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3 10:23:03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隐身妙招。

  1、师讲述故事《隐身妙招》。

  2、故事中有些什么动物?

  3、老虎来了以后,小动物们躲在哪里?为什么老虎找不到它们?

  4、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防护本领?

  (隐身:让自己身上的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接近,把自己隐蔽起来,让老虎发现不了自己)

  二、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出示PPT: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3、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变色龙——变色,狐狸——装死,壁虎——断尾,黄鼠狼——臭气,龟——硬壳,

  刺猬——硬刺,鹿——快跑,牛——角,蜜蜂——刺

  4、小结:

  小动物们很聪明,想出了许多方法保护自己的,有的会变色,有的会装死、有的会快跑等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动物。

  三、迁移联想:

  鼓励幼儿观察与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哪些动物时怎样保护自己的?人类在生活中运用了哪些仿生技术?

  故事:隐身妙招

  森林里的动物正在热热闹闹地开舞会。突然,远处传来老虎的吼叫声。“啊!老虎来了。快躲起来!”正在跳舞的枯叶蝶飞到了树枝上,停在枯树叶的.旁边。枯叶蝶就同枯树叶一模一样,谁也认不出它来。蜥蜴趴在土推上,它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一样,分不出哪是泥土,哪是蜥蜴。青蛙钻到草丛中,绿绿的青蛙闭上眼睛,谁也找不到它。

  老虎跑过来一看,咦,刚才还有很多动物在唱歌、跳舞,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老虎瞪大眼睛,仔细地找来找去,只看到绿绿草丛、泥土堆和树上的枯树叶。

  老虎走远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哈哈,我们都有躲起来的好办法。老虎瞪大眼睛也找不着我们。”

  青蛙唱起歌,蜥蜴敲起鼓,枯叶蝶跳起舞。小动物们又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舞会。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两面镜

  【设计思路】

  朋友出差回来,送我一面精致的两面镜,我带到教室里,引发班上孩子的浓厚兴趣。单面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非常熟悉它、喜欢它;而对两面镜孩子们则见得较少,但它非常有趣,它所照的物体成像有不少的变化,有趣、易观察又好操作,是科学活动的好素材。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鉴于此,我生成并设计了《有趣的两面镜》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对两面镜的成像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索、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观察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

  2、尝试记录两面镜成像的现象。

  3、乐意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一面大的两面镜;每人一面单面镜、两面镜、各种立体小玩具。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了解单面镜的成像现象。

  (1)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照小镜子。

  师:“小朋友们长得真可爱!老师今天特意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让朋友照一照自己可爱的样子。看一看,你在小镜子里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么呢?”

  (2)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

  师:“你发现镜子里有几个自己?”

  2、探索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认识两面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外,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种镜子,你们看,它像什么?它是怎样做成的?”(出示特大的两面镜)

  (2)师:“这种镜子就叫两面镜。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打开,还可以。慢慢地合起来。”(老师边讲边演示)接着老师边看边作惊讶状说:“咦!这两面镜真好玩!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在两面镜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师:“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两面镜拿起来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两面镜成像的有趣现象。

  (1)幼儿照两面镜,老师观察指导。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在两面镜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一面镜子里照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4、幼儿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幼儿用各种立方体小玩具和两面镜玩一玩,进行探索,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在现象。其实,两面镜还会变更多的戏法呢!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玩具,请小朋友用这些小玩具和你的两面镜一起玩一玩,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

  (2)组织幼儿交流探索的结果。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两面镜一起玩了玩,又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

  5、幼儿第三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又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给记录下来。那么,该怎么记,记在哪呢?请小朋友看黑板上的这张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格:“第一行是两面镜的标记。第一个图是两面镜完全打开时的标记(边讲边演示);第二个图是两面镜合拢时,张口大一点儿的标记;第三个图是两面镜再慢慢合拢,张口小一点儿的标记。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给小朋友记录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鱼跟两面镜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个空格里面画上小鱼的标记,然后根据上面的标记,看看小鱼在这种情况下(指第一标记)小鱼像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指第二、第三标记)小鱼像的数量又是多少?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画图来表示。下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边玩边记录吧。”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组织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师:“你是用什么跟两面镜玩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6、将幼儿作业记录装订成册,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玩两面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探索出当两面镜完全打开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最少,只有一个,当两面镜慢慢合拢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老师把小朋友的记录装订成一本书,取名叫“我们的发现”,在教室挂起来,好吗?”

