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爱护动物,初步具有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能够仔细观察图片敢于模仿表演大象的长鼻子。
3、观察认识大象,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公象、母象图片各一张,不同姿态的大象拼图若干幅。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使幼儿萌发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宝宝们,我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你们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哦。
谜语
有个长鼻子,腿粗像柱子,耳朵像扇子,尾巴像辫子。
师:宝宝们,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大象)
二、观察大象,认识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大象图片,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你在哪见过?(请幼儿自主发言)
师:大象有一个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大象的耳朵像什么?大象有四条粗壮的腿,像什么?大象的尾巴呢?
出示公象和母象的图片,提问:这两头大象长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亚洲公象有象牙,母象没有象牙。(而非洲象无论公象母象都有象牙)
师:小朋友都喜欢大象的长鼻子,这长鼻子有什么用呢?(闻味道、喝水、喷水、吃食、载物、碰碰好朋友)大象喜欢吃什么?(草和树叶)谁能学一学大象走路的样子?
引导幼儿讨论大象与人们的关系。
师:宝宝们,你们知道大象的牙齿能做什么?大象能为人做什么事情?(搬运货物、参加表演等)大象是人们的朋友,可是人们去捕杀大象对不对?大象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师:大象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啊,小朋友我们要保护大象,保护动物。
引导幼儿萌发保护大象,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智力游戏——拼图,让幼儿巩固熟悉大象的外形特征
引导幼儿将画面剪成块状,进行拼大象的活动,比谁拼得快。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以及你的小伙伴们讲一讲,我们要保护大象保护动物爱护我们的大自然,好不好?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活动,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开始用谜语导入活动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另外因为教学挂图很清晰,很直观,便于幼儿观察、比较。加上幼儿对大象充满了好奇和喜欢,所以活动中幼儿始终很认真。很多幼儿对大象已经有所了解(平时在电视里、动物园里和书上看见过,也听过大人讲过),因此在活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不了解的地方也能专心听老师讲解。通过活动幼儿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大象,知道原来公象长着长长的象牙而母象没有,知道象喜欢站着睡觉,象的鼻子会做很多事情等。幼儿都表示要爱护大象,要保护自然。
智力拼图环节幼儿表现的也很棒,拿到拼图很快就准确地完成了,幼儿对大象的外形特征掌握地非常熟悉。
小百科:
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只有一科两属三种,即象科(学名:Elephantidae),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夹子的用途和功能。
2、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夹子展览(衣夹、被夹、发夹、文件夹、医用夹、食品家、新的老鼠夹等)、分类纸、ppt、球、书、糖果、纸、盒子、夹子葵花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夹子
1、幼儿参观夹子展览会,区分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夹子并简单介绍夹子的用途。
2、了解几种特殊夹子的功用:
(1)、医用夹:这是谁需要的夹子?
(2)、领夹:录像里的爸爸告诉我们什么?领夹有什么用?
(3)、鼻夹:看了图片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夹子吗?
