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07 18:16:32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法则,谁还记得?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 l )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 的分数。(2 )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3 )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你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学生举例,如: + = - =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交换过来。要求自制卡片中的分数不要超出本单元分数的范围。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画。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老师先介绍"杨辉三角",再让学生算一算表中每一横行各数的和,概括得出的一串和有什么规律。

  出示"杨辉三角"图:

  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 ",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 "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7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8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用分数加法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可以这样操作:先将4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4÷8= (个);再将剩下的2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2 ÷8 = (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 + = (个)。

  9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的特点,想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请学生先说出思路,再进行计算。

  (四)思维训练

  1 .在O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 。

  2 . = + = + + = + + = + + + + + + +

  3 .写出两个不同的最简分数,使它们的和是 。你能写出几组?

  (五)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

  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 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叶桶 课本和练习本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棋类特色学校,下个月马上又要进行各棋类比赛了,老师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你能算一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分步计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算式:12×3+15×4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题。

  1、谈话: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交流)

  2、提问:比较一下,12×3+15×4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谈话: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那么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尝试一下吗?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 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完整板书: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练习。

  1、出示:240÷6-2×1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运算顺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

  3、提问:这两个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

  不同点:三个运算符号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算两边,再算中间加减法,计算原则是先乘除后加减。)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150+120÷6×5

  谈话:看一看这个综合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你觉得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不同算法的两个学生板演。

  4、指名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四)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在算式中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板书:不含括号的)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说说运算顺序。

  全班校对。

  2、第2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改错。

  (2)指名交流,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全班校对。

  3、第3题。

  (1)学生一组一组进行计算,比较上下两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先分步计算,再根据分步计算的结果列综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美术组:18人书法组:18人的2倍合唱组:比两个组多6人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觉得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2、布置作业:书本P36的第4、6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例1.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

  1的约数: 2的约数: 3的约数: 4的约数:

  5的约数: 6的约数: 7的约数: 8的约数:

  9的约数: 10的约数: 11的约数; 12的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约数的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教师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一个约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又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按约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

  1.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那么,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三类:质数、合数和1)

  2.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找约数的个数)

  (六)教学例2.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熟练运用找约数的方法,这种做题法是做对题的关键.

  2.反馈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 21 43 67

  (七)介绍100以内的质数表.

  1.除了用找约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2.用质数表检查例2

  检查方法;表中有17、29、37,说明是质数;

  22、35、87表中没有,又不是1,说明是合数.

  3.教师提示:要熟记20以内的质数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课堂练习

  1.下面是2到50的数,下话画掉2的倍数,再依次画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画掉),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教师提示:古希腊的数学家就是用这种方式找质数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种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2.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再用质数表检查.

  3.填空题.

  ①质数有个约数,合数至少有个约数.

  ②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③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判断.

  ①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④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在整数1~20中:

  ①奇数有: 偶数有:

  ②质数有: 合数有:

  五、板书设计

  有一个约数的

  有两个约数的

  有两个以上的数的

  1的约数1

  2的约数1、2

  3的约数1、3

  5的约数1、5

  7的约数l、7

  11的约数1、11

  4的约数1、2、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8

  9的约数1、3、9

  10的约数l、2、5、10

  12的约数1、2、3、4、6、12

  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具:

  长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图: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

  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回答吗?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

  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二、分数的再认识1、出图(书)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

  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

  2、看图讲故事出图:

  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

  3、捐款:

  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

  三、画一画。

  1、画一画。

  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2、摆一摆。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

  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四、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 1.2× =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 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 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 页8题,P9 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 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 ×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4 25×7 ×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例2

  0. 7 2扩大到它的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2×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 4 1 3

  × 4 × 2 6

  9 6 7 8

  2 4 2 6

  3 6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 ×

  3、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

  ×1

  76×3

  75×5

  5×6

  ×

  ②根据1056×27=,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 6×7= 056×27= ×7=

  板书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平均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 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 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3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2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2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03-3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03-2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03-29

二年上册数学教案03-01

初三上册数学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