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2、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3、板书《第一朵杏花》。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年中小孩子牢记竺爷爷的话,当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时,他是如何告诉竺爷爷的呢?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导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说从这一大段中你体会到了竺爷爷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的杰出贡献,讴歌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毅力,献身科学的伟大。“科学朴素而美丽,纯洁而崇高,科学是所有现代人的必需品格。”本次读书会要引导学生交流与科学这一话题有关的读书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伟大的`献身,并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本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讲述、聆听、演示、感悟,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倾听、实践、筛选整合信息等各种能力。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本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讲述、聆听、演示、感悟,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倾听、实践、筛选整合信息等各种能力。
活动准备:
读科学家的书、了解科学实验。朗读科学家写的文章。
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一、会前动员
向全班同学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 (号召全员参加,小组合作,准备。)
二、组建活动小组
按兴趣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定组长,明确分工。
三、选择读书交流内容
有四项读书交流内容可供:
A.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B.演示并讲解有趣的科学实验。
C.朗读科学家所写的文章。
D.谈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教师不做硬性规定。
四、彩排
1、选好主持人,写好串联词。
2、组建评审小组,对各组所准备的内容进行检查。
五、召开读书会
事先布置好会场,在黑板上写好主题。可邀请家长及有关人员参加,并请他们参与。观众注意倾听、积极交流、大胆发言。做好会议记录。
六、交流
会后,可引导学生谈谈参加读书会的感受,自己的发言或写一体会在班内交流。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
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
读书会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写结合,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对比“打”与“送”,升华父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角度切换,建立父亲形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迟到》,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不急,老师有个建议,看大屏幕(出示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来概括。
“我”上学迟到了,父亲打了我,帮助我改正了错误。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70多岁时仍然记忆犹新。(出示课件)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能影响作者一生的,究竟是怎样一位父亲。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吗?(严厉、关心女儿、疼爱女儿、慈祥……)
二、感情诵读,品析“严慈并济”的父亲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父亲的严和慈。
感受“严”
1、说话要有根有据,自由读课文6—13自然段,找找哪些语句具体写出了父亲的严厉,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简单批注。比如一个词语、短语或者简单的一句话。3分钟以后交流行吗?
2、全班交流
A、“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感叹号不仅可以表示赞叹还可以表示气愤,三个叹号足以说明父亲气极了。从语气上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严厉。(分角色朗读对话)
B、“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我挨打了!”
怎样才能读出严厉呢?自己试试。(指名)
我仿佛看到了高举的鸡毛掸子,听到了令人胆寒的咻咻声。“拖、抄、抡”这些动作直接写出了父亲的严厉。能从其它句子中有所感受吗?
C、“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被宋妈抱上了洋车。”
外面的雨声有多大,我的哭号就有多响,外面的雨水有多少,我挨的打就有多少。
D、“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父亲下手狠,鞭痕让人有钻心的疼痛,怎么不严厉呢!
3、一次迟到,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呢?他是怎么想的?
指名交流时,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联系前文。
小结过渡:
父亲恨铁不成钢,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同学们还读出了他的慈祥。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慈”
出示18自然段:
“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1、指名回答。
2、送来的仅仅是夹袄和铜钱吗?送来的.还是什么?同学们,这简单的两句话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请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3、全班交流
A、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拨。
(虽然打在我身上,却痛在父亲心里,他懊悔不已。父爱是深沉的,不善言表的,只好通过行动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B、每一动作后都承载着父亲沉甸甸的爱。同学们,用心用情去读去感受吧。
指名——示范——再读——指名(朗读中注意方法点拨,情感渲染)
教师小结:我们看不见父亲的脸,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触摸到父亲那份厚重的爱!
三、入情入境,体味“我”的内心世界
父亲打了我,又送东西给我,作为女儿,“我”前后的心情和想法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挨打时的心情: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伤心、不解、难过、委屈……)
送东西时的心情:
小结过渡:
(感动、感激、后悔……)
我挨打了,我委屈,我生气,我不解甚至怨恨,因为那时我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是看到父亲追到学校送东西给我,看着他关爱的眼神,“我”的内心涌上一股暖流。同学们看啊,“我”在接过父亲送夹袄和铜钱时,眼里分明闪着泪光。
爱之深,责之切。听着我惨烈的哭喊,看着我狼狈的样子,想起我红肿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打的严厉,有时又是爱的深沉。
四、对比中升华父爱的高度
1、现在你觉得“打”和“送”,哪个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为什么?可以和伙伴小声讨论。
2、指名回答。
补充资料:
其实《迟到》这篇课文选自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她在写这篇文章时,父亲早已经去世了。她是带着对父亲的怀念来完成这本书的。读书时,我们在乎的不是文字的多少,而是它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有多大。
挨打时的皮肉之苦是短暂的,就像过眼烟云,一吹就散了;而送东西时的感动却是永久的,就如一块磐石,深嵌在我心中。多年以后,我记得的已不是挨打的疼痛,而是暖暖的、浓浓的父爱!
