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10-14 07:24:30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册数、单元:六上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

  难点: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参观、学习并质疑。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3.多媒体播放有关宇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二、课堂活动:

  (一)、设计模型

  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年月日小组

  一、模型名称:

  二、所需材料:

  三、职责分工:

  小组长资料员材料员计时员记录员质量员发言人

  四、模型草图:

  五、 评价反馈

  六、修改计划

  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宇宙,在心目中设计宇宙模型。

  (三)根据自己的设计小组分工准备材料。第二课时

  一、制作模型

  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

  三、参观交流模型

  小组内留一个人讲解,其余到各组参观,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质疑

  设计问题银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出示表格:

  五、总结:

  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实践调查:

  查阅有关宇宙的更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

  2修改模型

  备课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

  修改“宇宙模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修改完善模型;模型与解释难点:根据资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

  各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材料超市中的东西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动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学也已经对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见,今天我们就这些看法和意见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板书课题)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下面我们按照分好的小组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

  二、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展示,并全班讨论。

  三、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模型修改计划将自己小组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

  四、把筛选出的有效资料填入“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小组内讨论本小组内的资料,找出资料所呈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现象与规律总结本小组所讨论的结果,并在作业本上呈现出来。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或其他……)

  五、根据本小组内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资料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讨论本小组模型的不足之处。分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课时

  一、达与交流,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

  1、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经筛选后的有效资料,说说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与自己的。修改之处,并说出修改后的好处。

  2、回答别人根据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问题。

  二、拓展活动:

  1.做宇宙的膨胀实验

  2.阅读科学自助餐。

  阅读9页到10页的内容。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

  1精确时间的步伐

  一、课程标准要求:

  1、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结果。

  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的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于探究与发展对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二、学习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关于钟表的资料,并与同伴交流。

  2.统计整理信息资料,比较分类,并说明工作原理。

  3.选择感兴趣的钟表,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研究。

  4.养成认真细致工作态度和不懈探究的科学态度。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预习本课,搜集有关计时工具的资料,并思考

  工作原理。

  (二)整理汇报:

  1.学生以组为单位整理有关计时工具的资料,根据特征分类,并思考工作原理。教师检查各组搜集资料的情况,并出示教师的搜集

  资料补充。

  2.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并说明各种钟表的工作原理,其余倾听、思考、补充,教师相机评价鼓励学生。

  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大家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钟表继续探究。

  (三)计划与组织:

  1.小组讨论选择感兴趣的钟表,思考交流研究方法。

  2.小组计论制定书面研究计划,并详细分工。

  3、展示各组探究计划,大家讨论优点与不足。

  4、各组讨论修改探究计划。

  (四)延伸探究:

  1、运用钟表发展史,教育学生继承发扬人类不懈探究的科学精神,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探究,将来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2.学生课下分组探究,做好实验记录,并相互交流探究结果。

  2钟摆的秘密

  一、备课设想:

  1、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模型来验证钟摆的秘密。

  2、学习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了解钟摆的秘密。

  3、学生分析:由于摆的秘密比较抽象,只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是理解不了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才行。

  4、实施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观察、质疑、动手验证、分析、总结。

  二、重点:钟摆的原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难点:摆长与摆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三、教法:观察、猜想学法:观察、验证

  四、教具:摆钟内部结构模型,钟表的摆模型,自制活动的摆。学具:自制(课前由学生自制简单的摆)。

  五、学习过程

  1、观察、分析、猜想

  (1)教师出示摆钟的内部结构模型。

  (2)学生看完后,提出问题

  ①摆钟如何工作的?

  ②为什么只有摆在摆动时,秒针、分针、时针走动?

  (3)摆钟工作时,哪部分起着作用?

  (4)教师出示摆的模型,介绍摆臂、摆锤。

  2、实验

  (1)研究在相同时间内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是否相同。

  ①拿出自制的摆,在三个一分钟内测出摆摆动的次数,你的发现是什么?

  ②大家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是什么决定了摆的快慢呢?

  3、研究摆长与摆摆动快慢关系

  (1)实验一

  同样的摆锤,改变摆长,观察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2)实验二

  摆长相同,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其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3)整理总结

  (4)你有办法调整摆的快慢吗?摆钟呢?

  4、作业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60秒摆动20次的摆,60秒摆动40次的摆。

  3小水钟

  课标要求:能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懂得小水钟的构造原理

  2、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数据,得出结论,使学生呢感乐于分析总结,动手操作。

  3、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课前学生先搜集小水钟的相关资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难点:小组合作制作小水钟搜集数据,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教法学法: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岁月的悠悠长河中,我们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积时工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古老的钟表——水钟,课前大家都查找了相关小水钟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二、图片观察分析

  1、出示设有数学盘的水钟,观察水钟的构造,交流它是怎样用来记时的。

  2、出示“受水型”“泄水型”的漏壶。并做简要的介绍。

  三、制作

  准备适当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简易的水钟。全班交流,相互提建议。第二课时

  一、我们的小水钟工作得怎么样?有办法使小水钟更精确、测量时间更长吗?大胆使一使,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1、实验,并整理所得的数据,填写表格。 10秒流出的水滴数测量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水滴数

