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科学活动《人造“彩虹”》
重点难点
人造彩虹尝试用多种方式
学习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式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
教学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幼儿有认识彩虹的经验
环境准备
制造“彩虹”的材料:镜子、浅盘透明的圆珠笔笔杆水等
过程与策略
一、喜欢彩虹的小朋友
启发幼儿为这位爱彩虹的小朋友想办法。
二、人造“彩虹”
1.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想出
各种方法尝试制造“彩虹”。
2.笔杆彩虹。
三、拥有属于自己的`彩虹
1.制造出彩虹。请幼儿相互欣赏。
2.引导幼儿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有效语言设计
1.有个小朋友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看到过一条美丽的彩虹,可是它一会儿就消失了。
2.房间里的彩虹:在浅盘里装
上水,把镜子斜放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彩虹”就会出现在墙壁上。
环境辅助
镜子、浅盘透明的圆珠笔笔杆水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准备: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传热比赛》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研究的是活动一。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这课与前面的《冷水和热水》及后面的《保温与散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完善上节课的内容,并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通过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作为科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观察、实验等各种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在学法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热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本课始终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结构。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都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的。因此,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思路
1、教师引入,激发学生探究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做科学”中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2、沿着热传递的主线,设计各种各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加之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亲历科学,以达到教学目标多维度,课堂教学高效能。
3、增加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选材、各尽所能、满足喜好、团结协作。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自主探究 引导观察
六、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能力: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情感:能意识到热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探究的乐趣。
STSE: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七、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和装置、课件等。
八、课时课型
实验探究课一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首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境。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趁机提出: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评: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探究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探究又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我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想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结果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种实验方案,充分体现了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学生通过共同交流,互相补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评:接着,根据方案,分共和作,实验验证,填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利用老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的形式,启发学生用三脚架、易拉罐等各种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热是否沿着物体传递,调动学生的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设计实验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保证了实验操作的质量。同学们成功设计并很好地完成了 “火柴”这个实验,这时,教师将计就计,给予了学生特殊的肯定)
(四)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评: 通过分析学生实验中,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整理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热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到温度较低的部位。为了提升结论我播放了一段热传递的视频。)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物体传热这种性质?
(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热传导的事例,讨论汇报或查资料,使他们知道科学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实验能得到,还可以通过生活、查资料等来获得。这样,把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