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1元及1 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2 、让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在活动中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及互换。
一、 导入新课。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买来?(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二、 新授。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出示书66页第一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画些什么?
b.三名孩子在做什么?
三名孩子要买东西,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2)出示1元、1角、1分的硬币。
a.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再指名回答。
b.教育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不能乱折或损坏。
(3)出示教材第66页第二幅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的学生说了什么?营业员阿姨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中拿出1元来。
(1元=10角)(有的学生拿一张1元,有的学生拿10张1角,都可以,进一步建立元与角的进率关系。)
b.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拿出1角来。
(1角=10分)(有的学生拿一张1角,有的'学生拿10个1分。都可以,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
c.完成书第66页填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元=10角 1角=10分
学生齐读。
(4)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幅图)
(5)刚才我们学习了1元以下的人民币,谁来说说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哪些?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5角、2角、1角的纸币还有5角、1角、5分、2分、1分的硬币。
三、换一换
1)1张1元纸币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几枚5分硬币可以换成1枚1元的?同桌两人换一换。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
2)指名说说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换?
四、练习:
1、第1 题。
连一连,看谁都能连对。
2、算一算。第2、4题。
得出元和元加得几元,角和角加得几角,分和分加得几分。10角=1元
3、付一付。第3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二册88页例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8+4+313-4-562-209+5+716-8-458-30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
28+34
52-20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我国运动员们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让全国人民也非常满意,你们想知道他们得奖的情况吗?
1、出示表格
金牌银牌铜牌
321714
2、根据表格编一道两步试题。
3、指名列式。32+17+14
4、小组内讨论该怎样计算?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说师板书。
32+17+14=63
32
+17
49
+14
63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说出自己的方法,你们喜欢用这种方法?好!现在你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试一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6、完成
35+26+24
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
你是怎样想的?师板书
35+26+24=85
35
+26
61
+24
85
师: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
7、试一试:
(1)对学生提出要求:先叙说题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2)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62-15-17=30
62
-15
47
-17
30
3、做一做
98-28-35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黑板上的这几个题,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师板书课题。在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用两个竖式来算,第二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叫“简便写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图形间隔排序的规律。
2、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已会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排列。
2.材料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粘纸。
重点难点:
1.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2.按一定顺序排序。
活动过程:
一、红黄椅子间隔排队,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宝宝们,你们看,今天的小椅子也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有什么颜色呀?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不好呀?幼:红色、黄色、红色、黄色??.师:黄椅子和红椅子一个跟着一个排排队,好看吗?
师:图形宝宝也想像它们这样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排队.
二、图形排队,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1、请小朋友找条小椅子轻轻地坐下来,图形宝宝来啦!
2、哪个图形宝宝来啦?出示圆形图形.来了几个.(1个)
3、教师边放圆形边说:圆形宝宝请你排在小花后面,圆形宝宝后面跟着谁?同时出示三角形图片。三角形宝宝请你排在红线上,三角形宝宝后面跟着??.出示圆形
4、圆形宝宝请你跟紧三角形哦夷,圆形后面会跟着谁呢?你们猜会是谁?(三角形)
5、圆形和三角形宝宝怎么排排队的呀?(一个跟着一个)
6、一个跟着一个,谁跟着谁呀,三角形跟着谁呀,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吗?(伸出小手说)
7、谁排在最前面呀,圆形后面跟着谁呀,教师指幼儿念完,教师继续念空位的图形,哎呀,糟了,还有两个宝宝掉队了,我得赶紧把它找回来。
8、手拿圆形和三角形,这两个调皮的宝宝,一起跑出来了,谁能帮助它们呀,像前面的圆形宝宝这样,一个跟着一个交替的'排。
9、请幼儿来操作,并集体检查。
三、游戏“什么图形不见了”
1、记住它们怎么排排队的吗?小眼睛遮住,不许偷看哦,师将圆形藏入口袋。哎呀呀,哪个调皮的图形宝宝藏起来了?
