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4 10:15:4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10篇(经典)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

  3.能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已感知过清水的特性。

  2.每组四只透明杯子,内装清水、糖水、白醋、牛奶;一只盘子内装若干小勺。

  3.彩色玻璃小球或彩色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1.辨别哪杯是清水。

  ——请幼儿猜猜四只杯子中哪杯装的是清水。

  ——幼儿分组实验,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哪杯是清水,看看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

  2.交流分享。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请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摹

  ——眼睛看一看:牛奶是白色的。鼻子闻一闻:气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嘴巴尝一尝:甜甜的是糖水,淡淡的`、没有味道的是清水。

  ——我们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嘴巴尝一尝,就能知道哪杯是清水了。眼睛、鼻子、嘴巴一起合作,本领可真大。 建议1.在辨别哪杯是清水的时候,应注意先让幼儿实验、感知,再一起交流、分享结果。

  2.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增添盐水、白酒等多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供幼儿感知和辨别。

  3.若准备牛奶有困难,可用豆浆替代。小班科学教案——猜猜哪杯是清水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探索不同物体滚(滑)动的情形。

  3.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长条积木、小筐(人手一份)。

  2.圆形、圆柱形、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物品。

  3.《小老鼠,上灯台》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小老鼠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学小老鼠的样子上灯台吧。”

  幼儿唱歌曲《小老鼠,上灯台》,边唱边做动作。

  2.请小朋友学一学小老鼠滚下来的样子,初步感知什么是“滚动”。

  教师:小老鼠怎么样了?谁来学一学?(骨碌骨碌的)

  (二)猜测活动。

  教师:小老鼠说,小朋友们别笑它,其实不仅仅只有小老鼠会滚下来,很多东西都会滚下来的。不信大家就来看看吧。

  1.出示用小筐垫起木板组成的斜坡,出示各种物品,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物品会从斜坡上滚下来,哪些物品不会滚下来。

  2.教师根据幼儿猜测,将会滚下来及不会滚下来的物品分开放置在两个小筐里。

  (三)第一次实验。

  1.要求将实验出不同结果的物体分开放置。

  2.提问:能滚动的物体和不能滚动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滚动的物体都是圆圆的,不能滚动的物体它们都有角,是方的。

  (四)第二次实验

  1.要求:有没有办法让不能滚下来的物体也滚下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增加斜坡高度做实验,让幼儿观察方形物品的变化。

  3.让幼儿观察方形的物体和圆形的物体从斜坡上下来有什么不同,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认识到“滚”和“滑”的不同。(圆圆的物体是“骨碌骨碌”滚下来的,方方的.物体是“刺溜”一下滑下来的。)

  4.通过增加高度,让所有的物体都能够从斜坡上滚下来。

  总结:不能滚动的物体,我们想办法,增加了斜坡的高度,也让它滑了下来。但是,其它形状的物体不能象圆形物体那样滚动,它们是“滑”下来的。

  (五)总结今天的活动。

  1.表扬小朋友们认真观察、积极的参与活动。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奖励。

  2.提出建议:小朋友回家后寻找家中合适的物品继续试验。

  活动延伸:

  1.区域: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正方形的纸滚动起来(如把它揉成团、折成球状等)。鼓励幼儿用不同饿线条表示滚动时的样子。

  2.家园:家长可与幼儿在家寻找各种物体玩“滚动”游戏,积累相关经验。

科学教案 篇3

  目的: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准备:

  1.“主蜡烛”一支。

  2.幼儿每两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托盘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瓶两只、碗两只、泡沫块、颜色水、抹布等。

  过程:

  活动一 看蜡烛燃烧

  1.引出活动,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固定蜡烛?(如插在泡沫块上或小瓶子里。)

  2.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点燃蜡烛?

