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8 08:43: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狗家肖邦音乐作品的魅力和风格,学习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肖邦的钢琴曲《小狗圆舞曲》,使学生感受乐曲的生动情趣,学会根据选旋律与节奏的对比区分乐曲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充溢热情地歌唱《我们多么幸福》,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神往。

  ﹙2﹚、引导学生根据《我们多么幸福》创设情境,并用吹奏乐器、狗进行歌扮演。

  方法与拓展:

  通过学习,鼓励学生神往自身美好的未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用自身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身的理想。

  二:教学突破:

  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表示圆舞曲。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口风琴 课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 唱一唱 《阿瓦日古丽》

  教学流程:

  一、听音乐 阿瓦日古丽》走进课堂,学生讨论听后感。

  二、范唱,节奏练习引导学生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1)声势与舞步的结合:X - X |X - XX |X X. X |X - - |

  (2)打击乐的配合:手鼓、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等

  三、听音乐,轻声跟唱歌词至基本熟练。

  四、学生根据歌词旋律分组创编立体节奏,配上舞蹈扮演歌曲;

  五、将各组的创编分别展示给全班同学,参与点评。

  六、扮演唱结束新课。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狗圆舞曲》《花之圆舞曲》《溜冰圆舞曲》

  教学流程:

  一、介绍圆舞曲;

  圆舞曲(Walzer) 又称华尔兹,是奥地利的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它通常由五首情绪和调性相仿的舞曲连贯组成,注重内容的标题性,既能在舞厅里伴舞,也能在音乐厅里演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依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是“X — X |或 X.X X |或 X | X — X | X”,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发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豪放、感情充分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

  二、初听三首圆舞曲。静听,想一想,你分别从音乐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三、生描述自身听这三段音乐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再听:老师谈自身听这首舞曲时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小朋友们掌握听音乐的方法。

  五、复听:把自身想像成那只调皮的小狗、一朵最美的花、一个自由酣畅的冰上舞者,跟着音乐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舞蹈。

  六、请几位有天赋和兴趣的同学在音乐中扮演,进一步体会和表示圆舞曲的特征。

  七、音乐中结束新课。

  有时间可以另外介绍一下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47首圆舞曲。他创作的大量圆舞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蓝色多瑙河》了。这首圆舞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随后,这首乐曲又被很多作曲家改编成独唱曲和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与此同时,圆舞曲在俄罗斯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在格卡林的《幻想圆舞曲》中第一次使圆舞曲这样的生活舞曲得到了交响性的展开,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创作中圆舞曲具有独特的'重要位置,他不但在《天鹅湖》等舞剧中写了许多著名的圆舞曲,并且把圆舞曲纳入了交响套曲的统一构思中,成为交交响乐中的一个独立乐章。他根据俄罗斯节拍的特点,创作了绝无仅有的5/4拍圆舞曲(如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并在许多深刻的、深思的、抒情的主题中运用圆舞曲的体裁,使圆舞曲成为深入刻划心理体验的手段。他的《忧郁圆舞曲》中,在轻快的圆舞曲的面纱后面,表示了沙俄时代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我国在解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圆舞曲这朵外来的鲜花,得到了很好的移植和培育。我国的作曲家将外来的体裁和民族的音调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民族风格的圆舞曲,如《青年圆舞曲》、《春天圆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等,这些乐曲既有鲜明的圆舞曲的体裁特征,又有中国人民特有的热情和含蓄,欢乐而冷静的性格特点,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幸福的圆舞曲。

  教学反思:

  本课选用三拍子的音乐作品,设计了“浪漫的旋律”这个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三拍子和圆舞曲的韵律美。在演唱和欣赏中让学生反复感受体验和表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能让即将进入初中阶段的六年级学生难忘的乐曲风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

  要求1.了解诗歌的意思,知道诗歌赞美了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杨树。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意,体会出杨树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感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杨 树 之 歌

  我们的名字叫大叶杨①,

  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句导读: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叶杨的可爱形象。]

  刮风时唱得欢快,

  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节导读:这节描写大叶杨歌声的特点。

  唱给②学步的小宝宝,

  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唱给白发的老奶奶,

  陪她在树下聊家常③。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

  和他悠闲度时光。

  节导读:这节具体介绍大叶杨的歌声唱给谁听,描述了大叶杨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

  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④。[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大叶杨为人们带来的凉爽。]

