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集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本文的寓意。
2、理解文中活用的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3、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2、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寓意。
3、理解文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4、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语言特点。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l刘征,现代作家,又是写故事新编的好手。有作品集《刘征文集》和《刘征十年集》。本文写于1988年8月,当时,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利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本文讽刺的,正是这种现象。后来,由于商品市场逐渐放开,也由于“双轨价格”差价有所缩小,通过审批权,干预赚取差价牟利 的基础被削弱,倒卖“批文”的做法才有所收敛。
文章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潮流显然是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
四、庄周经商养鱼买水 故事情节
五、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所引有关庄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着解读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故事。
六、思考、讨论:这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它的寓意是什么?
七、艺术特色
八、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二、初读课文,设疑自探。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解疑合探。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质疑再探。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板书设计:
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x努力=成功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习生字,并且书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 请同学们用上“称赞”一词来说一句话。
师:(你表现得那么好,的确该得到称赞;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是该好好称赞一番啊!)真为你们高兴,得到了那么多的称赞!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出示:称赞(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学生问)
4、同学们问的题目非常好,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图,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出示:小刺猬──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
学习生字“猬”跟读正音(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看图片: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它的长相吧!看图片。
点击这两个生字:“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都是反犬旁。
2、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读通每句话,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三、认读感知(检查自读效果)
1、我能认: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刺猬 小獾 板凳 粗糙 但是 泄气 傍晚 椅子 瞧 留下
(学生读,教师及时正音。)
认读没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我能记:
出示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我能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读。
四、书写指导
1、我发现:
出示本课的8个生字,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会写:
每个生字写三个。
五、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知道了课文讲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的事,那他们为什么事而称赞对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大森林,讲了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他们为什么而称赞对方呢?今天我们去大树林弄明白好不好?
(出示课件)你瞧,这是一座美丽的大树林,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小刺猬和小獾在欢迎我们呢,他们身上背着五个生字,原来他们也爱学习呀。我们来读读字,跟他们比比看。(点击身上的字)
二、学习课文
1、师:这篇课文老师自己也很喜欢,我在这读一读,请小朋友仔细听,边听边记:哪句是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哪句是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有关互相称赞的句子。
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称赞别人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愉快)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来练读是试试吧!(再请同学来读读)
(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好了,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真好!)(谁愿意再来试试)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
2、那这样的称赞会起到怎样的神奇效果呢?请同学再细细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语句。(口头交流两句称赞作用的句子)
3、简短的几句称赞的话,为什么会起到如此神奇的作用呢?我们来看看小獾是怎样说的?(出示小獾的话)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理解“泄气”,给“泄气”找一个近义词来说说它的意思。(灰心)
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齐读。
4、请同学快速读读1~7小节,找找小獾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泄气了?
出示课件和有关句子。
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理解生字“粗糙”(看图理解:粗糙的`小板凳会是怎样的呢?)(出示三个板凳的粗糙程度要不一,打乱顺序给学生看,先让学生直观理解粗糙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排列一下,哪个是他做的第一个板凳,哪个是第二、第三个,引导学生从刺猬的话中“一个比一个好”体会)。小组自由读读,你读懂了什么?然后齐读。
5、看着这样一个个粗糙的小板凳,想想小獾当时会怎样想呢?
师:是啊!小獾虽然做得并不怎样,但当时的他却更需要别人的称赞啊!
这时,是谁发现了小獾的优点?
(出示第3自然段小刺猬称赞的话)引读:所以小刺猬──
6、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它接着会怎样做呢?出示课件,想想再说。
师:是啊!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称赞,当别人做得并不理想,有困难时,我们就更应该称赞,因为称赞就像神奇的魔棒,使原本想要放弃做板凳的小獾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终于做成了板凳。
7、那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听了小獾的称赞后,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出示课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决不能吝啬对别人的称赞,因为称赞有着巨大的魔力:(出示)
因为_____称赞能______________
8、是啊!称赞多有魅力啊!综合刚才小朋友说的,我们一起来听记这样一句话:称赞带给我们勇气和自信,称赞带给我们进步,称赞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出示)
齐读这句话。
三、组内分角色读,在分角色表演读
四、总结
称赞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给予周围人更多的称赞。
五、练习说话
1、举例:***最近写字写得很端正,我想对他说:“你进步可真大啊!”