  我的发现

  观察水钟计时秒表显示的时间

  10秒20秒30秒

  水钟显示的时间

  我的发现

  2、学生说说为什么流水可以用来做“钟”了?水钟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阅读20页的小资料。

  三、拓展活动

  留心家里或学校里水龙头滴漏现象,测算一小时、一天、一个月流失的水量。

  4小小钟表设计师

  备课设想:

  对于这节课,我们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

  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组成钟表的物体的共性,那就是运动有规律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制作计时工具。

  其二,很多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大家能选一种来自己设计钟表吗?我们来个设计大比拼。设计并展示,展开交流活动。

  第三,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的生物钟,如驴钟、花钟和人体的生物钟以及意义。第四,让学生针对列表项目学会自我客观地评价。

  最后,就是课外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对未来钟表的想象用图画或文字表达出来。

  课程标准:能对搜集到的众多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学习目标:

  1、根据自己获得的各种资料和数据,比较各种钟表的工作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不同材料做成的钟表的共性。 2.学会动手设计钟表,敢于大胆地实践。 3.学会自我客观的评价.4.了解各种各样的"钟"

  学习重难点:目标1和目标2.

  教法学法:引导分析总结归纳动手制作

  教具学具:钟表,自己(或合作)制作钟表的材料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一、回顾与反思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精确时间的步伐》、《钟摆的秘密》和《小水钟》等,以及我们获得的各种资料,我们从中比较各种钟表的工作原理,人们用不同材料或物体来计算时间,你能找出这些物体之间的共性吗?

  自由发言(可参照书本上的资料卡)

  总结:看来运动有规律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制作计时工具。

  二、活动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同学们能自选一种来设计自己的钟表吗?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发明大王?

  学生自己设计钟表。(可以合作交流想法)展示自己的钟表,小组交流,评出最有创意者在班上进行讲解交流。

  第二课时

  一、科学自助餐

  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的“有趣的生物钟”。如驴钟、花钟和人体的生物钟。

  那我们人体内的生物钟,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讨论后,举手发言。

  二、自我评价:

  搜集到了哪些钟表的资料?完成了哪些钟的实验研究?

  搜集到的资料,是否与同伴进行了交流、学习?大家对我设计的钟是如何评价的?

  三、设计未来的钟表

  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设想用图画或文字表达出来。画到24页。

  第三单元热能考察之旅

  1寻找热能

  备课设想:

  热能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学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帮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这次地球上热能的考察任务。并且知道我们人类与热能的密切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及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几标准要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归纳如下:

  1、了解什么是热能。通过学习交流,知道热能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表达与交流的方法把自己知道知识与同伴共享。 3.能把掌握的热能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习重点:

  了解热能,以及热能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难点:

  拓展思维,利用热能知识服务人类生活。教师准备:铁丝、食谱卡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来自外星系的小科学家友友。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地球上的热能。你们能协助我考察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资料,认识热能。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热能知识或课前查到的资料。(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把自己获得的资料予以展示,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我们的外星系朋友能顺利的完成地球上的热能考察任务,首先,我们要根据这位客人的要求,帮助他选择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下面我们就来完成这个任务,看谁完成的最好,最合理。

  1、根据友友的要求,帮助他安排住宿环境。

  住宿条件:当地年平均气温15℃左右,空气清新,污染小。分组合作学习,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世界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表,帮助友友选择出适合他生存的地理位置。(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出示世界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表。)

  地点年平均气温(℃)

  34科威特

  10—11罗马尼亚

  南极-25撒哈拉沙漠>30

  12新西兰

  25.5 中国海南三亚

  中国黑龙江漠河-5.5

  15.5 中国云南大理

  (1)根据提供的资料,帮助友友选择每天的热能食谱。地球人可以从不同的食物里获得热能,来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那么,我们的朋友“友友“也和我们一样,需要从食物里获得热能来维持生活,他每天所需热能也和我们差不多。下面我们就根据他的需要为他设计一份热能合理的食谱,看那位同学能最先为友友设计好。(出示食物热能资料卡。)

  食物中的热能

  食物数量热能(千焦)米饭1碗(135克)约840粥1碗(135克)约300面1碗(135克)约1200肥猪肉100克3414瘦猪肉100克598瘦牛肉100克444虾米100克816鲤鱼100克456鸡蛋1个约300鲜奶250毫升565黄豆100克1502白菜100克88苹果100克218西瓜100克142茶1杯<5可乐1听460提示:友友每天食物中的热能需要8000多千焦,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及提供的食物中的热能资料,自己动手设计食谱卡,等候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小组探究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动手实验,体会生活中热能的产生过程。我们已经帮助友友安排好了住宿和饮食,下面的主要任务就是我们要帮助他完成热能的考察任务。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怎样产生热能,请把你的方法与外星系小科学家交流一下,也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介绍,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分小组进行交流,由小组长进行记录,然后全班相互交流学习。)

