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1 07:55: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4篇【必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4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书信与人交流。

  2、懂得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多角度观察事物。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书信与人交流

  教学难点:

  拓展学生写作思路,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记叙事情,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引入:你曾经收到别人给你的信吗?你高兴吗?请谈谈你收到后的感受。(老师做个有心人,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写封信,不仅仅是为了这次习作,让学生感受写信这一交流工具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2、人类进行情感与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多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重点引导学生:

  交流的方式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写信呢?(让学生认识写信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2、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写信。揭示课题(写一封信)后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明确习作任务。

  3、?你最想给谁写信?为什么?

  4、出示幻灯片:(比尔.盖茨香港总督澳门总督********校长)

  问:(1)想和他交流什么话题?你有什么想法?

  5、除此之外,哪个是你最想和他交流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个别交流)(同伴学习策略。同伴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6、出示课前的信:你对课前阅读的几封信有什么发现和收获?哪一封信最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随机板书:格式准确用语得体情感真实)

  二、构思起草,完成习作

  1、创设情境,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景:想想你怎么写这封信?请把思路简单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指导学生理清学生的思路,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独立构思,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全班交流。

  4、自由写文,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修改,完善习作(学生学会修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启发谈话: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

  2、出示星级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你认为可以达到几星级?为什么?

  三星级:

  (1)写信格式欠规范;

  (2)语句不大通顺,有错别字;

  (3)情感真实,用语欠得体;

  (4)基本把事情写清楚。

  四星级:

  (1)写信格式正确;

  (2)语句较通顺,不写错别字;

  (3)情感真实,用语较得体;

  (4)能按一定的'顺序写。

  五星级:

  (1)写信格式正确;

  (2)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3)情感真实,用语得体;

  (4)按一定的是顺序写。

  3、鼓励修改:你认为经过努力,你会达到几星级?你准备从哪几方面修改?

  4、学生独立修改习作。

  5、课堂交流。指名交流时,学生按“原来是怎么写的?-刚才从哪几方面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相机简单复习书信的格式。

  二、师生、生生合作评改

  1、根据标准评改一个同学的习作,互评后交流评改意见。

  2、根据交流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指导评赏,成就激励

  1、启发自我评赏

  (1启发谈话: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多次的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成功之处,或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写得好的,就读全文。对评赏得好的同学,教师将授予“浪花奖”。

  (2评赏交流。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寄出去(相机指导信封格式的书写)。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板书设计:

  写一封信

  格式准确 分清对象 内容具体 情感真实 用语得体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

  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

  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

  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

  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

  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

  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如何表现的?

  (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

  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轻纱”,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风吹拂的轻柔惬意;“蹿”,用词精妙,富于动感,形象地写出了新绿的生长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写出了春风吹拂时人身心沉醉惬意之感。

  (2)人们感觉到暖意了没有?

  有所体现:脱去冬装;逛街;晒太阳;

  “陷进去”:令人沉醉,如梦如谜,有生命力——春在歌唱……

  2.题为“春意”,为什么却写了不少人的活动?又为什么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

  (1)怎么写人的活动的?(从白天到黑夜切换场景写哈尔滨人的活动。)

  (2)具体写了什么活动?(两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描绘处于“冬”“春”季节、两重世界的人们——哀哭的.弱势群体、欢快的外国人,这样概括是否恰当?

  幸福者(汪林们、外国人),沉醉在春意里,四季快乐;不幸者,被遗忘遗弃在寒冬里,四季哀哭。

  (3)题为“春意”,为何写人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看写法:通过人的活动和感受,从侧面来具体表现春意,突出对比,鲜明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痛苦,揭示世道不公,突出主旨。

  A.写人对春意的感受。一半人感受并享受春意,另一半人被遗忘在寒冬里。

  B.自然春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春意为什么只是“挂上树梢”?(对比:春意飘浮在树梢,底层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春意只是自然的春意,人间没有真正的春意。)

  3.对汪林这一形象,学生较感兴趣,恰可作为一个拓展课堂深度的契机,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

