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时间:2023-11-26 11:44:5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美术教案(必备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美术教案(必备6篇)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熊猫的基本特征。

  2、学习撕贴熊猫。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熊猫的图片、白色纸、黑色纸、浆糊。

  2、经验准备:幼儿在动物园观看过熊猫。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熊猫吗?你看到的熊猫是怎样的?

  幼儿根据自己看到过的进行回答

  熊猫的身上只有两种颜色,分别是白色和黑色。熊猫的身体和脑袋都是白色的,是圆圆的。熊猫的`眼睛一圈是黑色的。耳朵和四肢也是黑色的。

  二、教师操作撕贴熊猫。

  1、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熊猫也知道了它的外形特征,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撕贴熊猫,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给熊猫摆各种各样的动作。

  2、教师示范撕贴的正确放好。

  我们先要撕熊猫的脑袋和身体,脑袋要小一些,身体要大一些,都是圆圆的。撕的时候要注意食指和拇指捏住慢慢的撕,一边撕一边转圈圈,才能撕出圆圆的脑袋和身体。撕好以后把它贴在老师提供的纸上。

  接下来撕两个半圈,作为熊猫的耳朵。

  熊猫的四肢是有点长长的。

  3、进行添画。

  熊猫撕贴好了以后,我们要给它画一些竹子,因为熊猫喜欢吃竹子。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美术教案 篇2

  大班美术活动小猫的故事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内容,启发幼儿在观察小猫图片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想象,创编小猫的故事,并运用粘、剪、画的技能绘制连环画,幼儿根据自己所编的《小猫的故事》,设计制作成四幅连环画。画面要求色彩丰富、鲜艳,内容简单,有意义,并能讲出自己所画的故事内容,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小猫的故事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在观察小猫图片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想象,创编小猫的故事,并运用粘、剪、画的技能绘制连环画。

  2、幼儿根据自己所编的《小猫的故事》,设计制作成四幅连环画。画面要求色彩丰富、鲜艳,内容简单,有意义,并能讲出自己所画的故事内容。

  3、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连环画纸若干。

  2、八个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线描小猫图样。

  3、水彩笔若干,各色电光纸若干,胶水、剪刀、订书机等。

  4、木偶小猫一只,连环画范样两幅。

  活动过程

  一、用木偶小猫表演形式引出课题。

  1、木偶小猫: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猫咪咪。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的礼物是两张画,一张画的是我的故事,一张画是用彩色电光纸剪贴成的小猫妙妙的故事(教师从小猫手中接过两幅连环画,并向幼儿展示)。我的

  许多好朋友小花猫、小白猫、小黑猫都想请小朋友把它们的故事编到连环画里。

  教师:咪咪,我们小朋友都非常愿意给你帮忙。等小朋友们画好后,我就给你送去,好不好?

  木偶小猫:“好!谢谢小朋友们,再见!”

  二、教师出示、讲解范画。

  教师出示范画:

  (一)是用水彩笔绘制成的四幅连环画,请幼儿观看。教师讲解连环画内容:

  (1)小猫咪咪是一只非常顽皮的猫。一天早上,它从窗户里往屋外跳。一不留神,将猫爸爸放在窗台上的.一盆花碰倒在地。

  (2)猫爸爸看见了,非常生气,气得胡子都撅了起来。

  (3)调皮的咪咪跳到家门口的树上,冲着猫爸爸做鬼脸。

  (4)咪咪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碰翻在地的花盆重新放回到了窗台上。

  教师出示范画

  (二)是用彩色电光纸剪贴而成的四幅连环画,请幼儿观察看,讲出连环画的故事内容:

  (1)一天中午,小猫妙妙正坐在树下玩耍。

  (2)忽然她看到前面小桥对岸,山羊老公公拄着拐仗正要过桥去。

  (3)妙妙赶忙跑过桥去,扶着山羊公公过了桥。

  (4)山羊公公过了桥,高兴地对小猫妙妙说:“你真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啊!”

  三、教师给幼儿出示八只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小猫范样,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开启幼儿的思路,编出小猫的故事。

  1、幼儿编故事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情的内容。

  2、教师请幼儿将自己编的故事,用四幅画面表现出来。

  3、教师请几名幼儿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故事讲完后,教师进行讲评,肯定最合理的故事情节,要求幼儿编的故事内容要有意义。

  四、幼儿进行创作连环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将活动分成两组:一组用彩色水笔来绘制连环画;一组用彩色电光纸粘贴连环画。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想用彩笔画连环画的小朋友坐到绘画组,想用彩纸粘的小朋友,坐到粘贴组。

  2、幼儿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指导幼儿绘制、粘贴时,要注意构图要基本合理、色彩的搭配协调美观。

