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广角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广角教案1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看看,看看有什么发现?_小精灵儿童网……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平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大家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应该怎么站?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最后,应该怎样动?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第四关:智力园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习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习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习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平移
循环排列
旋转
数学广角教案2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5、6。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
“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
演示课件9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规律
“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出示课件12“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
“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路长÷间距
路长=间隔数×间距
100÷5+1=21(棵)
数学广角教案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数学广角教案4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书法比赛
小丁
李方
小明
小伟
东东
绘画比赛
小明
东东
丹丹
张华
王军
刘红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1)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 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解决问题,运用模型
1.创设情境,生活应用(课件演示)
这样的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刚才的比赛问题,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
展示生活问题
(1)这是我们科学书中的重叠问题,找到重叠部分了吗?
(2)这是我们数学书中的重叠问题,谁重叠了?
(3)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它们之间存在重叠问题吗?
(4)这是鸡毛掸,找到重叠部分了吗?在哪里?看来,将木条重叠起来,可以增加长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呢!
(5)、文具店的问题。
出示下题: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完成练习纸)
反馈:
第1题:(生活问题第5题文具店问题)你能把这些信息在韦恩图中表示出来吗?生填写韦恩图,并解决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展示:5+5-3=7(种)
2+3+2=7(种)
师:这里的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一个+3,一个-3呢?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韦恩图(刚才的比赛问题和现在的进货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2题:(生活问题第3题自然界的动物)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这两个小朋友填的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填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第3题:(生活问题第4题鸡毛掸)一共有多长?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五、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六、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数学广角教案5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饿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关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 8 7 6 5 4 3
兔 0 1 2 3 4 5
脚 16 18 20 22 24 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一、二题。
数学广角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利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表示数学思维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求解决问题的优化策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中发现最优策略。
教具准备:
瓶装口香糖、课件
学具准备:
圆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借助直观,理清“找次品”的思路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或家人、同学有买过次品的经历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产品,有的外观有瑕疵,有的成分不过关,还有的轻重不合格,我们称它们为次品。(板书:次品)
出示实物,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天平的原理。(课件出示天平图)你们都知道天平吧!谁来说说天平原理?
3、在2瓶中找次品。(课件演示)看,次品在哪?
4、在3瓶中找次品。
全班汇报: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口香糖。
课件演示:随意拿两瓶放在天平上,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小结:看来从3瓶中找一瓶次品,我们称一次,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就能准确找出次品。
5、在4瓶中找一个次品
提出问题:如果增加1瓶,有4瓶了。要怎么找出轻的这一瓶呢?可以怎样称?结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6、揭示课题。我们就用这个好方法,今天一起来研究——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题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再从4瓶中找次品。在2个、3个和4个中找次品是基础,只有理清了这些“找次品”的思路,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引导探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1、出示例题:5个乒乓球中有一个较轻的是次品,你想怎么称?
(1)收集称的'方法。(一个一个称,两个两个称)
(2)同桌合作,摆学具,想一想:怎样称?需称几次?
(3)指名汇报:(教师随机课件演示: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5(1,1,3)2次
5(2,2,1)2次
2、小结:同学们真是能干!从5个乒乓球中找到了轻的那一个。先分一分,想到了两种方法,再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至少2次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学具模拟天平实验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猜测实验,寻找规律
1、出示例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枚举所有称法,学生分析、汇报。
(1)有几种分法?
(2)画图分析,有困难的可以摆摆学具帮助分析。
(3)汇报各种称法。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优化解决办法:分3份、平均分。
5、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比较这三种方法,发现只要把9个零件平均分成3份,就能最快找到次品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操作,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找次品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让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探索最简的方法,经历学习、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优化策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找次品”的问题并不能平均分成3份。“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黑板5(2,2,1)],我们要分成3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2、在8个中找次品。试一下,怎么分3份?(预设:2,2,4或3,3,2)
引导学生分析哪种分法好?板书:8(3,3,2)2次
3、小结:看来,没法平均分的数,我们只要“尽量”(试着让学生说出来)平均分。也就是分在三份里的数中,最大与最小份只相差1,也能既快又保证找到次品了。
补板书:尽量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从刚才发现的规律推理到8个中找次品,并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设计意图:从5个中找次品类推到8个中找次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要尽量平均分成3份,完善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五、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师:有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想不想试试它的功效呢?
