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10篇(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材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学好学习内容。
课堂不只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
一、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误读吗?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会跟老师心中的^答~`案完全一致,可能会有多种情况。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内容选择走向生本
语文课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儿童就该有一片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过早地让他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之类的`道理并不一定是好事。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三、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学: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策略,努力达成目标,这就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
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该装傻时就装傻”。建议采取的措施: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
提倡“先试后导”、“先学后教”,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运用的过程。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四、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评价语言,先求正确、规范,通俗明白,让小学生听得懂。在此基础上,再求生动形象,有文采,有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背诵第15自然段。
2、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花园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花园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以及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感受文章中的“自由”,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我和祖父的花园)(事先板书)。
师:萧红写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生:花园)。谁和谁发生的故事?(生:我和祖父)。我、祖父、花园构成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那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板书:花园)
(生: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花园。)这里真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继续走近这美丽的花园。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气的花园里,“我”都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来。指名答。
师: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读着读着,脸上就笑微微的了。你看到“我”在花园里做了哪些事?
生:栽花、拔草、下种、铲地、追蜻蜓、捉蚂蚱、浇菜。
师:呀,小作者可真能干呀,能做这么多的事,对吗?其实她是在干什么?
生:淘气、瞎闹。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她是怎么淘气的吧。
课件出示一段:祖父一天都在花园里边反而被踢飞了。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你们也种过菜或播撒过什么种子吗?
生:有。生谈经历,谈感受。“溜平”你知道是怎么溜吗?
师:有些同学没有过这样的体会,那也没关系,你们可以从萧红的文字中体
会到这种快乐。谁想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萧红?
生:(“我”爱模仿祖父的行为)可爱、天真、幼稚、淘气、调皮。
师:从哪能感受到她的淘气?
生:踢飞了。
师:这哪是在种菜,简直就是在瞎闹。菜种都被我踢飞了,调不调皮?谁愿意再来读读这有趣的画面。课件出示:当祖父下种反而被踢飞了。
师:除了下种我还做什么了?
生:铲地。
师:我是怎么铲的呢?
课件出示一段:祖父铲地,我也当做谷穗留着。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我是怎么铲的?找动词。
生:爬在地上,乱勾一阵。
师:你们见过这样铲地的吗?(生:没有)。这样铲地的结果就是?“苗、草不分,结果留着一片草。这哪里是铲地啊,真是帮倒忙。
师:谁想再来读读这句。课件出示:其实哪里是铲当做谷穗留着。指名读。
师: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干着傻事的小姑娘。
师:当祖父教我辨认谷穗与狗尾草的区别时,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我又跑去摘黄瓜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了,蜻蜓没追上又去做别的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只绿蚂蚱。终于玩腻了
师:我又做出了什么举动呢?
课件出示:玩腻了“下雨了,下雨了。”
师:我是怎么浇菜的?找找有哪些动词,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跑、闹、抢、浇、拿、拼、扬、喊。从中能感受到“我”的无拘无束与自由。(板书:自由)
师:谁能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呢?
师:这一大瓢的水冲下来,“我”会怎样?
生:园子里的“我”好像落汤鸡一样。
师:你做过这样的事吗?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开心。(板书:快乐)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我们也要学着想象去读。把你内心的率性、自由、快乐给读出来。指名读。
师:你不敢洒吗?胆子大一点,再读一读
师:我们共同做着动作齐读“下雨了!下雨了!”
师:你们体会到她的快乐了吗?没人管,没人束缚,这是何等的自由啊!
师:看来,想象朗读,模仿动作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瞧,你们的发梢还滴着水呢,多么淘气的孩子,但是小萧红还是乐在其中,此时,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板书:乐园)
师:其实,我在园子里做过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曾经有一次祖父拔草时,小萧红偷偷地在祖父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还以为是因为春天雨水大,园子里的玫瑰花开得香呢
师:小姑娘在花园里这么调皮,这么快乐,离不开的这个人就是——
生:祖父。
师:祖父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哪些语句能体会到?用心读读课文,找一找。
生:我从看出祖父是个宽容、宠爱萧红、很有方法,不打不骂的人。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
师: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三个笑,看出了什么?慈祥、慈爱。
师:当我跑回屋拿了一个谷穗抛给祖父时,祖父是怎么做的?
