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橡皮、积木、铅笔、袜子、手套、皮球、橡皮泥、弹簧秤、游泳眼镜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操作,初步感知弹性。
(1)幼儿玩气球、海绵、松紧带,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玩耍,教师巡视,观察幼儿操作中的发现。
(3)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2.幼儿再次尝试,获取弹性的经验。
(1)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不对它们用力时,一松开又会有什么变化?
(2)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引导幼儿归纳弹性物体的特点。
(1)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这些东西,你们知道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
(2)幼儿思考,自主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总结:这些东西真有趣,对它们用力时,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变形,一松开,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弹性。
4.幼儿用身体的各种动作表示弹性。
5.联想实际,引导幼儿说说有弹性物体的用处。
(1)刚才我们发现皮筋、海绵、气球它们都具有弹性,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哪些东西是有
弹性的呢?
(2)这些有弹性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丝床垫里有弹簧和海绵,坐着躺着觉得很舒服;弹簧秤小小的,携带很方便……。
6.物体分类。
幼儿玩桌上的一些材料,找一找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然后帮它们分分家,分别放在桌子的左边和右边。
7.游戏:奇妙的口袋。
幼儿到口袋里摸出一样东西,放在老师手里不让大家看到,然后用动作告诉大家这个东西
是有弹性的还是没有弹性的。
8.小结活动:
小朋友,请你们回去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找到了玩一玩,再来告诉大家。
延伸活动:
下了课,请小朋友到你的好朋友身上,到教室里找一找,能不能找到有弹性的东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存在问题:关于弹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动的目标只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弹性,有些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将有待与幼儿长大后再去研究,游戏时教师对乒乓球弹性的讲解只会带给幼儿一种误解。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活动准备: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1、感受悦耳的声音,你们听了这三种声音,心里感受怎样?(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舒服)2、仔细听发出噪音的物品(摇椅子、撞东西等等)。你们听了这些声音,又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难受)3、刚才,小朋友听了许多声音,谁知道什么声音是乐音?什么声音是噪音?
4、:周围世界有许多声音,有些声音很好听,这种声音叫“乐音”,还有的声音很难听,这种声音叫“噪音”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1、为什么不喜欢听“噪音”(对身体有害:头疼、心情烦躁、听力下降、失眠、影响健康)2、小朋友听到噪音怎么办?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汽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2.使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汽车,知道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录音机。
2.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若干,布置成汽车展览会。
3.充足的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画画工具;各种几何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引出汽车,教师带领幼儿去参观汽车展览会。
师:小小一间房,橡胶轮子扛。
喝油又喝水,奔驰在路上。(汽车)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索。
参观汽车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汽车,培养幼儿对不同类型汽车的兴趣。
师:小朋友看一看展览会上有许多汽车和汽车卡片,拿一辆你喜欢的汽车,看一看它长的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用途?和小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汽车和他的汽车,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幼儿参观汽车展览会,观察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自由摆弄各种汽车,熟悉汽车的名称和简单的用途。
三、观察发现,引导学习。
1.观看普通汽车课件,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我给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录了像,把你手里的汽车和卡片放回展台,我们一起看。
课件展示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2.观看几种常见的特种车的课件,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你知道特种汽车的名字吗?
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几种特种车。
课件展示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如:汽车是什么名称?汽车是什么颜色的?车上有什么装备?什么时候用到它?电话号码是多少?)
3.让幼儿说出自己见过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除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些汽车,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汽车?乘坐过什么汽车?
幼儿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汽车,每种车子都有它不同的本领,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可是人们在乘车时也会有危险,我们在乘车时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四、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把汽车展览会上的各种汽车按用途分类。
师: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放的没有次序,我们帮它按用途分一分类。
幼儿按轿车、卡车、公共汽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进行分类。
2.请幼儿画出或拼摆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师: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用绘画,拼图等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伙伴的作品。
活动结束:
幼儿随音乐作开汽车的动作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将有关汽车的书籍、图片布置在图书区,供幼儿在日常活动和自由活动中继续观察、探索、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教育生活内容要贴近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过程:
一、寻找屏幕上的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师:孩子们,这儿有我们的影子,一起来看哪!师:挥挥手,摇摇头,我们一起来和影子跳个舞吧!(评:孩子们兴奋地在大屏幕前急切地寻找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不停地和自己的影子一起舞动,继而产生了对影子的好奇。)
二、猜一猜手影并欣赏手影录像,感知手影的神奇魅力
1、幼儿互相讨论师:白色的屏幕上怎么会有影子的呢?师(小结):光照在身上,身体挡住了光线,屏幕上就有了影子。
2、师生做手影。猜手影,感受影子的多样性师:光照在我的手上,屏幕上就有了手的影子。我来表演几个手影,你们来猜猜。
师:看这是谁呢?(师分别用手变出小鸟、大灰狼、孔雀。)
师:你们真厉害,都被你们猜到了。谁也会表演手影来考考大家?(分别请3—4个幼儿演示手影)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影子呢?(幼儿自由讨论。)
师:你们真聪明,原来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3、观看手影录像,体验手影的神奇师:有一位大师,做的手影特棒,我们一起来猜猜他表演的手影是什么?(放手影录像,幼儿观看)
(评:此环节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手影的神奇魅力所在,幼儿被大师精彩的手影表演所折服,纷纷把掌声送给了表演大师。)
三、通过找一找、变一变,感知影子的变化,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找一找影子
师: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想在白色的屏幕上找到影子,等一会儿三个小朋友一组,去找一找、玩一玩,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找到了谁的影子?(幼儿分组在小屏幕后面操作)
师:你找到了谁的影子?谁来做给大家看看?(请3—4名幼儿操作演示)
师: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小动物的影子?(手电筒)为什么?