  生1:反复折铁丝,可使它发热。

  生2:将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产生热能。

  生3:电炉通电后,可产生热。

  我们和友友通过交流学习,他对我们如何利用热能很感兴趣,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有关热能的知识,经过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我们都觉得有点热了,怎么办呢?能运用热能的知识解决这个难题吗?现在我们就和友友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热能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交流,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热能,以及热能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怎样才能把学到的热能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教材第29页的内容“制作冰淇淋”。

  (1)指导学生看材料超市中需要的材料。

  (2)探究制作方法与步骤。

  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进行探究,活动。可单独活动,也可几个同学结合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小结。

  热能与我们的生活十分密切,只要我们留意生活,就能发现很多知识,让我们携起手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人类造福吧!

  2体积变化之谜

  学习目的:

  1、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2、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学习重点:

  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学习准备:

  冰箱、玻璃杯、水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友友在拿冰箱里的饮料时,发现水被冻成了冰,玻璃瓶也裂开了。

  二、猜想与假设

  玻璃瓶为什么会裂开呢?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吧!

  三、试验

  1、写出研究计划

  2、试验。装一满杯水,不该盖子。把杯子放进冰箱,让水结冰。观察并会不会超过杯口。如果并超过杯口,说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3、得出结论。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三。提问:其他物体也有这个性质吗?提问把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四、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

  一、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二、分析与总结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根据这些现象归纳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遇冷后体积一般都会变小。

  三、提问

  我们知道了物体遇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那么物体加热后,体积又会怎样变化?

  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好工具和材料。第三课时

  一、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二、分析与总结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一般都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

  三、拓展活动

  友友提出:在地球上,冷水重还是热水重?学生先猜想一下,同学们设计试验。根据小组设计的实验进行试验。

  3冬暖夏凉的房子

  学习目的:

  1、会做热传导的试验。

  2、直到热能在物体间传递的方向。

  3、能设计出冬暖夏凉的房子。

  4、能以折线图的方式建立模型,表达热传递方向的规律。

  学习重点:

  1、会做热传导的试验。

  2、能设计出冬暖夏凉的房子。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友友感觉房子里比较热,同学们能不能给友友设计一所冬暖夏凉的房子呢?

  二、观察与提问

  房子里的气温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回答:

  1、房子朝哪个方向。

  2、建房自用的材料。

  3、房子外面的温度。

  4、空调和暖气安装在什么地方。

  三、计划与组织

  选择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做好组织工作,进行分组研究。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四、事实与证据

  根据计划,进行试验。

  边试验边记录,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整理好,填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五、分析

  用折线图来表示试验中记录的数据。

  第二课时

  一、总结

  分析上面的记录表和折线图,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得出结论:

  热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而不会从低温的物体向高温的物体。

  二、表达与交流

  1、相互交流自己得到的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所冬暖夏凉的房子。把自己的设计画在一张大白纸上。

  三、科学自助餐自学40—41的内容。交流学习心得。

  四、试剑石

  1、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人们用棉袄来改住雪糕,雪糕却不融化?

  2、把木勺、塑料勺、铁勺固定在盆子边上当做树,用硬纸剪3个小猴子图案,用黄油或凡士林把小猴子图案站在3棵“树”的同样高度,往盆子里倒热水。想一想,哪知小猴子会先掉下来?为什么?

  第四单元生命的旅程

  1我从哪里来

  一、教材简析

  教材采用图解的形式,明确告诉学生“我”是从哪儿来的。以此给学生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对此,他们有很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告诉学生生命科学的常识。本课渗透着珍爱生命、敬爱父母、悦纳自己、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高兴等多层面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从哪里来”,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xxx辛苦感悟亲情。

  四、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2)多媒体课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展示资料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

  3、活动:给小宝宝安家

  4、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分析运用)

  5.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

  二、游戏体验感受母亲的辛苦

  1、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学生说心声

  三、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同时我们更要珍爱我们的生命,就让我们把你最真挚的话语写在卡片上,在2006年的第一天送给你的父母,作为新年礼物吧!

  2我们在成长

  一、备课设想:

  (1)课程标准要求:

  1、本课是小学科学课五年级(上)四单元中的第二个内容“我们的成长”一课,从教材本身知识点的纵向编排上来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我从那里来”这一课,同时又为下一课“生命的周期”打下基础。在教材中体现了编排上由简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螺旋式上升,层层深入的原则。从学生认知结构横向发展来看,符合五年级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状况和水平。同时,这是一节典型的观察实验课,在观察实验学习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他们群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把科学启蒙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过程的始终。

  2、本课学习的设计不仅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强调学习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出发,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和提示。同时,凸显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改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尊重学生,启发诱导,创设情景,让他们在充满合作和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提炼自己,发掘自己,创造自己。

  3、在学习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思考、协作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感受到生物体是变化的,变化时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能够准确测量和记录。

