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常用【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诗歌,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时告诉学生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和特区的内容。这首诗就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颁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紧扣课题,设疑导入。
三、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四、读课文,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出示投影片)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的模样。
(二)第二部分:(3~7自然段)描写了特区奇迹般的.变化。
(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出特区飞速发展的原因。
五、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一)理解:
1.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2.晨曦:清晨的阳光。
(二)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
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
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六、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第二、三部分,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二、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一)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 厂房 儿童乐园
开卡车 运送 办厂 学习 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理解:
1.边陲:边境。
2.遨游:漫游。
3.焕然一新:形容有光彩。
(二)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三)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四)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三、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点出了变化的原因,(打出投影片)
改革开放政策好。
由学生总结出第三部分内容。
四、指导朗读
这两部分要读得很欢快,表达出内心的喜悦,歌颂党的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的繁荣幸福。
五、联系切实体会,说说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住房、家用电器、生活水平等。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赞颂了什么?
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好。
板书设计
12.*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今天
生活一个模样 高速公路
贫穷落后 厂房幢幢
遥远渺茫 欢声笑语
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 繁荣幸福
资料提供者: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此文以色彩绚丽的插图和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菊花之美,表达了人们的喜爱之情。所以,再现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潜心诵读,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是以下的设计力图体现的。
[设计特色]
在情境中诵读,感悟。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课时内容:
教学课文第一、二段,学会其中看、开、放、不4个生字。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录象、图画和反复诵读,体会菊花的美及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一、二段,背诵第二段。
3、 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端正、有一定速度地书写。
一、设境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天气渐渐冷了,许多花儿都谢了,有一种花现在却开得最美最多。是什么花?
出示:菊花 (正音)
2、现在,正是赏菊的好时候。(贴图)谁能说说:什么时候,谁去公园干什么?
出示第一段。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今天,就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
看菊花 板书看
(写在事先画好的田字格里)
学生看师范写,再做个动作演示看,明白看由变形手和目组成。
[利用图画再现课文第一段的情境,既揭示了课题,又学完了第一段内容。学生描绘图意的过程,就是读第一段的内容,回答的学生说,其他的学生听,几个下来,已听过几遍,再来读文字,降低了阅读难度,会顺畅得多。老师以一句:我们跟他们一起去看菊花吧!顺利地完成了角色转换,以下的教学始终是我们在看,学生自己在看。看是一个要学的生字,字形较难。老师的板书就是范写的过程,看清了再动作演示,很快就记住了手和目组成看。]
二、入境诵读感悟
过渡:让我们张大眼睛,去看菊花吧!(播放菊花录象)
1、 出示:公园里的菊花
2、 菊花的什么好看?
①(颜色)出示:黄的、白的、淡紫的、紫红的。
颜色真多呀!有哪些颜色?我们来数一数吧!
指名读,一起读。
真是越数越高兴,越数越开心!(表达出惊喜的心情来。)
这么多颜色,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② 还有什么也很好看?(形状)
都有哪些形状呢?(生看录象描述)
师:每一种形状都是一个品种。品种可真多!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多种多样)
③ 菊花不光颜色美,品种多,数量也不少呢!
师描述:你们看,菊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朵接一朵。(出示:一朵朵)抢着开,有的三朵五朵凑在一起说悄悄话呢!(出示:一丛丛)这里一丛,那里一丛,最后,越开越多,一丛丛菊花连成了一大片,向四面铺开,汇成了菊花的海洋。(出示:一片片)
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你能连起来读,把菊花由少到多的意思表达出来吗?
④ 小朋友,现在已是深秋,刮起了寒风(出示:深秋、寒风,正音),许多花都谢了,菊花开得这么美,说明了什么?(不怕冷)
出示: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我们来夸夸它们吧!(指导读)
哪个词最能说明菊花不怕冷?(迎)那该怎么读?
⑤ 这一句从菊花的颜色和数量上来说明菊花的美,还告诉我们菊花不怕冷的精神。连起来欣赏一下吧!(齐读)
3、菊花又美丽又勇敢,你喜欢它吗?看花的人们也一样,他们是怎么做的?(录象演示)
读第三句,把人们流连忘返的心情表达出来。(以评促读:太快了,没有舍不得的心情。)
4、 想象:如果你在看菊花,你很舍不得离开,会怎么做?