  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

  感谢金色⑤的太阳,

  春天它使我们翠绿,

  秋天它为我们染上金黄。

  节导读:这节写大叶杨默默地为人们带来了方便,并在歌声里感谢太阳,表达了作者对大叶杨的赞美之情。

  字 词 导 读

  ①大叶杨:杨柳科,寿命长,树形高大、广阔、美观,树干灰白、端直,是城镇街道绿化用材的好树种。

  ②给(gěi):也读jǐ,如给予。

  ③聊家常:闲聊;聊天儿。

  ④凉爽:清凉爽快。

  ⑤色(sè):也读shǎi。

  1.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出杨树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背诵诗歌。

  多媒体课件,大叶杨树叶,生字卡片,有关杨树的资料。

  一 谈话导入

  1.老师拿着大叶杨的树叶,请学生观察并结合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与他人交流。

  学生甲:大叶杨的树叶是心形的。

  学生乙:大叶杨是杨树的一种,是落叶乔木。

  2.大叶杨是一位天生的歌唱家。它的歌喉非常美妙,让我们倾听杨树唱歌吧!

  3.板书课文题目:杨树之歌。

  认读生字“之”(zhī)。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逐个认读。

  (1)指名接龙读生字。

  (2)分组练读生字。

  2.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诗歌,纠正读音中的错误,并画出诗歌共有几小节。(三小节。)

  4.指名读诗歌。

  三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这节主要讲了什么。

  (大叶杨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

  (2)分组讨论:大叶杨是怎样给人们歌唱的呢?

  学生甲:刮风时唱得欢快。

  学生乙:下雨时唱得响亮。

  学生丙:没有风雨时也悄悄地唱。

  (3)观看多媒体课件。

  (4)指导朗读。

  ①听录音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甲:强调了“成天”这个词,说明大叶杨每天都在歌唱。

  学生乙:把唱得怎么样和怎么唱强调出来了。(欢快、响亮、悄悄地。)

  ②学生自己练读。

  ③指名读,师生评议。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读第二小节。

  (2)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逐句理解。

  (3)指导朗读和背诵。

  出示提示:

  唱给 ,

  伴他 。

  唱给 ,

  陪她 。

  唱给 ,

  和他 。

  (4)师生共同小结。

  大叶杨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的生活。

  3.学习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想想这小节主要讲什么。

  学生甲:大叶杨给人们带来方便。

  学生乙:大叶杨美化了人们生活的环境。

  (2)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甲:一排排大叶杨枝繁叶茂,好像手拉着手,为行人送去了一片凉爽。

  学生乙:大叶杨的枝叶随风摇曳,好像轻轻鼓掌。它们感谢太阳使它们春天变得翠绿,秋天变得金黄。

  学生丙:大叶杨感谢太阳,人们感谢大叶杨,因为是大叶杨美化了人们生活的环境。

  (3)指导朗读。

  ①同桌互读,互评。

  ②指名汇报读,师生评议。

  四 发散思维,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是棵大叶杨,你会在歌中唱些什么呢?

  老师鼓励学生充分说。如果加上熟悉的曲调唱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甲:哗啦啦,哗啦啦,老奶奶,辛苦了。

  学生乙: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学生丙:感谢阳光,感谢雨露。春天给我披绿衣,秋天把我染金黄。

  2.依照板书,总结全文。

  大叶杨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的`生活,美化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就是这样成天唱着欢乐的歌,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

  1.这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要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2.以读代讲,激发想象。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然后让学生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让学生了解大叶杨的外形特点,喜欢上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3.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在学生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后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教师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熏陶。

  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优化作业设计。

  (1)照样子,填上恰当的词语。

  例:唱得欢快

  唱得动听 说得生动

  唱得优美 说得完整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唱给学步的小宝宝,

  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唱给白发的老奶奶,

  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

  和他悠闲度时光。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重点指导“感、谢”的写法。

  生字卡片。

  一 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2.如果你是棵大叶杨,你会在歌中唱什么?