  (2)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各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会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重点教会学生测量)能坚持定期测量和积累数据,供以后分析比较这些数据,掌握人体生长变化规律。能设计长期测量身体各种数据的表格。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中采用设疑——制定测量计划——探究测量计划——实际测量——分析记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到观察身体的变化,认识到要关注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测量培养协作意识。

  (3)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已经有所了解,具有独立的见解、收集资料、分工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在学习本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相关资料。

  (4)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直观演示、讲授、引导、师生互动

  二、学习准备:

  1、学习准备:学生用的各种尺子、记录纸、能证明自己长大的依据。

  2、教师准备:秒表、米尺、测量身高、体重的用具、成长照片、人体比例的图表。

  3、设计意图:引起兴趣导出所学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引出由外部变化到内部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难点:掌握人体生长变化规律。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眼力。

  1、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谁的照片?出示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时期的某同学的照片。(猜猜他是谁)(每张照片上的年龄)。

  A、现在能猜出来吗?

  B、为什么刚才你们猜不出来呢?(生:照片与本人不一样、成长变化了等)

  二、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我们自己。板书课题:《我们在生长》

  三、(出示图片人的成长过程)我们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谁能说一说从哪些现象你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生:衣服变小了、身体长高了、力气大了、跑的快了等有关的外观的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到知识、技能、思维方面的变化。)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学的内容)过渡:同学们说出了我们生长变化的一些现象,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更准确的了解我们的生长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用测量记录的方法来了解自己的生长变化情况。

  师:要想知道自己生长变化的精确情况,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来比较。你们认为我们该如何测量呢?

  (生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指导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如何对我们的身高,体重,手和脚还有胸围进行测量呢?

  学生实际测量,了解自己生长变化的情况。

  师述:别忘了,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你们桌上的小卡片里,卡片的背面是记录你们一年级时的身高和体重的情况,大家看一看你在这两年当中到底长了多少?

  学生实际测量提问:还可以通过测量哪些方面也能够了解我们的生长情况?

  (在学生测量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合作操作、合作思维)

  第二课时

  一、模型与解释

  整理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生长发育的规律;同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

  二、活动

  A、画一画:《将来的我》

  根据自己的猜想,画出将来自己的模样。(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各自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例如:初中的我、成年的我、当上爷爷或奶奶的我、很老的我B、讨论;当我们成为老人时,是否还在成长与变化呢?

  三、拓展活动:《分析人体比例》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身体的许多部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图片中的成长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人体中头部的变化最明显。

  四、自由言论: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让学生学会总结,为自己的学习制定良好的目的。)

  3生命的周期

  一、备课设想:

  1、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活动进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2)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学习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通过活动、探究、交流,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通过活动、分析、总结,来了解生物成长过程。

  3、学生分析:由于生物成长过程比较抽象,只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是理解不了的,只有让学生亲自验证才行。

  4、实施目标的方法或途径:活动、分析、总结。

  二、重难点:知道任何有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变化,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求知精神。

  三、教法:观察、活动学法:整理、验证

  四、教具:将生物成长过程图片制成的扑克牌。学具:自制(将生物成长过程图片制成的扑克牌)。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生物的成长过程吗?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空当接龙

  活动:空当接龙

  (1)教师出示活动规则。

  (2)学生看完后,开始游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游戏时间)

  通过游戏,有什么发现?全班进行交流。

  二、模型与解释

  人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回忆上一节学过的《我们在成长》

  各种动物、植物的一生与人的一生是一样的吗?小组内进行比较,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整理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解释。比如整理总结出蝴蝶一生经历的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卵)。

  师做小结并出示“生命周期”或“成长周期”,师给生做相关的解释。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表示生物的生命周期呢?小组内相互交流探究。

  二、课外知识拓展——科学自助餐(动物宝宝与父母的外形)

  三、做54页的试剑石。

  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

  1从“天圆地方”说起

  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学习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学习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

  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

  出示学习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大屏幕出示资料卡: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厚度平均约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7千米。

  下一层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

  地球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3470千米左右,温度约3000摄氏度,最高可达5000摄氏度。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

  第二课时

  一、巧手小制作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资料,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

  出示制作提示:

  a这个模型要做多大?需要把实际大小的地球按多少的比例压缩?

  b、我们需要那些工具和材料?

  c、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二、展示与评价:

  请你拿着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给同学们。

  这个模型还可以怎样改进?请提出你的宝贵意见。谁制作的模型最棒。

  三、学习反馈: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2地球大“变脸”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了解常见的矿产资源。学习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地球的脸是指什么?

  地球的脸是指地球的外貌,简称“地貌”。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二、阅读与提问

  阅读59页的课本内容。

  然后让学生提问。并存入问题银行。

  三、交流资料

  让学生交流搜集到有关地貌的资料。

  四、模型与解释

  整理有关地貌的资料,并制作一个模型来给大家演示地貌的形成过程。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地貌。最后举办一个模型展示会。

  3地球“变脸”之谜

  学习目的: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学习重点: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学习准备:

  粘土、托盘、饮料瓶、小苏打、面粉、红墨水、水、勺子学习过程:猜想与验证

  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变化?

