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3-11-06 11:30:2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94~9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师: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

  师: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师: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师: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师: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 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 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

  1.求未知数 .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卡片(等式、不等式、方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导入

  1、为什么学习方程?

  2、方程是什么?

  二、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建立方程概念

  问题一:为什么学方程?

  (一)出示天平,建立等量概念:

  左边=右边

  (二)出示情境图分组学习(如书88页称药丸、称月饼、倒水)

  1、小组合作,看图找出等量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

  2、小组汇报,并将式子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刚我们每一小组用式子表达情境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说说我们用的式子和以前用的式子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问题二:什么是方程?

  根据小结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1、读一读: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试着用声音传达给大家。

  2、圈一圈:

  师:根据这句话找一找,黑板上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呢?把它们圈出来吧。

  3、写一写:

  师:在数学世界里只有这几个方程了吗?你还能写几个呢?(无数个)(学生独立完成板书在黑板上)

  4、试一试: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吗?举个例子。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举例。

  5、游戏巩固:听口令做动作

  游戏目的: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方程的两个要素:未知数和等式

  游戏规则:请几位学生手拿卡片听口令,如:发令者说:“等式”跳一跳,拿着等式卡片的人就要跳一跳,其他的人不能动。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第89页练一练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7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0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2

  设计说明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都比较熟悉,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板上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逐层加深。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兼顾到了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学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师:这些是我们早已认识的平面图形,那么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四个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师: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显示出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通过刚才的回忆,同学们知道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唤醒学生的认知。借助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从而质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以问题情境开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一块三角板)大家熟悉这块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课件出示由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180°)你是怎样知道的?(90°+45°+45°=180°)

  明确: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由另一块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0°+60°+30°=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刚才我们探究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其他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猜一猜。(大多数学生认为也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敢肯定,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①小组合作,探究验证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②交流汇报。

  预设

  组1:我们小组用量角器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量出来,再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等于180°。

  组2:我们小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平角的度数也是180°,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能拼成一个平角,那么就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们小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一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③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验证完,将你的结论在小组内交流。(出示课堂活动卡,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验证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小结:大家刚才量出来的结果或拼出来的结果都在180°左右,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因为在测量或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所以数据会有一些偏差。

  3.得出结论。

  师:根据上面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先由直角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再用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出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学习中归纳的思想方法,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7元=0.7元()8米=8、00米()

  2、04吨=2、4吨()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5

  设计说明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体现数学特色的前提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有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力拉,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而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又能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说说怎么修理松动的椅子等,这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角形、四边形教具 投影仪

  学生准备 练习纸 长度相等的小棒若干个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创设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你知道图中呈现的是什么吗?(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从图中的建筑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到屏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2.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图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为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1。

  (1)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预设

  生1:有3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或有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3: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3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5: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让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3条线段”“围成”。(此处重点解释“围成”就是首尾相连或者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小学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案04-1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3-23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6-0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05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1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