2、集体检查,跟着幼儿找一找,边指边念。我们一起把它喊回来好吗?圆形宝宝快回来?
3、小眼睛闭起来,请一幼儿将图形宝宝藏好,哎呀,这次哪个调皮的图形宝宝不见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把它喊回来,集体检查。
四、儿操作“图形宝宝来排队”
1、师:哎呀,玩到现在一直都是谁排在前面呀,三角形宝宝有一点点不开心了,它说圆形宝宝我也想排在最前面,你能让我排在最前面吗?
2、师:圆形宝宝说,好吧,就让你排在最前面,不过要请你排在小红花后面,后面的宝宝都要跟着你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
3、师:们猜三角形宝宝后面是??都排在什么上面。你们想不想帮助它们重新排一排?
4、师:看一看上面有什么,长线是让谁站在上面的呀,帮助谁排在最前面呀。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0+4050+20——+20——+1647+285+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34+5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
教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教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边讲边板书:
教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
教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
在原板书的基础上继续板书:
(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
教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
(4)反馈练习:完成第75页“做一做”。
32+6=3+45=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
3、教学例2
(1)竖式的写法。
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
教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学生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学生讨论:写竖式时应该怎样对位?启发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板书:
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组讨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教师板书:
(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
回答问题: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
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
告诉学生: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
(4)反馈练习: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24+63=52+36=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学生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
4、看书,质疑
(三)全课
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随堂练习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提醒学生: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
2笔算下面各题。
82+7= 70+20= 61+25=
35+42= 3+44= 30+69=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十几减8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学习重难点】
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8 3=_____ 9 5=_____ 7 6=_____ 8 5=_____
7 4=_____ 9 2=_____ 9 8=_____ 8 7=_____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9()=16 8()=13
9()=15 8()=17
3.12 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熊猫宝宝一共有九个,小美买走了八个,还剩下几个?
12 8=()
想:8()=12 12 8=()
想:10 8=()
2()=()
三、巩固练习。
1.用木棒摆一摆下列算式。
16 8=()15 8=()
2.口算。
8 5=_____ 8 3=_____ 8 6=_____
13 8=_____ 11 8=_____ 14 8=_____
3.用你喜欢的`方式计算。
10 8=_____ 13 8=_____ 16 8= 11 8=_____
14 8=_____ 17 8=_____ 12 8= 15 8=_____
4.在()里填上正确的数,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13 9=3()11 8=1()
15 9=5()15 8=5()
12 9=2()14 8=4()
17 9=7()13 8=3()
16 9=6()17 8=7()
5.口算。
12 7=_____ 18 9=_____ 14 6=_____ 11 8=_____
16 7=_____ 8 9=_____ 13 6=_____ 7 5=_____
11 6=_____ 15 7=_____ 17 8=_____ 15 9=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
16 8()9 14 7()6 12 6()6
15 8()5 13 7()7 11 6()8
7.看谁算的快。
14 7 5=_____ 17 8 7=_____ 9 5 4=_____
11 4 8=_____ 12 6 8=_____ 13 9 9=_____
【第二课时】
十几减7、6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7的计算。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6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直接写得数:
(7)(5)=12(6)(7)=13
12 7=()13 6=()
12 5=()13 7=()
(7)(9)=16(5)(6)=11
16 9=()11 5=()
12 7=()11 6=()
二、解决问题:
1.盒子里的小皮球取出9个,还剩下7个,盒子里原来有几个小皮球?
2.小明有13个气球,里面有8个红气球,其余的是黄气球,黄气球有多少个?
3.小雨和小雪共画了15朵花,小雨画了9朵,小雪画了几朵?
4.小明有18枝彩色笔,小刚借走了9枝,小明还有几枝?
