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5 10:34:3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范例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1、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教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3、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教师:图片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4、体验活动。

  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一)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二)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三)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一)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二)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感受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漩涡,了解这些漩涡的共同特性。

  2.尝试运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看到的漩涡。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

  (1)漩涡图片

  (2)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

  (3)记录活动表格幼儿资源包:

  (1)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

  (2)记录活动表格亲子活动包:

  (1)容器、搅拌器皿、沙。

  自行准备:

  (1)课桌。

  (2)示频仪、电源插座。

  (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漩涡的`形成。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

  科学词汇漩涡:

  水流急转所激起的螺旋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怎样制造漩涡。

  操作:用不同的物体制造漩涡。

  记录:哪个物体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律动导入:让幼儿跳转圈舞,感受漩的动作。

  2.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已经认识了漩涡,请幼儿说说在哪儿见过漩涡?你看见的漩涡是什么样的?你觉得漩涡像什么?

  3.幼儿作业组织幼儿用各种材料直观的表现出自己看到的漩涡。

  1.画密密麻麻的螺旋线,拿剪刀顺着螺旋线剪,剪一个漂亮的漩涡。

  2.用毛线摆螺旋线。

  3.把橡皮泥搓成长条,把长条摆成螺旋线。

  水中做漩涡。先问幼儿会在水中制造漩涡吗?然后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制造漩涡?

  (1)用手搅。

  (2)用嘴吹一吹。

  (3)用筷子搅水。然后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尝试制造出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漩涡,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制造漩涡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操作时不把水弄到衣服和地面。

  5.教师小结。

  原来用长而细的搅拌器皿在大而深的容器中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一根葱和有色的水:运用漩涡的知识看看葱在漩涡中会怎样。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水中的散沙如何成堆:水中有很多沙子,怎样把它们捞出来?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进行分类,学会用各种图形组合物体。

  3、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乐趣,乐于探索,发现,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特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

  活动难点:学会用各种图形创造性地组合成相应的物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会使用胶棒,对各种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

  物质准备:PPT课件,四个毛绒玩具(身上贴有形状标记),各类形状的图形卡片,胶水,等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饼干的形状,了解形状的主要特征。

  1、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饼干吗,你们都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引导幼儿说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好吃的饼干,想请你们说说为什么它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饼干呢?你们是怎么认出它是圆形的呢(相继问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展示PPT】

  【鼓励幼儿说出圆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个一样的角,一样长的边,长方形也有四条边,他们对边相等,四个一样大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老师在这一环节要慢慢引导,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之处要说清楚。以免幼儿混淆

  小结:

  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吃饼干,有的喜欢吃圆形的,有的喜欢吃正方形的,有的喜欢吃长方形的,还有的喜欢吃三角形的。圆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个一样的角,一样长的边,长方形有四条边,他们对边相等,四个一样大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二、给小动物送饼干,能够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展示PPT]

  1、出示四只毛绒玩具:他们呀也想吃饼干,你们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吗?(引导幼儿观察形状标记,推测每个小动物喜欢吃的饼干形状)

  2、请幼儿给小动物送饼干,鼓励幼儿边送边讲述某某小动物,送给你某某形状的饼干(个别幼儿操作。3-5人 集体操作)

  小结:

  我们发现小熊喜欢吃圆形饼干,小猴喜欢吃正方形的饼干,小老虎喜欢吃长方形的饼干,小兔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

  三、对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分类,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物体。

  (一)对物品进行正确分类。

  1、不仅仅饼干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也有不同的形状。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引导幼儿说出身边各种物品的形状,例如:手表是圆的,冰箱是长方形,魔方是正方体,三明治是三角形。)

  2、刚刚小朋友说了很多的物品的形状,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不样的东西,看一看他们是什么形状的,咱们来给他们分分类!(展示PPT 1:圆形 2:三角形 3:正方形 4长方形)

  (二)用图形宝宝进行创造性地组合,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乐趣。

  1、师:刚刚我们看了很多形状的物品,小朋友们也对他们进行了正确分类,小李老师前几天向魔术师学来了一个本领,可以让这些图形宝宝变出许多好玩的'东西来,看看小李老师都向他们施了哪些魔法?(展示PPT)

  2、师:请你们说一说都变出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他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并且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神奇)

  3、刚刚我们看到了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组成的小鸡,花,还有房子。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用图形组成的其他神奇的东西,小朋友们仔细的看,等一会呀小朋友也来做一做神奇魔法师。(引发幼儿进行创作的乐趣)小结: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物品,知道用图形可以创作很多好玩的东西。小小图形真奇妙!

