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2 13:13:57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太阳能热水器

  二、活动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品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探究,感知水变热与盛水的容器的质量和表面颜色有关,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温度计、铅笔、记录图表、四个易拉罐(分别涂上红漆、白漆、绿漆和蓝漆)、四个涂有黑漆的易拉罐(有盖子)、玻璃杯、塑料杯、易拉罐及各种大小基本相同的饮料瓶。

  五、活动过程

  说一说太阳的各种用途。

  (1)可以利用太阳晒盐、晒衣服。

  (2)植物能长得绿油油的、很茂盛。

  (3)可以利用太阳取暖。

  (4)人们晒太阳能使身体健康。

  (5)可以利用太阳能做洗澡的热水器。

  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测定温度,哪种测定方法比较准确。

  (1)用体温表来测量温度。

  (2)用手来测温度。

  (3)用活动室中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试验后得出用温度计测定的温度最准确。)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用什么东西做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幼儿讨论。

  (1)用塑料罐做个热水器。

  (2)用易拉罐做个热水器。

  (3)用玻璃罐做个热水器。

  试一试,在有盖子的易拉罐、玻璃杯、塑料杯及各种大小基本相同的饮料瓶中加入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照射同样长的时间,然后用温度计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易拉罐中的`水温最高。

  记录实验结果。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什么颜色的容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试一试,将分别涂上黑漆、红漆、白漆、绿漆和蓝漆的五个易拉罐装上同样多的水,在阳光下照射同样长的时间,并用温度计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涂黑漆的易拉罐中的水温最高。

  探究活动三

  探究的问题:怎样放置容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试一试:将四个涂有黑漆的易拉罐装入同样多的水,加上盖子,放在太阳光下,摆放成不同的位置,照射同样长的时间并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平放的易拉罐水温最高。

  六、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注意在每个容器中加入同样多的水。

  2.每一步实验过程要在同等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科学教案 篇2

  一、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0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根据我不断地提示,看谁最先猜出谜底。(课件出示提示)(师板书:地球)

  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板书: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让学生说说太阳系的其他成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地球也只是银河系普通的一员。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银河系的形状,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认为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现银河系不同形状的图片)

  师:关于银河系的形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银河系的形状为什么有时候像是铁饼?有时候像是织布的梭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你介绍的真详细,银河系不管是像一个不断旋转地大铁饼,还是像一个织布的梭子,这都是科学家们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做出的模拟或猜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我们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银河系,才能一窥银河系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时,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真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以后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认识。

  2、认识银河系的组成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银河系的形状,那么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

  500亿,我们来想象一下500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5亿人口,如果把一颗恒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银河系恒星的数量将是全世界人口数量的近8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3、认识银河系的大小:

  那么拥有这么多恒星的银河系有多大呢?根据你的资料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直径10万光年,中心厚度20xx光年)

  (教师强调:由于银河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数据会出现一些差异)提问:光年是什么单位?(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什么是光年,计算出1光

  年大约等于10万亿千米)

  以神7的速度作比较:神7的速度大约8千米每秒,大约需要4万年!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xx光年。(出示图片)也就是说光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光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xx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年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

  看到这些,你感到银河系怎么样?(学生汇报)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银河系。

  教师描述(同时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在晴朗的夏夜,当我们仰望星空,你会看见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贯苍穹,那就是银河。现在我们坐上光速飞船飞离地球,穿过太阳系,置身于茫茫宇宙中。我们从银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银河系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我们又来到它的“侧”面,看过去它又像是一只织布的梭子。银河系是由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么庞大的集团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而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所有的星系也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

  4、认识宇宙

  教师:银河系之庞大已经令我们震撼,但相对于宇宙来讲,这么庞大的银河系还只是宇宙中极普通的一个成员,那么宇宙是什么?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哪些成员呢?(板书:宇宙)(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宇宙是什么

  2)认识宇宙的组成

  3)认识宇宙的大小

  4)宇宙既然是无限空间,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

  刚才我们在讲银河系的时候,有同学用“庞大”来形容,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宇宙呢?(板书:浩瀚的)

  5)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了解一下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5、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知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呢?