  3、教师请2-3名能力强的幼儿到黑板前展示自己创作的连环画,并完整地讲出自己所编的故事内容,教师进行简单地评析。

  五、教师给幼儿示范,将连环画制作成小画册。沿四幅画的中心线将四幅小图剪下,按顺序排列,用订书机订上两个钉,一本幼儿自己创作编绘的小人书就做成了。

  六、教师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将自己创作的连环画剪下,然后按顺序订成连环画书。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创作的连环画,把自己创编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美术教案 篇3

  《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见压题图)是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崇尚简洁、宁静、和谐是蒙德里安主要的绘画风格,其作品多在简单的几何线条和纯朴的色调间跳跃组合,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理想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艺术画面。在作品《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中,蒙德里安用简洁的笔触和颜色描绘了冬日傍晚池塘边一个农舍的影像。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水平线式构图给人以平静、安闲的感受;树枝的剪影、农舍的倒影、远处的飞鸟,充满了“宁静致远”的深远思考。

  为了聚焦内容,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我们把这节美术欣赏活动定位在绘画语言的要素之一——构图上。目的是引导幼儿观察、体会画家对作品的空间安排,对物体之间关系的位置处理,以及把局部形象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能力。

  大班幼儿的构图特点

  大班幼儿自由绘画中出现了散点式构图,这种构图方式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即物体向着四面八方离散开去。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往往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具有层次感,他们还会尝试运用图形间的相互遮盖来表示深浅远近的关系。

  基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的欣赏定位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作品构图的审美认知。

  活动目标

  1.观察作品内容,感受作品的水平线式构图的平衡美。

  2.欣赏画面平静、安闲的意境之美。

  3.运用《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的构图方式创作一幅作品,表达自己感觉到的美好事物。

  活动准备

  米黄色卡纸、白色绘画纸、刮画纸、沙画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竹笔。

  预设提问

  1.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作品中地平线的位置在哪?它是怎么表现的?

  3.作品的构图给你什么感觉?

  活动重点

  1.地平线位置略低于中线,表达了绘画主体是地面物体。

  2.倒影中景物与地面上景物是上下对称的。

  3.倒影中物体是相对简洁模糊的。

  活动难点

  描绘出水中倒影对有些幼儿是困难的,他们容易在创作中画顺了,因此,需要教师在欣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其仔细辨别,并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个别辅导。

  活动过程

  1.欣赏作品。

  (1)引导幼儿欣赏画面内容。

  引导重点:观察画面,感知主要内容。

  ①你从这幅画中都看到了什么?(房子、树、水,天空中有鸟,水里还有倒影。)

  ②天气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天气很好,因为有云彩。)

  ③仔细看看画家画的水中的倒影与地面上的景物是怎么表现的,有什么不同?(水里的不如地面上的清楚,颜色也浅一些。)

  教师提示:表现主体与倒影时,要体现色彩与线条的虚实、繁简的区别。

  ④你们觉得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冬天,因为树枝光秃秃的,没有树叶。)

  (2)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构图。

  (编辑) 引导重点:观察、感知作品水平线的`构图方式,体会构图所显示的意境。

  ①你能来说说地平线在画面的什么位置吗?

  ②画家是怎么确定倒影的位置的?跟地面上的景物有什么关系?(与地面上的景物是上下对称的。)

  ③这种构图方式带给你什么感受?(感觉很舒服;很美;很安静,很稳定。)

  ④画面中每棵树的姿态一样吗?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更好看些;这样有变化,画面显得活泼一些。)

  教师提示:在平衡中找变化,增加画面的生动感。

  ⑤画面中树枝旁边飞翔的小鸟使你想到什么呢?(这里的人可能比较少,比较安静,小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教师提示:可以从侧面反映环境的情况以及表达的心情,比如归巢的小鸟和平静的倒影表示宁静,彩云表示温暖、安详,直立简洁的树枝表示坚强、力量,颜色的简单表示安静、纯朴、遥远等,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

  ①画家表现的乡村景色你喜欢吗?

  ②你见过水边的景色吗?你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幼儿不但能欣赏作品的美,试着了解画家的意图,还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会、理解作品的意境。

  2.创作。

  (1)创作引导,主要让幼儿体验水平线式构图、倒影的创作手法。

  教师:让我们也用画家的构图方式来画一幅有水中倒影的景色吧!说说你们都想画什么。

  询问个别幼儿,帮助其建立自己的想法。

  (2)幼儿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强调构图,提醒幼儿可以先画出地平线的位置,然后再从一个主要的景物画起,比如一座房子、一棵树;鼓励个性化的创作,提醒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不同的内容。