(4)、鼠夹:它的用处和猫的本领是一样的,它有什么用呢? 3、教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夹子,有的能打扮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漂亮;有的是帮助我们的小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
1、幼儿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夹子。(配以辅助材料让幼儿夹一夹)
2、幼儿交流演示各种创编动作。(配合儿歌) 附儿歌:夹夹夹,夹夹夹,我的小手是夹子。
夹起一张纸。
3、教师: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变成夹子。
(三)、延伸活动: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出示夹子葵花,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
教案设计说明
在进行“小工具”主题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儿带来了一些晾衣夹,引起大家对它是否属于工具的争论。随后幼儿开始收集不同种类的夹子,渐渐幼儿对夹子的不同功用产生了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夹子的功用,我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对夹子的了解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第二部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的创编演示了解夹子的一个共性特点:能夹住东西。同时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延伸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将夹子展览会中的夹子按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两种情况进行分类,看似不经意,却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关注,将幼儿推上活动主体的位置,老师隐藏其后并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老师观念的转变。 第一环节认识夹子,通过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夹子来引发生生互动,达到经验分享的目的。老师对几种特殊、幼儿可能不认识的夹子估计得很准确,运用照片、实物、录象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来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1在这一环节得以充分落实。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为目标2服务的。老师在让幼儿尝试夹一夹的材料时,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个大大的健身球,幼儿一人夹是无法夹起来的,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合作的意识。 幼儿在介绍自己用身体创编的夹子时,老师过份强调用儿歌的形式来进行介绍,想着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幼儿的情绪体验。实际可以更为宽松些,如:让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或者用动作示范一下,这样能让更多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课改以后,整合意识强了,但整合应该很自然没有痕迹,此处的整合显得非常僵硬。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各种特性。
2、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内含一颗糖果的冰块若干(同幼儿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大冰块,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初感知冰块的特性。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摸摸看,你有什么感觉?(教师手持冰块让每个小朋友先摸一摸,进行初步感知)你们能看见大冰块里有什么呢?(糖果)
教师小结:原来冰块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颗糖。
提问:你们想吃冰块里的糖吗?怎么才能把糖果取出来吃呢?(幼儿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办法。)
二、介绍工具。
教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重点介绍电吹风及各工具的使用安全)
三、幼儿尝试。
1、幼儿自己取冰块,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冰块,进一步感知其特性。
提问:你拿的冰块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啊?(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幼儿取工具,尝试将冰块中的糖块取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糖果取出来的?(对已经取出糖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请其再拿一块冰换一种工具进行尝试。)
四、幼儿集中分享经验。
1、提问:小朋友都很努力试过了,你们都吃到糖了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取糖的经过?
2、小结:小朋友们很聪明,都利用工具从冰里取出了糖,我们来给自己鼓鼓掌。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2、尝试用各种办法让各种船浮到水面上;3、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设计理念:由于幼儿天生就爱玩水,为此本着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条件的理念,设计这节在水中玩船的,以游戏形式进行探索的活动。
教学准备:1、七种(七种以上)质地不同、补救方式不同的.沉船;2、辅助材料:泡沫、塑料、纸、卫生筷、铁丝、透明胶、皮套,盐;3、潜水艇模型。
教学过程:
1、出示潜水艇模型。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潜水艇是做什么用的?
---潜水艇是怎么在水里走的(进行演示)
2、探索做小实验
---出示七种质地不同的船,可这么多人就七只船怎
么办?让幼儿感受合作,并提醒不抢、互相谦让。
---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请幼儿自己选择一个伙伴,
两个人一起选择一种船去玩)
---你们发现什么问题?(这些船都沉到水底)
---船在哪儿走?一起想办法让船都浮到水面上,
---幼儿探索,教师引导,
3、再探索、留作业
---拿出胡萝卜做的小船,问:刚才你们是用什么办
法让胡萝卜船浮在水面上的?出示盐,把盐放入
水中,让船浮上来。
---回家后你可以跟父母再探索,一起再试试。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萌发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知道风的形成原理,探索产生风的各种方法。
3、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已经有过玩风车的经验。
2、每组一筐能产生风的物品。
活动过程:
1、幼儿回忆自己玩风车的感受。
“今天早上我们一起玩了风车,你们的风车是不是都转起来了?你是怎样让风车转起来的呢?”“那为什么你跑或者用嘴吹时风车就会转了呢?”(小结:是风让小风车们转起来的。)
2、用筐内物品探索产生风的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那现在教室里有没有风呢?我们小朋友能不能想办法变出风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东西,你们也可以用这些东西去试一试,看能不能变出风来。”
(自评:注重观察和倾听,把握教学契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练就一双像鹰一样的眼睛,而这双眼睛不应该只盯着看“我教的孩子们会了没有?”“孩子们是不是按老师的规定在活动?
