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检查读音掌握情况。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颛臾(zhuānxū)虎兕(sì)出于柙(xi)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颛臾(chuǎnyū)虎兕(shì)出于柙(x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颛臾(zhuānyú)虎兕(sì)出于柙(xiá)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颛臾(zhuānyú)虎兕(shì)出于柙(j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3.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2
一、、重温关于孔子的文学知识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伟大的家。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文集,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宋代朱熹把它与
、 、 、 合成为四书。
3、孔子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战,以力服人;主张实行
,即用加强的方法以服人,这一点在文中有明显体现。
4、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二、复习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学生分三大组,各负责一个段落,分段讨论研究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点,然后交流,注意以下句中的知识点。
第一段:1、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无乃尔是过与?
复习: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1
2
3
4、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第二段: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第三段:1、固而近于费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比较: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写作技巧鉴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说有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就是针对某一问题和观点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是驳斥揭露别人的错误见解和主张,这是一篇驳论文。请说一说孔子是怎样驳斥冉有和子路的。
四、拓展应用
有破就有立,孔子在驳斥学生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在如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你能为官一任,想要造福一方,那么,你会赞同孔子的`观点吗?如果赞同,就用立论的方式说一段话,阐述自己的做法,如果不赞同就用驳论的方式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主张和做法。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3
一、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1.略
2.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3.A
4.D
5.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6)B(7)C(8)D(9)D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关于赋文的知识
“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其特点是: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指赋的行貌。注重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往往结尾发表议论寄讽喻之意。
三、介绍作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写了许多怀古诗。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杜牧的《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四、写作背景介绍,了解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一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五、整体感知
1.分小组朗读,正音。
2.概括文章4个自然段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六、研习文本第一段
1.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齐读。
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将疑点划出,小组讨论交流,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4.段意理解。
本段可分几层?每层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乎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有别,冷暖不均。
5.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七、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读文本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3.段意理解。
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三、研读第三段
1.学生朗读
2.学生疏通段义,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3.段意理解
本段可分几层?每层写了什么?体会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1)描写宫藏: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然后由描写转入议论。
(2)“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3)“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4)最后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疏通段义,字词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希望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朗读第2、3、4段。
五、师小结,归纳本文所用艺术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宫殿→美人→财宝(收藏)
↓
托物(描写)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议论)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6
一、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三、文本研习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
2.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让我们看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苦难深重的人民。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明确: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四、课堂小结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无论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使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而且,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五、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教学重点:
实词的巩固与积累,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孔子的思辩艺术,句式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因为本文语句艰深,故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梳通文句难解处,教者作点拔甚至延展,师生互动,以师为主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教者作点拔引申,以学生为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已近未知数,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设多种方法,为应变准备条件。
2、练习设计:巩固实词、难句的理解,巩固对孔子思辩艺术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我想我们一定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
课下我已经了解到我们语文已经学习到我们的语文已学习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请问,这是什么散文?[明确:历史散文]今天,我们暂且跨出历史散文的门槛,共同迈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诸子散文。[请学生将书翻到第69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
2、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身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门下从事,参与了季氏出征前的准备。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3、诵读课文
[学生将课下注释读音标在课文上,注意长句、难句的停顿,准备诵读,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评说示范。
颛zhuān臾yú兕sì柙xiá椟dú费fèi
4、词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教者选择点拔、延伸]
①是见(常用义与现在差不多,但对象不用,用现代汉语替换也不一样,拜见、召见、接见、会见、进见等)过
②主相国家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无乃……与?→恐怕……吧?(与“得无……乎”对比)
尔是过→借助“是”字倒装(宾语前置)
⑤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是使动用法,今义不是,古今异义。
[学生自译,教巡视答疑]
5、内容分析
启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写孔子针对错误的言行作的批评,请问这三个错误言行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见板书设计二)
启思: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说明要遵循“周礼”,不可违礼而动。(见板书设计之二)
启思:孔子说明冉有、季路应负责任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引用、类比、比喻。(见板书设计之二)另,课下称“小相”是比喻,不明确,实为类比。
启思:当孔子知道冉有实际上赞成季氏时,当头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以说明冉有的错误,这个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
明确:均——财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处
安——上下相无事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对“均”“和”“安”的解释)
伐颛臾与此背道而驰,孔子反对了。
6、小结
孔子以主张“仁”“礼”而著称,“仁”“礼”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据说1999年在德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会上,与会者有一个共识:要想人类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现在,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孔子这些先哲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们自己、我们党、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本文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风范各简括的语言风格。但窥一斑难知全豹,辨一叶难识金秋。希望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这本书。须知,《论语通译》是中学的必读书目。
7、作业布置
⑴课后练习二
⑵归纳虚词“而”“于”的用法
