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11-09 08:13:06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内容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式”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3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 教师只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

  2、 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方案所要体现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 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开路”

  在班级博客上,开辟栏目“预习导航”,下设自学提纲:

  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2、说一说4.75这个小数的意义,并说一说这个小数的组成。

  3、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小数计算题,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相信你一定行!

  5.2+3.4= 5.2-3.4=

  4、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把你的疑问发表在“质疑问难”日志里。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刚认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认知的基础,相信学生也有这个预习的能力。教师事先通过班级博客及学生的回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并适时对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旧知、了解新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进入课中学习。)

  二、课中:“研习筑路”

  (一)找准起点,导入新知。

  教师打开班级博客,点击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在结束这节课时,问题的主人都能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3、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先列式,教师有意识的板书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3.4-2.65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问题从学生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主题图提问,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就为学生对于接下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B、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C: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即使学生的讲解都已经很到位了,但是教师的示范还是不能缺少的,规范的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

  (8)师: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完成了一次挑战,有信心和能力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吗?

  6、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

  (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

  7、探讨“试一试”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

  (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

  (设计意图:在4.75+3.4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点考虑,后面3个练习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加以生生间的合作学习。)

  8、总结和归纳

  师:大家通过合作探索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首先恭喜你们。在这段探索的历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组交流,再整体交流。

  (设计意图: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算法逐步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设计练习,运用知识

  把练习题设计成“砸金蛋”的游戏活动,每个金蛋藏着不同层次的练习。

  层次一:教材第48练一练第1题

  (练习目的:(1)整数与小数相加,特别注意数位对齐(2)注意连续进位;(3)明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层次二:(1)精灵诊所(即错例分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或者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例。

  练习要求:学生具体说明每一个竖式计算的错误原因,并改正。

  (2)温馨提醒(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学生好多都在玩奥比岛或摩尔庄园,精灵就是他们的宠物,它们很熟悉,很亲切,这样为枯燥的计算添加活跃因子)

  层次三:口算,即练习八第1 题。

  练习要求:当学生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算式。同时请口算既对又快的学生介绍口算的经验。

  层次四:解决实际问题,即练习八弟3题

  练习要求:(1)请学生读图,了解图上信息(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题策略,优化方法。

  层次五:“挑战极限”。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

  3 43 564

  □802 □ 52 □26

  1102 482 304

  练习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寻求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帮助,然后交流解题策略和方法。

  (设计意图: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练习没有新的呈现方式,学生是难以有积极性的。基于这点考虑,我把所有的练习按练习的层次以砸金蛋的方式呈现。学生说要砸几号金蛋,教师有意识的按练习难易层次砸蛋,展开练习活动,给课堂掀起又一次教学活动的高潮)

  (四)解答疑问。

  打开博客页面,出示学生预习疑问,可以解答的逐一解答,还不能解答的课后上班级博客继续交流、探讨。

  三、课后:“实习养路”

  师:别忘了这两位孤独的使者:3.4+2.65 3.4-2.65

  师:你会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把你的计算方法上传至班级博客,并简单写上你的解题感受,说说与课堂中的练习题的异同点。我对你们十分有信心,期待在博客中的相会与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延伸性的实习活动,增智培能,开阔视野。又涉及学生体悟生活、复习旧知、自学新知等下一节新课前的活动,开始新一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列竖式) 3.4-2.65

  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相遇,(90+75)×x =660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1)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和习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习20℃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习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

  1.自学。

  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习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习20、习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习”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2页练一练。

  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 练习一的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 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习5℃与习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习2表示()。 ① 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6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习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

  1.《课课练》第页。

  2.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6+36÷3-2×4-1=47

  这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有乘除,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看下面的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苹果图)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解决问题: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1)根据信息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个)

  22×3=66(个)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2)综合算式:60—38×3

  这样可以吗?说说理由。

  观察算式发现: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减,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要先算减呢?