  学生猜想:火山爆发、地震、风……

  二、计划与组织

  引起地貌变化的原因很多,各小组选择一个开展研究。各小组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并做好分工。阅读资料阅读63的课本内容。修改自己的计划。模型与解释

  以小组为单位做火山爆发模型

  (1)先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2)用粘土将饮料瓶埋起来,使它们像一座锥形火山。

  (3)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

  探究活动

  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最频繁,为什么?

  第六单元开心游乐场

  1走进游乐场

  备课设想:

  课程标准要求: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将所得的结论应用于实践,并验证其正确性。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生活中的几种力。

  2、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力。

  3、教育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年龄在11————12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感兴趣,凡事都想问个究竟,进入游乐场后,更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本课中,学生可能对重力、弹力、压力、拉力等概念可能比较了解,但对磨擦力、吸引力、反作用力等概念可能不很理解,同时对这些力的作用也可能不很了解。因此,在讲授本课时,除引导学生搜索探究这些力外,还要启发诱导他们了解这些力的作用。

  实施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课前带学生走进游乐场,通过游戏,观察,让学生们去发现,搜索各种各样的力。重点:认识重力、弹力、磨擦力等

  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搜索出各种不同的力,并能用口语表达出来。

  教法学法

  教法:观察法、游戏法、启发引导、总结归纳学法:游戏观察法,讨论交流、办手抄报

  学习过程:

  一、提问:你们去过游乐场吗?

  好,这么多同学都到过,老师很高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种力,如重力,弹力,磨擦力……看哪些同学能从游乐场中找出它们?

  1、指导看书搜索力

  2、设计表格把搜索结果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谁搜索出的多。序号活动项目找到的力1射箭活动弹力2滑冰磨擦力3 4 5

  二、表达与交流

  师:刚才我们从游乐场里搜索到许多的力,其实,生活中不仅仅这些,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火车在铁道上奔驰,成熟的果子从树上落下,这里面都有什么力?你还从其它科技书和电视以及网上等了解到相关的资料,请设计手抄报与同学交流。

  生搜索资料办报交流。

  2蹦床里的学问

  一、备课要求:

  1、课程标准的要求:

  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用科学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学习目标:

  (1)通过试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有什么特性。

  (2)通过自己亲身实验,如玩蹦床、橡皮筋拉长,让学生了解一定限度内,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3、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玩蹦床,拉长橡皮筋的活动并不陌生,所以对本课的理解应该不算太难。

  4、实施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猜想与假设,动手实验操作,来进行表达交流。

  5、课前准备

  利用周末时间玩蹦床,了解调查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案例:

  1、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弹力的形成与特性。

  2、教法、学法

  观察、交流。实验。猜想验证。

  3、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课前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玩一次蹦床,并试着发现点什么,可以几个人一块去,互相说一说感受)

  玩蹦床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谁可以勇敢的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什么叫弹力,什么是弹性?并让学生大胆猜想弹力是这样产生的?

  2、向学生介绍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3、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做的实验可以是拉弹簧秤,或者是橡皮筋)通过实验,观察如何判断弹力的大小。

  4、分析交流

  (1)小组之间先整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结合以下问题:你们的猜想正确吗?有什么新的发现?

  (2)全班进行交流。 总结新的发现:

  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第二课时

  1、制作“小小火箭发射塔”。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弹力知识,自制一个“小小火箭发射塔”。制作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及时纠正:

  (1)如果我们把弹簧或者橡皮筋无限拉长,会把火箭射出无限远吗?

  (2)我们前面做出的结论正确吗?有没有需要修正的?

  (3)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新发现。

  在一定限度内,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了解生活中弹力的应用。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应用弹力的例子?

  3滑梯里的奥秘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浅显力学知识—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它们之间的压力有关。

  (2)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分析、综合能力;在实验中发现其规律的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学生分析:因为学生平时都玩过滑滑梯,对此游戏比较熟悉,本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摩擦力。

  4、实施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亲身体验活动

  (2)学生进行猜想,提问

  (3)通过实验验证

  (4)进行分析总结

  (5)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学习案例:

  1、重点难点:

  能过交流玩滑滑梯的感受,说出自已对滑梯里的科学道理的理解、疑惑和猜想。

  2、教法、学法:

  实验法,实践活动法、讨论法

  3、学习资源:

  木板、毛巾、白布、测力计、秒表、课件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玩过滑梯吗?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具体说说怎样刺激吗?)