  四、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发给每个幼儿一份操作材料,让他们也做小小魔法师,自己用图形变出新的东西。待会表现好的幼儿老师也像这样把你们的作品展示出来。

  活动反思:

  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活动目标已经达到,活动流程很清晰、流畅。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新鲜的事物总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战斗陀螺》的动画片让无数的孩子如痴如醉,战斗陀螺更成了小朋友们爱不释手的玩具。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急着拿出来玩两下。玩的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们在议论纷纷,提出了许多的疑问:“它为什么能够不停的旋转?”“为什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有时转的时间长,有时转的时间短?”“为什么转动时,我们看不清上面的花纹?两个金属陀螺碰撞时为什么能够产生火花?”等等。大班的孩子对转动现象已经不陌生了,在他们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本次的活动正是从幼儿的生活实际中生成的,它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交流,激励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积累旋转的知识经验。

  2、在操作中发现了解物体旋转的原因。

  3、探索让物体旋转的方法,尝试根据不同的旋转原因进行分类。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可以旋转的物品、图片。

  人力:风车、拉线小风车、音乐盒小风车、陀螺、战斗陀螺玩具、时钟、大转盘、小童车、回旋镖、地球仪、飞盘、溜溜球、果汁机、球、呼啦圈、轮胎、风火轮

  风力:风车、跳舞娃娃、旋转木马。

  电力:电子钟、电动钓鱼盘、电动灯笼、电动螺旋桨、录音机磁头。

  水力:一次性塑料杯、吸管、饮料

  图片、挂图:方向盘、车轮、钥匙、风扇、水龙头、削皮机、洗衣机、水车、大风车、微波炉、搅拌机、龙卷风、旋涡、纺车…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作业纸。

  3、实物投影仪、展示板、胶水、抹布。

  4、认知准备:有关物体旋转的知识。

  5、录象片断《生活中的旋转》

  活动过程:

  1、活动前引导幼儿收集相关信息。

  请小朋友回家后找一找哪些东西可以旋转,将收集到的物品以及图片带到幼儿园来。(丰富的操作材料是顺利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保证。而来自于幼儿周围生活,由幼儿亲自收集的材料,不仅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使幼儿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幼儿真正热爱科学的品质。因此我们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收集大量的能旋转的物体,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质疑和探索的过程。)

  2、分组探索《怎样使物体转起来》

  小朋友回家后收集了许多可以旋转的物品。现在请你们试一试怎样才能使它们转起来?(幼儿自由探索怎样使物体转起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物体旋转的原因,鼓励幼儿用较流利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运用自身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寻找答案,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始终关注幼儿的探索过程,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儿进行更深层的探索。活动中,一位幼儿发现用吸管搅动饮料,可以使饮料转起来,实验完他把吸管扔下准备离开,这时老师发现吸管也跟着旋转起来,而该幼儿却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于是教师适时的引导他“你再看一看,现在出现了什么现象”,激发了幼儿深入探索的兴趣,使他了解到“吸管随着水的旋转可以不停转动”。)

  3、交流讨论《怎样使物体转起来》

  (1)、同伴间自由交流。

  你们互相讲一讲,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使它旋转起来的?

  (“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讨论之中形成的。”通过刚才的探究操作,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他们渴望表达和交流,并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明晰和构建新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你发现的秘密真有趣”“还有别的想法吗”等鼓励性语言,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接纳与认可,从而更加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三个小朋友围绕“怎样使风车旋转”各抒己见。第一个小朋友说“我用手不停的拨风车,它就转起来”,第二个小朋友马上大声的说“我在奔跑,风车也能不停的旋转,我用尽力气拼命地跑,风车就转得飞快”,第三个也不甘示弱“我把风车放到空调前面,空调吹出的风使风车不停的转呀转”…… 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丰富了生活经验;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2)、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

  (帮助幼儿进一步理清讲述思路,使幼儿更深入的了解一些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如:大部分幼儿只是简单的认为是人使车轮转动起来的,教师通过“人并没有碰到车轮,车轮为什么会转?”“脚蹬带动哪儿转了?”“链条使哪儿转了起来?”等问题,逐步深入的引导幼儿发现“人转动脚蹬,脚蹬带动链条,链条带动车轮旋转”这一复杂的现象。还有一位小女孩发现自己旋转后,裙子飘舞起来,象站在圆圆的荷叶上,她高兴地大声嚷嚷:“我是个荷花仙子。”)

  4、引导幼儿讨论物体旋转的原因,并进行简单的小结。

  (幼儿根据刚才的探索发现对物体旋转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电力、风力、人力、其他)

  5、幼儿设计标记。

  用什么标记能表示电力、风力、人力和其他旋转的原因呢?