生: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师:为什么慢慢地?(不着急,很有耐心。)
师: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花园里,我在淘气的同时,还享受着祖父对我的爱,所以这还是一个怎样的花园?充满爱的花园
(板书:爱园)
师:我玩得这样高兴,这样快乐,所以此时“我”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你还从文中的哪里体会到了自由?
生:出示15自然段。谁想用你那美妙的声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这一段也是写园子的,一共10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齐读出示: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花、鸟、虫子都活了吗?怎么活的?这个“活”怎么理解?
生: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师:所以在作者眼中: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句)。
师:还有一个排比句谁找到了?指名答。
师:知道什么是“谎花”吗?(不结果实的花)你们了解的真多。
师:花园里的植物多自由啊,那玉米呢?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蝴蝶也是随意地飞。说明它们也是——生:自由的。
师:它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段中共有11个“就”字,你认为是不是太啰嗦了?
生:不啰嗦。
师:那这十个“就”字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一切都是自由的。
师:在这个花园里,不但我是自由快乐的,就连植物、动物都是自由快乐的。
师: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里的动植物呢?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师:写花园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谁能填一填?课件出示要求背诵段落15自然段,原文填空。
师:除了这些动、植物,作者还写了哪些事物?
生:天空、白云。
出示16、17自然段。齐读。
师:这里仅仅写天空的蓝悠悠和又高又远吗?
师:正如有句话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空那么开阔,白云那么自由,透过这景物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们更能看到作者快乐的心境,那种对自由的渴望。
师: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寄托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
师:作者想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啊?生:师: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的如此生动、有趣?
生:因为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师:然而萧红的童年却不都是快乐的,你们想知道这快乐背后的故事吗?课件介绍: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就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父亲对她很冷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萧红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的房里,一直面向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祖父时时把多纹的手放在我肩上,——对我说“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她的童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只有从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花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
师:听到这些,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正是因为她有这样悲伤的童年,所以她对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难以忘怀。这是一座乐园、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板书:家园)。
师:这祖父的花园怎能不令她难忘呢?课后请继续走进萧红,走进她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惜的是,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才年仅31岁。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首诗给她听。也算是一种纪念吧!课件出示:《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配乐)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师:最后,请你们记住这个乐园、爱园、这座精神的家园。记住这个的现代文学女作家萧红。好,下课!
四、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花园
自由乐园、爱园、家园
花园快乐借物抒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手上的皮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主题单元“手”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的皮肤、纹路和褶皱、指纹、指甲等。可以说课文选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的自身,因此学生学来也能够饶有兴趣的学,或者是不屑一顾的学,这就学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看教学设计能不能既充分的联系生活,又要稍高于生活实际。
二、学情
基于“双手”是学生最常见的,而且是自己生活和学习形影不离的,正是因为双手是学生身体的一部分更容易被忽略掉,因此我在设计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2、重视学生的情感基础
3、联系实际,语文学习生活化
三、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双手的情感;
3、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信息收集。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教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要从预习习惯培养开始。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第一、请你仔细观察你的双手,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第二、请你收集有关于收的信息资料。
在学生充分预习、收集材料之后,现在我们就进行一次新闻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主角是:“我的手。”发布会的第一个环节在小组中交流“手的日记”,学生自由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双手在自己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与自己生活的息息相关。“现在进行发布会的第二环节,请各位专家将自己知道的有关于手的知识向大家作宣传”,在全班交流学生收集到的有关于“手”的知识,在学生交流完毕了之后问学生“你们从干菜的介绍中都获得了那些有用的信息?”这既是对学生倾听的培养,同事也是对刚才介绍资料的同学的一个评价。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为了充分组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情感体验,而且学生在记录、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能力,也让学习更加有效,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地进行课文学习
