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

时间:2023-11-26 06:55:4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光合作用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光合作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1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无

  引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分析实验题目,确定探究课题和主要实验方法

  分析实验步骤中的原理、方法

  实施实验

  得出实验结果

  推导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三、推导实验结论

  老师组织学生经过了设计实验的讨论,以及对教材中实验步骤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实验验证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非常清楚,通过实验结果不难推导出结论

  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老师再问:“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后老师紧扣实验标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应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老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光合作用教案2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xx ”,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 xx”。

  4、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六)、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b、黑夜无光时c、只在黑夜d、有光时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气和有机物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氧气d、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教案3

  第4节(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

  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

  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

  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光合作用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2、绿叶中色素的分类、颜色、对不同光的吸收情况

  3、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二、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天气对植物有什么益处?答: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实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可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和演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普利斯特利(英)实验

  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内很快熄灭,而把燃烧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一起,则在一段时间后才熄灭。

  思考: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忽略了那个重要因素?

  2、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下才能更新空气。

  思考:实验相对于普利斯特利有什么改进之处?结论?

  1785年,光合作用有了什么进展?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3、德国科学家梅耶

  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呢?

  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

  思考:暗处理目的?

  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吗?如何对照的?

  碘蒸汽处理目的?

  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5、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

  思考: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6、鲁宾和卡门(美)的实验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实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7、美国科学家卡尔文

  追踪检测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四、光合作用过程

  通过自学课本相关内容、观看课件、学案光合作用过程预习提纲、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自主学习:

  1.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

  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______、叶绿体中的________和酶。

  过程:水的光解;ATP的生成

  能量转变:光能→________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

  场所:在____________中进行。

  条件:需要多种酶参与。

  过程:CO2的固定;C3的还原。

  能量转变:ATP中________的化学能→________________中稳定的化学能。

  合作探究: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哪些物质?暗反应为光反应又提供了哪些物质?

  2.叶绿体中ATP、ADP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3.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4、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五、课堂小结与检测

光合作用教案5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播放在阳光下的绿色植物和动物欣欣向荣的图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以及前面学的细胞结构等相关知识: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蓝藻虽不具有叶绿体,但因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提问:那你对光合作用是怎样理解的呢?

  在听取学生发言并给以肯定后,提出:那么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呢?

  活动2【讲授】一、1648年赫尔蒙特实验

  【课件显示】 “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提出问题】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你能设计一个什么实验装置来探究你的假设吗?

  【学生讨论】,提出大胆猜想——“不对”,并设计出实验装置。

  老师给以引导,在总结学生方案的基础上,

  【课件显示】1648年,赫尔蒙特(Helmont)柳树实验装置(如图一):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部分物质并非来自于土壤;而得出: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个结论又科学吗?

  活动3【讲授】二、1771年普里斯特利实验

  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展示课件,提出问题:

  1、这两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3、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

  学生以小组讨论完成所提问题:

  1、单独密封的蜡烛很快熄灭、老鼠很快死去,与绿色植物一起的蜡烛暂时不会熄灭、老鼠会存活很长时间。

  2、对照作用、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排除干扰因素(外界空气的影响)。

  【讲解】当时他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实验中的关键作用。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所更新的是氧气。

  但是,后来很多科学家在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时,总是有时成功,有时却会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4【讲授】三、英格豪斯实验

  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强调始终要在光下进行

  结论:确定了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吸收CO2,放出O2)

  【提问】光合作用除了生成气体,更新空气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活动5【讲授】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

  【课件展示】模拟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提出有关该实验的几个问题:

  (1)黑夜中消耗有机物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

  (2)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量。

  (3)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答出:

  (1)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消耗掉。

  (2)部分遮光、部分曝光,进行对照。

  (3)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总结】绿叶在光合作用中除了产生氧气也产生了淀粉,一定需要光照。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呢?

  活动6【讲授】五、1880年恩格尔曼实验

  【展示课件】重现恩格尔曼的实验过程

  解释现象:

  装片中好氧细菌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结论:

  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提问】恩格尔曼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归纳出4个方面的巧妙之处。

  让学生继续思考:

  1、为什么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选黑暗且没有氧气的环境?

  3、为什么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露在光下?

  4、实验结论是什么?