  2、小熊欢欢也很喜欢玩滑梯,让我们来看看它玩得怎么样,好吗?(课件:小熊从平矮的滑梯滑下,说:真没劲!小熊从高高的滑梯滑下,栽了一个跟头,说:太危险了!)小熊的感受为什么会跟我们的不一样呢?(生试说)

  师小结:看来,滑梯中有着很多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滑梯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引导观察,进行猜想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个小朋友滑“滑梯”的情景。(课件)为什么有的人滑得快,有的人滑慢?(学生猜测一下)

  什么是摩擦力呢?(师讲解)我们在滑滑梯时,滑梯就给了我们一个摩擦力。

  2、那你们来猜一猜,怎么样才能滑得更快呢?(猜一猜)

  3、学生个别发言。(师问:你认为会有什么情况?[这个想法不错]你的猜想是什么?[这个猜想也很好]你猜想到了什么?[这也是个不错的想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重量、表面的光滑度、坡度。

  4、小结: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好孩子!一下子猜想了好几种情况。

  第二课时

  一、动手实验,自主探索

  1、那么,要比较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有何不同?可以用什么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2、认识实验器材。

  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实验器材,你们看,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自己说,不认识的老师介绍)

  3、讨论实验方法。

  (1)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课件:议一议)

  (2)哪一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4、进行自主探索。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课件:做一做)并把实验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上。这张表上还有一些小小的建议,请同学们自己看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生看记录表)

  (2)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综合分析,形成结论

  1、交流。

  下面请各小组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课件:说一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你描述得真好……其他小组验证的结果跟他们一样吗?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展示课件。(课件:三个结论的动画)

  2、小结: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发现了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板书)

  3、汇报新发现。

  你们还有新的发现吗?(物体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它们之间的压力有关。)看来关于力学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今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课时

  一、知识运用,拓展延伸

  摩擦力无处不在,既可恨,又可爱。需要是,人们设法增大它,不需要时,人们就设法减小它。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课件演示)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课件演示)小结:滑梯设计得科学合理,小熊玩得多开心啊!看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利用科学来为我们服务。

  1、谈一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应用了滑梯的科学?(课件随机展示激流勇进、滑雪、滑旱冰、滑板、高空飞车、冲浪快艇、过山车等。)

  二、创造设计,激发思维看了这么多好玩的项目,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设计师。(课件:请你来做设计师: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你认为最理想的滑梯或其他玩具……)[播放音乐]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点评。

  三、总结谈话,鼓励进取

  本节课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滑梯的科学,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老师预祝同学们都能成为伟大的设计师和科学家!

  4我们的游乐器材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能自制游乐器材,并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2、让学生述说自己的设计思路,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培养说话能力与演示能力。

  3、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等几种力。

  4、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培养自信。重点难点: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勇于表现。

  课时安排:4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跷跷板、滑梯、蹦蹦床的图片,谈谈自己玩过后的感受。你还玩过什么器材?愿意自己制作游乐器材吗?

  二、新授:

  1、欣赏借鉴教材86——87页的三种游乐器材展示,小组交流体会。

  2、你有更好的点子吗?小组同学讨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形成文字,力求详细实用。

  三、布置作业: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游乐器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的游乐器材都做好了吗?我们这节课来个大展示。

  二、展示

  要求:

  1、1人讲解,1人演示。

  2、特邀评委讲评。

  三、教师总结。

  四、小组同学讨论改进方法。

  五、布置作业:自行改进。

  第三课时

  一、自学认识五种力

  二、拓展

  关于这五种力你还知道什么知识?你还知道什么力?

  第四课时

  一、导入

  本次活动结束了,你的表现怎么样呢?

  1、自己填写90页的表格。

  2、小组讨论填写左边的“小组评价”。

  二、拓展

  1、讨论:运动员在上单杠前,要在手里涂些镁粉,这是为什么呢?

  2、找找图中出现的力。(90页)

  第七单元

  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1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

  课程标准要求:

  1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并得出既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习案例:

  1、重点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难点: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并得出结论

  2、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法,分析法。学法:阅读法理解法,讨论法。

  学习流程

  我们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的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92页-93页前两自然段内容后分组讨论。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2、得出结论,海尔蒙特实验证明: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3、接着,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

  4、分组实验实验后得出结论:植物有时能把坏空气变好,有时也会把好空气变坏。

  5、到1779年夏天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进一步得出结论。

  6、分组实验后得出结论:只有绿叶和绿枝才能真正把空气由坏变好。

  7、又经过瑞士牧师谢尼伯德国科学家末里斯萨克斯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终于了光合作用的秘密: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绿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产生了氧气。即:水+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氧气

  巩固练习:

  按照“土壤汁”的说法,植物生长的需要的物质全部来自于土壤。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海尔蒙特用实验证明,柳树长大需要的物质来自雨水,他的结论正确吗?

  普里斯特利设计的实验想证明什么?他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豪斯的实验证实了阳光对植物的作用,他的依据是什么?

  谢尼伯的贡献是什么?

  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通过学习本课,这些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懈而不舍的精神是那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2我也能当科学家

  备课设想:

  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进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2)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学习目标:

  (1)通过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求知精神。

  实施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学习中我将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回顾反思等方法进行学习。

  学习案例:

  学习重点:

  通过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求知精神。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引导点拨法

  学习资源:

  玻璃瓶、小鱼、水草、软木塞、自制表格、图片

  学习流程:

  一、模型与解释:

  1、出示图片,设疑导入:

  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子,瓶子里养着两条小鱼和一些水草,一年多过去了,小鱼还活的很好,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解释一下吗?

