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3-10-30 07:45:0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大班教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大班教案8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航标灯的用途。

  2.理解儿歌内容并认读汉字“光闪闪、亮晶晶”。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航标灯)、字体卡(光闪闪、亮晶晶)。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方式引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老师想问你们个问题?当你们迷路了会怎么办?

  师:我们迷路了可以找警察叔叔或者是打电话等方法帮助解决困难。老师现在有个烦恼,我们的船先生晚上在大海航行迷路了,他不知道怎么办。老师想请个小朋友帮他解决这个难题,哪个小朋友愿意?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的船先生,但是有个朋友对他的帮助是最大的,现在我们请他出场。

  二、出示图片(航标灯)

  航标灯(老师扮演):我是航标灯伯伯,我是船先生的好朋友,对它的帮助也是最大的。船先生在晚上航行时,找不着方向,有了我船先生就可以知道它要去的.方向了。还有海上会有一些岩石或阻碍物,当它们出现时我也会提醒船先生不要往这边开来,这样就可以保证船上乘客的安全了。现在小朋友认识我了吧!

  师:听完航标灯的自我介绍后,我们知道了航标灯伯伯的作用了。请小朋友来说说他是不是真的认识航标灯伯伯了,如果没有了航标灯伯伯,会给船先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师:航标灯伯伯帮助了船先生也帮助了乘客,我们来学一首关于它的儿歌。

  三、出示儿歌,教念儿歌。

  1.教师分句教儿念儿歌。

  2.幼儿集体念儿歌。

  3.出示字体卡:认读“光闪闪、亮晶晶”,问小朋友在刚刚学习的儿歌里面有没有看到他们。请幼儿找出来,念一遍给老师听。

  四、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认识了我们的航标灯伯伯和我们的字宝宝,还学会了儿歌,真能干。

  五、延伸活动:

  画《心中的航标灯》。

大班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畅想"中"好吃的种子"生成的子活动。开展本主题活动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他们看到了红红的野枸杞,飘飞的蒲公英……小朋友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老师,枸杞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是飞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吗?""明年它们会在长出来吗?"……可见幼儿对种子传播产生了探索的兴趣,《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宝宝有办法》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活动预设: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设计理念:

  《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来源于幼儿兴趣发现,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我引导幼儿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为幼儿提供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三个平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设计思路: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苍耳的传播方式--莲子的传播方式--经验升华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歌曲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

  二、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1、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几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什么颜色的?捏一捏,什么感觉?吹一吹这粒种子,想一想为什么它可以随风飘扬?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种子长着白色的羽翼,这是它飞翔的工具。

  3、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三、苍耳的传播方式

  1、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有好多刺"。

  2、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的刺。放大镜下,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刺能做关键性性的描述--有个弯弯的钩。在看清楚小钩钩后,让幼儿快快动手,"把苍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别让它掉下来呀。"接下来问问幼儿"它们为什么能够牢牢得黏在你们的衣服上呀?"从而总结出: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

  3、苍耳的传播: 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四、莲子的传播方式

  1、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将莲蓬放到水盆里,看看它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里,当你的手指再次离开的时候,它还在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能漂浮在水中。

  2、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把握6以内的组成,尝试用数字和符号加以表示。

  2、在帮鸟妈妈分窝的过程中,体验数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6的组成数字卡一套,分合符号、图片:燕子、海鸥、猫头鹰、喜鹊及它们的窝、小鸟分窝操作课件、纸、笔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鸟窝

  1、出示猫头鹰、燕子、海鸥、喜鹊图片,提问:猫头鹰的窝在哪儿?燕子的家在什么地方?海边的悬崖上是谁的家?喜鹊的家在哪里?

  2、小结:猫头鹰的窝在树洞里,燕子的窝在屋檐下,海鸥的窝在海边的悬崖上(悬崖就是又高又陡峭的山崖),喜鹊的窝在高高的树梢上。

  二、小鸟分家家

  1、大小相同的鸟窝

  ①喜鹊妈妈在树林里的鸟窝里生了6只小鸟,一个鸟窝挤不下,于是鸟妈妈和小鸟们又造了一个窝,怎样让6只小鸟分别住在2个鸟窝里?

  ②怎样住小鸟才会觉得最合适、最舒服呢?为什么?(引导观察鸟窝的大小,将6只小鸟分别住在两个一样大的鸟窝里)

  2、一大一小不同的鸟窝

  ①燕子妈妈的6只小鸟慢慢长大了,有的长得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可是他们的鸟窝住不下了,于是它们又造了一个大鸟窝,现在它们有一个大鸟窝和一个小鸟窝,我们该怎么给小燕子分家呢?

  ②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两个鸟窝的大小,不一样大的鸟窝该怎么住才舒服呢?

  3、大小相差不多的鸟窝。猫头鹰妈妈的6个孩子也长大了,它们也造了两个大小相差不多的鸟窝,该怎么住呢?

  三、记录小鸟分家的情况,了解6的组成

  1、看看说说三家小鸟分窝时用了哪几种分法?

  2、在给6只小鸟分家的时候,尝试用数字记录每次的分法。

  3、发现6的不同分合方法。6了解符号表示的意思。

  4、学着用组成数字的符号说说小鸟是怎样分离的。

  四、延伸活动:随着春天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候鸟都会飞回来筑巢,鸟窝里的小鸟也会越来越多,7只、8只、9只、10只,那么多小鸟,鸟妈妈该怎样分才能让小鸟在鸟窝里住得舒服呢?请大家试试,帮鸟妈妈动动脑筋。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试题配对,理解加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在图片与试题配对游戏中,体验加法试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灯笼、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看灯笼说不同

  1、国庆节的装饰

  提问:前几天我们去了易买得超市,去找国庆节的喜庆装饰,看看我们都找到了什么?