”……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关注他们活动的过程,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去看、听、交流和思考,只有注意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了,注意倾听儿童的言语、交淡了,注意思考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进程了,才能把握幼儿的情绪表现、心理需要、能力水平,然后“针对儿童去做”,开出“调理配方”,充分体现引导者、帮助者、教育者的作用,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这样真正收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育人目标。在方面我深有体会,因为在试教这堂课时,我只注意了让幼儿自由探索和讨论,而没有能认真地去倾听和指导,于是到头来,还是白忙一场,没能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下面的教学,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教师无法把握的境地。在后来经过了反思,我注意了这一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注意仔细倾听和指导幼儿,从而使得下一环节中有了可抓住的教育方向,更使我的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
(2)幼儿讲述。“谁来说说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变出风的?”(小结:小朋友用捏一捏、扇一扇、压一压、吹一吹、抖一抖的方法都变出了风。)
(3)师生共同小结风的形成原理。
①“我们刚才用纸扇、用嘴吹就让周围的空气动起来,空气一动起来就有了风。”
②“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让风大一点?怎样让风小一点?”(小结:当我们用很大的力气去扇、压、捏的时候风就会很大;当我们用很小的力气去扇、压、捏的时候风就会很小。)
(自评:给机会让幼儿自由探究,主动学习对于儿童来说,外面的世界就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有许多让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想去自己试一试。在过去我们会用一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老师的'直接告知来让幼儿获取知识,而忽视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探究。《纲要》指出要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还指出:“科学教育要尽量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就选用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专门拿出了时间,给幼儿以自由探究的空间。课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怎样才能产生风,而是用了一定的时间让幼儿用我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来自己探索、发现产生风的方法,在之后提出的怎样让风能变大、变小的问题时,我又让幼儿自由的探索、发现,加之一个游戏,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总结、验证了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科学现象。这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赢得了时间。)
3、初步了解风的用途和危害。
①“风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用呢?”
②“风有这么多好的地方,那它有没有不好的时候呢?”
③“刚才我们小朋友说了风在很多时候都对我们有很多好处,但它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风的危害呢?”
(自评: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大自然以其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在每个季节都向孩子们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雪、雨、风、雾等等,还有光、热、水、土、动植物等,孩子们用它们做游戏,感受、体验和发现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奇妙。而这些自然要素在与人类长期共处中也产生了各种依存关系。《纲要》中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历过、有经验的事开始,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关爱之情。)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背景:
科学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他们对排队的规律还处于探索状态,为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设计了一节科学活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一组小动物排列上的变化规律,体验发现的快乐。
2.能根据幼儿已有的条件分析判断出某一空位上应是何种小动物,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已有的条件分析判断出某一空位上应是何种小动物。
活动准备:
1.ppt图片2套(9格长形图和16格长形图,及其小动物图片)
2.男孩、女孩图片一套,箭头标志四个。
3.幼儿活动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排队的.游戏
1.出示"男孩、女孩"图导入。
师:今天顾老师带来了两个小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出示男孩、女孩图片).他们想跟你们玩排排队的游戏呢,你们愿意吗?
2.幼儿按规律排队。
师:孩子们,我们接着他们的队伍往下排,老师鼓声一响你们就规律移动位置,鼓声一停就把队伍排行,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二、引导幼儿在9格图上帮小动物排队。
1.提出操作要求,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要求:每个横排和竖行里都有三种小动物,而且不能重复,横排和竖行里的小动物排队的规律是一样的,不能变。
2.在9格图中帮小动物排队。
引导幼儿观察:谁的后面跟着谁,xx后面跟着谁。师幼共同帮小动物排队。
3.幼儿自主确定规律,重新帮小动物排队。
师:小动物们想重新排队呢,你们又想让谁排第一,谁想上来挑战?