出示:有()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让学生自主选择10或15,尝试解决这道题。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最优?
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3、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找次品?
数学广角教案7
教材内容: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中第三册第八单元99页“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节课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学习简单的排列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思想。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部分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课标》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②使学生在探索规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规划,并能解答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
教学难点:简单区分排列与组合的异同。
学的作用,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教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猜想,然后动手操作验证,最后总结发现规律等的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课堂主体的身分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课件出示米奇老鼠邀请同学们去参加“数学广解”的场景。
(课件配音)同学们,你们好!我
是mickey,我想邀请小朋友们去参观我的数学广角。
板书:数学广角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米老鼠为主线,邀请同学们去参观它的'数学广角乐园来贯穿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服装搭配”、“握手活动”、“数学游戏”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1、服装搭配,感知组合
(1)进行服装搭配
出示:短袖衣服、长袖毛衣、长裤、短裤
让生进行连线,独立完成服装搭配。
(2)感知组合方法
①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连的,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②让生评价这些搭配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米老鼠邀请同学去参观它数学广角,需要选择一套漂亮的服装这个情境,因为学生对生活中搭配衣服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很愿意给米老鼠提供帮助,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向学生出示了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来搭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服装搭配”是一个关于组合的问题,通过学生连一连,说一说,评一评三个活动来完成任务的。通过展示,评价,得出最优策略,体现了有序列举的优越性,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衣服搭配中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搭配,并说明理理由,让学生在挑选衣服的过程,既掌握了搭配的知识,也对他们进行了审美观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握手活动,进一步感知组合
课件出示mickey、维尼和唐老鸭。显示题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3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
①让生猜猜是几次
②小组合作,出示要求:小组内每
3人一队握握手,试试看,怎样握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好?
③组内交流
④小组汇报结果同学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进入了米老鼠的数学广角乐园中,我设计了米老鼠与维尼和唐老鸭巧遇的场面,让学生猜想见面后他们会做些什么?而学生们都知道握手是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他们每两个人握一次手,那么三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让学生先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实践验证(每三人一组,握握手,试一试),这样的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宽松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引导他们概括出在这实践验证过程中怎样握手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组合。
三、数学游戏,感受排列
1、课件出示抽奖活动场面:
(课件显示)幸运号码就是一个两位数!
①那谁来猜猜这个幸运号码是多少?(请学生猜猜)
②出示猜数字的提示语。
(课件配音)同学们,我给你们透
露点信息:幸运号码就是从1、2、3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中的其中一个。
③提出质疑: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哪些两位数呢?
④小组讨论:把所有可能的两位数
都写在左边的方框里;总结规律:怎样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⑤学生汇报交流
⑥生生相互评价
⑦进行抽奖活动(请一学生作为抽奖主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并对猜中的学生发放奖品,鼓励没机会中奖的部分同学)。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把握时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米老鼠的数学广角乐园里设计了一个抽奖活动,让学生全体都能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新知,我先告诉学生那个幸运号码是一个两位数,让他们来猜猜,然后通过米老鼠给学生一个提示:幸运号码就是从1、2、3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中的其中一个。这时学生肯定都希望自己能中奖,于是我就根据学生的心理我点,让他们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这些由1、2、3组成的可能的哪些两位数,并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总结怎样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最后再从这些数中选出一个自己认为能中奖号码,这时就会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情感,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行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在抽奖环节,我让学生先出一位代表作为抽象司仪,主持整个抽奖过程,最后就是学生最期待的抽奖时刻,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在此过程中,关注没有中奖学生的情感,及时给予鼓励。这样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验出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1、付钱方法
显示题目:买一个拼音本,可以怎样付钱?(并显示有1角硬币、2角纸币、5角纸币)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指名学生汇报
2、数学迷宫
出示数学迷宫(线路图):从入口到出口有哪几种走法呢?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指名学生汇报
3、组词
真奇怪,为什么数学广角里会有语文知识竞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题目:你能把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来组词吗?能组多少个?