  或者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教师: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提宇宙的起源?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将来会怎么样等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如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进行争论)

  四、结束语

  看来同学们都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希望大家课下继续查找资料,让我们共同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我们敬爱的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人。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科学教案:有趣的两面镜

  【设计思路】

  朋友出差回来,送我一面精致的两面镜,我带到教室里,引发班上孩子的浓厚兴趣。单面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非常熟悉它、喜欢它;而对两面镜孩子们则见得较少,但它非常有趣,它所照的物体成像有不少的变化,有趣、易观察又好操作,是科学活动的好素材。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鉴于此,我生成并设计了《有趣的两面镜》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对两面镜的成像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索、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观察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

  2、尝试记录两面镜成像的现象。

  3、乐意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一面大的两面镜;每人一面单面镜、两面镜、各种立体小玩具。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了解单面镜的成像现象。

  (1)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照小镜子。

  师:“小朋友们长得真可爱!老师今天特意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让朋友照一照自己可爱的样子。看一看,你在小镜子里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么呢?”

  (2)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

  师:“你发现镜子里有几个自己?”

  2、探索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认识两面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外,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种镜子,你们看,它像什么?它是怎样做成的?”(出示特大的两面镜)

  (2)师:“这种镜子就叫两面镜。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打开,还可以。慢慢地合起来。”(老师边讲边演示)接着老师边看边作惊讶状说:“咦!这两面镜真好玩!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在两面镜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师:“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两面镜拿起来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两面镜成像的有趣现象。

  (1)幼儿照两面镜,老师观察指导。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在两面镜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一面镜子里照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4、幼儿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幼儿用各种立方体小玩具和两面镜玩一玩,进行探索,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在现象。其实,两面镜还会变更多的戏法呢!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玩具,请小朋友用这些小玩具和你的两面镜一起玩一玩,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

  (2)组织幼儿交流探索的结果。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两面镜一起玩了玩,又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

  5、幼儿第三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又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给记录下来。那么,该怎么记,记在哪呢?请小朋友看黑板上的这张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格:“第一行是两面镜的标记。第一个图是两面镜完全打开时的标记(边讲边演示);第二个图是两面镜合拢时,张口大一点儿的标记;第三个图是两面镜再慢慢合拢,张口小一点儿的标记。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给小朋友记录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鱼跟两面镜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个空格里面画上小鱼的标记,然后根据上面的标记,看看小鱼在这种情况下(指第一标记)小鱼像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指第二、第三标记)小鱼像的数量又是多少?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画图来表示。下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边玩边记录吧。”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组织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师:“你是用什么跟两面镜玩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6、将幼儿作业记录装订成册,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玩两面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探索出当两面镜完全打开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最少,只有一个,当两面镜慢慢合拢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老师把小朋友的记录装订成一本书,取名叫“我们的发现”,在教室挂起来,好吗?”

  【活动评析】

  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趣的两面镜》就是因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猜想。幼儿有了猜想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接着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对两面镜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其间,我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积极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探究行为,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目标大成度高。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2、能够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探索的乐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用吸管摩擦生电的正确方法

  活动准备:

  1、吸管人手一根、卷纸若干、碎纸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纸船(形成小池塘的场景);自制旋转木马;柳条(柳树);水龙头(细细的水流);洒落的铅笔粉末。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出示吸管)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纸片

  教师演示:将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教师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吸管是否有变化;然后将吸管藏到桌子底下边磨擦教师口中边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讲述看到的现象)

  二、猜测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磨擦生电

  (1)小纸片主动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来变这个魔术的呢?

  (幼儿猜测、讨论,如果幼儿有说用水、用浆糊之类,教师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究竟有没有)(鼓励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2)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现在自己去试试,看看你会不会变这个魔术,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我旁边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选取使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谁会变这个魔术了?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将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进行展示)

  (4)请个别幼儿示范,要点:摩擦得又轻又快。

  (5)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此环节是否省略,看幼儿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吸管经过磨擦后,轻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跳上来了。

  2、猜测、总结磨擦生电现象是静电反应

  提问:为什么吸管经过磨擦以后小纸片就会跳到吸管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教师小结:这是静电,吸管经过磨擦以后,会产生小小的电,这些电叫静电,它们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三、操作体验:静电对轻的物体的.作用力

  1、师:有了静电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纸片,还能做别的事情吗?