(画下来、拍照、拍录象等)
[录象再现了课文情境,那绚丽的色彩,繁多的姿态,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置身于菊花的海洋,思维被激活了,情感调动了,怎么能不为之深深赞叹,为之动情呢?他们忍不住要把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老师的作用就是适当地组织、点拨、启发、鼓动,让他们畅所欲言,反复诵读。自己的表达受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可能是零散的,不太规范的。而书上的语言正是他们想说的,所以,出声的朗读既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又使他们找到了表达的凭借。反复的诵读中,老师的引导,同学的评价又使他们的认识有所提高,较好地完成了课时第一个目标。中间对颜色和形态的认识,老师提供了一些美词,起到了积累的作用,又为下面当小导游服务。最后想象的设计,换取学生生活经验,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产生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三、回顾抒情表达
1、 回读第二段。今天我们到公园看菊花。看到了:公园里的.菊花 。颜色有 ,数量也很多 ,在百花凋谢之时,它们 。人们 。
2、 菊花美得让人陶醉。我都看得不忍离去了。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齐读第二段)
3、 这么美的菊花,可不能独自欣赏呀!应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请你当小导游,向朋友介绍。
① 先记住导游词。(自由试背)
② 向同桌介绍。(看看是不是会介绍了。)
③ 指名介绍。(好的挂上导游证,以此激励。)
[先对课文进行回顾,整体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导游的介绍意在让学生背诵第二段,以完成课时目标二。这个板块设计时并不限定学生照书一字不差地背。可以用上老师刚才提供写颜色和形态的词,也可用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美词,以鼓励一些学生创造性地介绍,给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自主识写作业
过渡:一阵秋风吹来,有几片树叶落到了老师的桌上。你们认识吗?
1、出示:开、放、不、看认读。
2、 看笔顺图,边读边书空。书上描红一遍。
3、 说说哪个字最难写,写时要注意什么?
4、 作业设计
1、必做题
A、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B、有感情地朗读1、2两段。
2、选做题
A、生字开花(开、放、看)
B、做小导游,把看到的菊花美景用自己的话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识写生字力图体现自主。学生看着笔顺图书空后再描一遍,初步对字有个整体感觉,然后再说说写哪个要注意什么,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提醒全班注意。作业设计也力求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必做题无非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面向全体。选做题留给还有余力的学生。这样做既达到了目标的下限,又达到了目标的上限,使所有学生有所得,有提高。]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重点和难点: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准备: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我们有时要向别人借东西。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出示课题,齐读。要求大家仔细看图,并且把话说正确、有顺序。]
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怎样学会借书呢?这节课就来学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逐幅看图说话。
⑴、看图1。
问:这是哪一天?(3月5日)图上画了什么?明明有本新的故事书,丁丁向明明借书时是怎么说的?(明明,这本新书借给我看看好吗?)
⑵、看图2。
问:丁丁来到什么地方?(家里)他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把借来的书包上封面。)为什么要包上封面呢?明明是怎么想的?
⑶、看图3。
问: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
⑷、看图4。
问:丁丁什么时候把书还给了明明?
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
明明怎样说?(不用谢。)
三、把4幅图连起来说。
1、提示:丁丁的言行要说具体,明明的话要说得简明。
2、让学生自由准备,再指名说,老师作点播,注意用好过渡语。
3、指定几个人说,评议,说出优缺点。
四、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指定一组表演,评议。
3、迁徙说话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五、总结。
1、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2、针对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板书:
借书 (请 谢谢)
包书 (爱护)
看书 (认真)
还书 (谢谢)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3个生字和9个词语。
2、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从“面包店老板”的一言一行、“我”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感人的句子。
3、能积极参与学习。感受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爱护、老板对我的理解和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我”一举一动的关键词中体会对国旗的尊重和爱护。
2、难点:
从老板一言一行的态度变化中体会对“我”的理解和友好情谊。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单元导读。
2、课文插图。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板、写、读、问、读、评)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题目是:一面五星红旗。看老师写课题。提示“旗”。齐读课题。
2、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吗?用手势告诉我。读过几遍?
3、很好,同学们有预习的好习惯.这些词语都会读了吗?谁来读?