  二 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检查读音。

  响亮 陪伴 喜欢 悠闲 感谢 之 使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

  3.集中交流汇报。

  学生甲:我重点学习了“感”。“感”上边是“咸”,下边是“心”,合起来就是“感”。

  学生乙:我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了“之”,它由三笔写成。

  学生丙:我用与熟字比较法学习了“亮”。“高”去掉下边的“ ”,换成“冗”,就是“亮”。

  学生丁:我重点记住了“使”和“谢”。“吏”左边加“亻”,就是“使”。“射”左边加“讠”,就是“谢”。

  4.重点指导“感、谢”的写法。

  感:上大下小的字,第三笔“一”不要丢,第七笔“ ”起笔在竖中线上。

  谢:左右要写紧凑,第三笔“ ”起笔在竖中线上,第八笔是“一”,第九笔是“”,不要写成一笔。

  5.学生书写生字并及时反馈。

  三 扩词练习

  1.小组内说说每个生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2.集中交流。

  喜:喜爱 喜事 欢喜 喜从天将 双喜临门

  亮:月亮 闪亮 亮光 明亮 响亮 亮晶晶

  感:感动 情感 感觉 反感 感谢 读后感 百感交集

  杨 树 之 歌

  之喜亮感谢使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了解他们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地生活着!让学生带着对它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这首小诗套上曲调,并在课堂上演唱。学生会感到特别新鲜,也会跟着把自己会唱的曲调套上,唱出这首小诗。如此一来,学生既感受到了大叶杨乐观、向上的欢乐精神,又记住了这首小诗。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感谢”写一句话。

  我们感谢老师的教导。

  3.如果你是棵大叶杨,你会在歌中唱些什么呢?写一写吧。

  1.作者简介

  高洪波,诗人,散文家。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创联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务。诗歌《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诗集《鸽子树的传说》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品有《我想》《童年的水墨画》等。

  2.大叶杨

  大叶杨,杨树的一种,因叶片宽阔而得名。杨树的种类很多,有山杨、毛白杨、小叶杨等多种,多为速生用材树,木材供建筑、做家具、造纸等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13个生字,书写8个汉字,掌握双人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踢毽子的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毽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您们会踢毽子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2、学生表演后,评一评谁踢得好。

  3、刚才一些同学踢得好,一些同学踢不好。为什么同是一个毽子,会出现两种情况呢?

  4、指名发言,导入新课。

  5、板书课题。

  二、认识生字,读准课文。

  1、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认认。

  3、教师出示文中本课生字认读。

  4、从词中抽出本课生字认一认。

  5、回到课文,分段指名读课文内容。

  6、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问题导学,读懂课文。

  1、老师教我们踢毽子时,毽子在老师脚上听话吗?您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出示图一,引导理解:毽子听话极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踢毽子的乐趣。

  2、看着毽子这么听话,我们真想踢,可是刚开始时,毽子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引导理解。

  3、听了老师的话,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1)指名反馈。

  (2)出示图二引导感受:毽子变乖了。

  四、课时总结:

  毽子原来是很不听话的,可是练习多了它就会很听话了。我们做事情、学东西也一样,刚开始学不好,做不好,只要我们认真练习,掌握其中的方法,就能做好学好了。

  第二课时

  一、巩固全文、练习说话。

  1、分段开火车读课文,评议。

  2、指名说说:毽子是怎样变乖的?

  3、齐读课文中老师的话。

  4、引导说话: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刚开始时__________________,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桌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谁说得好。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练习书写。

  1、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

  (2)开火车用生字进行口头扩词,理解字义。

  (3)指名说说您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4)学生反馈识字难点,教师重点指导识记。

  2积累词汇

  (1)认读“词语花篮”中的.五个词语。

  (2)找出“词语花篮”中的一对反意词加以识记:陌生----熟悉

  (3)找出其它词语填在“词语花篮”里。

  3练习书写。

  (1)认读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逐字扩词,理解字义。

  (3)归类识记字形,练习书写。

  三、课时总结。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认真地去发现它其中的方法,一定会做得又快又好的。

  四、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练习扩词。

  2、写一写您喜欢 玩的活动。

  板书设计:

  毽子变乖了

  开始:一点儿也不听话(陌生)