  3.作品评价。

  (1)欣赏构图表现较好的作品。主要评价地平线的稳定和画面的分割以及细节的变化。

  (2)欣赏倒影画得较好的作品。主要评价倒影与主体的位置关系、线条和颜色的对比。

  3.欣赏内容独特的作品。主要评价画面整体情感的表达,可以用有趣、高兴等来衡量。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线条组合勾勒出瓶和花的外形,并用色彩进行装饰。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

  3、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写生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瓶一只;黄色、橙色雏菊各2朵,插入花瓶中放在桌子上,;写生板、纸、勾线笔、油画棒人手一份;幼儿范例一幅;;场景布置:桌上铺上深蓝色的纱巾,四周都撒上皱纹纸成的花瓣和少量的香水。

  活动过程:

  1、在桌子中间的桌上放置一瓶花,引起幼儿的兴趣。

  2、请幼儿在线上坐好。谈话:你看到了什么?

  3、幼儿仔细观察,引导他们说出花和花瓶的特征。

  (1)花瓶中的花有些什么颜色?花有什么组成?(花茎、花萼、花瓣、花蕊);这些花瓣长得怎样?我们来数一数一共偶几朵花?

  (2)告诉幼儿这种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雏菊”,并丰富词汇“雏菊”。

  (3)花插在哪里?花瓶是什么颜色的?花瓶是什么样子的?(说出花瓶的`脖子、肚子、底座)。

  (4)请3"4位幼儿触摸、感觉花瓶的质感,闻闻花的香味。(光滑、有花的清香味)

  (5)幼儿书空练习摸花瓶的外形。

  (6)中二班小朋友介绍自己是如何画好“一瓶花”的。

  4、幼儿尝试写生:一瓶花。

  提出写生要求:

  (1)一定要把你看到的实物花瓶和花用笔在写生板上画下来。如果你看到的是正面的花,那你就要画出正面的花,如果你看到的是花的侧面,那你就要画出侧面的画。

  (2)先画花瓶,再画花茎和花。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布置。

  (3)画好后要从上到下,按照花瓶和花的颜色来涂色。

  幼儿操作:

  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作,教师不参与任何意见,多支持、多鼓励、夸奖幼儿。

  5、作品展示。

  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自由讨论。

  教师帮助幼儿小结一瓶花的外部特点和创作技巧。

  6、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画了一瓶花,可是你们和花瓶中的花比一比,有没有发现谁的花瓶中的花多呀?你今天画了几朵花?你想不想把花瓶中的花全部都画下来呢?我们下次再一起来画,好吗?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分析:

  天气渐凉,各种各样的丝巾飘荡在大街小巷,五颜六色,花纹各异,本次活动从感兴趣的实物入手,重点欣赏丝巾的图案和色彩变化,感受美,体验美,难点是尝试印染丝巾。

  活动目标:

  1、欣赏丝巾,能从印染的图案和色彩变化中感受美,逐步养成关注美的事物的习惯。

  2、初步了解印染的方法和特征,进一步养成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备各色印染丝巾。

  2、操作材料“印染丝巾”。

  3、宣纸.水性颜色毛笔.展板(泡沫板)。

  4、录音机和轻快的音乐,如“绸带舞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印染丝巾。

  请幼儿拿出自备的印染丝巾,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色彩和图案。

  2、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印染丝巾 ”)

  引导幼儿欣赏丝巾的图案:有的是一朵朵盛开的花,有的是可爱的小动物,还有的是抽象的几何图形…….看丝巾的颜色也会渐渐地变化:有的是红色渐渐地变成淡黄色,有的是兰色渐渐变成绿色又渐渐变成黄色……这些渐变的色彩,使丝巾显得很鲜艳也很柔和

  3、引导幼儿观察印染丝巾的制作过程。

  问幼儿:你们知道这些色彩柔和的丝巾是怎样印染出来的吗?现在,我们用宣纸代替丝巾来印染。先将宣纸折叠起来,(可与幼儿商量,启发幼儿发挥创造性,想出多种折法,教师从中选出角对角、一正一反等折发作师范。)教师再用毛笔蘸上颜料点或涂画在折叠后的宣纸上,颜色也可让幼儿按意愿自由选择。在点第二种颜色时,让幼儿观察欣赏两种颜色之间的相互浸透,渐渐变化。颜料稍干一会儿之后,教师打开宣纸,固定在泡沫板上,让幼儿欣赏染纸的整体效果。

  小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丝巾就是印染丝巾。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花布、裙子等。只要我们小朋友平时注意观察、欣赏,就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

  4、用印染丝巾装扮自己。

  老师:你们的印染丝巾真漂亮,你们想不想用丝巾把自己装扮起来开革化装舞会?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用丝巾装扮自己。如系在腰间当裙子,披在臂膀上当飞翼,顶在头上当面纱……

  放音乐“绸带舞曲”,幼儿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自由地跳舞。

  活动延伸:

