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谣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长城谣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谣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城谣教案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两首诗的教学均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在第二课中增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
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
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长城谣》
1.倾听,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指导朗读,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3、导入《一片槐树叶》
3.倾听,了解作者资料
一、聆听配乐诗,了解背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人课文,展示一些与作者或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一首由现代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抒怀诗《长城谣》。首先请听这首诗歌的配乐版。板书课题。
1.观看幻灯片和图片,在配乐中欣赏诗歌,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2.师:对于作者,不知道各位同学有什么了解,有谁愿意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师补充: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这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
2.跟随教师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作者做基本简介,并听取老师补充介绍诗人席慕蓉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生:席慕蓉是我国著名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及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诗歌,启发学生探寻诗歌的写作手法。
1.按教师要求多次朗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对作者感情初步探悉。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印象,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感情,并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说明。
2.讲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3.师: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了全诗后,有谁能告诉大家作者是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抽学生回答,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并予以评讲。
3.认真思考问题。
生: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身躯。
4.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诗句。
4.用心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诗句。
5.总结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重点探讨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
5.听教师评讲,细细品味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第2课时)
总第34课时
一、导入《一片槐树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了席慕蓉的《长城谣》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读到一首爱国题材的现代诗,它就是我国当代作家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先来听听诗歌朗诵。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这首诗的感性认识。板书课题。
2.聆听配乐诗,对诗歌形成初步感知。
3.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经历,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听教师介绍诗人的生平,由作者的经历初步感知作者在诗中倾注的思乡爱国之情。
5.请学生课后反复颂读这首诗,在下节课。我们作为重点评析。
6.倾听,课后作颂读练习。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四、本课小结
本课的教学从播放配乐诗朗诵人手,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然后通过反复诵读,来进一步体会诗意,最后教师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第一诗段钩勒
第二诗段抒怀长城爱国思乡之情
第三诗段感思
现代诗两首
(第3课时)总第35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组织朗读,分析写作手法
1.反复朗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于法
2、组织诗歌朗读会2.诗歌朗诵竞赛
一、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朗读诗歌。
1.多次朗诵,讲究节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2。师: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请个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让学生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
2.讲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深切眷恋之情。
3.对学生的回答做评价,并做一些补充说明。
3.听取老师评讲,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4.指导学生细读诗歌,探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4.仔细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写作手法。
5.总结全诗的艺术特色、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重点探讨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5.听教师总结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并体会学习。
二、诗歌朗诵会
1.师: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较其它文学更严谨、纯粹和精微。而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的最佳途径和切人点则是诵读——反复朗读。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人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为了激发同学们诵读的热情,提高朗读的技巧,我们特地举行这次朗诵会,希望同学们好好发挥,认真体会,最后有所收获。
板书:诗歌朗诵会
2.抽学生讲述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将内容梗概板书。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论自己所知道的在朗诵诗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板书)
生:朗诵时应掌握节奏、重音、停顿等技巧,做到字正腔圆,注意与一般读书的区别。
生:要充分理解诗人的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尽可能做到“替诗人朗诵”。
生:根据诗歌的形象,进行大胆想像与联想,既能“替诗人朗诵”,更能“抒自我情怀”。
3.宣布活动开始,作好主持工作。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充满感情地朗诵自己所选的诗歌。
4.让同学自由发言,评选最佳朗诵者。
5.对优秀者予以肯定,总结同学的表现,列出优缺点。
6.让学生就诗歌的朗诵技巧自由发言或提问。
预计问题:
生:教师,朗诵诗歌的关键是什么呢?
生:怎样理解诗歌的形象?
生:老师,诗歌形象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含义是什么意思?
师:理解诗歌的形象是朗读诗歌的关键,有一些形象,表面上的意思很明了,但实际上都有另外一种涵义,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形象,就会联想到乙——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
7.肯定活动,提出希望,结束活动。
练习设计
1、为下列词注音释义。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些微 蝉翼
2、为什么1片“薄薄的,干的,浅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的一片”?
教学反思
1.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不能光把语文看成是一门工具学要突出这一学科的文学性、情感性,这就要善于利用其学科功能,适时激发学生习热情,培养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学生智均大门,引领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低迷的境地。
2.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在重点处加以指点即可。
长城谣教案2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了解长城。
2、提高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城的热爱,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
教学重点
提高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城的热爱,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
教学准备
长城图片,歌曲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趣味导入
出示长城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二、质疑提问
对了,看到万里长城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长城有多长?为什么要修万里长城?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长城?长城原来的样子是这样吗?有哪些关于长城的歌曲?有写长城的文章吗?
三、读书解疑
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想要弄明白这些,我们该怎么办呢?打??