  (1)三遇汪林:

  ①也戴小沿帽;转过“商市街”;②吸着烟卷;又换了淡绿色的衣服;腋下夹着一封信,大概又是情书(烟卷,细节描写);③混在鬈发的人之间,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在快乐的人群里。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汪林是个衣食无忧、生活闲逸无聊、享受快乐的小姐;平时与洋人相融,生活方式受洋人影响。

  (2)为什么要写汪林这个人物?注意上面几个句子中的“也”“又”“也”等词语。

  汪林代表了这样一类人: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他们麻木不仁;对于身边的哀哭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隐含批判讽刺(或否定)。

  4.中国人与外国人。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混在这些鬈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讨论,把握时代背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畸形繁荣的城市,是一个病态的满目疮痍的社会。

  它快乐,疯狂,充满异邦的音乐,满街都是鬈发的外国人;

  它寂寞,哀哭,完全在风雪里,墙根转角都发现着不幸者。

  繁华的商市街、中央大街,是少数富人们和外国人的天堂,却是底层不幸者的地狱。(同样运用对比)

  5.为什么题目温暖而诗意,读来却颇多苦涩凄凉?朗读,比较异同:

  (1)“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同中之异。自然界有冬春变化,春意已至,人间有冷暖不公,春意何在!第二句多一个停顿,也就多了一份苦涩与沉重,作家笔端流露出一种悲悯与反思。

  (2)抓住最能体现出春意的“树芽”“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深入研读文本,品味作家“以暖写冷”的手法。

  6.关注散文背后的那个“我”。

  讨论:“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串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注意“我”的见闻感受发生的变化——由“醉人的春意”到人间的残忍、苦涩、沉重、悲凉。

  由第8段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师生讨论,明确:愤激之辞,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

  温故知新:鲁迅《祝福》中类似的内容。

  知人论世:关于“我”——萧红背叛家庭抛弃富贵,怀着理想之梦来到哈尔滨;历经苦难与萧军结合,租住在商市街25号半地下的偏棚;其文集《商市街》就写当时贫穷、饥饿、动荡的时局和他们的生活。

  哈尔滨以满目疮痍的冷酷现实粉碎了春之梦,萧红在《商市街》里曾说,“只要满洲国存在一天,我们是不能来这块土地的”……

  7.结尾的艺术

  变化结尾内容,朗读,比较表达异同:(1)去掉“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2)去掉“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3)变化“快乐”和“哀哭”的顺序。

  师生讨论,总结:题目以“春意”起,结尾以“哀哭”终。题暖文冷,当春意挂满了树梢,那些沉沦在寒冬里挣扎哀哭的不幸者更让作者深受触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现实社会的苦涩和沉重、冷酷和悲凉。

  作者用以暖写冷、以乐写悲的手法来表达对这个畸形繁荣的城市的悲愤不平,表达对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先扬后抑,反向立意,题目与主旨矛盾,匠心独运地收到一种反讽效果。

  四、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关外那片黑土地——《商市街》《呼兰河传》;

  (2)鉴赏写作:请另择一段突出运用对比手法的文学作品内容作赏析。(例:唐诗《燕歌行》“战士”与“汉将”;《红楼梦》“焚稿”与“良缘”;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屋里”与“屋外”……)

  【教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不能解答所有问题,课后我就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促进提升学生的发问能力。学生在接触一个陌生文本时所产生的阅读体悟可能是令教师惊异的。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发现他们的阅读潜能,又要能够挖掘他们的这种潜能。激发学生的发问能力,提升学生的发问水平,应该是教师重要的“教”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不等同于“以学代教”。带着思考去阅读,学生所提的问题深广度各不相同,解决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未经思考和整理原样呈现,散乱无章。教师要注意对价值含量高的问题积极引导,枝节的问题、含金量较低的问题,可以简化、淡化处理,也可存疑作课后讨论,延伸思考。