  (幼儿通过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了“电力、人力、风力、其他力量旋转”的不同标记图,如:有的幼儿结合生活中见到的高压电线上的警示符号,设计了相应的符号表示依靠电力旋转的标志图。)

  6、幼儿共同推选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标记符号,将标记贴到展示板上,并将自己手中的图片分类按标记粘贴到展示板上。(幼儿按旋转原因分类的过程就是一个巩固复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

  8、观看录象《生活中的旋转》

  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使物体旋转的方法。谁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旋转,它们旋转有什么作用?(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才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我的意义,也才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回忆生活中哪些东西会旋转,帮助幼儿拓展了相关经验,了解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幼儿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我家的电风扇会转,能让我觉得很凉快。”有的说:“我家的闹钟会转,它能告诉我几点了,还能准时叫我起床。”还有的说:“果汁机会转,能让我喝上甜甜的果汁。”爱跳舞的小朋友还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动作轻盈,真美!”)

  9、活动延伸

  活动区探索活动,让它们都转动起来。(幼儿到活动区操作探索,思考运用老师提供的辅助材料,动脑筋想办法让物体旋转起来,帮助孩子养成动手实践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活动评价:

  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给予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和同伴交流讨论的时间,努力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活动中及时根据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因势利导给予启发帮助,使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整个活动以疑激趣,以趣激学,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效实现了师生的互动作用;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变被动为主动,主体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探索使泡泡吹大的方法,发现镂空的材料容易吹出泡泡。

  2、技能目标:能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地进行验证。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泡泡水,粗细管子人手一根,人手一个杯子,多种吹泡泡器(管状积木,雪花片,牙刷,一次性筷子,勺子、电线)一组一份,抹布

  经验准备: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重点:掌握吹泡泡的正确方法。

  难点:尝试用多种吹泡泡器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最近老师学了一些小魔术,今天我想变出许多会飞的礼物送给小朋友,小朋友猜猜看王老师会变出什么礼物呢?教师吹泡泡揭开答案。

  师:你玩过吹泡泡吗,你平时是用什么吹泡泡的?

  二、基本部分:幼儿尝试如何吹泡泡。

  1.介绍材料 这是吹泡泡用的工具—吸管,每人拿一根;这是吹泡泡用的泡泡水,每人拿一杯。请你们找个空地方吹泡泡。人手一个小杯子,一根吸管。

  2.幼儿操作 吹的时候要仔细看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怎样才能吹成功。教师观察。

  3.幼儿讨论。

  师:你吹出泡泡了吗?你是怎么吹泡泡的?我们来轻轻的试一试。我们来很用力的试试。(全班一起试)你喜欢那种吹泡泡的方式,为什么?为什么用力吹,吹不大?

  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泡泡圆圆的但是容易破,所以吹得时候一定要轻轻吹。

  4、粗细管子吹泡泡。

  (1)、幼儿猜想。老师还带来了这样的吸管,跟刚刚的有什么不同?(一粗一细) 粗吸子和细吸子吹出来的泡泡一样吗?

  (2).幼儿操作。现在请你们用一粗一细两根管子吹,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才小朋友用粗细两根吸管都吹过了,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粗吸管吹出的泡泡大,细吸管吹出的泡泡小。粗吸管蘸到的泡泡液多。所以吹出来的泡泡大。

  5、多种材料吹泡泡。

  (1)、猜想

  除了吸管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吹泡泡的工具。我们来认识一下。(管状积木,雪花片,牙刷,筷子,勺子、电线)

  你觉得哪些工具能够吹出泡泡,哪些不能够?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自己猜测的对不对。

  (2)、幼儿自由尝试。

  (3)、电线如何吹出泡泡。教师用电线制作一个小圈,请个别幼儿尝试吹一吹。

  三、结束部分: 我们小朋友好棒哎,能让不能吹出泡泡的电线也吹出了泡泡。让我们带着这些吹泡泡的工具一起到外面继续玩吧。

  活动反思:新《纲要》里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吹泡泡》给小朋友提供的材料都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得到的,而且在一开始就以吹泡泡的形式出现。这样用简单的材料和明确的任务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在活动中我一直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耐心等待孩子们的探索结果。让幼儿自己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得出这种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怎样才能让材料吹出泡泡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自我发现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夏天幼儿园的花坛里、果树下、草丛中变成了昆虫的世界。孩子们似乎天生对各种各样的昆虫感到好奇,他们经常睁着自己明亮的眼睛观察那些小动物。基于此,我设计了“毛毛虫变蝴蝶”这一活动。为了帮助幼儿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我还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且通过有趣的故事帮助他们了解蝴蝶生长过程方面的知识。