5.小青要练习写16个毛笔字,还剩下8个字没有写,他已经写了几个字?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究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数学城堡可美丽了(屏幕显示),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题呢,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不过想要进入数学城堡,必须闯过三关,大家有信心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第一关。
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杯水,然后用“……比……多得多”或“……比……多一些”说一句话。
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按老师的要求说一说?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2、第二关。
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养殖场里都养了些什么呀?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告诉你的同桌。
②合作交流,汇报成果。
谁先来把他们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其他同学注意听,别的同学说完之后可以进行补充。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
养殖场有92只鸭子,22只鹅,还有100只鸡。
养殖场鸡最多,有100只。鹅最少,有22只。鸭子有92只,比鸡少,比鹅多。
鸡比鸭多一些,鸭比鸡少一些;鸡比鹅多得多,鹅比鸡少得多。
比较两个数的关系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等来描述。
3、第三关。(猜一猜:根据描述来猜一猜兔子的只数)
18,26,90,97这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兔子的只数,猜一猜。兔子的只数比18多得多。想一想,你猜出了吗?是多少?
三、实践应用
出示课本第31页第1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教师进行评价。
四、实践作业,全课小结
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说一说。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整理的过程。
2、进一步巩固10以内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准确率和速度。
3、在观察、交流、整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有顺序地思考的方法。体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感受整理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做个减法表,并准确熟练地口算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间的排列规律,表达并应用规律,培养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整理兴趣
1、出示童话城堡图片,师谈话激趣:
同学们喜欢这个童话王国吗?在这个王国里住着许多数学宝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看,数学小博士来接我们啦,让我们一起坐着小火车去数学王国吧!
2、数学小博士带领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小火车开得真是又快又稳,智慧老人已经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快听听他要和我们说些什么呢?原来数学王国来了一群数字妖怪,把排列整齐的数学城堡推倒了,把算式宝宝吓跑了,笑笑和淘气都忙不过来了,我们快去帮帮他们,救出算式宝宝们吧!
(这部分设计是依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创设童话王国、做游戏、小警察值班等活动将学生带到新奇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发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整理退位减法表
1、课件出示横躺竖卧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怎样把这些算式宝宝送回到城堡中呢,要仔细看看淘气和笑笑说的话哦。
2、小组内同学合作交流把减法卡片分类整理。结合加法表的整理方法,注意观察要按照怎样的规律分别排列。这部分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教师要加强巡视和具体指导,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和学习习惯。
3、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小组是怎样排列?说说这样排列的理由?
(1)可以找得数(差)相同的。(竖看)
(2)可以找减号前面的数(被减数)相同的。(横看)
(3)可以找减号后面的`数(减数)相同的。(斜看)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指导孩子将减法表填写完整,进一步激发整理兴趣,强化学习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4、做个小警察,帮数学城堡值好班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打跑了数字妖怪,为了让算式宝宝们安全快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数学城堡里,我们一起安排一些小警察来值班吧。
(1)课件出示完整的减法表。
(2)认真观察减法表,说一说,你想怎样安排小警察?
可以横排一组,竖排一组,斜排也安排一组……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建构减法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探究,思考,发现横看竖看以及斜看的不同规律并掌握规律。)
(三)、应用规律,强化理解
以警长查班的游戏形式完成口算练习,让算得又快又对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记忆规律,拓宽学生思维,逐步养成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步感受自己的本领在逐步加强,提高自信心。
1、 打乱顺序找到指定的算式,进一步巩固减法表的应用:
如:6减几的算式,几减5的算式,得数是7的算式等
2、 游戏:比一比谁找得多
( )-( )=7 ( )-( )=5 ……
小组合作找得又快又多的小组获胜,根据班级学情教师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多少。
(这一一环节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口算卡片,说说摆法等实践操作过程,直观深入的了解减法表的不同规律,注重练习的开放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小结回顾,观察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经历整理的过程,感受不同算式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整理的乐趣,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做个减法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共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3人,新转来两名学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较好的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多数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口普查》包括
1、亿以内的读法。
2、亿以内数的写法。
3、比较数的大小三个知识点。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亿以内数的写法而备的。《亿以内数的写法》是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材出示了四幅情景图,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同时补充了一些其他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3、找到数级,明确每一级各个数位上必须填满数字的原理。(一个数开头不能写0)
六、教学课时(人口普查的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1.、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课、)
a、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78、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b.、练习:写出下列各数
五万、、六千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含有万级和亿级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题目(课、)
a.、提问:三百零八万四千这个数有几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b.师生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八.课堂练习
写数(课、出示)
九、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1、总结多位数的写法(课、出示)
2、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写数的。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3、教材第6页第2题、、教材第7页第2题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来自百度网站)
十一、自我问答: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学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12页《路(前后,左右)》
二、设计意图: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时以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重视和强调学生学的过程为重点,教师主要起点拨引导作用。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在教学中突出教学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不但能在图上找到最近的路,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
三、教学目标:
1.能在图中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2.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
3.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在多次的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和小组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
五、教学难点:
能尽可能地多找出不同的行走路线。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
六、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6小组的示意格子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依次出示:小胖,小亚和小巧)
今天他们是和我们一起来学本领的,你们愿意吗?