小结:帮小动物排队并不难,只要把第一横排或第一竖行里的三种小动物确定好,记住谁的后面跟着谁就好了。
三、引导幼儿在16格图上帮小动物排队。
根据幼儿已有的条件分析判断出某一空位上应是何种小动物,挑战自我。
四、引导幼儿自主操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要求:出示操作材料,第一横排的规律由小朋友自己定(四种小动物不一样),可以跟白板上是一样的,也可以不一样,动物确定好了,记住谁的后面跟着谁.四人一组,帮小动物排排队。
五、大家看一看:
1.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结果,总结快速检查方法。
师:这是第一个小朋友做好的作业,我们一起来帮他查一查。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顺着我的手指看斜排上的小动物,发现了什么?(斜排上的小动物是一样的)
2.幼儿自查、互查。
师:我们发现斜排上的小动物是同一种小动物,我们就利用这个小秘密来检查自己的作业。
3.请客人老师检查,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到探索去里玩一玩排序的游戏,如: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感受弹性物体受外力改变后恢复原状的特性。
2、初步了解弹性物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海绵、松紧带、小刺球、铅笔、弹簧称、木质积木、电话、杯子、袜子、纸等,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物体弹性。
1、出示弹性小球、弹簧称、松紧带:这里有一些材料,请你们来玩一玩,看看能发现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你们发现这些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松紧带一拉就会变得比原来长,手一松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因为它有弹性。还有弹簧称、小球等都有弹性。)
二、找找有弹性的物体。
1、出示活动材料: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是弹性物体呢?
2、幼儿操作,请幼儿将弹性物体找出来:你感受到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呢?
三、弹性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1、这些弹性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弹性物品的作用。
2、小结:电话线设计成弹簧状使用时会很方便;小朋友衣服上的松紧带有弹性,这样穿脱衣服可方便了。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并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2、了解球的种类,体验玩球的乐趣。
3、通过动手制作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铁球、气球、网球、垒球等。
2、装有水和吹起来的气球若干。
3、制作球可选择的材料:报纸、海绵、棉花、泥土、沙土、布、橡皮泥、胶带、塑料袋、水、药丸壳等。
4、木板做成的斜面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球,探索球的特性。
1、提供各种球,请幼儿自由玩球。
2、提问:球是什么样的?(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3、教师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小结:球大多数是圆的,能滚动,能跳起来,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大有的小。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空心和实心球的不同。
1、提供装有水和吹起来的气球若干个,请幼儿试着玩一玩。
2、提问:这些气球有什么不同?
3、幼儿讨论回答:一个装了水,一个没装水;装水的沉,没装水的轻;一个软一个硬;装水的弹不起来,没装水的能弹起来。
4、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小结:装有水的气球是实心的.,没装水的气球是空心的。
5、请幼儿尝试将教师提供的各种球按空心和实心分开。
三、提供多种材料,请幼儿动手做一个球。
1、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请幼儿寻找自己认为最适合做球的材料,动手做一个球。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使用了什么材料,是怎么做的。
四、游戏:看谁的球滚得远
教师提供斜面若干,请幼儿尝试滚动自己的球,比一比谁做的球滚得远。
五、讨论: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球?它们都是圆形的吗?