  3.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火焰会随风“跳舞”;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股特殊的气味,等等。

  活动二 自制蜡烛花

  1.幼儿手持燃烧的小蜡烛,将蜡烛油滴到盛有清水的碗里。

  2.观察“水中蜡烛花”,说说它像什么,还发现了什么奇特的现象。(它会像荷叶那样飘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

  3.尝试将蜡烛油滴到黑纸上、蓝布上,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活动三 蜡烛熄灭

  1.请幼儿先将两支相同的蜡烛固定在同等大小的泡沫块上。

  2.请幼儿分别点燃蜡烛并罩上玻璃瓶,观察并介绍看到的有趣现象,如瓶身会发烫、瓶壁上有水蒸汽、火焰是慢慢熄灭的,等等,鼓励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3.请幼儿两人一组,再次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同时罩上一大一小两只玻璃瓶,观察蜡烛熄灭的现象,互相讨论实验结果。

  活动四 水中的蜡烛

  1.在托盘内倒人浅浅的一层颜色水,然后点燃放在水中的蜡烛,再罩上玻璃瓶,引导幼儿观察蜡烛熄灭后瓶外的颜色水进入瓶子内壁的现象。

  2.引导幼儿讨论:这瓶壁上的水是哪儿来的?为什么?

  建议:

  1.材料中提供的“主蜡烛”由教师点燃,幼儿可以在“主蜡烛”上引燃小蜡烛,以避免使用打火机或火柴等引火工具,保证操作安全。

  2.当幼儿解释错误时,教师切勿当场纠正,可引导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在再次实验或寻找相关资料后,再进行讨论。

  3.本活动适合在区角或分组活动中进行。因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故活动应以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现象为主要内容,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4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提出问题:

  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过程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活动过程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活动过程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设计合理,环节清晰,符合中班幼儿思考的过程。整个活动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很大,教师抛出问题(即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远近的距离、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如何来剪“眼睛”、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小兔的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幼儿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中寻求答案,幼儿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没有提醒幼儿将剪下的废纸扔到筐里,在科学活动中同样也要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做实验让幼儿知道一些科学现象。

  2、要让幼儿明白刨开皮后的香蕉,要及时吃掉,不能放太久。

  3、让幼儿能够感受到与老师,同伴一起做实验的快乐。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香蕉剥皮后要及时吃掉,放太久吃了对身体不好。

  难点:让幼儿知道一些科学现象。香蕉皮是保护香蕉的,剥开后香蕉皮与空气接触,香蕉就变黑了。

  【活动准备】

  1、二根新鲜香蕉,一个已经剥开了很久的香蕉。

  2、实验准备:两根香蕉,两个纸盘子和蛋糕的塑料刀。

  【活动过程】

  一、先把香蕉放到一个看不见的袋子里,让小朋友猜一猜,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带了什么来,让小朋友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老师可以为小朋友提醒带的东西是什么样子,让小朋友自由的想,猜。

  二、小朋友猜出来了之后,老师拿出香蕉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纸盘子里进行实验。

  三、实验观察。

  1、老师先拿出一根已经剥开了很久的香蕉,满怀疑惑地问道,小朋友知道这根香蕉为什么变成了黑色了吗?让小朋友自由回答。等小朋友说完了后,老师神秘的说,老师带小朋友去找答案,好吗?

  2、拿出一根新鲜的香蕉,把他放到纸盘子里,一根分成几分,待四个小时过后让小朋友再观察。

  3、在这过程中可以和小朋友做一些有关与香蕉的游戏,如:将香蕉朝下放,香蕉像什么?香焦朝上放,又像什么,香蕉竖着放,再像什么?等等游戏。

  4、等四个小时过后,让小朋友再观察这根香蕉颜色的变化,变成了黑色。

  5、再刨开第二根新鲜的香蕉。把它放在纸盘子里,也分成几分,让幼儿观察颜色与第一根香蕉颜色是否一样。

  6、总结得出,香蕉皮是保护香蕉的,剥开香蕉皮,空气就会和香蕉接触,于是香蕉就变黑了。

科学教案 篇6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探索“水宝宝搬家”的不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知道哪些物品适宜运水,哪些物品不适宜运水

  3、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教学准备:海绵、棉花、碗、勺子、小筐、竹篮、洗澡篮、针管、小

  毛巾、鱼网、小桶、瓶子、塑料袋、抽屉(冰箱)盆、罩衣、大筐、中筐

  教学重点:能自由探索出不同的方法,主要有:舀倒、吸挤、吸推

  教学难点:能自由探索并分类出适宜的和不适宜运水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周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桶,它是空的(拿起来看)还有一个装着水的盆。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能用什么办法把盆里的水宝宝搬进空桶里呢?(引导孩子大胆说)

  2、 今天,周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非常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迅速出示说)

  二、 初步探索搬水的方法

  1、 四个小朋友为一组,面对面站好,然后进行操作。

  2、 强调两点小要求:(1)大筐中所有的材料你都可以试一试。

  (2)在操作时,请你想一想你都用了哪些工具?你是怎样帮水宝宝搬家的?

