的道理)

  7、小学生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应该学会哪些本领?

  四、全文板书:一只整天练习非常刻苦

  8、两只小狮子,另一只什么也不干,依靠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五、练习用“应该 本领 真正”说话。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职业,学习在生活中识字。(重点)

  2、通过读词语来巩固会认的生字并积累词语。(重点)

  3、会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风》,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难点)

  4、掌握书写祝福话语的格式。(难点)

  5、掌握书写规则。(重点)

  6、了解中国民俗特色。

  课前准备

  1、课件、图片、制作精美的贺卡。(教师)

  2、词语卡片、彩纸。(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设疑: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亲人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业吗?

  2.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很多职业名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工作地点和职业名称吧!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环节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趣味识字”内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这些名称打个招呼吧!热情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学生齐读)

  2.认识“工、厂、医、院、生”,指导识记。

  3.指导书写“工、厂”,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展示评价。(在学生书写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4.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职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识字的快乐。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

  (1)出示词语卡片。

  果皮树皮加法办法旁边两边

  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

  (2)多种方式读词语: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4)继续扩词,积累词语。让学生用“皮、法、边、许、处、生”继续组出不同的词语。

  2.写祝福语。

  (1)教师出示多种贺卡,让学生欣赏祝福语。

  (2)课件演示祝福语的格式。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给谁写,我们要顶格写。然后空两个格(大概两个字的位置)写上祝福的话。最后要写上我们的名字。

  (3)说一说你准备给谁写,写什么话。

  (4)一起试着做一张贺卡。

  (5)展示自己制作的贺卡。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扩词积累。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掌握积累词语的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了解贺卡的写法,锻炼学生把话写完整,让孩子在自主创作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在享受别人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让别人快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书写提示

  1.指导学生观察“小、水”的书写过程。

  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书写过程中共同的笔顺规则。

  3.教师强调“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4.指导学生观察“月、问”的书写过程。

  5.学生共同总结“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

  6.学生练写“小、水、月、问”。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美观、规范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呀,老师为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看看他们在生活中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二、故事导趣,形象背诵

  1.讲《画风》的故事。一个老画家给他的'弟子出了一道题目,要求他的弟子画出风的样子。周围的人听后都说风没有形状,也看不见样子,该怎么画?老画家的弟子们开始画画了。一会儿弟子们画完了,老画家非常高兴。你们想看一看这几幅画吗?

  2.出示图画,(按照诗句的顺序出示)说一说你看到风了吗?(引导学生说出从哪些现象可以看出风的存在。)

  3.我们为这几幅画配上诗句吧。课件按图片依次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按照图画背诵。

  4.这么美的一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峤写的。这首小诗也是一则谜语,同学们回家要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猜一猜诗里面写的是什么。

  小结:看看古人多了不起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以一则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以配画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古诗,孩子在学习中自然升华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及热爱。

  三、快乐积累,了解民俗

  1.同学们知道过大年吗?能说一说过年之前你们家里都要做些什么吗?

  2.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读一读,看看我们都要准备什么。

  3.学生自由读童谣。

  4.说一说这首童谣中你哪里没读懂。

  预设:(1)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2)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圆圆的小南瓜的形状。这种糖很粘,会粘住牙齿,让我们说不了话。(可以讲一讲灶王爷的故事)

  (3)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觉。

  5.齐读童谣。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韵文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其中的一些准备活动所吸引。教师为学生解疑的过程就是为孩子讲解中国风俗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猜谜语。

  按笔顺规则书写“小、月”。

  和家长一起读《春节童谣》,与家长进一步交流中国民俗的特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轻松完成了巩固识字、积累词语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同步参与到以古诗诗句创编的故事《画风》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案 篇9

  4、草莓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文章结构

  (二)质疑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六、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外貌

  小女孩神情深深自责

  动作专注认真

  一般大小

  种子饱满精心挑选

  乌黑光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精选】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