  每天都抽时间玩

  不久:变乖了(熟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吟唱古诗,引出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诗不仅能诵读而且能吟唱,我们每天下午上课前,总要吟唱一首古诗,来放松头脑,陶冶情操,谁来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饭前,都会听到广播吟唱一首什么诗?《锄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锄禾是李绅写的,也叫《悯农》,这是第一首,唱了这首古诗,李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农民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2、是呀,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却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绅写的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谁想来介绍介绍诗人。

  (收集资料要注意筛选,懂得抓关键。大家要向他学习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课文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诗,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明评价)

  师:老师想考大家,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悯”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自由小声地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并把你读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读不懂的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吧。

  3、生:汇报读书心得。(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读懂的地方吧!)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粮食作物。泛指粮食种子。

  子:这里读第三声,成熟的稻子。

  (2)从第一句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粮食获得丰收。)

  粮食要怎样才能获得丰收呢?(要进行辛苦的田间管理)

  (3)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从“春种”——“秋收”、“一粒粟——万颗子”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杀虫、灌溉、施肥等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你的领悟力太强了。

  (4)指导朗读。那么这句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劳动艰辛)对诗的不同理解就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谁来试试吧?(评价:让我感受到丰收的不易,掌声送给他)你也来读读吧!大家听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师小结:读得太棒了,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画面(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谁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种了那么多粮食又获得丰收,农民还是活活饿死呢?

  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丰收的粮食哪里去了?

  (7)你们预习时,有收集时代背景的资料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是指:当时农民没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粮食都被地主没收了。因为种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给地主的也越多。)

  (8)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但是,这些苛捐杂税压得人民饿的饿,死的死。这些社会现实诗人没有明说,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这种社会太不公平了。

  (9)指导朗读。那么后面这句诗应怎么有感情地读呢?(既同情又愤恨)你来试试?哪个小组也来示范读读呢?(指名评价)读得真好,你也来试试!(师评价: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痛恨统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让我听到你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声。)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0) 师先配乐朗诵,生再配乐朗诵。

  (1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吗?诗人所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表达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强烈愤恨)

  (12)那么诗题的“悯”字你理解了吗?

  (有同情、怜悯农民之意!)

  四、再找组诗,拓展延伸

  1、观看唱古诗视频《悯农2》学着唱。(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古诗呢?)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劳动的古诗呢?各描写什么劳动场面呢?

  a.《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b.《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没有不劳动的个体,只有不愿劳动的思想, 败的思想,违背规律的思想,这都将——受天地所摒弃。而爱劳动是最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将会世代相传。

  板书设计:

  怜悯、同情--- 悯农(二)

  春种-----秋收

  一粒-----万颗

  无闲田 (艰辛)

  犹饿死 ( 同情、愤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配套光盘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电影片段。自由谈论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教师引述课文相关片段进行小结。

  (播放有问题可用realplay)

  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xp的系统就用幻灯方式,不然可用豪杰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检查字词

  教师根据《附录三》的字词,适当补充制作POWERPOINT。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练习。教师投影出示答案,学生互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总起分论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3、体会朱自清后期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著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文章采用的是总起分论的结构:先提出评论的中心,然后对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评论。那么,文章评论的中心是什么?朱自清的散文有哪些不同特点呢?

  二、阅读明确:

  评论中心: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并能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朴素自然;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二)语言准确自然

  三、学习体会

  作者评论朱自清散文的鉴赏方法是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那么

  1、作者是怎样整体评价朱自清散文的?(细读第一段)

  明确:从作家的地位,写作态度,散文风格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先总的评价了朱自清后期散文的风格特点,肯定了他的散文在写作技巧上的借鉴价值。

  2、文章是怎样过渡到对其“朴素自然”风格的.进一步分析评价的?

  明确:以一句“朴素自然的文章不象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过渡引出的。

  3、文章是怎样评价分析其散文朴素自然的?又是如何揣摩的?

  明确:评如过渡句所说,课文又引述了《威尼斯》和《经典常谈》的两段文字为例,细加分析揣摩评议。如何揣摩的,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体会。

  4、课文对“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又是怎样分析,如何赞美的?