  2、引导学生猜想、表达与交流。

  3、合作探究:

  (1)分组做实验。

  指导学生用已有材料动手做做看,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证实自己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确。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并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评议。

  4、教师小结

  二、顾与反思:

  1、谈话导入: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结论?能进行分析吗?还可以将其写下来或画出来。

  2、发放自制的表格,引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我的科学经历”。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三、拓展延伸:

  结合学生的科学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探索纸的秘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第一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各样的纸、观察各种不同用途的纸、了解纸的发明及造纸材料、比较各种纸的不同,重点比较纸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纸的消耗等。要完成这些内容并非一节课所能解决的。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将《研究纸的吸水性》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纸的吸水性,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设计实验研究,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能(重点和难点)。

  3、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点的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设想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制订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的科学性——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问题。既照应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认知规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问题的解决。

  是直接探究问题,还是从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本课研究纸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过程,而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种新型纸张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

  滴管,水、水槽,小夹子,纸(餐巾纸、广告纸、牛皮纸、硬板纸、报纸),水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一小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来看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学生发言,教师粘贴各种纸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纸能吸水”。

  (1)猜测:将这些纸都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预测。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认为纸能吸水,有的纸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纸吸水比较慢,比较少。(板书:快、多;慢、少。)

  (4)教师提出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哪些纸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纸吸水又慢又少?

  (5)学生猜测,引起争论。

  2、探究纸的吸水性。

  (1)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各自的预测。

  (2)汇报研究方案,小组间相互质疑、补充,使其方案更科学化。

  (3)小组选择工具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得到什么结论?)

  (5)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提出课题:研究纸的吸水性。)

  3、了解纸的发明,意识到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发明了各种不同的纸。

  (1)了解纸的发明。

  (2)思考:为什么有的纸容易吸水为什么有的纸不易吸水?

  (3)拓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纸。

  第二部分课堂实录(节选)

  内容:分小组设计“研究纸的吸水性”的方案。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现在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进行补充。

  生1:我们第三小组的方案是: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这时很多同学相继举起手来。)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我认为应该分别向每一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再来比较哪种纸“长”得大。

  师:你为什么要求在每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来滴一滴水?

  生2:因为只有向每一种纸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迹的大小。我想借助讲台上的那个“吸管”(滴管)来滴。

  师(拿起滴管):是这个吗?这叫滴管,用来滴少量水。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案吗?(大家表示同意。)

  师(指向第三小组):同学们都同意你们小组的方案,能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吗?(第三小组演示:由一个同学依次向每一种纸滴一滴水。)

  师(激发矛盾):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先在牛皮纸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种纸上各滴一滴,同学们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意见?如果每隔十分钟往一种纸滴一滴水,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应该同时往每一种纸都滴一滴水,因为不同时滴的话,那么先滴水的纸上,水迹肯定会大些,这样会影响实验效果。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小组的方案定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们这一小组是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上的水挤到一个瓶子里,再来比较哪一瓶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对他的方法有一点补充,应该将所有的纸同时放入水里浸湿,然后还要同时取出来,再挤出水来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大家对他们这种方案还有什么建议?(没有人回答。)

  师(举起一大一小两张纸放入水中):是不是这样同时放入水中再同时拿出来?

  生5:不对。在这个实验中所有的纸应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纸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这个实验就准确了。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学生点头。)那么我们将这种方法确定为第二种方案。(板书:方案二:挤。)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6:我们小组与第五组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放入五杯水中浸湿,并且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认为不行。这五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样多,五个杯子也要一样大小。

  师:你们小组同意他们提出的想法吗?(学生同意。)那我们就将这种方案定为方案三。(板书:方案三:降。)

  又有同学举手。

  生:我们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这些纸全都同时插入水中,纸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后同时取出,看哪种纸吸上来的水迹高,就说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师:你能做给我们看一下吗?

  该生走上讲台,选择了夹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将五个夹子分别夹住一种纸,再将夹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时放入水中,同时拿出来进行比较。

  师: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怎样?