“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同学门已经获得了那么多的信息,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来阅读一篇文章,来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相信在学生们充分调查、观察之后,对文章写的内容一定会饶有兴趣的。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落实教学目标中的“交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找出课文的总述段落或者是总述句的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
“瞧,金钥匙今天又有学习的好方法要教给大家了,我们一起来听听。”出示金钥匙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清楚之后,根据金钥匙的方法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重点句,记下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发布会进入自由交流时间,把你在学习中的所得和所惑提出来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先读出你划出的句子,再说一说你的批注。)小组进行总结,选出一名同学作为发言人,一名为记录人。
进行全班交流时,教师先问:“请问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手的皮肤?”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的起始段。
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进入“你问我答”阶段,请问你们小组在第二小节有哪些批注?请小组进行交流,先一名同学读出课文的第二小节,再请发言人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另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根据学生的提问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学习,质疑答难。在第二小节中处理“你还知道那些人的双手的特点?”为什么我手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工作?(学生的问题除外)
第二课时,3——5小节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在第三小节中处理的问题是“如果有人要去看手相,你会怎样去劝他?”在第四小节中处理的问题是“手指肚的纹路作用有哪些?”第5小节处理的问题是“手指的作用有哪些?”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有交流学习体会。
你通过今天的学习,觉得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你的双手?
作业:请你回家之后仔细观察爸爸的双手,写一篇文章,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爷爷、奶奶。
五、简单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尊重了学生,完全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出发点,教是勇敢的从课堂中退了出去,但是从处理课文2——5小节中大家也可以看出教师有是室的从课堂的角落中站了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第一教时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
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
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6、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7、指导朗读
8、齐读这一段
9、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
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基础
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
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
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互相关心,经常想到别人。
2.用“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的不同顺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导行目标,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经常想到别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组词。
清()客()姐()
请()各()祖()
情()
(3)回顾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轻一点,再轻一点V
(二)提出学习目标
为什么脚步、开门、说话要轻一点,再轻一点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目标。
(三)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脚步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板书:读、想
(2)填空:上夜班的阿姨,在屋里正睡得(),我们()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3)说一说:用”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的不同顺序练习说话。板书:说
A、因为上夜班的阿姨,在屋里正睡得舔,所以脚步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B、脚步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是因为上夜班的阿姨,在屋里正睡得甜。
(4)指导朗读。板书:读
冬冬想到阿姨正在睡觉,不能惊醒她。我们读这一节也要轻一些,别把阿姨吵醒。”夜“、”正“”甜“读重音,以示强调。
(指名读一评议一齐读)
(四)学习第2段
(1)回顾学法自学第2段。
刚才我们是按读、想、填、说、读的.方法学习第1段的,接下来请小朋友按这一方法自学第2段。
(2)讨论、交流。
A.指名读第2段,想一想为什么开门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B.填空:楼上的大姐姐正把习题(),我们()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细细算”是什么意思,(算得很仔细)
C.说一说:用“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的不同顺序练习说话。
D.试读这一节,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齐读。
(五)学习第3段
按一、二两段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检查、讨论。教师就“亲切”、“交谈”的词义作些点拨。
(六)学习第4段
(1)教师指着板书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上夜班的阿姨睡觉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她的睡觉,冬冬走路很轻很轻;大姐姐学习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冬冬轻轻地开门,爸爸和客人交谈时,为了不影响他俩的谈话,冬冬说话很轻很轻。大家想想:冬冬为什么能这样做?
(2)学生回答后,出示重点句子:“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别人挂在心间。”
这里的“挂”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一个“把别人挂在心间”的事例吗?
(3)指导朗读。“把什么......都、挂”读得稍重一点,“别人”、“心间”是次重音。
(4)总结课文。(出示课文插图)这个小朋友的心中装着许多人,她每时每刻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他们,我们要向她学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把别人挂在心间。
(七)谈话导行
(1)冬冬真好,做什么事情都把别人挂在心间。你也是这样做的吗?