⑶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赏析孔子的思辨艺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文中的'经典句子。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魏征语录】
关于良臣与忠臣——“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自学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即比干、屈原的故事。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自学导案】
第一次,粗读,正音,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第二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第三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则思虚心以纳下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役聪明之耳目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
宏兹九德则思正身以黜恶
振之以威怒欲流之远者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安思危
【实词积累】
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④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六国论》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盖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赤壁之战》
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选段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意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课外积累】
借助工具书,结合所学文言文,积累并归纳“盖”字的用法: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补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经的结集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2分钟)
(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
(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 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 ”。
《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让我们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过程:(12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结束后请学生朗读并评价)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冉(rǎn)有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
焉用彼相(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固而近于费(bì)萧墙(xiāo)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3.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试着翻译全文、熟读全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8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译全文,另一位同学分析,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2.小组合作,将疑难写到小黑板上。(注意:谈论轻声,一次只有一人说话。)
四、释疑(13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积累:重要实词:“是、疾、见、过、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 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 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 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 三读课文
1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 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 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 背诵课文
1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 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 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 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读质疑
1 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 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业
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12
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以“孔子动怒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从而找到正确答案,那就是:
其一,孔子治国的理念是“礼义教化”,他曾为此而周游列国,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是非常不满的;其三,孔子对冉有、季路既否认对季氏伐颛臾的赞同“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又为其侵犯行为寻找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两面派行为表示愤怒。一句话:孔子面对这种理念受阻,季氏无道,弟子不争气的状况必然要大动肝火。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是学生。这是我在课后的最大感悟。因此,我在充分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之后,对照课前定下的三个标准——扎实(文字)、清晰(文章)、到位(文化),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
首先是文字落实不够扎实。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大意,但对具体字词等文言知识点的理解就显得较为吃力,这反映在句段翻译的不流畅上。显然,我在文字的落实上做的还不够。我想,或许可以从四方面弥补:一是课前就提供参考译文,二是在文章梳理中强调字词落实,三是课后习题的巩固练习,四是加强朗读和背诵。
其次是文章解读清晰明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认为文章梳理的清晰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从关键句“求!无乃尔是过与”入手带动对全文的`理解,问题的层层推进催化思维的运动,同时,整堂课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孔子为什么态度如此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或许,这可以成为文言文文章梳理的一个模式。
最后是文化拓展定位准确。学生在文字落实和文章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提供的课外资料,基本上能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及人物形象,并通过课堂结尾的一系列带有启发式的问题(孔子所竭力维持的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仍旧适用吗?这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是否有其先进性呢?“修文德以来之”是否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借鉴意义呢?“均无贫”是否等同于“均贫富”?“和”的概念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有区别吗?),对孔子及《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的书单也成为课外阅读的热门书目。
我想,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堂认真思考听讲,课后及时加以记忆,教师及时加以检查这大概就是达到了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了吧!对于所有文言文均可以以此方法加以推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13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的语气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
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四、问题探讨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篇14
目的要求: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进入新课:
1.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分析课文。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接下来,“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6.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一生翻译全文。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3、课时:1课时
4、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2、分析课文。
⑴.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
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
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⑤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⑥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⑧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
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3、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
11、《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在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l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3.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5.讨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相
|比喻—虎兕出于匣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复习巩固
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
2.讨论下列问题
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
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
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
了“求,无乃尔是过与?”
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
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接着,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一是用扶相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
4.课堂练习
书上练习题三
5.小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
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
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6.布置作业
(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相关文章:
蒙氏的教案09-23
中班蒙氏教案03-26
小班蒙氏教案03-26
《和氏献璧》教案03-28
我爱我家蒙氏教案05-19
幼儿园蒙氏教案02-03
中班蒙氏教案11篇03-26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01-27
幼儿蒙氏数学教案05-04
《和氏献璧》教案优秀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