3、严而有情的父爱有效果吗?读课文19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这样父亲足以影响我一生!可是父亲早已去世,要是时光能倒流,要是父亲此刻就站在我面前,“我”该有多少话想对父亲说呀!拿起你的笔代替女儿把心里最想对父亲说的2、3 句话写下来。3分钟够吗?
5、指名交流。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那是因为你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林海音。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她70多岁时所说的话。生齐读。
林海音的故事影响了我,要是这个故事也能影响同学们那该多好啊!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认识部首“反文旁”;理解词语扫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3、初步了解非洲、南极的不同气候特点。能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水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认识部首“反文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初识非洲、南极,积累相关词语。
(一)出示图片:认识南(nán)极(jí)非(fēi)洲(zhōu)。
1、让我们先从图上来认识两个地方:
(1)指名拼读1人:南极。
谁来拼读一下?
(2)指名拼读2人。
第二个地方谁会拼读?
你注意到了“洲”字是翘舌音,谁能像他一样读好?
(3)齐读南极、非洲。
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4)去掉拼音直接读。
左边这幅图是——南极,右边这幅图是——非洲。
(二)了解南极。
1、听老师用一句话介绍南极,仔细听认真记,待会儿请你照着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说两遍。
南极冰天雪地。
2、谁来说说看?
3、南极是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4、所以,我们称它为——寒冷的南极
(三)简介非洲。
1、师述:和南极相反,非洲是个很热的地方,因为非洲离太阳最近,在非洲的很多地方,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再来仔细听认真记。
非洲炎热干旱。
谁来会看?
2、所以,我们称非洲为——火热(rè)的非洲
(1)拼读生字“热”
(2)“热”字下面有个“四点底”,就好像火在不停地烤!注意四点底的一点朝左,三点朝右。
3、总结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个地方有关。
二、揭示课题。
1、出示:jìbīng
寄冰
(1)谁来拼读课题?
(2)后鼻音读得很准,开火车拼读。一起来拼读。
(3)“寄”是生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吗?寄:结构记字法(宝盖头+奇)。
师:这个“奇”字不陌生,它是奇怪的——奇;也是奇妙的.——奇。宝盖头下加个“奇”就是——(寄;寄冰的寄)板书:寄冰
“寄”是指通过邮局把东西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2课(补齐课题12)——齐读课题。(寄的是冰,很特别吧!)
三、初读课文。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往哪里寄冰?
板书: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往哪里寄冰?
2、交流问题:
出示狮子洪洪、企鹅非非
出示:南极非洲
3、企鹅非非住在南极,南极——冰天雪地,(板书:冰天雪地)非常——寒冷。
狮子洪洪住在非洲,非洲——炎热干旱,(板书:炎热干旱)。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一)学习第1、2节。
1、洪洪为什么要非非给他寄冰?(板书:为什么?)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一、二两节就能知道了。
出示:狮子洪洪/住在/火热的非洲,从来没有/见过冰,他想:“冰是什么样子呢?”
洪洪/给南极的企鹅非非/寄了一封信,希望非非/给他/寄一块冰来。
(1)自己读读,不加字不漏字、按停顿符号正确朗读。
(2)这儿有个生字:“块”:谁会拼读,三拼音,齐读。
(3)读读词语:块作为量词,我们可以说——一(块)冰
(4)师:冰可以一块一块地数。课文中提到的这3种物品该怎么数?让我们来拼拼读读记记。
出示:一(封(fēng))信一(个)箱(xiāng)子一(袋(dài))水(开火车直接读)
(5)小结: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数法。
2、老师请两个人分别来读这两小节?
学生朗读,评价:你能按标点停顿,把句子读通了!
你把洪洪非常希望看到冰是什么样的感觉读出来了!拼读“希望”。
一起读读。
3、现在谁知道洪洪为什么要非非给他寄冰?
4、狮子洪洪生活在炎热的非洲,从没见过冰,企鹅非非就生活在冰天雪地里,怪不得洪洪要非非给他寄冰”呢!这个问题我们读懂了!
(二)学习第3、4节。
1、那么,满怀希望的洪洪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板书:结果?)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3、4节。
(1)这两段话很长,里面还有几个生字,要读懂得先来做个游戏:拼音节读生字
收(shōu)到退(tuì)了回去扫(sǎo)兴
(2)这个生字是:收它的偏旁是(反文旁)
谁来书空?收
看看书上笔画框里的字,告诉老师它是怎么写的?