(2)学生回答后,表扬做得好的,启发大家向冬冬学习,时时处处想到别人。
(八)听写句子(《课堂作业》第6题。)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到别人。
(九)作业
《课堂作业》第4、5题。
板书设计:
40、轻一点,再轻一点
脚步做什么事情
开门轻一点,再轻一点都要把别人
说话挂在心间
读、想、填、说、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描写6个生字;认识部首“疒”。
2.能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疗”和“透”。
3.能熟练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第3节。
4.练习用“激动”一词说一、两句话。
5.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体会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激起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投影揭示课题
1.出示投影。师:小朋友图上有谁?他们有个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
2.板书课题,读题。
3.对课题质疑(为什么他们都把头发剃了?)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自由读全文,出示学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2)划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自学。
2.交流检查。
(1)出示生字:州、镇、化、疗、治、剃、惟、透、拥(其中“疗”和“透”不注拼音)
(2)生字巩固:比一比,找找好朋友。剃——梯;惟——推;治——抬;
(3)“疗”透”两个字没有拼音,请小朋友用部首查字法,查出这个字的音节,并标上去。
三、学习课文一二小节
1.同桌轻声读1、2小节,说说布莱思的心情怎样?
1.交流。
2.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布莱思的心情。
3.男女生赛读。
过渡:布莱思的病牵动着同学们的心,他们是怎样帮助布莱思的呢?
四、学习课三、四、五小节
1.分小组合作朗读3—5小节,说说同学们用什么办法帮助布—莱思,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2.出示句子:为了不让布莱思成为学校唯一的光头男孩,一群男孩把自己的头发全剃光了。齐读
3.其中有位男孩是这样对他的妈妈说的。(出示句子)读一读。
4.第二夫学校里又多了一个光头男孩,大家会有何反应呢?练习说:第二天,学校里又多了一个光头男孩,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5.第四天清晨,布莱思家门口发生了动人的一幕,抽读第五节。
6.四人小组演一演这动人的一幕,想想大家的心情怎样。
7.在什么情况下心情会激动?用“激动”说一句话。
8.看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你想说些什么?
9.是呀,如果每人都能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去关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五、复习巩固
1.抢汽球游戏(生字巩固)。2.找好朋友连线。
六、描一描,写一写:重点指导“疗”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2、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平时是怎么看病的?
2.怎样与医生交谈的?
3.医生在听病人讲病情的时候表情怎么样?
4.你是否知道医生在想什么?
5.出示课题,质疑:这位医生是谁?什么叫心思?他的心思是什么?
二、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后解疑
2、这位医生是——学习生字“德”
3、读课文第一节。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思”,划出描写医生心思的语句。学生读后找,找后交流。
4、联系上下文理解“络绎不绝”
5、医生的.心思并不被病人所理解,大多数病人都是怎么做的?
6、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让格里辛格难忘,请读课文§2—14。体会这是怎样的一位病人。
7、自读。
8、同桌互读。
9、师生配合读
10、读课文第14小节。
医生为什么不收女病人的费用?体会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七、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二、 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评析:[“亭”字是本课中唯一要求要写的字,这个字学生虽早已认识,但不一定了解该字的字理,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法,既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该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表意作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不能少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时间。]
2、介绍敬亭山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学读诗题
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
(2)(一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
(3)齐读
4、学读诗句
(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
(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
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评析:[刚才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贯穿,要求学生“会读”全诗。教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学生诵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诵读。这一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三、 读懂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
(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
(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
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
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2生读)
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
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厌”是不满足。
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2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请再读!(2生读)
四、诵读
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
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
生:(齐)只有敬亭山。
五、体验
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写感受,师巡视)
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积累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
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
3、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喻)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调起来
1、 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评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教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沉下去
1、 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
2、 指名读,指正读音。
3、 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4、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分句理解诗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下吗。(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8、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9、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吟读成诵。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三、放出去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鸟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云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
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作业设计 能不忆江南?