  【活动评析】

  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趣的两面镜》就是因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猜想。幼儿有了猜想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接着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对两面镜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其间,我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积极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探究行为,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目标大成度高。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空气在哪里

  活动名称:空气在哪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电教设备:投影仪、电脑。

  制作树叶标本过程的录像和做好的树叶标本若干。

  到户外观赏落叶,并捡回自己喜欢的各种落叶,要求树叶完整、平整。

  制作标本的前期准备工作所需要的工具与材料:抹布、较厚的旧书(幼儿自带)、皱纹纸。

  活动目标

  了解制作树叶标本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具、材料。

  感受树叶的多样与美丽,对植物产生探究的兴趣。

  知道制作树叶标本的前期准备过程:采集、清洁与干燥,初步了解树叶标本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观赏树叶标本的兴趣。

  1.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树叶》。

  2.教师:小朋友都喜欢各种各样的树叶,还捡回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树叶。老师也很喜欢各种美丽的小树叶,你们看这些都是老师喜欢的落叶,它们好看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二、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并欣赏树叶标本,了解制作标本的意义。

  1.引导幼儿观察树叶标本与落叶的.区别。

  教师:这些树叶和小朋友刚捡回来的树叶一样吗?这些树叶还有什么好听的名字?(树叶标本)

  2.幼儿观赏树叶标本。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树叶标本:你们见过树叶标本吗?在哪里见过?

  (2)教师:为什么有人要采集树叶做标本?标本有什么用?

  3.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标本就像照片一样,它能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许多不同的植物,非常方便。树叶标本不会枯掉、也不会腐烂,因此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三、播放录像,让幼儿了解制作树叶标本的简单方法。

  1.让幼儿猜猜、说说制作树叶标本的方法。

  2.观看录像,教师肯定幼儿的已有经验。

  3.重点讨论制作树叶标本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四、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树叶,为制作树叶标本做准备。

  引导幼儿按照以下程序完成制作树叶标本的初步工作:选择完整、平整的树叶—用抹布清洁树叶—用皱纹纸干燥树叶—用较厚的旧书夹压树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活动区提供各种树叶标本,供幼儿认识。

  日常渗透:带领幼儿定期为树叶换皱纹纸,待观察若干天树叶完全干燥后,就可进行标本制作。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制作伞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绵、布、牙签、橡皮泥、火柴棒等,实物伞若干,多媒体PPT课件(小鸡淋雨的情景),各种各样的伞,《伞舞》音乐磁带。

  活动目标

  通过两次做伞,探究伞的结构,知道伞有伞面、伞柄、伞骨。

  能积极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增强关爱小动物的社会性情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伞的.构造;难点:尝试自制小伞。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做伞的愿望

  1.师:小朋友请仔细听一听,你昕到了什么?打雷了,下雨了。快看,一群小鸡在干什么?(欣赏多媒体画面:小鸡淋雨并尖叫着四处逃窜。)

  2.师:天很冷,淋雨的小鸡会怎样呢?我们赶快想个好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想出许多帮助小鸡的办法,许多小朋友想做把小伞送给小鸡,这个办法真不错!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制作小伞

  1.出示做伞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绵、布、牙签、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绍。

  师:桌上有许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伞?

  师:现在我们就来动手为小鸡做小伞吧。

  2.展示幼儿第一次尝试的作品。(将做好的小伞插在吸水海绵上的小鸡旁)

  师:请你将伞送给小鸡,并对小鸡说句有礼貌的话。

  3.幼儿交流,了解伞的结构。

  (1)引导幼儿认识伞面、伞柄。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伞?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签,先找块圆形的布,然后用牙签撑在下面。

  师:听听小鸡说什么?(出示PPT画面:小鸡说,小朋友做的伞不能挡雨。)问题出在哪儿?

  (2)每人一把实物小伞与自制伞比较,认识伞骨。

  师:刚才大家自己做的伞与手里的伞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幼:我做的小伞撑不开。

  小结:伞都有伞骨,伞骨就像人的骨架,没有伞骨,伞面就撑不开。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制作小伞

  1.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伞骨。

  师:刚才我们做的伞因为没有伞骨,所以还不能帮小鸡挡雨,怎么办?拿什么材料做伞骨呢?(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做伞骨)

  师:第二把伞做好后赶快送给小鸡,仍然要对小鸡说句好听的话。

  2.交流制作小伞的方法。

  师:用哪些材料做伞骨能撑开伞面?