  3、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1、针管在帮水宝宝搬家时不能对着小朋友的眼睛,要对准盆2、你刚才用了···工具,现在你可以再去选择一个试一试)

  4、 请小朋友把手上的材料轻轻的放在筐里,回到小椅子上坐好。提问:你刚才用了什么工具?你是怎么帮水宝宝搬家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幼儿回答)

  5、 小结:原来不同的工具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主要有:舀倒、吸挤、吸推(边做边说)这三种方法,小朋友重复一次

  三、再次探索,进行分类

  1、 刚才我们知道了帮水宝宝搬家的主要三种方法,那么在这些材料里哪些是适宜帮助水宝宝的?哪些又属于不适宜的呢?

  2、 解释:适宜就是指帮水宝宝搬家时不漏水,而且又快又好的。而不适宜则是指容易漏水的

  3、 再次操作。

  要求:(1)筐中的材料都要用到(2)把适宜的放进笑脸筐中,把不适宜的放进哭脸筐中。

  4、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孩子把物品归类放好)

  引导语:你用的什么工具?它适不适宜?应该放进哪个筐子里?

  5、 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一人端着一个笑脸筐和哭脸筐把它们放到前面来。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看是不是都找对了呢?(1、巡视时发现有争议的在这时进行验证,2、如果出现没有分类完的情况,也让小朋友一起来帮助这组的小朋友进行分类)

  四、运水比赛

  1、 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适宜帮助水宝宝搬家的工具,那么这些工具中你认为哪一个是最快最好的呢?(请幼儿大胆猜测)

  2、接下来就要进入我们最好玩的运水比赛啦!听清比赛规则:(1)等会请小朋友到前面的.笑脸筐中拿一样你认为最能帮助你获得胜利的小工具,拿好后不能再换了。(2)小朋友在帮水宝宝搬家时,除了注意你的速度要快,还要注意你的力度,不要把水撒出来了(3)这次是八个小朋友为一组进行比赛,哪组小朋友先把水宝宝搬到红色的标记线则为胜利。听明白了吗?

  3、 比赛开始(烘托气氛)

  4、 点评下,鼓励所有的小朋友

  5、 总结最快运水的工具和方法(舀倒)

  五、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知道了三种帮助水宝宝搬家的方法,哪三种?(舀倒、吸挤、吸推)还知道了哪些是适宜运水的,哪些是不适宜运水。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的运水方法如:洒水车、消防车和农田灌溉(播放图片),请小朋友回家再来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也能够帮助水宝宝搬家,明天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好吗?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让幼儿了解废弃的塑料袋、泡沫用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危害。

  【教案目的】

  1、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功能,并能作好记录。

  2、能运用手、眼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了解这些污染造成的危害,从此关心周围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各种口袋的功能。

  难点:端正自己的环保意识,正确的对待可回收资源的利用。

  【教案准备】

  1、积攒不同质地的口袋(布袋、纸袋、网兜、塑料袋);

  2、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书、乒乓球、水果、豆子、毛巾、水;

  3、每人一份记录表格;

  4、事先让幼儿观察生活中口袋的存在;

  5、PPT《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有关“聚丙乙烯”的`视频。

  【教案流程】

  一、以游戏“看看我的口袋里有什么”引出课题。

  1、个别幼儿兜里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塑料袋一个。

  2、让幼儿通过摸、看、说出口袋的作用。

  3、教师依次出示各种口袋,引导幼儿了解它的用途。

  二、鼓励幼儿大胆实验操作,并探索发现。

  1、根据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先看,先想什么物体能装进各口袋中。

  2、再请幼儿通过实验证明,并采用多种材料操作。

  3、让幼儿对实验结果做记录。

  4、师幼总结实验结果,网兜不能装水及细小的物品,纸袋和布袋不能装水,应为这两者都具有吸水性。

  三、观看PPT《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视频,让幼儿直观的了解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1、请幼儿线观看视频,知道塑料袋中含有聚丙乙烯的物质,了解它对大自然的危害。

