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1 10:27:5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秀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优秀8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生活中轮子无处不在,马路上的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幼儿的玩具车、滑板车、轮滑鞋,幼儿园的餐车、家里的行李箱等上面都有轮子。轮子既带便利,也带乐趣。小班幼儿很喜欢玩带轮子的玩具,但对轮子的特点和作用不甚了解。为此,我组织了这一活动,具体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感知、探索轮子的多样性及其会滚动的特点。考虑到如果给幼儿投放带轮子的玩具,幼儿可能会关注玩具本身而不是轮子,因此,我直接投放了材质、大小、花纹不同的轮子,以利于幼儿直接感知轮子的多样性及其特点。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轮子的作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应是“玩中学”。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玩“推箱子”的游戏,亲身体验推不同的箱子有不同的感受,从中发现省力的原因是轮子在起作用,从而在玩乐中达成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迁移经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学习的。因此,我组织了寻找带轮子的物品和观看其他带轮子的物品的课件的活动,以期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讨论,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感知轮子的作用。活动结束,我还引导幼儿巧用带轮子的箱子收拾材料,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目标:

  1.感受轮子的多样性,探索发现轮子是圆的、会滚动的。

  2.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3.喜欢玩轮子和带轮子的物品,对轮子产生探究的兴趣。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玩过带轮子的玩具。

  2.材料准备和场地布置:

  (1)各种材质、大小、花纹不同的轮子分散放在活动场地中间。

  (2)六个大小相同的箱子,其中三个是有轮子的蓝箱子、三个是没有轮子的绿箱子,把它们摆放成一排,对面8米处画有终点线。

  (3)各种带轮子的物品。

  过程:

  一、自主玩轮子,感受轮子的多样性,知道轮子是圆的、会滚动

  1.自主选择轮子玩。

  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轮子,你们先选两个自己喜欢的轮子找个空地玩一玩吧。

  (教师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并说一说轮子的外形特征。)

  师:你的轮子和其他小伙伴的轮子一样吗?和小伙伴交换轮子玩一下,比一比、看一看它们哪里不一样。

  2.交流感知轮子的多样性和特点。

  (幼儿将轮子一字排开摆放在教师面前,然后呈半圆形坐在轮子周围。)

  师:这里都有些什么样的轮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本领?

  师():轮子的样式有很多,材质、大小、花纹也会不同,但都是圆圆的,可以滚动。

  二、游戏“推箱子”,探究轮子省力的原因

  1.使用有轮子的和没轮子的箱进行游戏。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一名幼儿坐到箱子里,一名幼儿推箱子,看看哪些组快、哪些组慢,哪一组最先到达终点。游戏后幼儿交流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知轮子的作用。)

  师:刚才哪几组小朋友先到达终点?哪几组小朋友后到达终点的?

  师:你推箱子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快?为什么会慢?哪种箱子更加省力?为什么会省力?

  (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发现更省力的箱子的'秘密。)

  师():原来带轮子的箱子推起来又快又省力。

  2.交换玩“推箱子”的游戏,再次体验带轮子的箱子省力的感觉。

  (教师可引导先到达终点的幼儿不一样的感觉。)

  三、找一找生活中带轮子的物品,知道轮子的广泛用途

  1.寻找并操作活动室里带轮子的物品,进一步讨论轮子的用途。

  师:找一找,我们活动室里哪些物品带有轮子?轮子有什么用处?

  2.观看生活中其他带轮子的物品的课件,体验轮子的广泛运用。

  师:你还见过哪些带轮子的物品?让我们来看看视频。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有很多物品都会用到轮子,带轮子的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种种方便和乐趣。

  四、结束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将没有轮子的箱子和各种轮子放到带轮子的箱子里推出活动室,进一步体验轮子带来的方便。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电话是受传声筒启发发明的,感受传声的有趣。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继续探索传声筒的奥秘。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纸杯传声筒、材质不同的管子(硬管、软的海绵管)、多媒体资源、探究结果展示板、塑料管、棉花。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声音体验馆”为主线,由玩纸杯电话导入活动,了解声音的传递。

  1.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纸杯电话时怎样让声音听得更清楚呢?