(3)生字会读了,和同桌一起读读这两节。
(4)请读(读得真不错,老师也给你一个大拇指!)
2、交流问题:你们读懂了吗?洪洪等到的结果是什么?出示卡片:满满的一塑料袋水
(1)是啊!你们读懂了:
教师指着媒体引读:
师:过了几天,洪洪收到了南极的一个箱子,以为是从没见过的冰,这个时候他一定十分(高兴)(读),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是(满满的一塑料袋水),板书:满满的一塑料袋水
觉得很“扫兴”(读)。“扫兴”的意思就是原先高兴的情绪好像被谁用扫帚一扫而光。所以高兴、扫兴是一对反义词。
(2)于是,他又写信给非非,信上这样说:
我让你寄冰来,你为什么寄一袋水来?真让人扫兴!
自己读读———标点变色(这里有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你能读出语气来吗?)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
(3)我听出来了,洪洪觉得很失望。
(4)洪洪挺生气的。(他还把箱子退回)
板书:退回
3、而企鹅非非收到洪洪的信后,被弄糊涂了
出示:明明是块冰,洪洪怎么说是水呢?
(1)读读词语:糊涂
(2)什么叫“糊涂”?换词语———不明白、奇怪
(3)练习朗读:把非非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而且是一块厚厚的冰)板书:一块厚厚的冰(自己读读—请读———齐读。)
4、男生当洪洪,女生当非非。
它俩为什么一个生气,一个糊涂?
问题出在哪?让聪明的小朋友来告诉他们吧!
借助板书小结:(你们说的对,企鹅非非从南极寄了一块冰给洪洪,而非洲的气候十分炎热,冰遇热变成水,所以洪洪打开箱子,看见的是满满的一塑料袋水,于是他又把水退了回去;南极的气候十分寒冷,这袋水遇冷变成冰,所以非非打开箱子里看到的还是冰。)
5、课文中没写到非非是怎样寄冰的,你能从寄冰的结果猜到企鹅非非是怎样寄的?(没有保温措施)
五、说话练习,总结课文。
1、在你们的帮助下,洪洪和企鹅都明白了道理,消除了误会,他们又成了好朋友。
到底该怎样寄冰呢?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洪洪收到冰呢?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科学小常识,我们要细心观察,爱积累的孩子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从田忌两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取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体会孙膑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段意。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并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并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新课。
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喜欢赛马。赛马前,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马奔跑的速度,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这三等马各赛一场,谁的马赢的次数多,谁就获胜。《田忌赛马》一课讲的就是田忌参加赛马的事。这场赛事如何呢?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起一个指导作用,学生借助字典自己完成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结构的分析。之后教师要对这一学习内容进行检查和讲评。
(二)检查预习,扫除课文中的文字障碍。
1.读熟生字,填写生字表。
2.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生字讽是后鼻音,可以多读几遍反复体会,一定要读准。
忌字是上下结构,心字底。上面是己,不是已。
蔑字的下面不要少写一点。
序字是半包围结构,广字作偏旁,里面的予不能加上一撇,写成矛。
3.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讥讽:用含蓄尖刻的语言嘲笑刺激别人。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情之前已经计划好该怎么办。
扫兴:(因遭到阻碍或挫折)败坏了兴致。
垂头丧气:形容失意或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意气颓丧。
挖苦: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人。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得意洋洋: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神态,也叫洋洋得意。
夸耀: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本领、功劳、地位、势力等。
目瞪口呆:目瞪,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
孙膑: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4.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请同学自由读一遍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
垂头丧气一词是形容失望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缺乏再赛的信心。
挖苦这个词是讲有的人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别人。这个词在这篇课文中出现是表现了田忌在赛事不利的情况下连好朋友的诚挚帮助都不能正确地理解了。
胸有成竹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主意了。在课文中说明孙膑经过对主客观的分析,已有了转败为胜的策略和把握。
讥讽的意思是用尖刻的话嘲讽对方的错误、缺点和某种作法。本课中讲到田忌的马输了,齐威王嘲笑田忌。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威王骄傲自满,这是他的.弱点。
轻蔑就是轻视、不放在眼里的意思。课文中讲到齐威王的马赢了以后盲目乐观,实际上暴露了他只凭马力不善于智取。
目瞪口呆说的是眼睛直盯着一处不动,嘴说不出活来的样子。课文中表现了齐威王看到意料之外的结果之后吃惊而又发愣的样子,可是他现在觉醒已为时太晚。
这样分析理解词语能够使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对理解课文有好处。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全文。
学生一边听教师朗读一边要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在同学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初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事。
6.理清课文条理,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根据故事发展的几个部分可以把课文分成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三场全输了。
第二段(第3~12自然段)讲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田忌决定再和齐威王赛一次。
第三段(第13~17自然段)讲田忌照孙膑的话去做,第二次赛马果然赢了齐威王。
第四段(第18自然段)总结了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
从课文的结构可以看出来,《田忌赛马》一文是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结尾处又画龙点睛地点出了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
(三)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3.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田忌两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从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讲的是谁和谁赛马?进行了几次比赛?
