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必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的教案1
【课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骑(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这两首都是描写( )季节的古诗。
三、找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闭立先阴捕
坐开放放晴
四、猜一猜,选一选
柔 闭 所 牧
一户一斤米( )骑牛写文章( )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 )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古诗的教案2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春天和夏天的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游园不值是宋朝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写诗人去友人园中观赏春色,主人不在,但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想像满园春色感到快慰。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了诗人可能与友人林子方夜宿净慈寺,于是再次放眼饱览西湖美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应怜、小扣、潋滟、空蒙、相宜、毕竟、映日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2、指导学生想像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休验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诗,我们课本中的古诗大多写景抒情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板书:古诗三首
二、指导自学
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让学生说。
(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
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的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2、学生自学古诗。
3、教师点拔:
A、弄清古今词意的不同。(让学生说,然后教师补充)
游,游玩。不值,没有遇到。怜,爱惜。扉,柴门。应,大概。
B、调整词序。
应怜屐齿印苍苔调换为应怜苍苔屐齿印。
C、补充主语。
4、品读:
A、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要点: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C、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练习。
这首诗先写做了什么?后写看见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1、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2、学习方法:想像意境,体验情感;有语气地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我感悟、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3、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第三首古诗。
二、点拔、提示参考
1、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2、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宜,好的。毕竟,到底。接天,一望无际。别样,特别。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3、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4、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的教案3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同伴、爱学校的情感。
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心情,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孩子年龄小,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平日在家里大人包办的事又太多,在幼儿园中集中表现为部分孩子中午起床后不会穿衣、穿鞋,或者常常把鞋左右穿反。所以,我设计了《学穿鞋子》这个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游戏开始前,我让孩子们围成两个圆圈,坐在小椅子上。然后我分别从两个小组中分别拿出三双鞋子以圆圈状放在教室的前面。我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学穿鞋子》游戏,等一下请张宇航、张宇、王宁、刘文浩......老师说到的小朋友,请你们来比赛。
活动过程
现在,比赛正式开始了。在我“预备,开始”的口令中,孩子们纷纷从自己的位置上一哄而上。十几个孩子乱成一团,有的二个人抢一只鞋,边抢边说:“老师,这只鞋子是我的。这是我舅舅在北京给我买的,上面还有唐老鸭呢。”“老师,这鞋子是我的。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这上还有喜羊羊呢”......教室里顿时闹成一片。
令我头疼的是我没料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赶紧请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开始。我反复强调“现在请张宇航、张宇、王宁、刘文浩......其他的小朋友等一下老师再请。”
比赛重新开始,“预备,开始”,我的话刚说完,第一次的场面又出现了,八、九个孩子不约而同地从小椅子上冲到中间,我反复强调请没有点到名字的孩子下去,可是那几个孩子总是说那里有我的鞋子。这次游戏活动令我很难忘。
教学反思
为了这次比赛,我把班级里鞋子样子比较接近、尺寸较大、穿着难度差不多的鞋子从孩子们脚上脱下来,作为比赛道具,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任凭我好言相劝“一会儿再让你上来比赛”,孩子们还是我行我素,找回自己的鞋子。
活动结束后我想,首先,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我应该考虑到,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处在非常个人化的世界中,根本不能容忍别人擅自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用。其次,练习穿鞋子这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把这样的活动放在每天中午起床时不是更好吗?这时孩子们有这样的需要,有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根本不需要老师的组织,在很随意很自然的活动中达到目的。最后,学习穿鞋子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穿鞋子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而是在于让每个孩子有积累大量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有自信才能摆脱依赖,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
经过这次活动我反思如下:
首先、教师要明白什么是生活课程。生活课程是生活和教育的有机整和,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挖掘生活的价值。像这类教育内容要体现生活的特点,它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不仅要依靠老师,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动地学。教师要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其次、要挖掘生活活动的多种价值。生活活动生动形象、多姿多彩、鲜活具体。在组织这类活动中主要是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巧。培养幼儿的坚持性、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摆脱依赖,走向独立。另外、组织的活动要能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18、中班教案《学泡绿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绿茶的特征,乐于运用语言进行表述。