  活动7【活动】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给实验材料如:金鱼藻、大烧杯、三角漏斗、带木塞的导管、清水、强光、带火星的木条。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给出参考实验方案。对比讨论本小组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体验成功。

  活动8【讲授】1930年,(美)鲁宾和卡门实验

  【提问】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呢,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提示:

  同位素标记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是为了弄清楚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到底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同学们考虑一下,应标记哪一种元素?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

  讨论后分析回答问题:

  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

  【提问】从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活动9【练习】巩固新知

  【例1】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几位科学家做了几个著名的实验,关于这些实验设计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 )

  A.普利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例2】下列科学家的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

  A.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B.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

  C.卡尔文发现卡尔文循环

  D.科学家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播放在阳光下的绿色植物和动物欣欣向荣的图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以及前面学的'细胞结构等相关知识: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蓝藻虽不具有叶绿体,但因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提问:那你对光合作用是怎样理解的呢?

  在听取学生发言并给以肯定后,提出:那么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呢?

  活动2【讲授】一、1648年赫尔蒙特实验

  【课件显示】 “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提出问题】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你能设计一个什么实验装置来探究你的假设吗?

  【学生讨论】,提出大胆猜想——“不对”,并设计出实验装置。

  老师给以引导,在总结学生方案的基础上,

  【课件显示】1648年,赫尔蒙特(Helmont)柳树实验装置(如图一):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部分物质并非来自于土壤;而得出: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个结论又科学吗?

  活动3【讲授】二、1771年普里斯特利实验

  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展示课件,提出问题:

  1、这两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3、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

  学生以小组讨论完成所提问题:

  1、单独密封的蜡烛很快熄灭、老鼠很快死去,与绿色植物一起的蜡烛暂时不会熄灭、老鼠会存活很长时间。

  2、对照作用、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排除干扰因素(外界空气的影响)。

  【讲解】当时他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实验中的关键作用。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所更新的是氧气。

  但是,后来很多科学家在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时,总是有时成功,有时却会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4【讲授】三、英格豪斯实验

  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强调始终要在光下进行

  结论:确定了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吸收CO2,放出O2)

  【提问】光合作用除了生成气体,更新空气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活动5【讲授】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

  【课件展示】模拟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提出有关该实验的几个问题:

  (1)黑夜中消耗有机物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

  (2)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量。

  (3)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答出:

  (1)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消耗掉。

  (2)部分遮光、部分曝光,进行对照。

  (3)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总结】绿叶在光合作用中除了产生氧气也产生了淀粉,一定需要光照。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呢?

  活动6【讲授】五、1880年恩格尔曼实验

  【展示课件】重现恩格尔曼的实验过程

  解释现象:

  装片中好氧细菌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结论:

  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提问】恩格尔曼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归纳出4个方面的巧妙之处。

  让学生继续思考:

  1、为什么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选黑暗且没有氧气的环境?

  3、为什么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露在光下?

  4、实验结论是什么?

  活动7【活动】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给实验材料如:金鱼藻、大烧杯、三角漏斗、带木塞的导管、清水、强光、带火星的木条。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给出参考实验方案。对比讨论本小组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体验成功。

  活动8【讲授】1930年,(美)鲁宾和卡门实验

  【提问】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呢,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提示:

  同位素标记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是为了弄清楚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到底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同学们考虑一下,应标记哪一种元素?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

  讨论后分析回答问题:

  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

  【提问】从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活动9【练习】巩固新知

  【例1】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几位科学家做了几个著名的实验,关于这些实验设计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 )

  A.普利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例2】下列科学家的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

  A.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B.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

  C.卡尔文发现卡尔文循环

  D.科学家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Tags:合作,用的,原理,应用,开课

光合作用教案6

  一、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碘液等物质的性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操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色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操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证明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光合作用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教案8

  材料准备:绿色叶子植物、黑色塑料袋

  制作方法:成品

  实验操作:

  将植物的部分枝叶用黑色塑料袋包裹好,阻断阳光照射。

  2~3周后,让幼儿观察被包裹的植物枝叶,发现它们由于没有得到阳光照射,叶子变黄了。

  教师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在用塑料袋包裹植物枝叶时可多包裹几层,以便能更好地阻断阳光对植物的照射。

  在单个叶片上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不便于阻断阳光照射,短期内实验效果不好。

  拓展与替代:

  在种植区中进行光合作用对比实验。引导幼儿将阳光照射时间长、阳光照射时间短、阳光照射不到三种情况的植物生长情况进行比较、记录。

  科学小如识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破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在植物的.叶子里,含有许多天然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和胡箩卜素等。在阳光照射下,叶绿素非常活跃,颜色较深,便把其他色素的颜色遮掩了。实验中,我们阻断了阳光的照射,叶绿素活动减弱,绿色漸浅,叶黄素显现了出来,所以植物的枝叶呈现出了黄色、浅绿色。

光合作用教案9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 提出问题

  教师: 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 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 (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①暗处理;② 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③酒精脱色 ;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 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 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 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 蓝色

  教师: 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 看到了。

  教师: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 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光合作用教案10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教案11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光合作用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 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一)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二)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

  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的切片散开。

  在培养皿中选择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好盖玻片。

  3、将制好的玻片标本,入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说出叶片和结构如书上P71图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学生实验

  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4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地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小结

  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

  六、社会实践

  1、在生活中寻找不是绿色的植物。

  2、到农村菜农家学习如何生产韭黄。

  、答案

  一、思考题的答案

  1、判断 (1) ╳ (2)√

光合作用教案13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并积极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逐步深入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2、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光合作用的公式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3、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和产物的演示实验。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讲述相结合。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光合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装置。(放在各班教室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产生和收集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3、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结果。(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的银边天竺葵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我们已经了解了叶的形态和结构,知道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的生理活动,我们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原料、条件,有什么产物,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引出课题:第三节有机物的制造—一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板书)

  教师指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是否还有其他产物,教师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由教室的窗台移到讲台桌上。并加以简单介绍。

  问:根据平时的观察,看到金鱼藻在光照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有气泡产生)

  启发思考:光照下金鱼藻产生的气体会是什么气体?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来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教师进行气体检验示范之后,问:将要熄灭的小木棍遇到该气体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重新燃烧)

  问:这种现象说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结论:氧气。(板书)

  启发思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产生氧气都需要什么原料呢?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板书)

  教师出示并简单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指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以及实验的简单过程。

  问: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要求回答:甲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清水。)

  问: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的空间内,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要求回答:甲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比乙装置内二氧化碳量大大减少。)

  教师展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摘自甲装置内的叶片,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未被染成蓝色。而摘自乙装置的叶片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板书)

  教师指出:经科学家实验证明,没有水参加,绿叶在光下也不能制造淀粉。

  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板书)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都可以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光合作用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三、光合作用的条件(板书)

  教师出示盆栽银边天竺葵。

  问: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为什么是白色的?(要求回答:叶片边缘的'细胞里不含叶绿素。)

  启发思考:将经过光照的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叶片中部原是绿色的部分被碘液染成了蓝色,而白色的边缘部分未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绿叶有叶绿素的部分经光照才能产生淀粉。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叶绿素。(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为什么需要光?

  教师对有关能量的问题作出形象的解释之后,指出:植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时,就是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分别了解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内容。现在全面的总结一下什么叫光合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板书)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概念的内容。

  教师指出:现在我们已经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光合作用对植物本身、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有什么意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再来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引言:有人把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厂的生产活动,你能说出绿叶这个“绿色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原料、动力和产物都是什么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思考。

  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光合作用的公式:(板书)

  结合光合作用的公式,认真思考: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引出课题)

  五、光合作用的实质(板书)

  问:还记得学习种子的成分时,种子的成分包括哪两大类物质,其中哪类物质比较简单,哪类物质比较复杂?(要求回答: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

  问:分析光合作用的公式,说明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问:在物质转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化学能)。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板书)

  教师指出:关于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是怎样转化成淀粉等有机物;光能是怎样转化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的氧又是从何而来。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待我们在高中生物学中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六、光合作用的意义(板书)

  问:人和动物也能像绿色植物那样,把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无机物在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吗?(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从食物中获得的)

  问:人和动物吃的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的有机物又是从哪来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给我们提供的。

  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一:

  (一)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大量的有机物(板书)

  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重要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问:人和动物体是否也能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呢?(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体或动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谁提供的呢?(学生回答:是食物中贮藏的能量)

  问:食物中贮藏的能量又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太阳光能。)

  教师指出: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藏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二:

  (二)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丰富的能源(板书)

  问:人和动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l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00年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l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三:

  (三)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板书)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七、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板书)

  教师指出: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问: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争取农作物丰收的重要途径是什么?(要求回答:充分利用阳光)

  据估计,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太阳能的平均利用率仅为0。 5%左右,一些高产田可达2—3%,一些实验田光能的利用率可达5%。

  问:为了充分利用阳光,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板书)

  教师对上述术语加以简单解释。并且指出:我国南方还可以改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或三作;北方可以尽量扩大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栽种面积等。在采取人工照明延长光照时间、提高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等方面,人们也在进行着科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光合作用教案14

  知识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解释温度氧气所和植物器官含水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原理

  科学素养目标:

  1、举例说出二氧化碳能够使农作物增产

  2、举例说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果蔬保鲜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二氧化碳能使农业增产

  2、举例说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物生产和果蔬保鲜。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光合作用的原理具体内容是什么?

  参考要点: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情景导入:请家里长蔬菜大棚的同学介绍温室生长植物的特点及人长时间呆在里面的感受。

  板书课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投影:书图6-13温室中的调控系统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说出温室中的调控系统是怎样调控二氧化碳浓度的。

  提示学生:同等情况下,二氧化碳要比空气重

  讲述:农业生产上常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调控温室中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譬如,我们可以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被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学生讨论:怎样给作物施二氧化碳。

  参考要点:

  ⑴增施有机肥

  ⑵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等

  课堂练习:

  1、据研究,植物在中午前后光合速率较快,如果依靠空气中二氧化碳本身的浓度差所造成的扩散作用为动力来移动补充,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因此,我国古农书《齐民要术》中提到“正其行,通其风”,其原因是

  2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很低,约为5%,作物现有的产量与理论产量相差甚远,所以增产的潜力很大。现在请你为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支招:

  参考答案:

  ⑴保证通风良好,使大量的空气(包括CO2)通过叶面,利于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⑵延长光合时间,如补充人工光照;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加强光合效率,如控制光、温、水、肥料和二气化碳等。此题如学生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讲述:与光合作用对立的是呼吸作用,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呼吸作用的过程。

  学生介绍(略)

  提问: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学生讨论解决之。

  参考要点:

  ⑴温度,如水果长途运输,为保证水果品质,抑制呼吸作用,采用冷冻车运输。

  ⑵氧气的含量,如农家为保存作物的种子,而用密封塑料袋的方法来收藏种子或为了让盆栽花卉生长良好,而需给花盆的土壤翻松,以增加土壤含氧量,利于花儿生长。

  ⑶植物细胞的含水量,如,农家密封收藏作物种子前要晒干种子,尽量减少植物种子的水分。

  讲述:一般来说,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

  有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但是对农作物来说,呼吸作用并不是越强越好。请同学们思考,个中原因是什么?我们身边有无这类的事例能证明这种说法。

  学生思考:举例解决

  参考要点:北方长的苹果比苹果比南方长的苹果要甜。

  提问:你能举例说出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吗?

  参考要点:

  ⑴在采用塑料大棚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效果。

  ⑵在贮藏农作物产品时,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延长果实,蔬菜的贮藏时间。

  课堂练习:

  1、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哈密瓜质量好,甜味足,是内地水果店的时鲜瓜果,但把它引到内地栽培条件再好,质量远不如新疆的高,其原因是。

  2、栽花用盆最好选瓦盆,不宜用瓷盆,这是什么原因?

  3、桑树现在在我县大面积栽种,但地势较低的部分乡镇不宜大

  面积栽种,原因是。

  参考要点:

  ⑴因为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使光合作用的产物积累远远大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使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较高。

  ⑵瓦盆盆底有孔洞,且盆的壁上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利于多余的水渗出和空气的流通,使瓦盆内的土壤含有较多的空气,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而瓷盆不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不适于栽花。

  ⑶因为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发生水涝,使桑树长期浸泡于水中,不能正常呼吸而死亡。

  课堂小结:

  ⑴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⑵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课外探究实验作业:设计实验,探究种萌发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

光合作用教案15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上)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共1课时。

  教学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课前准备: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点是: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课本P121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以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过程

  方案:学生6————8人一组。

  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要提的问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作业

  请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谈一谈绿色植物对自然界及人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