  2、介绍游戏情境1:

  (1)柳条因为没有风,正静静地垂着,如果用摩擦带电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条会有什么变化?(会飘动起来)

  (2)请一名幼儿尝试验证后,将自己的发现在记录纸上记录下来。

  3、介绍另外四种游戏:这儿有许多的小船停在水边,一动也不动;木马停在原地没有旋转;水流也在象一条线似的静静地流着;铅笔灰洒落在纸上,我想把它用一样东西把它搬到盘子里去;

  4、引导猜想:假如你们用自己手中带有静电的魔术棒轻轻地靠近它们,猜猜会有变化吗?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四、幼儿实践验证

  1、真的是你们猜的这样吗?可以去试一试,并且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玩一种,记一种,看谁发现得多

  教师观察,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将有静电的魔术棒靠近它们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让幼儿

  对照自己的记录,充分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六、教师总结。

  你们用带静电的吸管轻轻靠近游戏材料时,它们都动起来了,改变了原先的位置。

  七、迁移运用: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师:“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静电吗?”

  幼:(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时被“电”到,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玩滑滑梯时“呲拉呲拉”的声音……

  师:“被‘电’到是什么样的感觉?”(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样预防静电吗?让我们回去继续了解一下预防静电的一些好办法。

  活动延伸:

  幼儿与父母共同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以及预防静电的办法。

  教学反思:

  为了使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问道,“除了塑料尺,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橡皮、尺子、玻璃、吸管等等。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们还有了新的发现,除了用塑料尺摩擦布引起这种现象,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摩擦之后也能产生静电现象,比如用铅笔摩擦衣服或裤子;吸管摩擦头发,皮肤这些都会产生静电现象。最后带领孩子们一起讨论与交流“静电的现象”,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摩擦之后可以起静电现象,哪些摩擦之后不可以起静电现象。触电对人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静电,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现象。

  小百科: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制作简易的科学探究所需的生态瓶,并对生态瓶中生物关系作出科学解释。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正确修订自己的探究方案。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4、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生态瓶(缸)样本(或相关图片、课件)。

  2、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师课前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自备容器。农村学校可在教师带领下到浅水池塘或水沟现场采集水生动植物。

  3、清洁砂、水、水槽、毛巾或卫生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引入:池塘生物群落是怎样保持生态平衡的?

  2、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模仿自然界的池塘做一个简易的小生物瓶,要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种类?

  3、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容器,如果让你用手中的容器做一个小生物瓶,你认为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4、出示生态瓶(缸)样本,如果将生态瓶放在教室的讲台上,你认为动植物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二、制订活动方案

  1、学生根据刚才所见的生态瓶样本,分小组讨论制作小生态瓶应该准备什么材料,按照什么步骤进行制作?

  2、小组讨论,将所需材料名称填写在39页空框中,制作方法和步骤记录在草稿纸上。

  3、小组汇报。阅读课本39、40页制作步骤,与自己选用的材料和步骤进行对照,补充遗漏的材料,更改不科学的材料。

  4、小组讨论课本上提示性语句所反映的问题:为什么生态瓶内要装沙?为什么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或池塘水,城市学生用自来水做实验为什么要放置24小时以后才加入生态瓶内?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型健康的动物?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因素来保证生态瓶中生物正常生长。

  5、分小组展开讨论。

  6、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小结评讲。

  7、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40页空框内。

  三、绘制生态瓶制作图

  1、学生根据所学,初步设计绘制小生态瓶设计图。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生态瓶设计图,相互交流经验。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四、课外参观实践

  学生参观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销售店,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料,对自己小组绘制的小生态瓶设计图进行修改完善,将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第二课时

  一、分小组制作小生态瓶。

  1、学习小组各成员讲述参观实践活动所见所闻。发表自己修改设计图的意见。

  2、教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

  3、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

  4、各小组汇报修改小生态瓶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相互取长补短。

  5、各小组有秩序地在讲台前方不同位置领取不同的材料。

  6、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地制作小生态瓶,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活动,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指导。

  二、交流和讲评。

  1、做好了的小组展示给大家看,大家认为合格者,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三面小红旗。评选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小组,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画四面小红旗。

  2、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三、课外实践活动安排。

  每位同学由家长陪同,在家乡池塘采集小型健康生物活体和无污染水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瓶,保证水生生物存活一周。

  四、安排准备“自由研究”课堂教学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进行抽查,要求学生下一节课将“自由研究”调查表带来。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彩棒撑起油泥,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彩棒、油泥若干。铅笔、吸管、筷子、彩棍、皮筋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

  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彩棒把油泥撑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用了几根彩棒?