2、能仔细观察、记录绿茶在泡水前后的变化。
3、初步尝试泡茶、知道泡茶要注意用水量和安全。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
1、能大胆地用语言、身体动作表述自己的想法。
2、自己尝试泡茶。
活动准备:
4个绿茶罐装好适量的绿茶、小勺4个、透明杯子每人1个、保温杯16个、集体记录单1张、录像《认识绿茶》、音乐、抹布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装好绿茶的绿茶罐,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请幼儿从听、闻、摸等多种感官来猜想罐子里装的是什么。
(以游戏猜猜的情景引出绿茶,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
2、引导幼儿观察干绿茶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绿茶的颜色、形状、硬度、味道等方面进行观察。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形象记录。
原有记录总结过程:(观察、记录)
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来感知干绿茶的特征,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对干绿茶的理解,并对干绿茶特征进行总节并记录。
3、引导幼儿观察泡水后绿茶的变化幼儿自己泡茶,知道泡茶用开水、杯子、并注意安全等。
观察绿茶在杯中的变化,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形象记录。
看了那么多的绿茶,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绿茶的聚会》。故事后提问:
1、故事中哪些东西是跟绿茶有关的?
2、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跟绿茶有关?
猜想与验证过程。(猜想、实验、记录)
1、集体进行猜想。提醒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尊重事实。
2、幼儿猜想、验证后,师进行集体记录,此时注意观察幼儿猜想与验证是否一致,会用自己的身体和语言展现自己实验前后绿茶的变化。
3、自己尝试泡茶、知道泡茶的水量。
4、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逐步感知绿茶的生产过程。绿茶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是所有的绿茶都能摘吗?绿茶是怎么变干的?等一系列这都是孩子的问题,在此环节中幼儿观看了茶的现场录像,也感受到茶农的艰辛。
5、听音乐做律动,让幼儿在愉快的律动中结束活动。
古诗的教案4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故事录音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一则谜语,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想像月亮都想什么)
二、揭题,范读古诗。
1.初步读通古诗,理解文章大意。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幼儿跟读。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2.注释,作者简介
3.古诗意思
4.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5.背诵古诗。
四、活动延伸
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古诗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读“宿、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字。
2、学习古诗,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3、体会山寺的雄伟、高耸入云的特点,知道诗人李白站在高楼上不敢说话的原因。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寺的雄伟。
教学难点:
体会山寺的高耸入云,明白诗人站在高楼上不敢说话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由寺的图片
预习要求: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懂课题
1、同学们,在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叫李白,相信大家很熟悉,大家背过李白的诗吗?谁来背一背李白写的诗?
学生背诵李白的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古诗,题目叫《夜宿山寺》。
板书课题:夜宿山寺
3、读准平舌音“宿、寺”,这两个字是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准字音。
理解“宿”的意思“住”。
4、全班交流题目《夜宿山寺》的意思。
“夜宿山寺”的意思是一天夜里,诗人借宿在深山里的一个寺庙中。
教师小结:据说,李白夜里借宿在深山里的一个寺庙中,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凭栏远眺,只见天空星光闪烁,诗人李白诗兴大发,写下了《夜宿山寺》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
2、指生朗读,注意字音。
“辰”是前鼻音,第二声。
“惊”是后鼻音。
3、出示古诗,标好朗读的节奏,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注意读准节奏。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每句诗的大概意思。
2、出示第一、二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理解“危”的意思。
学生说一说“危”的意思,教师小结:“危”的本意是指人在山巅或者高崖,因此,“危”的意思是高,“危楼”的意思就是高楼。
(2)这座楼有多高呢?(有百尺高。)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危楼之高。
(3)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高百尺”只是一个夸张的写法,形容楼非常的高,而不是说这座楼有一百尺高。以前我们也学过类似的句子,比如说“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中的“三千尺”并不是说就是三千尺,而是指瀑布非常非常的长。
(4)作者为了说明这座楼非常高,还写了一句“手可摘星辰”。引导学生说一说“手可摘星辰”的大概意思。(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
(5)是不是真的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在这里却形象的表现出了这座楼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6)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的前两句,体会山寺之高。
3、过渡: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这么高的.地方,诗人本应该高声的吟诵一番,可是他却——
(1)出示古诗的第三、四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学生自由的朗读古诗第三、四两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站在高楼之上,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3)教师引导:李白是一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里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
(4)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第三、四两句,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的时候,要读得轻一点,把作者“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心情读出来。
(5)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两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小结: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站在高楼之上之所见,借助大胆的想象,把一座高百尺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的写出了山寺楼阁的雄伟。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这首诗要求书写的“危、敢、惊”三个生字。