  幼:用牙签、火柴棒都可以做伞骨。

  师:这次小朋友做的伞都有伞骨,小鸡能撑开小伞遮雨了,小鸡真开心。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能撑开的伞,并知道伞不仅有伞面、伞柄,还要有伞骨。

  四、了解伞的作用

  1.师:你们平时用过或看到过什么样的伞?

  2.播放PPT,欣赏多种有趣的伞。

  小结:伞不仅能挡雨、遮阳,还能装饰和表演,伞,的用处很多。

  3.幼儿与老师一起跳《伞舞》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买水果的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水果很多,色彩很丰富。

  2、目测数群、接着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水果篮若干,水果图片若干,任务卡两套,检验底板一块,果盆若干,回形针若干,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

  1、请幼儿说说在超市里看到过什么?

  2、感知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

  二、帮助家人买水果

  1、看任务卡买水果(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来买水果)(先将第一套任务卡发给幼儿。)请与旁边的孩子说说今天你的任务是什么.(发给幼儿水果篮)

  2、幼儿买水果

  3、集体检查幼儿买得对不对(依次检验,并改正错误的。)

  4、交流经验(将第一套任务卡从水果篮上收走)

  5、接着买水果(拿出一张展示给幼儿看)(简单演示一遍)

  6、再次检验介绍目测数群的方法(将幼儿贴好水果的篮子和任务卡用回形针别在一起,贴在检验底板上。)(依次检验,并改正)

  三、总结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 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用语言进行多维的命名。

  三、活动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

  1、 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 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

  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

  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 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 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

  (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

  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 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 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 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

  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

  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 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 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 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举在手里

  4、 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评析:

  活动过程中,教师思路清晰,很有条理,这对于一位新教师是难能可贵的。

  第一个游戏建议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给幼儿再多几份,让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迹,同时便于幼儿比较后找出新的分类方法,也便于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归纳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二个游戏“快乐大转盘”,在幼儿对图形一个特征有明显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取出另一图形来比较,并提问“取这个行不行”?帮助幼儿发现图形的二维特征,这个手段用得好,通过自己思维获得发现比直接引导孩子观察第二种特征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不过,建议第二个转盘设计中作改进,因为出现了“大小”这一第三维特征,所以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将有大小区别的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便于幼儿观察、比较、获得发现。此外,活动中,可在材料及提问方面多注重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必备)科学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必备)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隐身妙招。

  1、师讲述故事《隐身妙招》。

  2、故事中有些什么动物?

  3、老虎来了以后,小动物们躲在哪里?为什么老虎找不到它们?

  4、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防护本领?

  (隐身:让自己身上的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接近,把自己隐蔽起来,让老虎发现不了自己)

  二、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出示PPT: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3、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变色龙——变色,狐狸——装死,壁虎——断尾,黄鼠狼——臭气,龟——硬壳,

  刺猬——硬刺,鹿——快跑,牛——角,蜜蜂——刺

  4、小结:

  小动物们很聪明,想出了许多方法保护自己的,有的会变色,有的会装死、有的会快跑等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动物。

  三、迁移联想:

  鼓励幼儿观察与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哪些动物时怎样保护自己的?人类在生活中运用了哪些仿生技术?

  故事:隐身妙招

  森林里的动物正在热热闹闹地开舞会。突然,远处传来老虎的吼叫声。“啊!老虎来了。快躲起来!”正在跳舞的枯叶蝶飞到了树枝上,停在枯树叶的.旁边。枯叶蝶就同枯树叶一模一样,谁也认不出它来。蜥蜴趴在土推上,它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一样,分不出哪是泥土,哪是蜥蜴。青蛙钻到草丛中,绿绿的青蛙闭上眼睛,谁也找不到它。

  老虎跑过来一看,咦,刚才还有很多动物在唱歌、跳舞,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老虎瞪大眼睛,仔细地找来找去,只看到绿绿草丛、泥土堆和树上的枯树叶。

  老虎走远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哈哈,我们都有躲起来的好办法。老虎瞪大眼睛也找不着我们。”

  青蛙唱起歌,蜥蜴敲起鼓,枯叶蝶跳起舞。小动物们又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舞会。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两面镜

  【设计思路】

  朋友出差回来,送我一面精致的两面镜,我带到教室里,引发班上孩子的浓厚兴趣。单面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非常熟悉它、喜欢它;而对两面镜孩子们则见得较少,但它非常有趣,它所照的物体成像有不少的变化,有趣、易观察又好操作,是科学活动的好素材。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鉴于此,我生成并设计了《有趣的两面镜》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对两面镜的成像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索、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观察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

  2、尝试记录两面镜成像的现象。

  3、乐意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一面大的两面镜;每人一面单面镜、两面镜、各种立体小玩具。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了解单面镜的成像现象。

  (1)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照小镜子。

  师:“小朋友们长得真可爱!老师今天特意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让朋友照一照自己可爱的样子。看一看,你在小镜子里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么呢?”