看看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起来读读看。(依次出示:前、后、左、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左右。(出示课题:前后左右)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类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
2、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确定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每人若干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二)]
分类可以按什么来分?(板书:1、用途2、特征)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对我们来说最平常不过的整理书包就要用到分类。
二、整理书包——激发分类的兴趣
1、让小朋友把书包里的书本倒在桌面上,动手分一分,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连的整理书包激发了学生动手分类的学习兴趣。
2、汇报
可能有两种分法:
(1)数学书与语文书放在一起;拼音本、写数本、生字本……放在一起。反馈,这样分的请举手。
想一想,按什么来分?(书与本子不同用途)
(2)数学书与算术本写数本放在一起;语文书与拼音本生字本等放在一起。反馈,这样分的请举手。
想一想:按什么来分?(数学、语文学科特征)(板书、学科)
(3)肯定学生的分类结果。
三、练一练
1、人物分类——体验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1)这儿有几个人(课件出示)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类,说给同桌听。
(2)谁来说一说按什么来分的?板书:(男、女)几号是男的?几号是女的'?(板书号数)
按男女分就是按性别来分(板书)按性别分的请举手。
(3)按大人小孩分,学法同上。
(4)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有无戴眼镜,有无戴帽、头发颜色……)
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种分类方法真棒!
2、帽子分类——了解分类标准确定的多角度。
瞧!这是我们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帽子(课件出示)请小朋友拿出学具袋里的漂亮帽子分类整理。
(1)谁愿意把结果拿上台展示。
①按什么标准来分?(颜色,板书)分成几类?(三类)说明分类不仅可以分成两类,还可以分成三类,甚至更多类。
②还有其它标准吗?(冬天戴的、夏天戴的)就是按不同用途来分。
③除了颜色、季节用途,想一想还有什么分类标准?(样式)
(2)小结:遇到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对于分类标准的确定也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3、狐狸大叔考考你——多角度思考分类标准,动手实践分一分。
(1)独立图形分类
①狐狸大叔听说小朋友学会了分类,带来4个图形(课件出示)想请小朋友帮忙分类。请小朋友拿出图形学具袋,想一想有几种分法都动手分一分。
②汇报:你想出的各种分法。
③展示不同分法提问: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板书:大小、形状……)
(2)合作车子分类
①连精明的狐狸大叔都夸小朋友很聪明,它又拿出一组车子考考小朋友怎么分类,这回同桌合作分类,商量有几种分法,动手分一分。
②请几桌派代表上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分类情况。
(可能出现的分类:按颜色、按机动车非机动车、按轮子个数、按用途……)
小朋友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确定分类标准真棒!