  生9:我觉得不行,他刚才拿棍子时,棍子是倾斜的,这样,有的纸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纸插得少一些,结果就会不准确,我认为应该将棍子两头固定起来,各种纸插入水中同样多,结果才会准确。

  生10:我还要补充一点,夹子在夹各种纸时也要注意夹入部分同样多,保证露出纸的长度相等。

  生11:各个夹子之间还要分开一点,以免各种纸粘到一起,影响最终结果。

  师:同学们都很不错,想到了这么多方法,我们就将刚才这种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吗?(板书:方案四:插。)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摇头。)

  师:好,根据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有了四种方法:滴、挤、降、插,每种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说,同学们已注意了纸的规格,要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请各组讨论一下,选择一种方案,想想看,你们都需要些什么工具,每组派一名同学来领取所需用具,进行实验。

  第三部分教学后记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余地,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取舍课程资源。

  在教学《探索纸的秘密》一课时,我们就经历了多次反复的实践。刚开始,教师给学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的主题,结果学生热热闹闹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纸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较纸的厚薄,有的研究纸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纸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与汇报时,同学们还在忙着“研究”自己的主题,而不理会别人的发言。这样,他们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义上,而没有丝毫的改变与提高。这种研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种真正的研究。我们意识到:让三年级的学生搞研究,不能赶热闹,各搞各的,而是要让他们结合大家的智慧,通过共同探讨,不断完善和提高。于是,又经过几次尝试,将研究的主题由多个递减为三个,两个,一个。最后发现,选取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研究纸的吸水性,让学生之间、各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质疑,共同努力,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对于剩下的内容,则可以抱着“授之以渔”的心态放手让学生自己课下去研究。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处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例如,学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吸水性时,就经历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演示,在教师再次激发矛盾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马上就有学生指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这个工具,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学生对此方案已没有异议,但这与比较科学的方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教师正准备直接给学生一些提示,可一个念头打消了这种想法。与其直接暗示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让学生来演示这个还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实验还没演示完,就有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原来,他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再来比较水迹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经很完善、很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已明白要做比较的实验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总之,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讨论“柳暗花明”。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而本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及其中蕴含的机械问题,为以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课的研究活动中,值得我们重点思考和研讨的问题有:

  在六年级里,我们对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关于制定研究计划,在本套教材中从三年级就开始了,先是口头的制定观察计划、简单的书面计划,有一定的研究主题的计划等等,到了六年级,对于制定研究计划,我们要求学生们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对于他们提出的研究主题,要不要作一定的引导或者是限制?

  学习“我们常用的工具”,实际上是学生在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和工具进行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性能,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标准,如它们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建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利用图表、文字、口述等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对常用机械工具试用工具等活动中,关键是可能会发现为什么螺丝刀可以很方面的起出螺丝钉,而用钉锤虽然不能很方便地起螺丝钉却能很轻松的拔除铁钉?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我得去研究一下。因而就有了根据在试用工具中产生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的活动。这个问题来自于前面的活动,也会对后面的研究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够在以后的时间里方便开展研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

  1、认识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通过对不同工具不同特殊用途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各种常用工具蕴含的科学原理。

  2、学习更科学、系统地制定研究计划。

  三、教学准备:

  锤子、螺丝刀、剪刀、起子等常用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

  1、出示锤子、螺丝刀,引入“工具”概念。

  2、调查、讨论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以完成的工作

  3、试用不同的工具,发挥各自工具的特点,方便快捷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充分展开活动体验。

  4、描述不同工具在实践使用中的不同感受,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信息反馈】: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学生会知道: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宽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三张不同(宽度)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

  在科学课上,应该把时间把发言权都交给学生,在他们那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学生会从完全不知道的问题中,慢慢的加剧自己的看法,得到你异想不到的结果。就这个非常的严谨,数据非常的明朗,让我认识了孩子们崭新的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青岛版P22~P23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这一现象后,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过实地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后,从中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科学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的研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以前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等的学习中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知道茎有运送养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知道风、雨、虫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六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某一现象的'原因、条件、结果进行猜想的能力。没有借助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

  能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联网电脑,准备好的资料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请同学们打开电脑,从老师的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记录下来,有利于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三、分析与总结

  师:哈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学生迷茫。

  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如果时间充足,详细进行这个环节。否则,布置成作业。

  师: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可以坐在一起,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坐一组。现在就可以分组了。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根铜丝、一根小棒、一个筛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师出示铜丝,我不管怎么扭、弯,这还(铜丝)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铜丝的形状。师出示一张纸:撕成两半,举半张纸问“这不是纸么”跟原来的纸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小)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出示沙子和豆子。请材料员分别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纸上,大家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看清楚它们的特点了吗?不要动它。

  (2)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实验。

  (3)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子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师演示:师先点燃蜡,问:“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在观察白糖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蜡烛的变化。(4)、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状态变化:白色————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6)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板书:产生新的物质。在白糖加热过程中还有一种物质也在发生变化你们发现了吗?(蜡烛)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库。

  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出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阅读: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你们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五、课外延深: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2、结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希望同学们都做个有心人随时发现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

  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

  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用“______”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自由读。

  2.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没有撇)

  3)书写生字“尤”、“其”: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齐读。

  四.教师小结是啊,多么秀丽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这些石头的呢?让我们继续跟课文进行交流。

  细品课文,欣赏奇石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信息反馈】:

  评奖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不佳,平时不起眼的几个同学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经过了解,家长帮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桥是刘雪松同学制作的,而且没有家长帮忙,独立完成,设计简单,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几个一次性被子,一个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队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队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3-25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2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05-2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04-0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05-2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2-13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4-2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4-07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