  (2)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

  师:“你发现镜子里有几个自己?”

  2、探索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认识两面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外,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种镜子,你们看,它像什么?它是怎样做成的?”(出示特大的两面镜)

  (2)师:“这种镜子就叫两面镜。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打开,还可以。慢慢地合起来。”(老师边讲边演示)接着老师边看边作惊讶状说:“咦!这两面镜真好玩!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在两面镜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师:“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两面镜拿起来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两面镜成像的有趣现象。

  (1)幼儿照两面镜,老师观察指导。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在两面镜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一面镜子里照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4、幼儿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幼儿用各种立方体小玩具和两面镜玩一玩,进行探索,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在现象。其实,两面镜还会变更多的戏法呢!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玩具,请小朋友用这些小玩具和你的两面镜一起玩一玩,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

  (2)组织幼儿交流探索的结果。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两面镜一起玩了玩,又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

  5、幼儿第三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又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给记录下来。那么,该怎么记,记在哪呢?请小朋友看黑板上的这张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格:“第一行是两面镜的标记。第一个图是两面镜完全打开时的标记(边讲边演示);第二个图是两面镜合拢时,张口大一点儿的标记;第三个图是两面镜再慢慢合拢,张口小一点儿的标记。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给小朋友记录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鱼跟两面镜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个空格里面画上小鱼的标记,然后根据上面的标记,看看小鱼在这种情况下(指第一标记)小鱼像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指第二、第三标记)小鱼像的数量又是多少?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画图来表示。下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边玩边记录吧。”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组织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师:“你是用什么跟两面镜玩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6、将幼儿作业记录装订成册,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玩两面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探索出当两面镜完全打开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最少,只有一个,当两面镜慢慢合拢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老师把小朋友的记录装订成一本书,取名叫“我们的发现”,在教室挂起来,好吗?”

  【活动评析】

  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趣的两面镜》就是因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猜想。幼儿有了猜想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接着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对两面镜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其间,我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积极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探究行为,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目标大成度高。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空气在哪里

  活动名称:空气在哪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电教设备:投影仪、电脑。

  制作树叶标本过程的录像和做好的树叶标本若干。

  到户外观赏落叶,并捡回自己喜欢的各种落叶,要求树叶完整、平整。

  制作标本的前期准备工作所需要的工具与材料:抹布、较厚的旧书(幼儿自带)、皱纹纸。

  活动目标

  了解制作树叶标本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具、材料。

  感受树叶的多样与美丽,对植物产生探究的兴趣。

  知道制作树叶标本的前期准备过程:采集、清洁与干燥,初步了解树叶标本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观赏树叶标本的兴趣。

  1.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树叶》。

  2.教师:小朋友都喜欢各种各样的树叶,还捡回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树叶。老师也很喜欢各种美丽的小树叶,你们看这些都是老师喜欢的落叶,它们好看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二、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并欣赏树叶标本,了解制作标本的意义。

  1.引导幼儿观察树叶标本与落叶的.区别。

  教师:这些树叶和小朋友刚捡回来的树叶一样吗?这些树叶还有什么好听的名字?(树叶标本)

  2.幼儿观赏树叶标本。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树叶标本:你们见过树叶标本吗?在哪里见过?

  (2)教师:为什么有人要采集树叶做标本?标本有什么用?

  3.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标本就像照片一样,它能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许多不同的植物,非常方便。树叶标本不会枯掉、也不会腐烂,因此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三、播放录像,让幼儿了解制作树叶标本的简单方法。

  1.让幼儿猜猜、说说制作树叶标本的方法。

  2.观看录像,教师肯定幼儿的已有经验。

  3.重点讨论制作树叶标本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四、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树叶,为制作树叶标本做准备。

  引导幼儿按照以下程序完成制作树叶标本的初步工作:选择完整、平整的树叶—用抹布清洁树叶—用皱纹纸干燥树叶—用较厚的旧书夹压树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活动区提供各种树叶标本,供幼儿认识。