幼:因为光照在小动物的身上,小动物挡住了光线,就有了影子。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小鸟、小兔和小乌龟的影子,发现了光照在这些小动物身上,就被小动物挡住了光线,白色的布上就有了它们的影子。
1、光离小动物近,影子就大,光离小动物远,影子就小。
2、灯光不动,小动物近,影子就大,小动物远,影子就小。
3、小动物不动,灯光离得远,影子就小,灯光离得近,影子就大。
4、小动物和灯光一起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5、小动物不动,灯光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6、灯光不动,小动物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7、小动物的头、脚、尾巴、翅膀折了一下,灯光动转,小动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轻轻一折,随着光的移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
四、活动拓展
1、影子有什么用处?(介绍古代用影子确定时间)
2、影子有什么不方便呢?(介绍医院用的无影灯)
3、游戏“踩影子”,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影子?
教学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5~6岁幼儿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认知活动中,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还是思维和想象,他们都可以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运用各种方法落实计划、解决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易拉罐注人适量水就可以45度倾斜站立的神奇现象,感觉这是一个将思维与行动有效整合的好机会,于是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意图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这种神奇的现象,并积极探索发现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养成勇于尝试、细心观察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反复操作、细心观察,发现易拉罐倾斜45度独自站立的方法,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2.积极主动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勇于尝试,不断探索。
活动准备
易拉罐,抹布,水盆,自制量杯,托盘,马克笔,矿泉水瓶等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通过演示,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独立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1.教师采用“变魔术”的游戏情境,出示装有水的易拉罐,通过魔术表演的方式向幼儿呈现易拉罐倾斜45度站立这种有趣的现象,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让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当幼儿通过探究发现易拉罐不能独自倾斜站立时,再引发幼儿探究“谜底”的兴趣。
3.集体交流,教师揭开易拉罐倾斜站立的谜底——倒入水,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倒入多少水可以使易拉罐倾斜站立?”引发幼儿积极思考。
(反思:活动开始环节采用“变魔术”的游戏方式向幼儿呈现这种有趣的现象,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当幼儿自己尝试不成功后,急切地想揭开“谜底”,当幼儿了解缘由后更是跃跃欲试,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亲自尝试的积极愿望。)
二、幼儿独立实验,发现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
1.鼓励幼儿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将易拉罐倾斜站立。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同时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予以支持。
2.个别幼儿成功后,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并合作,可以利用多种感官(听、对比观察等)感知易拉罐成功倾斜站立时里面的水量。
3.集体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办法?),并引导未成功的幼儿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再次尝试。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给孩子充分操作的时间,不过多介入,让幼儿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在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
三、教师出示自制量杯和马克笔,鼓励幼儿探索多少水量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
1.引导幼儿将易拉罐中的水倒出,并提出问题:“我们倒在量杯中的水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仔细进行观察,并发现水位的不同。
2.幼儿多次实验,用马克笔在自制量杯上记录水位。
3.集体交流实验结果,观察量杯不同水位,激发幼儿进行自我验证的科学态度:“你成功了几次?”“最少(最多)放多少水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
(反思:在这独立探究的环节中,引发幼儿探索出适宜的水就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太多或太少都不能成功,同时让幼儿了解到成功的经验要反复的操作和实践才能获得。)
四、游戏“易拉罐快快站”,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利用自制量杯测量水量),将易拉罐成功倾斜站立。
活动延伸