①春
天季雨风
可以组成()个词
②开
放花展张
可以组成()个词
提出疑问:那为什么同样的字数,
第一题可以组4个词,第二题就可以组8个词呢?
A、学生独立思考,找出原因。
B、引导学生得出:排列可以调换
顺序,组合就不可以。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
是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学生全面思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我设计了“付钱方法”、“数学迷宫”、“组词”、“编音乐小节”等的巩固练习。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两种不同的数学思想,而排列与组合的区别相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根据这实际情况,我在练习中精心设计了语文学科“组词”游戏,这个练习中既感受到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也让学生感知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先在课件中出示第一题,第一行出示一个“春”字,再在第二行出示“天、季、雨、风”四个字,让学生用第一行的字和第二行的字来组词,看能组成多少个,这时学生都能说出是4个,再出示第二题,第一行是“开”,第二行是“放、花、展、张”,让学生说出此题可以组八个词,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四个字两两组成词,第一题只能组四个,而第二题能组八个词呢?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一题可以调换顺序组成另外一个词,我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好奇心,告诉学生这是因为第一题是运用了组合知识,第二题是运用了排列知识,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排列是顺序有关,而组合则于顺序无关,通过跨学科间的知识运用,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科间知识的紧密联系,也可以把原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在的知识得到了强化,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五、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像我们的音乐家就用简单的7个音符
编出了很多美妙的曲子,让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小音乐家!
(显示要求: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在1、2、3、4、5、6、7七个音符里任意选3个,用排列的知识,把这三个音符排列成不同的音乐句子,可以边排边唱。)
①小组合作
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评价为了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
学,因此在最后的练习中,我利用了音乐中的七个音符,设计了“编音乐小节”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1、2、3、4、5、6、7七个音符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三个,用排列的知识把所先的三个音符连起来,排列成不同的音乐句子,同时要求学生边排边唱,鼓励有能力的小组或学生填上歌词,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编的句子唱出来。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关于事物组合与排列的一些方法,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总结、作业报置。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
3、作业:在七个音符中任意选出三个,有多少种选法?以小组为单位,写一写,唱一唱,试试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在七个音符中任意选出三个,究竟一共有几种选法?你能把它们全部都写出来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广角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教案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习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运用。
课时安排: 数学广角 2课时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1)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
2、 使学生能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数学广角教案11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小兔的只数是白羊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xxx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xxx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数学广角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题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利用特殊的数量关系思考和解答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解决问题:
1.出示题1:“四(1)班有8组,每组6人,一共有几人?”要求学生解答。然后教师指出:解决问题就是根据“数量关系”来解实际问题。
2.出示题2:
(1)“方娟同学在第3小组,她前面有3名同学,她后面也有3名同学,问第3小组共有几名同学?”(现场表演)
(2)一根绳子要剪成3段,需剪几下?(现场操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有些实际问题要用特殊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一)——用特殊数量关系解答的一些实际问题
[反思:从课题的复习开始,教师就注意抓住学生在解答时较易出错实际问题(前一道容易答“共有6名同学”,后一道容易误答为“要剪3下”)来引入新课,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思维的准确性,为后面的学习作了有效的捕垫。]
二、讲授新课
(一)准备知识:
1.下面的每两个“○”中间摆一个“△”,每行要摆几个“△”?
(1)○ ○
(2)○ ○ ○
(3)○ ○ ○ ○
(4)○ ○ ○ ○ ○
(5)○ ○ ○ ○ ○ ○
①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演板,其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练习本上试画。
②引导学生观察填空:
各小题有()个“○”,中间摆了()个“△”。
③引导学生找出规律:“△”的个数总是比“○”的个数少一个。
④运用规律回答:如果有9个“○”,要摆几个“△”?12个“○”呢?