(正音、多音字)
师评:离开课文能读准这些词语。真能干!
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读、练、复述、梳、结)
1、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带回课文,自由的,把课文读通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自由读。
(巡视、发现、点拨按先、再、最后说)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不慌,人人动口练一练)
谁来告诉大家,比比谁会倾听。
师评:(概括)你抓住了一些重点词来介绍,把长长的一篇文章,给读短了!
师评:(具体)真好,你能用上“先、再、最后”有顺序地说,让我们把故
事听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们)讲故事时,先介绍的什么?再说了什么?最后说的什么。
板书:
漂流遇险 拒绝交易 得到救助
师指板书:
课文就是这样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
三、自读自悟,发现变化,提出疑问(找、读、比、读、疑)
1、(指板书)初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我”漂流遇险,得到面包店老板的`救助。在这个过程中,老板的态度有变化吗?(有)在课文中找找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句子读读。
2、指名说2个句子(随机出示)让我们读读这两个句子。
男女分读。
3、你发现老板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先不愿意给我面包,后来帮我付费。
(你从是从那儿读出这个变化的?能找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吗)
先要“平等交易”,后来说“费用由我来付”。
(你是从老板的语言描写中读出他态度的发生了变化)
(谁有新的发现?)
先摊手一脸无奈,后来竖起大拇指。
(这是写老板的什么变化-动作变化)
(还有新发现吗?)
先态度冷淡。后来态度很热情。
(真的会读书,还读出了老板语言、动作背后的感情。)
4、平等交易是什么意思?
(自由说)
同学们,“平等交易”也是国际交往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通用的惯例。
5、我们从老板的 “一言一行”中,感受到,这个口口声声要求与我“平等交易”的老板,最后却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态度确实发生了的变化!
6、让我们来再读一读这个变化。
男女分读。
短短的几分钟里,我一句话也没有说,老板对我的态度就像变了一人似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老板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正是课后练习题中提到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5个偏旁“王、足、口、亻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字、识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偏旁的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5个偏旁“王、足、口、亻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字
三、教学难点:、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课间,小朋友在哪儿活动?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相机出示有关词卡)
2、看图,说说课间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从图中找出刚才没说到的项目,出示相关词卡)
(二)、自读词语和儿歌。
1、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读音。做“登山”游戏。(师简笔勾勒一座山,山脚下帖几面红旗代表各个小组。师随意出示词卡,小组抢答,哪个小组抢答成功就把那个小组的红旗向上挪一步,最后看哪组最先到达山顶)
3、检查儿歌读音;竞赛“评选金嗓子”,小组派代表读儿歌,看谁读得准确、流利、响亮。
(三)、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复习“ ”,说说学过的带“ ”的字。
2、找一找生词中带“ ”的字,说说你怎样记住它。
3、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些字都带有“ ”?(都是指手的动作)
4、认识“ ”:(出示足球)这是什么?(足球)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5、找一找生词中带“ ”的字,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6、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些字都有“ ”旁?(都是指脚的动作)
(四)、巩固练习。
1、连一连、读一读。
把下面的练习印在纸上,每组一张。小组成员有的负责连线,有的负责检查,有的负责上台汇报,比一比哪组又快又好。
拔、打、拍、跳、踢
气球、皮球、排球、足球、皮筋、河
2、找朋友。
把六组词打乱,用找朋友的方法分成两类。(一类是手部运动,一类是足步运动)
(五)、学习写字。
1、指导写好“ ”、“ ”两种撇的`笔画。
2、比较“八”、“入”的异同。同:都是撇低捺高。不同:“八”起笔分开,“入”起笔相连。
3、“入”与“个”字撇捺相接的比较。
4、注意撇捺张开的角度要大,底部要平,保证字体的端正。
5、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五、作业布置: 书写今天所学的生字。
六、板书设计:拔、打、拍、跳、踢
气球、皮球、排球、足球、皮筋、河
七、课后反思:-操场上精品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5个偏旁“王、足、口、亻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字
三、教学难点:、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词卡。
2、用“打、球、拔、拍、跳、高、跑、步、足”组词。
(二)、学习儿歌。
1、学习儿歌中的生字。
(1)自读儿歌,自学儿歌中的五个生字;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响—学习偏旁“ ”。
课—、果,学习识字加偏旁的识字法,学习偏旁“ ”。
真—注意“八”与“入”的不同。
身—与“真”的上半部比较。
体—、本,学习偏旁“ ”。
(3)用生字口头组词。
(4)做“接龙”游戏:说说带“足、口、、、”的字。(学生说,老师写,看哪条龙接得最长)
2、指导朗读儿歌。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准后鼻音“铃、声、响、场、上”。
(2)透露出欢快的心情,第二句要注意自然停顿。小组读—个别读—评议—集体读。
3、指导背诵。
(1)小组背诵;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又快又好地背诵这首儿歌。
(2)交流:哪一小组背熟了?你是怎么记住这几句话的?