  而《毛毛虫和蝴蝶》这首歌曲,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音乐故事情节充满童趣,音乐形象深受幼儿喜爱。这节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表演歌曲来复习、巩固毛毛虫生长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欣赏音乐,感受AB段乐曲的不同曲风(缓慢欢快),体验伤心和快乐的两种情绪。在欣赏和感受的同时,让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一伸一缩的动作和蝴蝶飞舞的动作。

  活动目标

  1.知道蝴蝶的特征,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丰富有关虫卵、幼虫、蛹、蝴蝶等的知识。

  2.体验用身体模仿毛毛虫变蝴蝶的喜悦。

  3.激发幼儿探索昆虫奥秘的欲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过程。

  难点:激发幼儿探索昆虫奥秘的欲望。

  活动准备

  《毛毛虫变蝴蝶》的课件、蝴蝶图片蝴蝶生长过程图。

  活动过程

  一、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蝴蝶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秘朋友,请你猜猜它是谁?”

  出示谜语: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

  二、出示蝴蝶挂图,让幼儿说说蝴蝶的特征

  (一)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蝴蝶的特征。

  小结:蝴蝶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它们都有一对翅膀、触角和身体,它们的颜色和花纹等都是不同的。

  (二)指导语:“蝴蝶美不美?可是我听小蜜蜂说蝴蝶小时候可难看啦,不信你们看------”

  三、用故事结合课件介绍毛毛虫变蝴蝶,帮助幼儿更加形象地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一)教师播放课件并讲述故事。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树叶上躺着一颗虫卵,第二天从卵里孵出了一只小毛毛虫,毛毛虫爬呀爬,吃了一片树叶,身体长大了一点,又多吃了一大堆叶子,身体变得好长好大啊。毛毛虫爬呀爬,爬到树上结成茧,毛毛虫在茧里睡了两个多星期,然后毛毛虫从茧里钻出来,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蝴蝶从房子里飞出来,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真美丽。

  (二)提问:“蝴蝶究竟是由谁变出来的?”“毛毛虫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蝴蝶的.呢?”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蝴蝶的生长过程。

  虫卵——幼虫(毛毛虫)——蛹——蝴蝶。(出示蝴蝶生长过程图)

  四、幼儿操作,拼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

  (一)教师引导幼儿按顺序摆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

  (二)对幼儿操作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五、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引导幼儿通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蝴蝶的转变。

  (一)歌曲:毛毛虫呀毛毛虫,结成蛹呀结成蛹,变蝴蝶呀变蝴蝶。

  (二)教师带领幼儿简单的动作创编。

  (三)教师总结: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毛毛虫变蝴蝶是动物世界的一种变异特性,像这种变异的特性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发生,比如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的。小朋友可以回家找找看还有哪些动物也具有这种变异特性。

  教学反思:

  本堂活动内容是属于幼儿科学领域的活动课。蝴蝶本是日常生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昆虫,通过本堂教学活动,幼儿对听故事、看动画片、拼蝴蝶图以及随音乐用姿体表现毛毛虫变蝴蝶过程,总体还是感兴趣的,也初步对蝴蝶蜕变知识有了感知上的认识,整个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活动的全部内容,基本实现了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黑色食品的种类,了解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2、乐于与同伴分享生活经验。

  教学准备:

  1、每个幼儿带来一种自己认为有营养的`食品。

  2、教师带来几种黑色食品。

  3、《科学》下p.1。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原有经验。

  1、问幼儿:哪些食品有营养?为什么?

  2、鼓励说得正确的幼儿,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二、黑色食品有营养。

  1、出示几种黑色食品,让幼儿认识。

  2、提问:你认识的黑色食品还有哪些?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3、教师介绍黑色食品的营养。

  4、请幼儿品尝一些黑色食品,进一步了解它的味道、口感。

  5、请幼儿将带来的食品按颜色进行分类。

  三、观看画册《黑色食品》

  1、看图说说图中都有什么黑色食品,它们有什么特点和营养。

  2、让幼儿知道吃什么食品搭配对人体有好处?

  3、引导幼儿合理搭配食品,让身体得到均衡营养。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小精灵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温馨提示: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认识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内部需要,了解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式、个性特征,才能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真正适合于幼儿,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