  三、对课堂“意外”的点化能力。课堂生成的问题,总有不在预设之中的,出现意外的情形,无论好坏,教师要有“点化”之功,要及时捕捉、点评,促使它释放最大的光亮,也许就光照课堂;有的问题貌似没有什么价值,却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教师的转化能力就很重要;如出现不和谐音符,也须体现教学机智,巧妙化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科学知识,学习本文生动具体地介绍知识的方法。

  2.掌握生字词,练习做卡片,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科学小品的写法

  2.回声的科学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前面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大自然不仅有美妙的语言,而且有奇妙的声音,当你站在高山顶或深谷里高呼一声的时候,当你站在大厦或遂道里用力击掌的时候,侧耳一听会听到什么呢?回声,有时回声还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读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

  初读课文,正音解词:

  隧道(suì) 圜丘() 层峰叠障(zhàng) 庞大(páng) 巍峨(wēi)(é)

  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点明回声发生的原理。

  (二)举例说明回声因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回声现象。

  (三)用事实说明了解回声,利用回声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性。

  读课文,请学生画出文中所举事例,并依次编上序码。

  ①在高墙或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

  ②捷克阿德尔什伯赫旁的断岩能听到三次回声。

  ③江西弋阳圭峰的“回声谷”能听到四次回声。

  ④英国牛津郡一个地方,一声枪响回声达20次之多。

  ⑤雷声经过地、山、云回声隆隆不绝。

  ⑥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⑦冷空气团和云雨层也会反射声波。

  ⑧阿尔卑斯山铁路隧道里的爆炸声能传到160千米远的地方。

  ⑨回声探测仪器,声纳。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三个段意)

  (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回声的原理、现象以及了解回声、利用回声的重要作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①文章开头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拟人)

  作用是什么?(点题)

  把回声比作什么?(比作女性)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原声和回声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将回声现象化作一种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了)

  文章引诗开头,有吸引力,拟人形象,富有情趣。

  ②第二段说的是什么?(回声发生的原理)

  ③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具体到抽象)

  第二部分

  ①第4段说了什么?(1次回声)

  第5段说了什么?(回声2至20次)

  这两段按什么顺序写的?(由少到多)依回声的次数为序。

  ②第4段分说什么情况?

  (分说“较远”和“太近”两种情况,大略说明听到回声的条件)

  ③第6段说了什么?(总述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7—9段分别说了什么?(分别介绍了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采用了什么顺序?(由总到分)

  ④第七段,说明墙体是为了说明什么?(反射条件)

  “由于……”一句点明了什么?(点明原理)

  ⑤第10段说了什么?(液体、气体也反射声波)

  第11段说了什么?(用隧道事例证明)

  顺序?(由固体到液、气体)回声的表现。

  ⑥第11段,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先说现象奇怪,再作科学解释)

  第三部分

  ①第13段说了什么?(用事实说明,利用回声有重要性)

  ②第14段说了什么?(用事例说明回声仪器的迅速发展)

  顺序?(由实际到应用)写的是回声的用途。

  总结①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下定义

  (3)作比较

  (4)列数字

  ②修辞方法

  (1)拟人

  (2)设问

  (3)连珠(顶真)

  ③填表

  写作方法

  表现形式

  具体例子

  表达效果

  由具体到抽象

  由具体到抽象

  第1、2自然段

  引人入胜

  知识原理

  由抽象到具体

  第9、10自然段

  具体形象

  结合

  先说知识后举例子

  第4自然段

  生动有趣

  具体例子

  先说事例后说知识

  第10自然段

  说服力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了解小虾的生活的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话是如何写具体的。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保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请大家集体喊出它的名字(板书课题上:小虾)

  师:喜欢它吗?能不能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一遍?

  生:小虾(读出了喜爱之情)

  二新授:

  师:这么喜爱小虾,你都想对小虾有哪些了解?

  生:小虾长什么样?

  生:它吃什么?

  生:它生活在哪里?