  2.两人一组玩“传悄悄话”的游戏,然后分享交流刚才听到的内容。

  3.教师简单小结:很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这说明纸杯电话是可以传递声音的。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孩子们了解纸杯电话传递声音的秘密。

  二、通过玩不同材质的管子,引导孩子们探究声音的.传递与材质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管子的不同(颜色、软硬……)它能不能像纸杯电话那样传递声音?哪样的管子传递声音更清楚呢?让孩子们先讨论猜测。

  2.师:将你认为的结果用粘星星的方式呈现在前面的展示板上。

  3.两人一组用不同材质的管子去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4.分享交流探究结果,然后通过播放幻灯片了解软的海绵管能吸音的秘密。

  三、孩子们分成三组,利用已有材料自由组装传声筒,了解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1.教师提问:看看这些管子能不能传递声音?把管子变得很长之后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把管子里塞上棉花还能听到声音吗?如果把管子变成弯弯曲曲的还能听到声音吗?先引导孩子猜测结果。

  2.四人一组尝试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探究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3.分享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管子变长之后声音变小了。

  管子变弯曲了还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会拐弯。

  塞上棉花后声音变小了。

  延伸活动:

  知道电话是根据传声筒发明的,进一步探究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根据传声筒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来源:《情景阅读——新课程背景下的绘本教学》

  活动目标:

  1、在结合绘本的观察阅读、猜想、体验活动中,初步习得用眼、耳、鼻、口、皮肤等器官认知事物的本领。

  2、引导幼儿感知4以内物品的数量和一一对应的关系。

  3、初步培养幼儿敢于猜想、乐于尝试的科学品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老鼠阿姨的礼物》。

  2、1个大礼物盒子;糖果若干。

  3、16个小礼物盒子;橘子、小西红柿、小汽车、布艺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感知4以内物品的数量和一一对应的关系

  1、出示课件1(4个小动物急切奔跑)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几位小客人,看,他们来了,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快来数一数吧!(从左至右)一共有4只小动物呢!他们都是谁呀?谁能用完整的话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他们是小猪、小青蛙、小兔子和小松鼠)咦,你们几个动物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高兴地往前跑呢,有什么高兴的事让他们往前跑呢?(幼儿生活经验猜想)我们一一看!

  2、出示课件(老鼠阿姨手捧礼物) 师:他们往谁家跑啊?对,这是老鼠阿姨的.家,快来看看老鼠阿姨给小动物们准备了什么好东西?数一数有几个小礼物盒?(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儿形成一一对应的概念。)师:刚才有几只小动物往这儿跑呀?这说明每只小动物都有几个(1个)礼物!(出示课件3)

  3、师:这个礼物盒子里有什么好东西? (好奇猜想)快猜猜!你们好奇吗?你们也很想知道吧!小动物也非常好奇,想赶快知道盒子里到底是什么!(课件4)

  二、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引导幼儿用耳朵听、鼻子闻、小手摸、嘴巴尝、眼睛看的方法认知事物

  1、师:可是老鼠阿姨最喜欢和小动物玩游戏了,她可不想让小动物直接看见里面的礼物,瞧,老鼠阿姨干什么了?(课件5)蒙上眼睛看不见了,可怎么知道是什么礼物呀?快来和小动物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2、师:(课件6)长耳朵的小兔子会用什么办法?(课件7)小兔子的眼睛看不见,在用它的长耳朵听一听呢,听到什么声音了?我们也来跟小兔子一起听一听吧(出示礼物盒,请小朋友用小耳朵听一听),什么声音?(哗啦啦)是一个礼物还是很多个礼物呀?

  :眼睛看不见,可以用耳朵听一听。

  3、 (课件8)大鼻子的小猪会用什么办法去呢?(课件9)小猪的眼睛看不见,它用他的大鼻子闻一闻呢,闻到什么,味道了?我们也跟小猪一起闻一闻吧,什么味道?(香香的)

  :眼睛看不见,可以耳朵听一听,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

  4、 (课件10)小松鼠会想到什么不一样的办法呢? (课件11)小松鼠在用它的小手摸一摸,摸到什么了?我们来摸一摸:眼睛看不见,可以用耳朵听一听,可以用鼻子闻一闻,还可以用小手摸一摸。

  5、(课件12)小兔子听了、小猪闻了、小松鼠摸了,小青蛙可以用什么办法呢?他在用它的大嘴巴尝一尝呢,什么味道?甜甜的!(课件14):小兔子用耳朵听是许多个礼物,小猪用鼻子闻善香香的礼物,小松鼠用小手摸是硬硬的礼物,小青蛙用大嘴巴尝是甜甜的礼物。到底老鼠阿姨送礼物的是什么(课件15)是糖果!看看送给张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出示礼物盒子)

  6、师:这些小动物可真聪明,眼睛看不见,他们想到了用耳朵听,用小手摸、用嘴巴尝,最后他们知道了礼物其实我们的小朋友也有这些本领,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手……,他们的本领都很大,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

  三、小礼物盒子,能迁移自己的经验,会正确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知物体

  1、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礼物盒子,你们开心吗?(教师逐一分礼物)

  2、礼物盒子先不要着急打开,我们先摇一摇听一听什么声什么礼物?数一数有几个?用小手摸摸有什么感觉?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