  学生想办法。

  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加上小括号。(60—38)×3,这样在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86-56)×89×(260+4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解决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解答,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算法

  (43+21)÷8

  说说怎么想的,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再订正结果。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4)÷6(72—24)÷8

  独立完成,订正

  4。试一试: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84÷(8—4)56÷(5+3)

  学生试做,交流订正。

  5。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总结:混合运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40-180+2059+11×7

  240-(180+20)(59+11)×7

  学生计算,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改变,得数就一定改变呢?再出示下面的题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3、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两道题目,订正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题:你会计算(55—50)×(6+3)吗?

  学生说说想法。像这样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年月日、简单的统计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2~143页第6~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经过时间。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年、月、日的进率。

  我们本学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这节课先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复习年、月、日)

  请同学们在下面表中括号里填上进率。(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

  2、年、月、日的练习。 ·

  请同学们把期末复习第6题填在书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中填的数,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二、复习简单的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分哪几个步骤?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如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1)找出数据范围。

  (2)把数据合理分段整理。

  (3)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呢?

  2、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用投影出示第142页第7题,男同学的体重记录单。

  (1)让学生看着记录单说一说数据整理的三个步骤。

  指名学生说数据的分段,教师板书。

  体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让学生统计各段的人数。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数并集体校对。

  (3)绘制统计表。

  (4)看表分析第143页的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什么。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l,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该怎么样呢?学生口答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老师归纳、板书。

  2、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做第8题第一行两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指出:第1题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第2题可以把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8题余下4题。要求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出示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第三题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比较

  (1)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2)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提问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谈话:这种方法的使用,使你想到了整数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2、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补充一题,问,这题为什么不可以用简便方法?

  提问:我们在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

  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算:认真计算。

  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2、完成第2题。

  提问:求接力赛的总成绩,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看来加法运算律用到小数加法里,果然很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谈话:下面进行个比赛,请一二两组同学计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的同学计算第二题。

  这两题做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整数减法的性质是什么吗?

  你掌握了这个性质后,这一组题,你会选择做哪题?

  小结: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4、判断下列算式,能简便运算的,在( )里打√,不能简便运算的打×。

  2.7+6.6+3.4 ( )

  5.08-0.8-4.2 ( )

  7.5-3.87+2.13 ( )

  6.02+4.5+0.98 ( )

  6.17+28+3.2 ( )

  6.59+9.32-2.59 ( )

  小结:简便运算的时候,是不是光看数字就可以了?

  5、填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

  四、课堂作业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

  折线统计图: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奥运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之后安排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

  教学中我先呈现了我国从第25届奥运会至第29届奥运会奖牌情况统计表,然后呈现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金牌获得情况,29届我国金牌分布情况、获金牌的变化情况;用三种统计图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数据,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紧接着我提出教材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上能明显的看出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上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上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在此情况中进一步认识和归纳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灵活地运用。

  本课重点是读懂三种统计图,了解特点后,再选择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因此,读懂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是关键。学生只有充分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才能正确选择统计图。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如下策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现实生活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各栏目的内容和相对应的数据,结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比较;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从而得出各种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最后结合“练一练”来检测、评价学生的达标情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0

 

  3.交流例2

  (1)小组交流: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分别比海平面高或低多少米?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

  (2)全班交流。(以海平面为标准,超过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板书:+8844.4、-155)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4.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说说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认识?

  (2)全班交流。

  (3)相机引导小结: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一第1题。

  生自已阅读第5题后全班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说说哪个是正数,哪个是负数?

  2.练习一第2题。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的?为什么?学生订正。

  3.练习一第3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追问:正数和负数能写完吗?)

  4.练习一第4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交流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0刻度线以上表示零上温度,每格表示10摄氏度,半格表示5摄氏度,特别要注意表示零下温度时数的方向)。

  四、总结延伸

  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负数初步认识

  +20(20)、-20、0、+8844.4、-155

  像+20、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   12.6÷6=2.1(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算一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备课教案11-0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8

数学上册教案12-2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30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6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