课本50页,书中为我们了一些思路。
学生读书
四、作业
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组内交流资料
1、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组内成员将资料进行,将一类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对于重复的`资料进行删改,不足的进行补充。
3、班级内汇报资料
二、教师
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城墙,它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板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了解长城
长城谣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学习会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一、以“境”导读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吟唱)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而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乡愁 乡思)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
二、以“法”引读
1、你们以前读过诗吗?读诗有什么方法?
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给生字注音,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3、推荐学生朗读。
三、以“情”赏读
1、你认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2、教师范读
⑴学生关上课本,体会诗的感情。(思乡)
⑵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第三节)
⑶要做梦,须入睡;无眠,则未入睡。那作者说“无眠的梦”,不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呢?(作者想回家乡想得夜不能寐,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家乡。)
四、以“议”品读
1、诗的感情如何表达呢?(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
2、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事物?(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黄河 长城)
3、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教师朗诵第一节,学生想象,想到了什么?
5、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
6、自由朗诵第二节诗,说说要读出什么样的味来。
7、比赛朗诵,互相评论。
五、以“听”背读
1、学生推荐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同学关上课本听读,准备背诵。
2、学生背诵。
3、假如席慕蓉就在我们教室听课,你想跟她说些什么?提些什么问题?
六、以“仿”创读
1、假如要我跟她说,我想说下面的话,同学们想听听吗?那下面我说了,你们把你们自己当作席慕蓉,那想又会跟我说些什么呢?
“慕蓉奶奶,我读了你的诗,我为你浓浓的故乡情节打动了,我也想学写一首诗,你能帮我指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写作要求。
⑴诗句形式:
⑴尽管……
尽管……
你……
⑵为什么……
而……
有……
有……
有……
⑵可以将“⑴⑵”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2、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
【板书设计】
板书1: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长城谣》反思
《长城谣》在教学重点的把握上注重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生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对席慕蓉诗《长城谣》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进行初步鉴赏,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中了解《长城谣》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两个方面的强化:
一、重在情境创设和诵读中感悟语言艺术的美学特色。
新课标在各学段都强调“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前用董文华演唱的《长城长》导入及本节课最后环节的用生活中有具体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用《长城长》来创设情竟,导入席慕蓉诗《长城谣》。优美的音乐与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立刻把学生带入了《长城谣》的'意境气氛中,全诗的感情基调在这种美学欣赏中已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
二、注重以语文课为本,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长城”意象的各类传说、诗歌、名句、成语、歌曲等和作者的有关生平事迹,学生找到的从秦始皇到历朝各代咏长城的诗文、讲长城的故事、感受到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战争与融合中的民族文化心理过程史。可以说,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子孙的心血,而学生上网找到的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更有助于学生对《长城谣》的欣赏,通过这堂课让学生看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当然这堂课也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整堂课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学生模棱两可。可想而知教改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
长城谣教案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yān)支隘(ài)口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小结
(七)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长城谣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城谣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10分钟)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 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 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注:本教案(摘自《音乐课标解读》案例)。谱例、基本节奏
句型和歌曲的旋律线未转摘。
简评:
这节课里,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新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
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长城谣教案7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长城谣教案8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思想。
2: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3:感受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
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
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课时、1
教程
简介作者: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原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河。“慕蓉”是“穆伦”音译席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正音正字yān焉支
学习第一节
思考:
1、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恩怨荣辱与“长城”历史与“长城”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无情冷眼)
3、追问: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
提示: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全班齐读第一节,要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
读第二节思考
1、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提示:作者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小结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刻画长城--历史见证,历经沧桑
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梦回长城--思乡难眠,梦回故乡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人借长城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历史的反观,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课外拓展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长城谣教案9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长城
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
二、欣赏童谣
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
2、提问:“脊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长城是谁造的?“好儿郎”指谁?
三、童谣对唱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长城谣
长城长城长长
筑起一道城墙
长城长城高高
山上一道脊梁
多么高?顶天高,
多么长,万里长。
要问长城是谁造?
中华民族好儿郎。
活动反思: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参与语言,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幼儿语言教育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全面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谣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 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 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 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1、 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2、 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
3、 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 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 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6、 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 学唱歌曲《长城谣》
1、 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 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
3、 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 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1、 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2、 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
3、 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
(五) 教学总结
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要素,了解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并从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长城谣教案】相关文章:
长城谣教案04-07
萝卜谣教案01-21
手指谣教案02-01
色彩谣教案04-09
《手指谣》教案01-10
《萝卜谣》教案02-13
《手指谣》教案06-17
《神州谣》 教案03-22
《花灯谣》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