(三)、扩展练习。
1、课后读读画画:把你喜欢的活动涂上喜欢的颜色。书上没有的自己可以补上。
2、把自己喜欢的活动写在卡片上,教同组的小朋友读,并向大家介绍玩法。
(四)、学习写字。
1、仔细观察“大”、“天”,比一比,说一说。
2、仔细观察“大”、“天”两字的撇笔,并与“八”、“入”比较。注意:先直下,过了横之后再撇出,一瞥之中要有头、有肚、有尾,不可粗细一样。
3、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一描。
4、教师范写。
5、学生示范写,学生评一评。
6、用“八”、“入”、“大”、“天”组词。
7、学生练写。
(五)、作业设计
1、读一读,连一连。
沙 拔 跳 跑 足 报 电
纸 球 视 河 发 步 高
2、拼一拼,写一写,加一加。
shi
“十”加上一笔是( )。
mu
“木” “木”加上一笔是( )。
da
“大”加上一笔是( )。操场上精品教案设计
五、作业布置:用“八”、“入”、“大”、“天”口头组词。
六、板书设计:沙 拔 跳 跑 足 报 电
纸 球 视 河 发 步 高
七、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L、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减一减”的识字方法,激发自立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2、积累词语,激发学生读诗歌,背诗歌的兴趣。
3、口语交际训练。
4、培养仔细观察,在生活中学知识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读读小伙伴说的话。
二、探索“减一减”识字法。
1、出示第一组字。
jiāo zhī lóng
郊——交(立交桥)枝——支(一支歌)笼——龙(龙灯)
2、读一读,辨一群每组中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指名说一说。
(前一个字去掉一部分就是后一个字,字的读音差不多。)
4、归纳。我们把这种识字方法叫“减一减”。
5、用同样的方法5!导学生学习第H组中的生字。
三、学习“我会认’”。
1、指名学生读一读,正音。
2、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四、学习“我会写”。
1、读读这组字,发现有什么规律?(每组字都有相同的地方)
2、你还认识哪些有相同地方的字,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会读”。
1、教师领读。
2、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
3、自由选词说句子。
如:奇形怪状一一爸从北京回来时,给我带回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子。
二、学习“读读背背”。
1.老师范读,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领读,读出停顿,重音。
4.读了诗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让秋天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欢乐。)
5.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试背。
6.学生互相检查背诵,比比谁会背。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秋天多么美呀!同学们,你们想去秋游吗?(想)可去哪儿呢,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建议。
二、准备交流。
l.启发:建议要说清楚哪些内容?
(到哪儿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
2小组交流。
你想去哪儿,干什么,做哪些准备,想清楚后,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建议告诉小组的伙伴,让他们来分析分析哪个主意好?分析之后保留几个比较好的在班上交流。
三、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同学们认真听,看哪个组的建议好。
四、评比。
1.教师指名评议,说说哪个建议最好。
2.教师小结,肯定一个最好的,给予表扬。
第四课时
一、谈话激趣。
秋天是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呀,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也有很多收获。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评一评,看谁的作品最棒。
二、作品交流。
1.在课桌上摆好自己的作品。
2.自由下位互相看看。
三、评一评。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说:
我最喜欢的作品,我觉得
四、总结。
今天的展示台上的作品真是棒极了,看来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让我们一起齐说:“我们很棒,我们真的很棒!”
单元后记:
本组教材以“秋天”这一线索来编排的课文,其中《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从而激起学生去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本组教材时,我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等。并注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读书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02-04
小学语文故事教案02-1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2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5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8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03-14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