  日常渗透:带领幼儿定期为树叶换皱纹纸,待观察若干天树叶完全干燥后,就可进行标本制作。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制作伞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绵、布、牙签、橡皮泥、火柴棒等,实物伞若干,多媒体PPT课件(小鸡淋雨的情景),各种各样的伞,《伞舞》音乐磁带。

  活动目标

  通过两次做伞,探究伞的结构,知道伞有伞面、伞柄、伞骨。

  能积极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增强关爱小动物的社会性情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伞的.构造;难点:尝试自制小伞。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做伞的愿望

  1.师:小朋友请仔细听一听,你昕到了什么?打雷了,下雨了。快看,一群小鸡在干什么?(欣赏多媒体画面:小鸡淋雨并尖叫着四处逃窜。)

  2.师:天很冷,淋雨的小鸡会怎样呢?我们赶快想个好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想出许多帮助小鸡的办法,许多小朋友想做把小伞送给小鸡,这个办法真不错!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制作小伞

  1.出示做伞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绵、布、牙签、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绍。

  师:桌上有许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伞?

  师:现在我们就来动手为小鸡做小伞吧。

  2.展示幼儿第一次尝试的作品。(将做好的小伞插在吸水海绵上的小鸡旁)

  师:请你将伞送给小鸡,并对小鸡说句有礼貌的话。

  3.幼儿交流,了解伞的结构。

  (1)引导幼儿认识伞面、伞柄。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伞?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签,先找块圆形的布,然后用牙签撑在下面。

  师:听听小鸡说什么?(出示PPT画面:小鸡说,小朋友做的伞不能挡雨。)问题出在哪儿?

  (2)每人一把实物小伞与自制伞比较,认识伞骨。

  师:刚才大家自己做的伞与手里的伞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幼:我做的小伞撑不开。

  小结:伞都有伞骨,伞骨就像人的骨架,没有伞骨,伞面就撑不开。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制作小伞

  1.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伞骨。

  师:刚才我们做的伞因为没有伞骨,所以还不能帮小鸡挡雨,怎么办?拿什么材料做伞骨呢?(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做伞骨)

  师:第二把伞做好后赶快送给小鸡,仍然要对小鸡说句好听的话。

  2.交流制作小伞的方法。

  师:用哪些材料做伞骨能撑开伞面?

  幼:用牙签、火柴棒都可以做伞骨。

  师:这次小朋友做的伞都有伞骨,小鸡能撑开小伞遮雨了,小鸡真开心。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能撑开的伞,并知道伞不仅有伞面、伞柄,还要有伞骨。

  四、了解伞的作用

  1.师:你们平时用过或看到过什么样的伞?

  2.播放PPT,欣赏多种有趣的伞。

  小结:伞不仅能挡雨、遮阳,还能装饰和表演,伞,的用处很多。

  3.幼儿与老师一起跳《伞舞》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买水果的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水果很多,色彩很丰富。

  2、目测数群、接着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水果篮若干,水果图片若干,任务卡两套,检验底板一块,果盆若干,回形针若干,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

  1、请幼儿说说在超市里看到过什么?

  2、感知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

  二、帮助家人买水果

  1、看任务卡买水果(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来买水果)(先将第一套任务卡发给幼儿。)请与旁边的孩子说说今天你的任务是什么.(发给幼儿水果篮)

  2、幼儿买水果

  3、集体检查幼儿买得对不对(依次检验,并改正错误的。)

  4、交流经验(将第一套任务卡从水果篮上收走)

  5、接着买水果(拿出一张展示给幼儿看)(简单演示一遍)

  6、再次检验介绍目测数群的方法(将幼儿贴好水果的篮子和任务卡用回形针别在一起,贴在检验底板上。)(依次检验,并改正)

  三、总结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 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用语言进行多维的命名。

  三、活动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

  1、 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 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

  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

  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 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 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

  (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

  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 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 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 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

  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

  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 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 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 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举在手里

  4、 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评析:

  活动过程中,教师思路清晰,很有条理,这对于一位新教师是难能可贵的。

  第一个游戏建议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给幼儿再多几份,让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迹,同时便于幼儿比较后找出新的分类方法,也便于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归纳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二个游戏“快乐大转盘”,在幼儿对图形一个特征有明显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取出另一图形来比较,并提问“取这个行不行”?帮助幼儿发现图形的二维特征,这个手段用得好,通过自己思维获得发现比直接引导孩子观察第二种特征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不过,建议第二个转盘设计中作改进,因为出现了“大小”这一第三维特征,所以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将有大小区别的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便于幼儿观察、比较、获得发现。此外,活动中,可在材料及提问方面多注重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