将小魔术带回家,试一试还能放入什么材料也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起来。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统一、充足的操作材料,它们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幼儿非常熟悉的,能有效支持幼儿反复操作与探索。同时,神奇的科学现象激起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一个个递进深入的问题引领着他们主动去观察、去操作、去比较、去发现,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活动中我还体会到,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内容更容易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另外,使用让幼儿具有亲切感的活动材料,易于使幼儿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于活动,操作无障碍,有助于幼儿的反复操作和探究,最终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好几样东西混在一起的现象。如果是一些常用的物品,如多种粒状的农作物、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色彩的蜡笔……混在一起,在要使用的情况下,必须提前把它们一样一样分出来。为培养小朋友分离常见混合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合适分离工具的兴趣,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分一份。
活动目标:
1.动手动脑,尝试用小工具分离豆豆混合物。
2.通过工具使用比较,找出最适合的分离工具,并能清楚表达分豆过程。
3.初步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贴有花生、绿豆、小米标记的整理箱各1只,装有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的整理箱1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共计40小盒。
2.8人操作台3张。
操作台(一):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大孔、小孔箩筐各8只,白色分类盒24只。
操作台(二):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勺子8把;空碗24只。
操作台(三):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夹子8把;空碗24只。
3.灵动操作台1张,放置3套不同工具的操作分离材料。
4.幼儿选工具记录单20张,五角星贴纸若干张。
5.分离混合物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今天食堂的阿姨遇到了麻烦事,一不小心把花生、绿豆、小米三种混在一起了。要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出示小工具,猜想最适合的分豆工具。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勺子、夹子、箩筐3种分豆工具。
2.请你们猜一猜,什么工具最适合分豆豆?
3.请你在你认为适合分豆的小工具后面贴一个小星星。
4.请认为勺子(箩筐、夹子)分豆最适合的小朋友举手。
三、根据猜想,使用工具分豆。
1.你选的小工具真的.是最适合的吗?
2.到底哪种小工具最适合分豆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1)分的时候,请你先看看、想想托盘里整齐的放着什么?分出来的豆豆可以放哪里?然后再动手分。
<<<12>>>
(2)混在一起的3种豆豆全都分好了,放哪里呢?
(3)分好了还可以试试用其它小工具分豆。
(4)送豆豆时要看清标记。
(5)送完豆豆,请把桌上的工具一样一样放回托盘。
四、集中幼儿交流小工具分豆,比较出最合适的分豆工具。
1.你刚才用了什么工具分豆?(请你在小工具的大拇指下面贴上小星星)怎么分的?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3.用什么工具分豆的小朋友最先分完?他们为什么会最快?
4.我们请3个小朋友选用不同的工具来比一比。
5.请用箩筐分豆的小朋友介绍:你是先用小孔箩筐还是大孔箩筐分豆?我们看到了什么?
6.教师小结箩筐有孔的特性,便于分离大小不一的物体,是3种工具中最适合分豆的工具。
五、全体幼儿体验用箩筐分离豆豆混合物。
1.用大孔、小孔箩筐交替使用分豆真好,你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2.3种混在一起的豆豆全分完了,请把最后一颗小星星送给小箩筐,贴在有两个大拇指标记的最下面一格。
六、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
1.混在一起的豆豆需要分一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需要分一分呢?
2.幼儿观看视频,拓展生活经验。
3.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会一不小心混在一起,为了使用需要,必须想办法把它们一样一样分离出来。小朋友还可以动手帮忙分些什么呢?回去和爸爸、妈妈、好朋友一起找一找,分一分。
4.食堂送豆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
PPT、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选择区域: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是鱼吗?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乌龟是鱼的,请坐在A区;觉得不是的,请坐在B区。
师:你为什么会觉得不是鱼呢?(说说理由)--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四、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墨鱼是鱼吗?
1、点击PPT,出示墨鱼,猜想:墨鱼该属于什么类?
师:这时又来了一只墨鱼(点击PPT),你们认识它吗?大,考吧.幼师,网出,处!鱼儿和非鱼儿都想墨鱼加入自己的队伍,你认为它应该加入哪支队伍呢?她究竟是鱼类还是非鱼类呢?为什么?
2、根据幼儿对墨鱼的判断为"鱼类"、"非鱼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鱼类""非鱼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鱼组墨鱼会游,所以它是鱼类。
非鱼组墨鱼没有鳃和鳍,可是鱼是有鱼鳃和鱼鳍的,所以它不是鱼类。
4、借助PPT,了解"墨鱼"的特征。
四、辩论结束。
师:墨鱼到底加入了鱼类还是非鱼类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墨鱼是怎么说的。
五、《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x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三、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蝙蝠是鸟类还是兽类。
1、点击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该属于什么类?