2、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三个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全班交流讨论:
“敢”是左右结构,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右边是反文旁,四画,不能写成三画。
“惊”也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竖心旁的笔顺是点、点、竖。
3、教师示范书写“敢、惊”两个字,边书写边强调书写要领。
4、学生练习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交流评价。
六、课后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2、抄写本节课学习的三个生字,每个生字加上拼音抄写四遍。
古诗的教案6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 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 歌颂英雄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爱祖国爱家乡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古诗的教案7
【单元主题】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
【课标要求】
1、能够了解“记”“铭”“说”等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通过夹叙夹议、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等方式,学会说点道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等。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一步训练具独立阅读、诵读古文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古文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独立阅读较为浅显的古文,能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古文中发掘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要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单元学习目标】
1、注重诵读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读准字音。
(2)节奏鲜明。
(3)读出一点语气。
2、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
古诗的教案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 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15、古诗两首
毕生的心事——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爱国之情
无限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 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
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古诗的教案9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古诗的教案10
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课前预习:
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无论怎样,也得等我把话说完呀。”于是,我趁机给他们出示了自学步骤:以小组的形式,
1、检查诗的朗读情况(主要针对学困生而言);
2、对照书上的重点词语,结合自己事先查到的诗意,讨论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要互相交流诗句和整首诗的.意思);
3、理解诗意之后,继续读诗,讨论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
4、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出这首诗。
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开始一步步地小组讨论着自学了(我边巡视边了解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二、汇报讨论交流:
1、小组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感情最投入。
先后有四五个小组进行了朗读比赛。由于同学们热情很高。最后采取了让同学们自读的方式。
2、小组一块先说重点字的意思,再说诗意,看哪组同学积极踊跃?
李泽齐小组首先进行了表演,李成坤、毕凯鹏小组接着汇报。
3、指小组简介李白,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韩旭、于海洋小组对李白相继进行了简略介绍,并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4、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两组比赛)?
王政勋、刘原铭小组的同学对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说明: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从“尽”、“孤”、“独”、“闲”、“只有”等词可以看出。)
5、带着这种感情,想着诗人当时的心情,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体会这种感情。
三、小组讨论:你还知道作者写的哪些诗?通过朗读交流之后,每人至少背诵一首(集体没有背过的),并想想作者诗的风格。多数同学都很快地又背了一首。
四、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给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并在旁边题诗(课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课下)。
五、开展诗配画的展示活动(张贴互相学习)。
《宿建德江》的教学与《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有三点:
1、导入方式不同。
上课铃响后,看到其他同学坐好了,只有刘洋还未进教室,我不仅问道:“刘洋这片孤云到哪儿闲游去了?”同学们听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咱们现在不等他了,还不知他什么时候能云游回来。下面我问问,第一首诗你们学得怎么样?”“都会了。”“吹牛吧?会默写吗?”“不吹牛,当然会!不信,我们就写写!”“写写就写写。你们现在开始默写吧。”同学们刚写了一、二句,刘洋就进来了。
2、对诗题进行了指导。
看到诗题有个“宿”字,怕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指名同学对诗题进行了讲解。
3、交流讨论中,发现多数同学们对诗的最后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颇。我重点对这句话进行了指导。
令人兴奋的是,孩子们不仅在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了与之风格相近的王维,还谈到了谢灵运。我感到非常高兴。至于,我为什么要采取让四人一组一起交流的方式,我想最大限度地给孩子提供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已。
本星期的手抄报内容为古诗配画(非课本上学得诗)。
古诗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九、拓展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目标达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学习古诗《锄禾》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朗读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朗读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 . 描红、临写
古诗的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蜘蛛)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平时见过吗?