(一)《独坐敬亭山》作业
1、抄写学过的古诗词一次,并默写一次。
(二)《望洞庭》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词语积累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胧胧、宁静和谐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忆江南》作业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
[问题研讨]
1、 古诗词教学中,古诗的意思是否需要学生完整的背诵?
2、 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意境是否恰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这节课着重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改变以往教师牵着学生演教案剧的现象,变硬性设计为软性设计,一切预设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定,但教师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把握文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及时给予引导。本课极力体现“美、新、实”的特点。美指教师的语言以及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新指设计新颖,实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体现美而流于形式,要将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同时,着眼于学生,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着重体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意识及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以诗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 运用自制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四、重点难点
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展开丰富想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方式:本课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
七、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桂林山水录像,自制课件
2、 学生准备:搜集桂林山水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早在一百多年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这样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好地方,你妈愿意去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设计意图]“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人皆知的古代名句,而对它的出处人们却知之甚少,点名出处,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
二、 观看录像,整体感知
1、 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教师配乐朗读。
2、 学生集中积累资料,初读感受
三、 小组合作,自学交流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在桂林的山水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重点朗读,再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 小组内,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组内成员解决,组内解决不来的,拿到全班解决(教师巡视、参与)
4、 小组内初步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话行为,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方式 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获得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组内合作是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准备。
四、 择其所好,全班交流
师:刚才,小组内的同学已经自学了课文,谈出了初步的感受,现在,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针对其发言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1、 如果有学生谈漓江水,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读出写漓江水的段落
(2)谈收获,并提出组内解决不来的问题
(3)梳理问题,集中讨论: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作者为什么要拿大海和西湖做比较?这样写有审美好处?
小结:这一段先同大海和西湖做比较,然后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目的是要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中心。通过大海和西湖的衬托,使人对漓江的水产生锦上添花的美感。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教师既要放的开,又要收的拢,把问题集中到一个点上,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鉴赏。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漓江的“静、清、绿”,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提示:朗读、简笔画、语言描述等方式。)
(5)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排比句,其中“啊”的变音应重点强调。)
(6)给画面做配音朗读。教师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朗读内容要与画面内容一致,第二,朗读速度尽量与音乐节奏一致。(播放漓江水录像)
(7)小结写法。这段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向我们展现了漓江水的平静、清澈、碧绿,真是名不虚传。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配音演员,是心、眼、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的一种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如果有学生汇报桂林的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朗读桂林的山这一段
(2)谈自己学到的收获
(3)朗读排比句
A.对比读,有“啊”和没“啊’进行对比,体会啊表达的感情色彩(‘啊’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B改换字词读,把“真”换成“多”字来读,体会真字的作用(“真”更能体现漓江山的特点)
C教师引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体会每个分句的写法,先概括,后具体。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汉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师生合作读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的升华,将文章精妙尽情领悟。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体现桂林的山的特点
A.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板画老人峰、象鼻山、骆驼山
B.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赞美桂林山的诗句
(5)播放桂林的山的录像,学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体参与,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才能、自主发展的舞台,使得黑板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美的世界。学生口、动脑、动手,调动诸多感官,将作品静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言语的形式形象化、动态化、审美化。
六、引读学习最后文本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听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七、 课外拓展,语言实践
教师导引:近年来,桂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成千山万名中外游客,相比之下,旅游人才紧缺,为此,桂林市旅游局像招聘导游,应聘的同学必须为桂林山水设计一段导游词