四、小组游戏分铅笔——将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拓展思维。
现在我们来玩个“比一比哪组分法多”的游戏。请给我们的好朋友铅笔分类,看哪一组的分法多。
让几组上来展示,解释。
(按笔蕊颜色〈用途〉、按外壳颜色、按粗细、按长短……)
五、谈话——将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什么事用到分类,举个例子说一说。
六、总结
今天大家学习有什么收获?分类可以按什么标准进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序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
2、 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百数表上行和列的编排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百数表上行和列的编排规律。
教具学具:
教具:百数表。
学具:学具百数表、田字框、十字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知道一个数的前面是谁,它的后面是谁。会辨别上中下、左中右。也知道横着的一排叫行,竖着的一排叫列。同时还能根据所给的数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并写出下面的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我们把这些数按照一定的顺序做成一个表格,你能完成这个表格吗?(课件出示未完成的百数表)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卡上完成百数表。
师:现在每个同学斗把这100个数填写到了表格中,这个表格就叫做百数表。百数表上有很多数学小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看能发现多少个它的数学小秘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规律
观察探究百数表上数的排列规律
师:为了便于探究,先说一说行和列。横着的叫做行,竖着的叫做列。横着看,每行的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进行探究。汇报交流。
1、 交流每行数的特征。
生:每行都有十个数。
生:我发现同一行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生:我发现第二行都是十几,第三行都是二十几,第四行都是三十几……
师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二行不都是十几,最好一个数是二十。第三行不都是二十几,最后一个数是二十。即:每一行的前9格十位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相差1。
师:第二行前面是11~19,为什么最后一个数不是十几?
生:因为19+1=20。
生:因为10个一可以用1个十来表示。
生:因为满十进一。
师:第五行的数从几到几?
生:41~50。
师:不看表,第七行是从几开始的?
手势汇报,有可能是61,也有可能是71。
同桌讨论,是几?为什么?
生:我是从第一行数的,数下来第七行是从61开始的。
生:1~100的数要按次序排队的。每一行只能排10个数。第一行从1开始,第二行从11开始,第三行从21开始,第四行从31开始,这样看第七行就从61开始。
2、 交流每列数的特征。
师:竖着看,每列的数有什么特点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第一列个位上都是1,第二列个位上都是2,第三列个位上都是3……
生:我发现最后一列是整十数。……
师:第三列从几到几?
生:3~93。
师:用手遮住眼睛,想想第八列从几到几?
生:8~98。
小结:通过探究 ,你们发现了百数表上行和列排列的一些小秘密,每行的数都是挨着次序排列的,每次大1。每列也是挨着次序排序的,个位数字都相同,但它的次序是每次大10。
3、 斜着看,找规律。
师:如果我们斜着看,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师生小结:
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下面一条斜线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每次变化都相差1。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和认知冲突,学生们在思辨、探讨过程中观察百数表上行和列的排列规律,同时揭示“满十进一”是编排规律的真正原因。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说说行,再说说列。从而,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汇报,将学生的发现进行梳理。再小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百以内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三、练习巩固
出示:
师(指填22这格):填几?怎么想的?
生:12下面一行的数比12大10,填22。
生:23前面一列的数比它小1,填22。
剩下两格,指名学生填空。
师:现在这两个表中数应该怎样填?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方法。
小结:你们真会动脑,有的`从列想,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学习方法真好。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百数表”中隐去大部分数,只留下有关联的一些数,让学生们根据数与数之间的结构关系填数。引导学生既看行又看列,渗透二维坐标思想。)
四、课堂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百数表上行列数排列的一些小秘密,其实,百数表上还有许多小秘密。能发现这是什么秘密吗?课下可以讨论,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这里用有趣的3张表向学生展示3个编排规律;偶数编排规律;3的倍数编排规律,两条对角线编排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百数表的欲望,体会到百数表的奥秘无穷,为今后学习数阵等知识作初步的铺垫。)
板书设计:
做个百数表
横着看:后面的比前面的数多1。
竖着看:每竖排个位都相同,下面的比上面的数多10。
斜着看: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下面一条斜线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变化都相差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12÷3=8÷4=6÷2=36÷6=
18÷9=45÷5=49÷7=56÷8=
2.口答
(1)90里有几个十?800里有几个百?60里有几个十?600里有几个百?
(2)300里有几个十?420里有几个十?54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十?