学生说话训练、交流。
2、做心情卡:
( )月( )日,( )夸我( ),我心里觉得( )。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同学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时扩大自主识字效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春风依旧
一、我的发现。
1、放手让同学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同学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同学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同学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3)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5)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6)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同学自由看图,然后让同学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同学仔细听。
(3)同学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同学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5)把自身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和“口语交际”。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身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假如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二、展示台(课前精心安排“展示台”)。
“识字交流站”。
“同学字,有方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身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身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身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与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和优秀评论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悟母爱,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了解小小说特点,理解小小说惊奇结尾的意义;
3、适时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倡导批判性学习。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母爱亲情。
2、难点:发散性思维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较简单,但立意深远,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情节中体会缺位母爱的无所不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运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讨论,分组交流和谈话的方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打开,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意见。
3、教时:1课时
四、教学进程
1、情境导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背影》,文中谈到了父子间相互眷念的深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文章——《甜甜的泥土》,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先不谈,请大家看一副图片(展示图片),看了这副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
2、引出文章体裁(小小说):老师展示这副图画的用意何在?和文章主题有关,母爱和泥土有什么关系?文章哪些地方写到了甜甜的泥土?文章结尾,讲的是埋在土里的奶糖化掉了,不是大家想的埋起来,还做好标志,下次挖起来再吃,结尾显得有点突然。美国作家欧亨利讲过有一种文章体裁结尾很具有惊奇性,大家可能依据自己的文学知识积累来猜猜这是什么文体?小小说。
小小说:人物、环境、情节,“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
3、小说的人物、环境是围绕情节来设置的,这篇小说是围绕什么样的情节写的呢?请同学读文章(设置小组交流活动),归纳总结文章情节。
4、请一位同学用自己语言简单复述文章内容:一位离异母亲给在新家庭中受虐的孩子送奶糖吃的故事。离异母亲是“她”,受虐孩子是“王小亮”,这是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呢?
(板书)送奶糖
吃奶糖缺位母爱
埋奶糖无所不在
融奶糖融于社会
5、师生交流:读文章时感觉文中哪些语句对你触动比较大,怎么样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缺少母爱的'艰辛、悲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点拨。
6、写法透视,延伸主题:母爱在两个主要人物之间展开,但是文中也写到了只有在梦中“过去的妈妈”才能再回到小亮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他无私的母爱,但毕竟是不现实的,那怎么能说是“无所不在”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文中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还有没有其他人物(怎么刻画的)?这些人物的存在有没有必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传达室老头:“面带愠色”、“不耐烦”,“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对缺位母爱的理解支持
同学们:“嘻嘻哈哈”——快乐被分享才是快乐;老师:“背过了身”——老师是成人,对小亮的处境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那么这些小亮身边的人把母爱化做自己的理解,融于生活的一丝一缕当中,给予小亮以帮助和支持,相信小亮必
将在这种总汇“母爱”的关爱之下,茁壮成长,因为他把这种爱融入了他的心田,才有了“甜甜的泥土”!
7、发散思维:你认同文章的立意吗?它的所述符合你所见所闻吗?你是怎么想和做的?
语文教案 篇6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ī鹘h冯png划hu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ǎo戛ji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第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第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第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第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第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作家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1、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第2、熟读并背诵一、二段。
(四)学习第一段
第1、抽读第一段,正音。
第2、全体朗读一遍。
第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学习第二段
第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第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第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第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第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六)小结两段
(七)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第1、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第2、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③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④学生自读三遍。
3、组织背诵。
①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②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遍。
③抽两位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④总结背诵方法: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画面法等。
(八)小结本课,投影板书。
写景抒情
乐悲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苏轼初游赤壁的情怀,至于东坡先生为什么由乐转悲,又为什么总是能很快超脱,答案就在下节课,后两段苏轼对人生的诠释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启迪。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自己去吧》,认识了两位好妈妈──鸭妈妈和鹰妈妈,她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好本领,就让孩子“自己去吧”。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位好妈妈,她是谁呢?
2、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
3、课件播放:燕子妈妈叫声燕子妈妈在对小燕子说什么呀?
4、课件出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夸小燕子做什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课件出示:蔬菜图片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蔬菜吗?
二、听课文录音
导语:听了你们的疑问,老师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了,让我们赶快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1、录音机播放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
2、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学课文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己拼读,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什么、再、仔细、做得对、高兴。“次、再、仔”的声母是平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么”和“得”都读轻声,“兴”是后鼻音。
五、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
2、提问: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看了哪些蔬菜?每一次都有什么新发现?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
⑴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可用序号标一标。
⑵小燕子每次看到了什么?可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一画。
出示句子: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指导朗读: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
4、小燕子三次到菜园看冬瓜和茄子,一次比一次仔细,而且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燕子妈妈是怎么夸小燕子的呢?请小朋友找到燕子妈妈说的话。
从燕子妈妈的话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妈妈?(耐心、亲切、会鼓励人等)
从哪些地方看出燕子妈妈很耐心?(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从哪里看出燕子妈妈很会鼓励小燕子?(说得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指导朗读(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
燕子妈妈可能还会怎么鼓励小燕子?请小朋友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5、分角色朗读小燕子与燕子妈妈的对话。
6、除了小燕子观察到的,你还知道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六、表演课本剧
七、拓展练习
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八、指导写字:
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整个字的字形稍扁,上宽下窄。
片:竖撇要写直一些,由重到轻。
皮:横钩是新笔画,写的时候要注意左低右高,钩短而有力。
九、走进生活
观察两种蔬菜或者水果,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
过程与方法:
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语文教案 篇10
人教版第十一册《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吟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者设计了一堂网络课,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师: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他要接母亲来溧阳,以尽孝心。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并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指导栏”出示全诗,教者配乐朗诵)
在这首诗中,孟郊采撷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大家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进入“写一写”栏目,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生:(通过网络读、看、写;教者播放琵琶古曲)
课始,教者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写作背景娓娓道来,随之配乐配画感情朗读,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悠悠琵琶古曲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媒体中含蓄潜在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生发开去,促使学生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
片段二: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
师:已经发表的同学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你特别欣赏谁写的,请有感情朗读,呆会儿可以向同学推荐,最好说说欣赏的理由。
生:(很投入地读着其他同学的网上作品。)
师:慈母灯下缝衣的那一幕令诗人永志难忘。谁来为大家推荐描写感人的作品?