  明确:以“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过渡,并以《松堂游记》的两段和《欧游杂记》里的两段文字为例,赞其匠心,精彩,诗意风趣,还善于把静态的东西写成动态的东西。如何分析赞美?朗读相关段落。

  5、作者怎样评价他的语言的?

  明确:作者谈论没有就风格谈风格,而是明确指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并以《欧游杂记》里的文字为例,没做繁复的分析,特别注意调动读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只是点到即止。

  四、明确总结

  结构特点:总起分论。

  鉴赏方法: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结合,先整体评价,后细部揣摩。整体评价多方着眼,肯定价值,细部揣摩自然过渡,注意联系。

  朱氏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

  板书设计:

  评论中心: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

  (一)风格

  1、朴素自然:《威尼斯》《经典常谈》

  2、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松堂游记》《欧游杂记》善将静态东西写成动态

  (二)语言

  准确自然《欧游杂记》

  五、写作练习

  在领会课文观点的基础上,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六段,就其中的一个艺术特点细心玩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评论文章。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锝出。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⑵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⑶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卡片,槐乡槐花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的?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作用?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⑷八月份,天气怎么样?谁能描述一下?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⑸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化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总结归纳。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顺,再读时,要把课文读通,读有所悟,读出文情;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而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则是识字,此环节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

  教学策略

  在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读通→读懂→背诵→写字”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为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系列做法。

  1.朗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出文情,读有所悟。

  (2)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3)促读。

  2.背诵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背诵方法,如:结合板书来记忆背诵,边想象边背诵等方法。

  3.识字、写字

  (1)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字词,体会字词含义。

  (2)充分发挥教师的书写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切入点

  两只鸟蛋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又被送回去了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蛋”,引出课题

  1.指名认字卡上的生字“蛋”。(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字朋友,谁愿意和它交朋友呢?)

  2.指名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蛋。

  3.说说蛋里藏着的秘密。

  4.揭题,读题,学生板题。(师生)

  二、初读,读通,读顺

  1、读书小组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顺,遇到生字,要多读一读。

  2、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小老师领读,给生字组一组词。

  (2)读课文上去掉拼音的词语。(课件出示)

  三、再读,感悟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接力读诗歌。(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是一首诗歌,老师想问问,假如让你请一些同学来接力读,你会请哪些同学呢?为什么?)

  2.学生接力读,师生。

  3.师生讨论问题,并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两只鸟蛋是从哪儿来的?是怎样子的?

  (给学生带来实物,摸一摸,体会“凉凉的”“小小的”)好玩吗?(怎样好玩,读出来)

  (2)妈妈看见我从树杈上取下鸟蛋来玩,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有关图片,知道蛋壳里藏有小生命,要学会珍爱生命,体会鸟妈妈的焦急心情。(指出鸟妈妈的心情)

  (3)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我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扮演,加深对“小心、连忙、轻轻”等词的'理解。(指出“我”的小心)

  (4)过渡谈话,齐读最后一节诗歌。

  (5)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仿佛”,给“仿佛”换一个词。

  (6)看课文插图,说说小男孩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会看见什么呢?结合课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背诵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引导学生出具体的背诵方法。

  2.学生自由选择以上方法练习背诵。

  3.学生背诵诗歌(男女生接力背诵、齐背诵)。

  五、指导书写“听、唱”等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开火车读。

  2.学生说识记“听、唱”等生字的方法。

  3.教师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写字(书空,描红,临摹),要注意写字习惯。

  六、学习“我会读”,体会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结合“找朋友”和“换位读”的游戏进行。

  1.把“鸟蛋”“凉凉的”等词语写在词卡上,让学生去找朋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正确搭配),找到朋友后,学生站在一起,举起词卡,让大家读。

  2.学生换位置站,举起词卡,再让大家读一读,说说这样意思还是一样吗?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书写生字词。

  3.学了课文《两只鸟蛋》后,自己动手画一幅画,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

  教学、

  这一课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方法灵活,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学效果良好。

  1.教师对教材的研读非常到位,对教材的处理、拓展恰到好处,较好地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做到有机结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达成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熏陶和教育。

  3.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个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4.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气氛。

  5.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与朗读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读的训练,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落实了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影子》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