(二)情境引入
同学们,星期六淘气班将要到科技馆参观昆虫展。他们班一共有60人,想坐2辆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式:60÷2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板书:60÷2=)
请学生说说60÷2的含义。
(三)探究算法
1.60÷2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算法:
①因为2×30=60,所以60÷2=30(想乘法做除法)
②因为60里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所以60÷2=30
4.将答案写在书上,把答语补充完整。
5.拓展训练:
⑴如果我们60人,找3辆小汽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小汽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0÷3=20(人)
(2)我们班和一班合起来共120人,如果坐2辆大轿车,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2=60(人)
6.完成试一试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比较上下算式,说说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7.完成试一试第2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⑵组织全班交流
①抽几个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②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后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结合本题情境图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
3.“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依题意独立解答,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练一练”第4题
先准备好计算卡片,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开展活动,即一位学生做好一题,下一位学生接下去做下一题,看哪个小组先完成题目并且正确率。游戏结束,让每一位学生把这8道题都独立做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计算游戏”中三角形三个区域内的数与周边的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尝试、检验、修正来解决计算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计算游戏”中三角形三个区域内的数与周边的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通过尝试、检验、修正来解决计算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小圆片,磁性黑板。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
8+4= 9+2= 9+5= 2+8= 6+6= 8+5=
9+9= 7+3= 8+6= 7+5= 9+3= 7+7=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数砖墙:这是什么图?
上面的空白砖上应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好方法与答案,再与你的同桌交流。
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填,又是怎么想的?
小结:根据上层砖上的数等于下层两块砖上的数相加的和这个规律,已知相邻两块砖上的数就可求出第三块砖上的数。现在老师把图形变一变,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P3题右图小丁丁与小红在玩三角
师:你看出什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边交流边由学生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已知三个区域数,求二个(三个)结果数
生:看到三角形里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都放了一些数量不等的小圆片。
师:这些小圆片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看到三角形的三条边只有一条边上写了一个数11,想到:另外两条边上的数应该填几呢?
生:三角形外一条边上的11与三角形里的小圆片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我一下子想不出答案。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题:玩数图——计算三角
3、师:现在请小朋友参与小丁丁与小红的游戏中去,接下去该怎么玩?怎么填呢?请自大拿出三角盘、小圆片、数字卡独立思考,玩玩想想找到规律与答案。
生:学生拿出三角盘、小圆片、数字卡,看看投影上的`小丁丁与小红游戏过程自己接下去玩。(生交流)
生:拿着三角盘等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11=6+5
想到
6+7=13三角形右面这条边上填13
5+7=12三角形的下面这条边上填12
4、练习:书本P3/2
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师:可以先填什么?为什么?
5、试一试:(学生在练习纸上)书本P4/5
师:三角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怎样计算?
生:相邻两个区域内的数相加的和就是三角形这条边上的结果数。
(二)已知2个区域数与一个结果数,求一个区域数与2个结果数。
6、观察:这个三角已经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7、生在三角盘上动手操作
8、归纳:三角形内的一个区域数与三角形右面这条边的结果数,都可以先求,可以不分先后,但在不知道三角形内左下角这个区域数时,就无法先求三角形下面这条边上的结果数,因为这条边上的结果数等于三角形内左下区域数加上右下区域数的和。
(三)已知1个区域数2个结果数,求2个区域数与1个结果数。
10、小组讨论:与刚才的三角图
有什么区别?
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自己尝试
想一想:哪一个不能先算?
为什么?
练习:P4/6/(2、3)
动脑筋:
这种题作为拓展题,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只能用试一试的方法来解题,找最小的数然后分拆所有的可能来逐个试一试,找到答案,而对于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在解题中他自己会意会到方法。
1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操作尝试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解决三角图时我们要先分析判断,先填什么,再填什么,最好还要检验。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填数:
板书设计:
计算游戏
相邻2个区域的和就是他们边上的数。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天平、盘秤
学生准备
盐、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
(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18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2-1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1-05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02-17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01-14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