⑤教师:两个相邻“○”之间的'部分称为一个“间隔”,有几个“间隔”就可以摆几个“△”。概括得出:间隔数=物体的总数量-1。
2巩固规律:.口答
①五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如果每两个手指之间都夹一支粉笔(表演),可以夹几支?两个手指之间都夹两支呢?
②我们班一组有7个同学,1、3、5、7号同学站起来后,问:坐下的有几人?(现场表演)
[反思:善于运用“现场表演”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理性认识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这种表演形式因为有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听讲和思考,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引导分析:
①问: 100米 里有几个 5米 ?100÷5=20(个)。准备20棵树苗够吗?
②看图帮助理解: 100米 里共有20个 5米 ,实际上就是有20个间隔。
100米
5米 一个间隔共有20个间隔
③得出结论:20个间隔,应该要栽20+1=21(棵)树。
2.学生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列式完成下列板书:
间隔数
↑
100÷5+1
↓
应栽树的棵数
=20+1
=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三)即时训练,课本第118页“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引导分析:
①设问:如果在每两棵树之间插一面小旗,一共要插几面小旗:(36-1=35面)
②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理解“36-1=3 5” 实际上就是表示间隔数。)
③得出结论:36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35个)
2.学生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完成下列板书:
树的棵数
↑
6×(36-1)
↓
间隔数
=6×35
=210(米)
答: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210米。
三、巩固练习:
1.联系实际练习:一栋6层楼房,每两层之间有22级楼梯,一共有多少级楼梯?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1+2+1=
(2)1+2+1+2+1=
(3)1+2+1+2+1+( )+( )=
(4)1+2+1+2+1+2+1+……+2+1=
50个“ 1”
(通过(1)——(3)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做(4)时,先要求学生说出题中共有的特性,然后计算:1×50+2×49=148)
[反思:巩固练习3、4设计得比较巧妙,既紧扣本课所学内容,又能注意适当的变化,始终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愉悦中获取知识,获得用特殊的数量关系解答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在解决问题时,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今天所学的特殊数量关系仅限于某些实际问题的解答,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用另外的特殊数量关系来解答,这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反思:有针对性和拓展性,使人感到余音缭绕,比起那种戛然而止的做法更有效,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数学广角教案13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数学广角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解决重复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
2、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的图形美、简洁美,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数学问题,先请两生两把椅子玩抢椅子的游戏,发现椅子数和人数一样游戏无法玩?
再通过加四人选一人的猜拳游戏留下一个人的游戏。学生猜拳,抢椅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质疑
3位同学抢椅子,4位同学参加了猜拳游戏,请这7位同学站起来。怎么是6个人呢?少了一个人,那位同学哪去啦?
学生解释,师故作糊涂状,引导多人解释,辩析。
1、站圈
师出示呼拉圈。请参加抢椅子的同学站到这里来,参加猜拳游戏的'站到另一个圈中。发现一个圈中少了一个人,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等两个呼拉圈交叉后,再请学生解释,明确认识。
2、画图
让学生将呼拉圈抬起来,给大家看。这两个圈怎么样了?左边这个圈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
将它画在黑板上。
生活中的呼拉圈变成了数学圈。认识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贴名,理解图
请刚才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将他们的名字贴到相应的位置,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也贴。预计会出现两种情况:
A贴对了。指名解释。
B贴了两张。怎么样表示才对呢?引导学生理解“重叠”。
4、理算法
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用算式表示呢?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列式,并理解其含义。
由此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教师课前调查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理解图的含义,区别重叠与不重叠两种情况。(喜欢吃肉与喜欢吃菜的同学名单,分别放在两个集合圈中)
2、解决动动物园里的数学问题:你选择哪幅图?为什么?进一步理解重叠现象。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看书做)
4、运动会上的数学问题:我们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8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6人,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师展示动态集合图,渗透动与不动的观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评价小结。
评价学生表现情况,简单小结。
数学广角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
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数学广角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教案04-06
人教版小学数学广角教案02-15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03-02
数学广角说课稿05-22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广角搭配说课稿03-11
《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03-11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4-06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2-08
小学广角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