简单介绍一下:
它是一种节肢动物,善织网捕捉昆虫。今天这节课学习20课蜘蛛,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情况。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熟悉新字生词。
2.指名读,分段朗读。
思考:介绍蜘蛛那些事情?共几个自然段?(捉虫、遇险)
3、学生回答。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常”字可以看出什么?由于作者经常仔细观察,所以才发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蜘蛛是怎样捉虫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3)蜘蛛捉飞虫时,动作非常迅速,你们找找哪个词表现出来?捉到飞虫容易吗?哪个词表现出很轻易地捉到?出示投影,演示捉飞虫表现速度快,且捕捉容易。指导学生读捕捉很轻松的语气。
(4)蜘蛛无论捉什么虫都这么轻易吗?(不是)好,我们看看它是怎么捉甲的。
7.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画出捉甲虫的语句。
(2)为什么说甲虫最难捉?
(3)理解问句“抵抗”。
8.自学第四自然段
甲虫虽然难捉,蜘蛛却是有惊无险,但这次它可遇到麻烦了。(出示投影)看这是细腰蜂,蜘蛛会怎么样,看第四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细腰蜂是怎样引诱蜘蛛上当的,它为什么会上当?
(3)理解词语“敏捷”。
(4)再次出示投影(这是一张破网)
看到这张破网,同时我们也很同情蜘蛛的遭遇。
四.总结
今天我们随作者一同观察了蜘蛛捉虫和被捉的情景,作者写的好不好?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因为作者用心观察了周围的事,才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如果你们也对周围的事多留心,细心去看,也会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
第二课时
1.复习。
上节我们学习蜘蛛这篇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出示投影)作者通过四个自然段介绍了蜘蛛是怎样捉虫和被捉的,下面请看投影
2.学习本课6个生字。
3.指导学生识记字音。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语。
(2)轮读,齐读生字词。
(3)指导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
4.完成课文后练习题3。
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中第三题。
6.总结。
7.作业:阅读《课外阅读》中的《小壁虎》。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用自己的研究方法来学会13个生字、理解“织网、重新、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2、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理解蜘蛛织网时所碰到的困难,并能赏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描写蜘蛛织网时碰到的困难的句子。
2、 通过赐予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的能力。
3、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蜘蛛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
2、教学“蜘蛛”这两个生字,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它们都是虫字旁)
3、在你们的印象中,蜘蛛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它有什么本领?
4、教学“织”,读准音,那么你知道蜘蛛织网是为了什么?你见到过妈妈织毛衣的样子吗?(教师边说边扮演织毛衣的样子。)所以,“织”是绞丝旁的字。
5、那么,小小的蜘蛛它是怎样织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三方面问题,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小问号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听教师朗读。
3、讨论交流。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层次。
1、激趣导入:对刚才我们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答案都藏在课文中,只有当你会正确朗读课文了,你才能真正明白,所以老师想请大家自由的按要求读读课文。
(1)自己认识一下课文中的生字。
(2)看一看课文有几小节,请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zhèn sī guāduàn chóng pò bīng báo huī zhōng
一阵大风、丝、刮断、重新、打破、冰雹、灰心、终于、
自由并大声朗读——指名读,评议——小组合作:组内读议(出示第二组词语)——师生赛读。——师生互评——齐读。
古诗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
(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班上汇报。
4.创设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四、指名读古诗两首。
古诗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2、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课后总结】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学生们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了诗中的情和理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03-07
古诗的教案03-15
古诗《鹿柴》教案01-31
古诗《鹅》教案01-13
小班古诗教案03-05
古诗《咏柳》教案02-25
关于古诗教案03-10
幼儿古诗教案05-21
古诗教学教案03-24
古诗《小池》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