  ……

  师:看来大家对小虾充溢了好奇,那就请大家读课文,看看你都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生:俺知道了小虾生活在小溪里。

  生:你知道了小虾长得什么样,它们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点黑色,甚至背上、尾巴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都叫它千年虾。

  生:俺知道了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

  生:俺知道了小是的脾气也不好。

  生:俺知道了小虾的格斗很猛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

  生:俺知道了最后缸里的小虾多了起来。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想了解小虾更多有意思的事吗?

  生:想。

  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生:小虾吃东西的时候的一段,最能吸引俺。

  生: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下,又后退,直到学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它们东西很小心,样子很可爱。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的小心。

  师:小虾吃东西这么小心翼翼,连续做好几个动作才干吃到食物,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吗?用圆点标出来。

  生:总是、然后、接、又、直到、才。

  师: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中,就可以看出小虾吃东西的时候是非常小心的。

  师:文中还有表示小虾吃食物时动作的词语呢,再来找找。

  生:碰、后退、捧、游来游去。

  师:小作者这样写就更能突出(小虾吃食物时的小心),也能表示出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师:小虾吃食物时是这么的有趣,你能试着读读吗?(生读并评议)

  师:确实它们小心翼翼的样子很招人喜欢,假如加上动作来读,那就更有趣了,愿意试试吗?

  生:扮演读。

  师:你们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小虾,可爱的.小虾,能试着用总是、然后、接、又、直到、才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句话吗?先和同桌说说。

  生:俺每天早晨,总是先收拾好床铺,接着收拾好书包,然后洗脸刷牙,又去吃饭,直到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去上学。

  师:你的句子说得好,生活习惯更好。

  生:爷爷去钓鱼时,总是先整理好钓鱼工具,然后推出自行车,接着把工具和小撑子捆到自行车上,又检查一下,直到觉得没有问题了,才动身。

  师:说得真不错,吃饱了的小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略。

  师:是呀,它们吃东西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吃饱了又是另一个情形,所以小作者 说“小虾真有趣。”

  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生:小虾脾气不好。

  师:课文是怎样写小虾脾气不好的呢?自由读,并动笔画画,再和同桌交流。

  生: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直到这一段的最后。

  师:谁还标出了写小虾生气的词语?

  生:是“蹦”“舞动”“打起来”,还有“猛烈”。

  生:还有“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师:你认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生:“蹦”说明小虾跳得很高,速度也很快。

  生:“猛烈”说明它们打架打得凶。

  生:“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写小虾生气的样子很生动,俺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

  师:“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说得多好啊!你能读读这吗?

  生:读这一段。

  师:小虾在生气的时候也这么的可爱,能不能借着作者的描述再发挥你的想象,给大家描述一段精彩的格斗。

  生:略

  师:是呀,这小东西还真厉害。既然小虾这么可爱,那么作者当然希望小虾们能够生活得快乐一些。为此作者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俺“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拾了些石块放在缸里。”

  生:课文最后一段说小虾产卵了,不久小虾也多了。这是因为俺对小虾很关心,他们才会吃得好,玩得好,长得快,才会生出更多的小虾。

  师:正是由于小作者的关爱,保护,小虾们才生活得如此的快乐。

  拓展延伸:

  师:喜欢小虾吗?喜欢它什么呢?

  生:略。

  师:小作者就是怀着对小虾的喜爱亲自养小虾,认真观察小虾才把小虾写得如此的有趣。

  师: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喜欢它什么?

  生:略

  师:其实每个小动物都有可爱之处,只要俺们走进它,接近它,关心它,保护它,你就会发现它的可爱。与它们和平相处成为好朋友吧!

  师: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 ,写一篇日记。

  课后反思: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教师只有给予同学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同学才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内撷取属于自俺的东西,即同学的独特体验。虽然这些独特的体验有时略显稚嫩抑或稍嫌偏颇,但这却是同学创新精神的幼芽。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不论其感悟是清晰还是模糊,肤浅还是深刻,片面还是全面,谬误还是正确,都要小心地呵护之,激励之,维护好同学这种独立感悟的积极性,阅读才干真正成为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同学才干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干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夏》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