六、延伸活动:请幼儿找一种材料,做一个跳得最高的球。
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能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2.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知道我们人类的呼吸离不开大树。
二、材料: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三、活动流程:欣赏理解--讨论(一)欣赏和理解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提出问题: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
3.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留住小鸟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留住小鸟吗?小鸟为什么喜欢树呢?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帮助幼儿理解树呼出氧气,供给我们人类呼吸)(二)讨论1.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自己找到的图片和有关树的资料。
2.教师请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3.教师请幼儿讨论树的作用、好处。(为人类调节温度、提供大量的木材、药材、食物、改善我们的环境、能防风固沙,防暑降温,减低风速、保持水土、净化污水、减小噪音等。
4.教师请幼儿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与途径。(不乱刻、乱画、浇水等)附:儿歌《留住小鸟》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 小鸟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
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走到洗手台,抹上肥皂洗手,田田小朋友的手不停地搓手,然后她将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用嘴开始对着吹气,从食指和大拇指围成的圈里飞出了一个泡泡,他的操作引起了许多孩子们的大胆探究。这给了我许多的灵感思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了这样的科学活动。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孩子的兴趣上让幼儿去探究总结出吹泡泡工具必须满足的条件,在满足吹泡泡条件的经验基础上幼儿又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提升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对探究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并能用图示、表征的方式记录。
3、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重点难点
1、对探究过程的比较总结出结论
2、通过结论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
活动准备
记录表3张、笔,每人一套操作工具(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记录表、笔)泡泡水四小桶、材料包(剪刀、皮筋、绳子、胶布)、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出吹泡泡
1、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老师这个桶里是什么吗?(泡泡水)你们有没有吹过泡泡?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用吸管吹泡泡,老师引导小朋友吹泡泡要仔细观察,怎样才可以吹出泡泡。
通过请一名幼儿在大家面前尝试操作过程中小结:我们提醒幼儿在吹泡泡时我们要注意,吹泡泡时嘴不能碰到吹的泡泡水,然后在吹泡泡时不能对着人吹,在吹的时候集中对准吹。
(二)引出材料幼儿探究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吹泡泡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那些材料。(老师在出示表上采取遮盖种类的方法吸引幼儿注意,然后一张一张图撕下来。)你们看看猜一猜有那些材料。有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这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吗?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小朋友们理解这张图的意思吗?幼儿自由回答。这张图是记录小朋友们猜测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猜想能吹出泡泡我们在对应的筐里用符号“√”表示,不能吹出泡泡我们在猜想对应的框里用“×”表示。我们一起来猜猜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老师在这张纸上记录孩子们的猜想。)
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我们一起自己去试一试吧,小朋友们尽可能的都要试试这些材料哟,把你们的试验结果记录在你们的记录表上,当听到找朋友的音乐的时候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探究的过程。好吗?
操作记录,能吹出泡泡的打“√”,不能吹出的打“×”。
(三)小朋友们探究材料
小朋友们探究材料,并做记录。老师巡回观察孩子们操作的过程。待孩子们都基本操作完材料后老师放音乐。
(四)分享探究结果(预计有X人参与操作活动,有X人使用这种工具能吹出泡泡,X人使用这种工具不能吹出泡泡)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特征:
吸管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证实吸管可以吹出泡泡来。同理,钥匙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依次统计漏勺、树丫、树枝、扭扭棒的实验结果。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请小朋友们说出探究材料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孔或者洞)老师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孩子们探究的结果。
(五)运用吹出泡泡结果来制作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
1、这里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你们这会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请小朋友选择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包,材料包里有绳子、皮筋、剪刀、透明胶等工具,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变成能吹泡泡的材料。一会听到音乐请小朋友们带着你们操作的结果,我们一起来分享。
2、小朋友们操作,老师观察探究的过程,然后放音乐请小朋友回到位置上,分享小朋友们探究过程。树丫能不能吹出泡泡,你是怎么让树丫吹出泡泡的,分享你的操做方法,老师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孩子操作的方法。同时也记录不一样的操作方法。孩子们没有争议又进行下一个探究。依次扭扭棒,和树叶的探究。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记录表图
(3)预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怎么改变材料吹出泡泡
小结选用什么工具使物体变成泡泡工具的:
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使用了剪刀、皮筋、绳子、胶布这些工具把不能吹出泡的物体变成了能吹泡泡的工具。其实泡泡水在通过有洞有缝隙的中间,会形成一成膜,当你吹出的气体通过这层膜时,气体就会被包裹起来,就变成了泡泡。
今天小朋友把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通过自己的操作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思考变成可能。老师在区域里还可为你们提供了许多的材料,我们一起去思考思考,动动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10-0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