师:这场战争进行的真的很激烈,很难分出胜负,这时又飞来了一只动物(点击PPT),你们认识它吗?鸟类和兽类都想蝙蝠加入自己的队伍,你认为它应该加入那只队伍呢?她究竟是鸟类还是兽类呢?为什么?
2、根据幼儿对蝙蝠的判断为"鸟类"、"兽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鸟类""兽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鸟类组蝙蝠会飞,所以它是鸟类。
兽类组鸟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齿的,所以它不是鸟类是兽类。
4、借助PPT,了解"蝙蝠"的'特征。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大胆提出假设,并乐意在探索活动中验证。
2、知道线、笔、光、气等物体能否穿过弯管。
3、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记录表、弯管、线、笔、手电筒。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了解弯管的主要特征。
1、小朋友,这是我们经常玩的积木,看,这个积木是怎么样的?这个洞洞有什么特点呢?
2、师:“很多东西都想到弯管里面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东西?”老师一一出示教具,让幼儿熟悉并了解。
二、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设想。
1、你认为哪些物体能穿过弯管?
2、引导幼儿预测所准备的物体能否穿过弯管,并做记录。
3、老师介绍表格的用法,请在“猜一猜”这一栏里,用“√”表示能穿过弯管,用“×”表示不能穿过弯管。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表格中进行猜想记录。
4、老师与幼儿一同猜想,在黑板上的表格进行记录。
三、幼儿动手操作,在实验中验证猜想。
1、老师发放材料,强调用同样的方法在表格的第三栏“实验后”做上记录。
2、老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提醒幼儿有顺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记录。
四、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哪些物体能穿过弯管。
1、统计实验结果。
2、分析哪些物体能穿过弯管,哪些物体不能穿过弯管?为什么?
3、小结:气是会流动的,会从弯管中流出来;铅笔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不能从弯管中出来;线是细细的、软软的,能根据弯管的形状穿出来;手电筒里射出来的光是直线的光,不能从弯弯曲曲的管里跑出来。
五、迁移弯管的作用。
1、你还在哪见过弯管,它有什么作用?
2、直管用起来很方便,为什么人们还要用弯管呢?
3、小结:弯管能改变物体前进的方向,让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六、延伸
1、在科学区中,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沙子、米粒、绿豆、纸片等等,供幼儿继续探索,并粘贴表格,帮助幼儿整理归类。
2、教师另外准备大大小小的弯管。提问:铅笔不能穿过小弯管,能否穿过大弯管呢?请幼儿继续探索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对三原色的认识,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通过操作,认识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
2.每张桌子上放一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烧杯和滴管三根,每组准备一幅画有大树、鲜花等的背景图。
3.每个幼儿一个果冻空壳,一根棉签,一张纸。
4.词卡:红色、黄色、蓝色等词卡各一套,每组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一认
1.神秘水:
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摇晃瓶子,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1)“老师这儿有三瓶水,都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把它变成红色,画红红的太阳,好吗?”老师左右摇晃瓶子三下。“咦?怎么没有变成红色呀?哦,我忘了说口令了。小朋友一起帮老师说口令,好吗?”老师上下摇晃瓶子,请小朋友说口令:“变呀变,变呀变,变出红色画太阳。”
(3)同样的方法,分别变出黄色、蓝色的水。
(4)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揭示瓶盖的秘密:“原来秘密都藏在瓶盖里。”
2.小结: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其实都是由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变成的,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
3.“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水,请你们自己玩一玩,小心点,别把水洒出来。”请幼儿自由玩色。
4.“你是怎么玩的?你变出了哪些颜色?”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展示他的作业纸。
5.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发现,同样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颜料,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却变出了“橘红”和“橘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呢?
6.小结:原来加入不同量的颜色,能变出不同的颜色。
(二)画一画,比一比
1.游戏:变色龙: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颜色,用棉签蘸着给图画涂色。
(1)教师介绍“变色龙”:这是“变色龙”,它最奇特的本领是,能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如果变色龙躲在绿叶下,它会变成绿色;如果它蹲在橙色的树枝上,
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它爬在蓝色的花朵中,会变成什么颜色?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变色龙”,请你在给“变色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棉签蘸着颜料涂上相应的颜色,再把“变色龙”藏好。比一比,谁把“变色龙”藏得好,
不让它的敌人发现。
2.欣赏幼儿的作品,集体评议。
3.布置画展:机灵的变色龙。
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科学探索区”里,让幼儿探索添加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变出更多的颜色。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及其生活习性。
2. 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 . 谈论西瓜虫。
1. 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 . 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 教师:“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 教师:“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 . 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 . 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
1. 教师“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2.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 . 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 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教师:“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带领幼儿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 . 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教师:“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1-0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3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