  2、播放PPT,切身感受白色污染的危害。

  3、师幼共同讨论,如何针对这一现象,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应该爱护环境,合理的处理塑料制品,争做环保小使者。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开展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理解能力,初步让幼儿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

  A部分:以游戏开始,通过在个别幼儿兜里有老师准备的小塑料袋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摸、看、说出口袋的作用。通过教师出示各种口袋的引导多数幼儿亿初步了解口袋的用处。

  B部分: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实验探索发现口袋的用处,并对结果进行记录。通过总结,得到结论,根据口袋的自身特性幼儿都已知道网兜不能装水极细小的东西,布和纸都具有吸水性,所以这两种质地的口袋都不能装水。明确根据《育儿天堂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做好引导,帮助幼儿完成。

  C部分:通过观看PPT及视频,让幼儿讨论白色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且知道“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幼儿都能积极发言,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幼儿的观察力,也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

  这节活动课结束后,我也在反思,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有一段没有声音,导致幼儿顿时失去观看的积极性,应该在上课之前对所需的设备及材料反复检查,以免出现漏洞。我觉得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节活动,不断从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使每节活动能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受轻与重的关系。

  2、学习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

  活动准备

  相同的小桶两个,沙子若干,笔,自制天平称一个。

  活动过程

  一、感觉比较轻重

  师:今天“小豆豆”请老师帮她带来了两桶沙,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小朋友你们说说这两桶沙我们拿哪一桶给她呢?为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提了一下这两桶沙,到底哪一桶重哪一桶轻呢?现在我们来做个记号,重的`我们用“红色”的笑脸娃娃贴在上面,轻的我们用“黄色”的笑脸娃娃贴在上面。

  二、放在天平上称一称。

  师:刚才小朋友说贴红色的笑脸娃娃这个桶重,贴黄色笑脸娃娃的这个桶轻。到底是不是呢?现在我们再来做个试验。

  (出示自制天平称)师:这是老师自己做的一个小的翘翘板,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天平称”,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个来试试到底这两桶沙哪一桶重哪一桶轻。

  师:为什么红色的这个会重些呢?

  (将两桶沙分别放在两边,让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吗?(一边沉下去了,一边翘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作业。

  师:请小朋友看这些图谁重谁轻?把重的涂上红色,把轻的涂上黄色。

科学教案 篇10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先生,多次强调要重视科学实验。许多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应从小培养。因此,我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幼儿的小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的内容、方法、材料、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水平,为提高21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实验内容应浅显、丰富、有趣

  (一)由于幼儿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动作不够灵敏的特点,小实验应选择便于操作、易于理解的内容,让他们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如,用一面小镜子可让幼儿做聚光小实验,用有色透明的塑料唱片做变色游戏等。

  (二)小实验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包括:

  1,动植物生长的实验。如,“切断后的蚯蚓会不会死”、“豆芽为什么会变黄”等。

  2,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实验。如,“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等。

  3,生态与环境。如,“小金鱼怎样会死的”(盖上了盖缺氧所致)。

  4,日常生活小实验。如,“怎样辨别生、熟鸡蛋”等。

  (三)小实验是在类似游戏的情景中进行的,对有趣的活动,幼儿能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选择小实验内容时,应注意趣味性。如,“不怕热的小蝌蚪”这一实验,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操作、去验证。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了“小蝌蚪不怕热”的秘密,也明白了在炎热的夏天里,为什么鱼、虾等动物能照样生活在水中的科学道理。

  二、小实验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小实验的方法也较多,我初步归纳为:

  (一)模拟实验。是指幼儿利用有关材料,模仿自然界中常见现象的实验,在观察、操作中,他们会发现自然界中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如,“小雨滴旅行记”这一课题中,在借助于图片、故事向幼儿介绍有关雨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幼儿观察,边演示边讲解:烧杯里盛上适量的水(江、河、湖、海中有许多的水)——盖上玻璃(象征天空)——放在酒精灯上烧(太阳晒)——水中冒出气体(水变成水蒸气)——遇到玻璃冷却变成水珠(跑到天空中遇到冷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小水珠越聚越大,最后变成小水滴落下来(云里的水珠越聚越多,最后往下落,就是下雨。)在这一模拟实验中,幼儿颇为好奇,于是我就为他们准备好的玻璃杯倒些开水,让每个幼儿都将杯子盖上玻璃,提醒他们注意观察。他们发现玻璃上的水蒸气越聚越多,最后变成小水滴往下落,拿起玻璃兴奋地说:“我下雨啦,我下雨啦――”还相互比赛谁下的“雨”大。这一简单的模拟实验,弥补了自然条件下幼儿观察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封闭实验。是指实验的结果是有限的、唯一的。这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实验法,也是进行其他探索活动的基础。我在组织“磁铁的奥秘”的实验中,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让幼儿自由选择、摆,过一段时间,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幼儿争着说:有的东西被吸起来了,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幼儿把能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引导他们得出结论:是铁就能被吸起来,不是铁就不能吸起来。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磁铁能吸铁。封闭实验是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基础。