生1:我觉得王欣写得很感人。“一位饱经风霜的慈母,坐在微弱的灯光前,为自己疼爱的儿子缝制着衣物。这是母亲在儿子临行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母亲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手脚不灵活了,可为了儿子,母亲还是费劲地穿着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穿进为止。母亲为了儿子,用不灵便的手,细致地缝着一件件衣物,缝得那么仔细,一针一线,毫不马虎。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子在一旁看着,眼睛湿润了……”
生2:李仕婷写得也很好。“一个夜晚,母亲细心地为儿子缝制明天出行的衣物,她说:‘儿啊,你明天就要远行,娘不能帮你什么,就为你把破了的衣服缝一缝,记住,在路上要多加小心,注意身体,冷天要多加点衣服,别冻着,不要惦记我!’油灯照耀着母亲苍白的头发,穿针的手在微微颤抖着,那样细心、妥帖,缝了一针又一针,那缝在衣服上的每一针,不仅是花花绿绿的线,还是一个慈祥母亲对儿子深切的关怀、爱意,一丝一缕的爱溢满一针一线之中,都倾注着那伟大的母爱。”她想象母亲的语言虽然朴素但很感人。
生3:我认为谢家晔写得简洁明了,富有诗意。“母亲坐在破旧的毯子上,忽明忽暗的灯光那边,泪水已模糊了正在读书的游子的眼睛。母亲年事已高,看不清针眼,筋脉突兀的手已感觉不到针刺的隐痛。游子虽然捧着书,却已无心看书。母亲的一针一线都是那么令人感动,那么令人心酸……”
师:同学们很会欣赏。谁能毛遂自荐,让大家来欣赏你的生花妙笔。
生:(略)
师:同学们的描写都很感人。李纬用“颤颤巍巍”来形容母亲的`双手,史凯云设想这是“寒风凌厉的夜晚”,周志宏想象“母亲累得腰酸背疼”,陈韵致说母亲是“泪眼昏花”……的确,诗人行前的此时此刻,慈母把一片爱子的深笃之情化作密密的针线,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每个学生直接进入交流区域,一展风采。上传后,人人直面所有学习成果,交流就成了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师生之间以学习成果为中介,产生交流和对话的欲望,无论是津津有味地诵读同学的作品,还是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的成果,抑或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充满美好的情趣和氛围。师生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情境中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更进一步加深心灵的体验。
片段三:发掘人文内涵,丰富精神体验
师:母爱之厚博难以为报。孟郊的这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流传,今天,人们还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上资料室看一看,人们在哪些情况下用上了这句话。
生:(进入网络学习平台资料室,看四篇文章。)
交流:
生1:梦话在母亲节给母亲送礼物时用上了这句话,表达自己感恩的心情。
生2:唐仲英奖学金获得者,在获得奖学金之后,主动带领其他同学开展爱心工程之后说的。
师:这是回报社会的肺腑之言。
生3:北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地区校友会的校友说的,他们发动校友为母校捐款,同时组织了百年校庆喜庆会。
师: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捐款虽然不多,但也表达了游子的拳拳心意。我们在母校的所学所得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恢弘博大的北大精神是鼓舞我们攀登新高峰的强大动力。我们唯愿祖国明天更强大,北大未来更美好。
生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伟大祖国永远是我们亲爱的母亲。我们留法学者唯有奉献终生的努力,去报答养育和培养我们的伟大祖国。”这是留法学生学者的代表与李岚清副总理座谈时的发言。
师: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也许在你离开母校的时候,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生:(异口同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臻于精粹的艺术,是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得益于它的音韵美,更因为其中包含着的对慈母的颂扬,已成为人类具有共性的最高境界的情感体味,而且不同的读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以上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网络提供的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人文精神,在他们今后的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片段四:设计课外延伸,激发生命体验
师:课后,希望大家到资料室提供的网站上去开阔视野,这里都是关于母亲的主题。下节班队课我们就开展“唱给妈妈的歌”主题活动,好不好?
生:Ye!(非常高兴)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教者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在结束课堂教学之时,巧妙地布置了延伸性阅读。没有机械的技能训练,没有功利的占有知识的目的,有的只是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的境界。在之后的班队活动课上,有的同学追溯了母亲节的来历,有的向大家介绍名人眼中的母亲,有的朗诵了歌颂母亲的诗歌散文,有的深情地献上颂扬母亲的歌曲……主持人的串联词更是令人惊异的精美。这一切,源于学生自主地从文化精品中汲取营养,审美的愉悦深入主体的心灵,激发了主体鲜活而丰富的生命体验。
总的来看,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了“让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初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影子》教案06-13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