  请幼儿示范,总结方法:上面对对齐,下面分分开。

  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

  1、出示记录表,记录幼儿用了几根彩棒将油泥撑起来并比一比,谁用的彩棒少。

  2、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彩棒能将油泥撑起来。

  3、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油泥。实践证明一根、两根彩棒不能撑起彩棒。

  4、幼儿第三次操作,探索用三根彩棒撑起油泥。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三、联系生活,传递新知

  1、我们发现用三根彩棒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将油泥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

  现做了许多有用的.架子,这种架子叫三脚架。

  2、通过观看PPT了解更多的三脚架。

  四、动手制作,迁移提升

  为幼儿提供各种富有层次的操作材料,幼儿尝试自己制作三脚架

  教学反思: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1.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

  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

  (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

  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举在手里

  4.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气氛是较活跃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操作也基本是正确的.。但在第一过程中,按第一特征(颜色)分类是较明显的,按第二特征(叶子的多少)分类时,由于叶子多少画得不够明显,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分出来的。在第三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并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已在第二过程讲解的很清楚了,这样就觉得太烦了,而且时间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萝卜时,地里的萝卜比应收的萝卜多出两个,并引导幼儿别收错了。由于受到书上操怍材料的局限性(应采的蘑菇是刚好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三过程比第二过程简单的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可操作性。在集体操作时,教师不要偷懒,自己设计操作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游戏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反复实践,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活动难点:通过活动,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白色陶瓷盘子4个。

  2、白板笔、水彩笔、记号笔若干个。

  3、量杯4个、自来水、毛巾、厨房用纸、盆子、垃圾篓等。

  活动过程一、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有一群小蝌蚪遇到了麻烦,它们怎么也游不到妈妈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师:老师有一个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

  3、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请幼儿猜想并记录。

  1、出示并介绍材料,请幼儿猜测哪种笔画出来的蝌蚪可以游起来。

  2、师幼共同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现在请每位小朋友依次上来记录你的猜想。

  三、幼儿操作,探索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猜想都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就请你们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吧。但是,在操作实验之前,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实验规则,每次实验完之后请你们将水和小蝌蚪倒入他们的“家”,然后,用厨房专用纸将盘子里的水擦干净,并将用过的纸扔进垃圾篓里,再进行下次的验证,如果不小心将水洒到桌子上。请你们用桌子上的毛巾擦干净就好,好了,请小朋友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并尝试总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非常的棒,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以下你的实验过程呢?

  2、师幼共同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师总结。

  白板笔的墨水有着特殊的配方,白板笔的墨水里会刻意添加降低附着力的剥离剂,加入这些剥离剂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白板笔的墨水与盘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以,我们再把水倒进去的时候,小蝌蚪就很容易的游起来了。还有,小朋友们要注意啦,白板笔的墨水是含有少量毒素的,所以我们在实验完后要仔细的擦干净,老师教小朋友们一个擦干净白板笔的方法,可以用棉签蘸酒精,这样白板笔就很容易的擦掉啦。

  六、师幼共同尝试操作让其他物体“游”起来。例如:小人、帆船等。

  今天小蝌蚪们都非常的开心,我替小蝌蚪谢谢你们,小朋友们,你们还

  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物体“游”起来。好,那就请你们用白板笔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七、活动延伸。

  1、将操作材料放于益智区,请幼儿继续操作。

  2、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操作“××游游游”。

  活动总结

  “小蝌蚪游游游”这个科学实验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幼儿表现出极大地探索欲望,于是,我便利用实际生活机会,设计了此节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情绪一直很高,跃跃欲试。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把幼儿带入氛围中,在倒入水后,盘子上的小蝌蚪纷纷游了起来,幼儿们一声又一声的“哇”此起彼伏,都想亲自实验。在幼儿的操作环节,大家分工合作,轮流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幼儿终于得到了结论,原来是白板笔画出了的小蝌蚪可以游起来,我让他们猜一猜其中的原理,他们很聪明,已经慢慢的猜到了和白板笔的墨水有关。

  此节活动比较成功,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难易适中,主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探索,让幼儿充分的去感受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环节,个别幼儿其实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而我并没有一一解答,在活动后,我也分别找到了这几位幼儿,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解惑,以后在这一方面,我还需多注意,及时保护每一位幼儿的求知欲。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经典】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