(1)小组合作创编
(2)作品展示,学生评价、鉴赏
[设计意图]学做导游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培养学生凝练语言能力和审美意识。
十、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十一、作业设计
1、 导游表演,训练口头表达呢你能力
2、 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个景物。
3、 作业本练习
【问题研讨】
如何让方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而不只是所谓形式上的自主,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真正的以学论教。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春》这篇优美的散文,以生花妙笔,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请听《春》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听后,谈谈你的感受。
二、播放《春》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不要求同学们看课文,可以闭眼静听。听后,二人小组畅谈感受。然后,全班找1——2位同学谈听后的感受。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三、默读课文,在课本上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可根据听录音时的记忆,也可。
四、二人小组,每人读一遍课文,对方边听边校正发音。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教师指定一位同学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按下列分工朗读课文。
第1段:全班齐读。
第2段:第一小组朗读(值日小组)
第3段:第二小组朗读。
第4段:第三小组朗读。
第5段:第四小组朗读。
第6段:第五小组朗读。
第7段:第六小组朗读。
第8段:女生朗读。
第9段:男生朗读。
第10段:全班齐读。
二、教师挂出课前绘制好的图(如下)。
(可以起名为:“孔雀开屏”图或“伞形花序”图。)
1.教师课前准备好按照图上编序号的圆的大小,剪12个圆纸片,在这些纸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每一个序号一种颜色,共10色)写上如下的字:
(1)东风来、脚步近
(2)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3)春草
(4)春花
(5)春风
(6)春雨
(7)迎春
(8)新
(9)美
(10)壮
2.请同学们给课文自然段标序号。然后看图,对照课文,每——个空白圆里应该填写什么字。(可二人小组讨论。)
3.教师将12个写好字的圆纸片,分发给12个两人小组(每个值日组里2份)。请各组想一想本组拿到的圆纸片该贴在哪个空白处。
4.请拿到纸片的小组用橡皮泥将本组的圆纸片贴到恰当的空白处。教师指名陆续到台前来贴。各组比赛,看哪组贴得准确无误。如果有的小组贴错了地方,另一组正确的就贴在圆圈外,待都贴完,让学生讨论哪个正确,贴错的一张应贴在什么地方。再进行调整。
三、请同学们根据图,划分文章结构(画在书上)。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文章的结构划分,允许同学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应予以肯定。讨论后,请同学们把图转换成结构提纲,把圆纸片上紧缩的词语展开,给各部分、各层次归纳段意,抄写在笔记本上。同学们的笔记也不可强求一致,只要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允许同学们有创造性的归纳整理。教师发现好的,要当堂予以表扬。
四、带着如下的问题深入阅读。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盼”春。)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给山蒙上了淡绿色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描绘了小草刚刚长出的情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又用“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还写了小草的长势和生长的面积,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更进一步写小草的质地,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在小草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跑步,有无限惬意的感受。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课时
4.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春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同样招人欢喜。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反衬等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
5.春风,最难描绘,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请你分别说说各是怎样描绘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由轻风传送给人们,又由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人们不能不感谢春风带来的温馨、柔润,不能不感谢春风给子的振奋。)
6.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春雨图?{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7.作者描绘迎春图,从哪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作者由“风筝”写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春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春、爱春的心情。)
8.作者赞春,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像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壮”,突出了“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以上各小题,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全班——一讨论,或边朗读边讨论。)
五、教师指导朗读。
1.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2.朗读的层次要清楚,参考结构分析。三大部分之间,略有较长停顿。在停顿时,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感情的三个阶段是:盼,、爱、赞。
3.朗读时,头脑中要出现一个一个的图案,把握住形象的特点。
4.教师指导一位学生(有朗诵基础的),让他(她)朗诵成功,其他同学听教师指导和这位学生朗读,从中得到启发。
六、做文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家庭作业]
背诵全文。在背诵的基础上,练习表情朗诵。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朗诵录下音来,有条件的录下像来,交给教师。教师选择1——2人的朗诵,在全班播放,请大家评议,以提高同学的朗诵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继续巩固生字,并学习剩余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儿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情、洁”的笔顺。
2、指名认读词语。
二、指导看图,初读儿歌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幅图的?师范读。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4、检查读音。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导读,做到边读边想象池塘环境的优美和小蜻蜓忙着捉蚊虫的景象。相机进行保护益虫的教育。
3、边背边进行表演。
四、教学生字
1、看笔顺描红“坐、事、捉”。
2、反馈检查:“事、坐”的笔顺。
3、给“事、坐”找朋友。
4、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5、生描红。
五、教学后记: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竖心旁。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够有感情诵读儿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小学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8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2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2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