  3、青蛙把老鼠阿姨送给它的糖果放到嘴巴里尝一尝了,小朋友们也来尝一尝吧,橘子、西红柿可以尝,小汽车?有些东西可以尝,有些东西是不能尝的,如果不干净的东西到了嘴巴里,非常不卫生,会生病晶。

  四、活动结束,分享礼物盒里的礼物

  师:你们喜欢张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吗?有的礼物是可以吃的,有的礼物是可以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老鼠阿姨的礼物》这节活动是以绘本图书作为载体,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体验操作,来感受自己的五种感觉器官(耳朵、鼻子、小手、嘴巴、眼睛)。教师通过亲切的语言调动,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让幼儿去猜想图片内容,并结合实物“礼物盒子“让幼儿充分体验、操作、感知,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看看、猜猜、说说、试试等环节中自然而然地感知自己和小动物的五种感觉器官。

  点评:让幼儿接受知识,特别是学习科学知识是不能简单化的。应该确立这样的理念:在“玩”中学,趣味化。本案例就是坚持了这样的理念,以《老鼠阿姨的礼物》为题创设感知意境,让幼儿在切身体验中了解五种感觉器官,通过观察、猜想、操作、体验、表达,获得较为完整的经验,知道耳朵、鼻子、手、嘴、眼睛的各自功能,并以四只小动物(小猪、小青蛙、小兔子和小松鼠)奔跑出现,直观的方式、使幼儿理解和懂得“4”的数字概念,从而完成这堂科学课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思路:

  中班孩子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许多,他们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强了,喜欢追根问底,喜欢动手去试一试。《纲要》中将"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作为领域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而《点点和小黑》的故事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探索氛围,我们班的孩子极富爱心,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很乐意去尝试把生活中常见物品变长进而营救动物朋友。因为受年龄限制,他们可能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在活动中通过问题与办法数量多少的比较,加重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活动目标:

  1、根据问题探索变长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2、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在尝试过程中感受帮助朋友的快乐,能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1、黑板上贴一棵大树。

  2、小树枝一根,插塑、绳子、纸条、毛线、吸管、橡皮筋、胶水、回形针、扭扭棒若干。

  3、两只小蚂蚁,问号。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这是个带问号的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理解词语树梢

  (2)思考第一个问题:点点和小黑可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美景?

  2、尝试把各种材料变长,营救小蚂蚁点点。

  (1)继续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提出第二个问题:点点一小心掉了下去,危急时刻身边的材料就可能帮到朋友,你们能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变长吗?

  (2)探索变长的方法,引导孩子说出变长的方法。

  (3)集体分享变长的方法。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变长的?

  教师小结:有的材料可以用拧呀自己可以变长,有的材料要借助工具才能变长。

  (4)出示第三个问题:你们一共用了多少个办法呀?

  总结:只要你愿意想、愿意去试一试,办法总比问题多。

  3、尝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变长,结束活动。

  (1)师:你用什么方法把纸条变长了?

  (2)如果只有一张报纸你能把它变长吗?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影子并了解不同时间影子的不同形态。

  2.愿意参加探索游戏,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

  2.有一只小熊及小熊的影子(不同时间)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提问:小朋友,猜一猜,这个好朋友是谁呀?(影子)游戏:找自己的影子。

  2.找小熊影子的.位置。

  教师依次出示小熊不同时间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小熊的影子在小熊的什么位置,引导幼儿学用方位词前、后、旁边。

  提问:为什么小熊的影子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又在旁边呢?

  教师小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有关。

  3.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时间影子的不同。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在一天中什么时间的影子最长?什么时间影子最短吗?

  可请幼儿看书回答,也可自己尝试观察后做记录。

  4.手影游戏。

  教师组织幼儿玩手影游戏(如孔雀、螃蟹、苹果、狼),进一步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大小,粗细,高矮,多少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只小筐筐、6个苹果,画有三只熊的底板、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今天,有一家的小动物来我

  们这做客,你们猜猜会是哪家小动物呢?看看他们是谁?(小熊的一家)那小熊的一家都有谁呢?(爸爸、妈妈、宝宝)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哪个是妈妈呢?妈妈长的怎么样?妈妈比谁高,比谁矮,所以妈妈长的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不大也不小”

  1.引导语:三只熊在干什么呢?它们要吃早餐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只熊今天吃的'早餐是什么。(蛋糕、玉米、苹果、蜂蜜)吃早餐前要准备餐具,出示ppt碗。

  2.看哪个给爸爸的?(最大的)什么颜色的?(红色)说一下理由,为什么要给爸爸最大的。

  3.哪个给宝宝呢?(最小的)什么颜色的?(蓝色)

  4.那最左边的绿色的给谁?(妈妈)

  5.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对不对。

  6.教师小结:三只大小不一样的碗,最大的给爸爸,最小的给宝宝,不大也不小的给妈妈。有了餐具开始吃早餐了。

  三、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第一样东西吃什么呢?看好了,(蜂蜜)

  2.你知道哪瓶蜂蜜是给爸爸吃的?为什么?三瓶瓶子一样吗?(不一样)中间的瓶子最高,所以要给爸爸吃。

  3.那哪瓶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4.哪瓶给熊妈妈?为什么?