学生读书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课文中讲的是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前后进行了两次比赛。)
(板书:田忌 齐威王 第一次 第二次)
课文怎样写赛马的经过的呢?比赛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提问。
田忌为什么会失败?垂头丧气说明什么?
(课文中讲到比赛时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齐威王的马每个等级都比田忌的马强,谁强谁弱已经很明显了。在比赛中又恰好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失败了。垂头丧气是低着头,很失望的样子。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缺乏信心再战的心态。)
(板书:齐威王 上 中 下 田忌 上 中 下 败 胜)
各自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文中说明什么?
(各自是各人自己的意思。这个词说明比赛前各人自己给马分等级,决定出场顺序。)
理解了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马的出场顺序是由自己决定的。如果田忌很好地观察对方,做一番周密的计划,可能也不会失败。你认为田忌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呢?他怎样做才能赛过齐威王呢?
组织学生讨论,充分地发表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抛开课文设身处地地给田忌出主意想办法。同时也进行了素质教育,教育学生遇事要多观察,多思考。
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今后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动脑筋,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后再做决定,不要再做第二个田忌了。其实,后来田忌也胜了一次,他是怎样转败为胜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段
请学生小声读第二段,画出三个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
找同学说一说文中三个人的表现。
(孙膑胸有成竹;田忌垂头丧气,没有信心;齐威王得意洋洋,很有把握再取胜。)
孙膑凭什么说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这一问题主要是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孙膑是在观察赛马的同时,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取胜的可能性。由此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分析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因为孙膑对第一次比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这样一个结论。)
请同学再读一读这一段再看一看齐威王的表现。
(齐威王正洋洋得意地夸耀自己的马,还讥讽田忌还不服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威王根本就没有把田忌放在眼里,表现出非常的骄傲自满。
还有一处是这样写的: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齐威王有胜利的自信,没有失败的思想准备。
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以上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孙膑正是抓住了齐威王骄傲自满的弱点才决定安排田忌与齐威王再赛一次,使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齐威王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段,要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次战况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孙膑是用什么办法帮田忌取胜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前后桌讨论一下孙膑采取的战术。
(孙膑重新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画孙膑安排的马的出场顺序,或在投影机上用不同颜色的棋子代表双方的马,摆出孙膑安排的马的出场顺序,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请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演示。教师可选取与课文中讲的内容相同的方法进行板书。
(板书:下 上 中 上 中 下)
这样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取胜吗?经过和结果如何呢?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
(孙膑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说明他非常聪明,有智慧。第一场比赛用的是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第二场用的是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结果赢了。第三场比赛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三场比赛两胜一负,田忌赢了齐威王。)
(板书:胜 败)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孙膑针对彼胜我败的原因采用了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方法,除此之外什么办法都对田忌没用。从而让学生明白孙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着惊人的智慧。为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奠定了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齐读最后一句话,然后启发学生思考。
马还是原来的马,第二次比赛田忌为什么能二比一取胜呢?
指导学生统观全文讨论分析,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原因是齐威王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而田忌又不懂得调配自己的马,比赛中采取的方法不当,只注重马的力量,必然要失败。孙膑观察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采取了重新排列马的出场顺序并以此帮助田忌以二比一战胜了齐威王,这次突出了人的智力。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很自然地明白马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子一下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这句话中的只就说明什么?