  小结:红色是我们中国喜庆的颜色,红红的'灯笼、红红的辣椒、红红的绸带和红红的枫叶,让我们的节日更热闹、更喜庆,在节日里挂上红色的东西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俗。

  2、出示4串灯笼,观察灯笼的不同特征。

  师:国庆节的时候,老师也挂上了一些灯笼。

  提问:老师这里有许多灯笼,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这里的灯笼有的大小不一样,有的花纹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真好看。

  二、看灯笼找算式

  1、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符号

  出示加法算式:

  提问1、这些是什么?这些加法算式都认得吗?我们一起念一念。

  提问2、这些试题上有什么?

  2、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师:今天我们用加法试题和灯笼做游戏。

  提问:这里的四串灯笼,你最喜欢哪一串?请你为你喜欢的这串灯笼找一道算式题朋友,并告诉我们为什么?

  三、看图片找算式

  要求:看清图片,为它找一道算式题,说出你的理由。

  1、幼儿操作

  2、幼儿交流

  (1)先念题目,再说图片上的事情。

  (2)集体验证:看看,图片和加法试题都找对了吗?有什么问题?

  (3)找试题

  小结:原来同一个图片可以用不同的试题表示,同一试题可以说不一样的事情,看你说的是哪件事情。

  四、活动延伸

  这里的试题有的表示扇子,有的表示灯笼,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比如说妈妈先买了3个苹果,爸爸又买来了在2个苹果,一共买来了5个苹果……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5、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做书中的练习题。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

  教学反思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

  2、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

大班教案 篇6

  目 标:

  1、复习巩固对整点、半点、刻点的认识,会用两种方法表示钟点数。

  2、懂得守时的重要性。

  准 备:幼儿数学用书《帮助小明》,教学用钟一个。

  过 程:

  1、复习对整点、半点、刻点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拨动时针、分针,复习整点、半点、刻点。

  ——“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习的认识时钟的内容吗?你能将钟面上的时间准确地告诉大家吗?”

  幼儿认读钟面的时间。

  2、帮助“小明”:

  幼儿打开幼儿数学用书《帮助小明》,教师解读。

  ——“小明就快要成为小学生了,可是,他不知道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请你帮助他,将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写在空格中,他可以按照这个作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教师用两种方法其中一项作息时间,如:早上7:15起床或早上七点十五分起床。

  教师说每项活动安排的时间,请幼儿在作业上涌两种方法表示。

  集体验证,教师对错误率较高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

  3、尝试守时:

  教师引疑:

  ——“假如一个人不认识钟点会发生什么事?虽然认识钟点但是不守时会怎样?”

  教师归纳:认识时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意义,守时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诚信的反映。

大班教案 篇7

  内容与要求

  1、欣赏茶具的工艺美,学习有序地讲述事物的外形特征。

  2、提高幼儿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

  3、学习使用恰当的形容词。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形状和质地的茶具,布置“茶具展览”。

  活动过程

  1、参观茶具展览。

  2、自由讲述:我看见的茶具。引导幼儿用“细致”、“精美”等形容词来赞美茶具。

  3、启发幼儿有序地描述:名称—质地—色彩—外形—使用方法—赞美的话。

  4、请幼儿担当导游,介绍各种茶具。

大班教案 篇8

  正文:雪花飘飘(大班体育教案)

  雪花飘飘 (体育)大班

  目标:

  1 练习原地向上纵跳抛物。

  2 活动中会听信号按要求活动。

  准备:

  1 组织幼儿制作雪花。

  幼儿按意愿将纸(如挂历、报纸、美工活动剩下的边料)剪成或撕成各种长条或花边,当作“雪花”,每人自制若干。

  2 教师使用的箩筐、铃鼓等。

  过程:

  1 开展游戏“雪花飘飘”。

  (1)每个幼儿向上纵跳的.同时,将“雪花”抛向空中,然后尽力接住。比一比谁抛得高、接得准、接住的次数多。

  (2)幼儿自由结伴,一人抛“雪花”,一人接,然后互换角色进行游戏,看谁抛得高、接住的次数多。

  教师注意观察体力教弱的幼儿,与其结伴游戏,鼓励他们用力向上抛。

  2 师幼共同开展游戏“风儿与雪花”。

  (1)幼儿手持自制雪花,扮“小雪花”,教师扮“风婆婆”或“风爷爷”,摇动铃鼓。引导幼儿根据铃鼓声的速度、音量变化,在场地内慢跑、快跑、快走,随着渐弱的铃鼓声慢慢原地蹲下来。

  (2)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请个别幼儿扮“风婆婆”或“风爷爷”,幼儿继续游戏。

  3 组织幼儿玩“扫雪花”的游戏。

  教师扮“扫雪人”,幼儿扮“小雪花”。扫到哪片“小雪花”,哪个幼儿就把自己的雪花放在箩筐内,留作下次用。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9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教案06-08

大班的教案11-26

[经典]大班教案08-21

(精选)大班教案08-21

大班教案(精选)08-19

(经典)大班教案08-19

[精选]大班教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