  5.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不对。对吧?(对)

  四、情境“分玉米”, 感知“粗”、“细”

  1.引导语:接下来要吃第几样东西啊,(第二样)第二样早餐是什么?刚刚

  蜂蜜瓶子有高有矮的,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次吃的东西,它们长的一样高的,(出示:玉米)你们看都是一样高的是吗?一样高的玉米,哪个给爸爸吃,哪个给妈妈吃,哪个给宝宝吃,谁会分一分呢?为什么?三根玉米一样长,为什么第一个要给爸爸。

  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

  那这个除了说胖,还有一个词叫粗 。(动作提示),慢慢的,就变……(动作收紧)细了

  3.教师小结:你看这三跟一样长的玉米,可是它的粗细不一样,粗的玉米看上去,是多还是少?(多)粗的看上去要多一点,那细的呢,看上去要少一点,你们现在明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对不对。

  五、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明确要求:接下来要吃什么呢?(苹果)数数看,一共要吃几个苹果?6

  个苹果给三只熊分,到底怎么分呢?你们可要听好了。

  2.熊爸爸要吃得多一点,熊宝宝要吃得少一点,熊妈妈要吃不多也不少。

  3.老师在后面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小筐筐,里面放了6个苹果,请你把苹果分给三只熊,插在哪儿呢?插在红线上面。明白了吗?做好了就放在桌上。

  4.幼儿走到桌边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重复讲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熊爸爸要吃得多一点,熊宝宝要吃得少一点,熊妈妈要吃不多也不少。

  5.幼儿操作好回到座位上。

  6.评价:找出不同答案,进行对照分析。

  看看老师找了几种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个对,哪个不对,为什么?请做错的幼儿上来重新摆放。

  六、情境“分蛋糕”

  1.引导语:想一想还有一样什么东西没分,(蛋糕)。

  2.打开ppt我们来看看怎么分。

  3.结束:熊宝宝一家在小朋友的细心分配下,肚子也吃饱了,它们要休息了,我们小朋友也休息一会儿吧。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动物尾巴形状不同,并初步感知尾巴的功能。

  2、在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和谈论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尾巴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背景图,动物图片若干。

  经验准备:有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师:今天呀,老师想带你们去树林里玩一玩,你们愿意吗?看,真漂亮呀,树林里有些什么呀?

  二.观察尾巴、感知不同。

  1、捉迷藏:感知金鱼、马尾巴形状的不同。

  2、用分别先出示松鼠、孔雀身体的方法说说尾巴形状。

  3、小结:尾巴长在身体的后面,不同的动物尾巴不同。

  三.操作游戏、巩固知识。

  1、操作要求: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

  2、幼儿操作。

  3、小结:你们真棒,帮这些小动物们都找到了尾巴,小动物说要谢谢你们,小朋友,谢谢你们!

  四.儿歌渗透、了解作用。

  1、让幼儿试述4种动物的尾巴的功能。

  2、老师通过儿歌的形式来说一说这4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3、小结:原来小动物不仅长着漂亮的尾巴,而且这些尾巴用处还真不小啊!

  4、通过儿歌《尾巴的用处》加深幼儿对尾巴作用的了解。

  五.延伸活动、拓展经验。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通过猜一猜的方法,让孩子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尾巴,孩子们兴趣很高。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尝试了填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了解尾巴的作用。由于孩子们对填表格的形式较少接触,所以在活动的开始显得较为陌生,但是孩子们填对了一种作用后,后面的过程都显得兴趣十足。

  小百科: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科学家已经鉴别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鲤鱼、黄鱼、草鱼等鱼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两栖类动物,鸟类以及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等。

科学教案 篇8

  科学活动:

  身体部位的转动活动的生成:这些天,孩子们一直在讨论生活中的转动,电风扇、车轮、时钟、地球仪……答案声此起彼伏,突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的眼睛也会转!”

  活动目标:

  1、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感兴趣,了解身体哪些部位会转动,并能大胆地用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利用水笔在图片的相应的位置作标记。

  3、体验转动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人体图片、水笔、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由风车的转动引出身体部位的转动

  二、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请幼儿在人体图上将会转动的地方画上标记。

  2、鼓励幼儿与周围同伴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说并进行演示。

  三、讨论:为什么这些可以转动,为什么要转动?

  四、游戏“闯关”请幼儿根据标记一下子说出4个能转动的部位,若闯关成功将得到一件小礼物。

  五、随音乐放松地做身体转动动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精选)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