(说明很简单,没有费太多的力气,结果却大不一样。)
教师要补充说明智慧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不是谁都能想的出来的。
通过田忌第二次与齐威王的马比赛,你认为孙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田忌赛马的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发散思维。)
(六)总结板书,归纳中心思想。
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第一次失败是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田忌都失败了。孙膑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采取了新的方法,田忌转败为胜。前后两次比赛的区别就在于斗力和斗智。因此可以说,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不是力量的比赛,而是智力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
(板书:斗力 0 3 斗智 2 1)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请同学体会并归纳中心思想。
(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把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方法取得胜利。)
(七)齐读全文,进一步理解两次比赛的不同结果。
(八)作业 。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和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天马。
学生分析
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第一课时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提出了一些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马的精神,其中国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学习记提纲式笔记。
3.学习7个生字、新词,多音字“处”。
4.尝试快速阅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马的精神,其中国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学习记提纲式笔记。
教学过程:
精彩两分钟:介绍有关马的成语或成语故事或其他。
一、引入
提起马,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1:马曾经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学生2:马代表着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
学生3:说起马,让我想起了广阔的草原。
……
的确如你们所说,提起马,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话要说,老师对马也是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强健,因为它的蓬勃向上,更因为他的执着与忠实。
二、交流预习情况
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请大家分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学生分组交流:主要内容:读准字音 书空字形 解释字义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1)要注意的读音:疾 匹 处 奔
(2)易错字:穗 辔 镫
我们找到的形近字有:(学生随机说,教师协助归纳),请大家进行组词练习。
冶( )伦( )飘( )载 zai ( )
治( )论( )票( ) zai ( )
型( )练( )协( )处 chu ( )
形( )炼( )肋( ) chu ( )
老师:现在,我们分组朗读课文,看一看能否做到讲课文读正确。
(学生分组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在此基础上教师抽测朗读情况。)
三、读书画批、质疑
老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的收获和问题标注在书上,一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生默读画批。)
交流:
学生:我知道了选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因为它是珍贵的文物。
学生:天马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学生:为什么说不敢肯定?
学生:那么多的文物为什么一定要选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为什么马尾末梢要打了一个结?
……
四、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写摘录笔记
3.读书并深入画批
4.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学生继续介绍马的资料。
一、引入
老师:我也深爱马,因为它的'雄健,因为它的豪放,因为它的善良,因为它的忠实。而天马在人们想象中显得更为神奇、飘逸。上节课,大家对“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这个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二、课中研讨
1.老师出示自学提示:
(1)围绕“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这个问题进行补充画批。
(2)组织好自身的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学生依照自学提示展开自学。约2-3分钟)
小组交流:收集组内的各种意见、条理各种意见、组织语言并征求同组成员的意见
2.全班交流
老师: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学生1:因为天马神形兼备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民族特点。
学生2:天马出土后震惊全国,轰动世界,说明它非常珍贵,足以代表我们的国家去吸引各国游客。
学生3:我不太同意你的观点,我国还有不少震惊全国、轰动世界的艺术珍品,比方说兵马俑。仅仅凭这一点缺乏以让天马入选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学生4:“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豪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大家读这一段文字就会发现,天马的造型充溢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而这种力量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备、所需要的吗?因此,选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不只仅因为它是珍贵的文物,更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
学生5:我同意,一个国家旅游的图形标志还应该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
老师:一件文物的价值这如大家所说,不只仅在于它的年代、造型,更在于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深刻含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天马的奋勇向前的精神吧!
(学生练习朗读、齐读、个人展示,其他同学通过评读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老师:还有其他理解吗?
学生1:马踏飞燕的高超设计构思,令今人叹服叫绝。那种飞行的状态让人想起了“神速”这个词。
学生2:我从你的发言中受到了启发,而龙雀这种传说中的神兽飞行速度一定可以用神速来形容,在人们心目中是以风驰电掣来形容,而天马居然可以踏在马背上,这正是人们希望中的中国的发展速度。
学生3:而且,天马还凝聚了我国古代造型、雕刻艺术和冶炼、铸造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所以选择它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学生4:我再补充一点,天马还具备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使用了缨络等具有民族特点的装饰物,既然是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就应该具有中国特色。
老师:大家各抒己见,谈得很透彻,但是我们在谈一个问题的时候,除了分析问题,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1:还应该注意条理。
学生2:在这么多同学谈完之后,我们还应该整理一下思路,从整体上认识这个问题。
老师:那么,请大家整理思路,再次默读课文,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考虑。(参照板书)
神——力量、自由豪放、腾空飞速 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形——马踏飞燕(龙雀)
兼备
学生总结:用这种著名中外的古代艺术珍品作旅游标志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老师: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些意思清晰的表达出来的呢?
小组讨论,集体归纳。
学生:在介绍天马时依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使人一目了然。
学生:全文结构清楚。
学生:作为说明文,在语言上也十分严谨,比方说“不敢肯定”一词的使用就表示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三、总结
老师:在深入了解了这一古代杰出的艺术品之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让我们用天马精神鼓励自身努力学习。
学生:以天马的速度进步。
学生:让我们的国家以这样的神速发展。
老师:中华的腾飞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用天马精神激励自身,让我们共勉。
四、作业
1.《语文伴你生长》相关内容。
2.读语文天地《马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