  (三)系列实验。由于物体内在结构的多样性和外在联系的复杂性,往往一、两个实验活动或短时间内还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而需要有相关联的、连续的、由浅入深的、长期的一系列实验活动,这是一种有联属关系的操作探索活动。如:在认识泥土的活动中,首先要让幼儿通过看、闻、捏、压、玩等感性活动,来发现和区别有机土、硬土、沙土、粘土的颜色、颗粒的大小、形状、柔软度、粘性等特点;再通过与糖或盐进行溶解比较实验,认识泥土不溶于水的特性;最后,还要进行泥土作用的实验,将同样的种子种在泥土里和黄沙里,通过观察,得出植物生长离不开泥土的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活动,幼儿获得了有关土壤的第一手经验,对泥土的种类、特性、作用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归纳实验。将形态相似、存在方式基本相同的物品聚集在一起,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出类似物品的共同特征。如:在认识纸的特性的小实验中,我先出示了有一个小窟窿的小纸盒,启发幼儿学做魔术师,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将不同种类同样大小的纸从小窟窿处放入纸盒,再请几位做法不同的幼儿实际操作演示,归纳出纸具有可折叠、易撕碎、易揉、易皱、可捏、可卷等特点;再通过燃烧纸、抱抱纸娃娃、把纸入水中等实验活动,归纳出纸易燃、轻巧、易吸水的特点。通过实验,幼儿认识了纸的共同特性。

  (五)求异实验。是发展幼儿创造力极为重要的方法,幼儿在认识物体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再次摆能物体,寻找出暂时改变物体特性的一种新方法。如:当幼儿认识了“沉与浮”后,要求他们实验、思考,如何使沉下的物品浮上来,浮着的物品沉下去,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引出了有关船只和桥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实验:分别用薄铝片和泡沫、塑料、木块等做船,来装载放在水里下沉的物品。

  三、小实验材料的非正规性

  幼儿做小实验没有正规的实验室,也没有精密的仪器,材料、设备简单易行。其特点:

  (一)简单。往往是幼儿的玩具或日常用品,如,在雨的形成小实验中,幼儿只用了一个茶杯、一块玻璃和开水,就初步完成了实验的任务。

  (二)数量多。其一是种类多,如,认识磁铁的活动,不仅准备磁铁可吸的物品,而且还准备了许多磁铁吸不起来的木块、布条、泡沫等物品;其二是同种类的多,有时是人手一份,如,认识空气实验中,塑料袋、气球的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三)易操作。便于幼儿拿放、使用。

  (四)安全。小实验材料一般选择无毒、卫生、钝角、稍大的物体,以确保幼儿的绝对安全。

  四、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变

  由于实验内容、目的要求以及时间的不同,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

  (一)集体实验。是指教师和幼儿共同操作,完成一个实验课题或每个幼儿都同时实验一个课题。

  (二)分组实验。一个小组或一个桌子上的幼儿共同做一个小实验,小组间的实验内容可相同或不同。

  (三)个别实验。是指请一个幼儿做实验,其他幼儿观察,是个别幼儿的单独实验活动。其中单独实验,常是个别幼儿偶发性的实验,时间、地点不固定,是在科学室、自然角或其它地方进行的,是个别幼儿探索活动中的即兴实验。教师在组织实验活动时,要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以激发幼儿实验的兴趣。

  总之,在小实验活动中,既要向幼儿提出操作的规则和要求,又不过于要求他们拘泥于规则和要求,以免影响他们的实验兴趣。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在小实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丰富知识,扩大眼界,培养起实验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攀登科学高峰奠定基础。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08

科学教案(精选)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