  1、可在美工角提供宣纸和颜料,辅助幼自己操作,初步学习印染的方法。

  2、结合日常生活,可引导幼儿欣赏一些印染的花布、裙子等。

  漂亮的彩带(中班美术)

  活动目标: 锻炼幼儿十指协调性、灵活性,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让幼儿了解曲线,画曲线,初步形成色的概念。活动准备:皱纹纸,各色粉笔,白纸,奖励品。活动过程:一、组织教学1、问早问好互动小游戏2、引入“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老师表演魔术,变出由皱纹纸做成的各色彩条在手中挥动。二、基本部分1、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象什么?”让幼儿自由回答老师适当加以提示。2、老师变换挥动方向,上下、左右、前后,让幼儿回答象什么,如水草、波浪、丝巾、绳子等等,每说一个可让幼儿复述。3、老师根据幼儿说的在纸上画,一边画,一边教幼儿念水草、波浪……4、让幼儿举起手来,和老师一起画,强调手的动作,要进行曲线运动。可多做几遍。5、将幼儿分成几块,拿好粉笔,到白纸处画。教师指导。三、结束部分幼儿作画时,家长可参与进来,最后可分给幼儿彩条玩耍。

  点画:梅花(中班美术)

  教学目的:1.学习用手指点画梅花,体验点画的快乐。2.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准备:梅花,范画,颜料,白纸。教学过程:1.小朋友最喜欢花了,因为每一朵花都是那么漂亮,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美丽的梅花。(出示梅花图)小朋友,看看梅花什么样子的?(红色的,五个花瓣,树枝是弯弯曲曲的,枝上还有没有完全开放的花骨朵。)2.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梅花保存下来,可我不想画,那可怎么办呢?老师啊,用手指点画了一幅梅花图。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点画图,幼儿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做的?)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做啊?(幼儿:“是。”)那我们今天一起做一幅美丽的梅花图!3.看好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做一朵梅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吧!4.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5.成果展示。

美术教案 篇6

  美术活动——会话“画”的石头

  设计思路

  我园地处长江边,江边有许多沙石场。孩子们最喜欢在沙堆旁玩沙子,而且每次总会捡回一些“宝石”(小石头)。这些小石头颜色不一,形状各异,可塑性强。《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艺术领域也明确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而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因此我以石头为主材料,加以颜料、丝带、毛线等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对石头进行装饰,使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体验感受美与表现美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想办法将两块或更多块石头粘在一起。

  2.引导幼儿根据石头的外形大胆想象,尝试借助辅助材料创造性地装饰石头。

  3.体验使石头说“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尝试运用辅助材料创造性地装饰石头。

  活动难点:能按自己的意愿制作石头画,并能想办法将两块或更多块石头粘在一起。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各种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石头。

  (2)水粉颜料、排笔、玻璃胶、棉签、毛线、橡皮泥、丝带、螺壳等辅助材料。

  (3)课件:《会说“画”的石头》。

  2.场地准备

  设置展区——石头城,将收集的有关石头彩塑的图书、图片资料以及石头工艺品等布置在其中,供幼儿观赏。

  活动过程

  1.欣赏他人之作,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前些天我们一起收集了许多“宝石”,看看这些“宝石”有什么不一样?猜猜它们可以干什么?

  师:老师见过一些被装饰过的石头,觉得很不错,就用照相机拍了下来。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石头到底有什么用。

  师:(逐一出示课件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景象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石头。)

  师:我们的石头能不能也变得很精美呢?怎么变?

  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想象,自由表述。

  评析: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他们所熟悉的石头和熟悉的形象,不仅营造了积极讨论的氛围,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经验,而且激发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打下伏笔。

  2.启发诱导,积累创作经验。

  师:每人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看一看,摸一摸,再想一想,它像什么?

  幼:鱼、乌龟、瓢虫、脸蛋儿……

  师: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你可以用哪些材料把它装扮得更像脸蛋儿、乌龟、瓢虫和鱼呢?

  幼:用橡皮泥做眼睛,把丝带粘在石头后面做尾巴,就变成了金鱼。

  幼:用颜料在石头上画出眼睛和花纹,就会变出石头瓢虫。

  师:(出示两块石头)用两块石头能变成什么呢?

  幼:变成小和尚,一块当头,一块当身体。

  师: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把两块石头粘起来?

  幼:透明胶、双面胶、固体胶、橡皮泥……

  师:这些方法待会儿请小朋友都去试一试,看行不行。

  师:我今天还带来一种材料,叫玻璃胶,也可以把两块石头粘在一起。(演示操作方法。)

  师:可以让更多的石头接在一起说“画”吗?

  评析:通过想像和交流,孩子们发现,原来利用石头的形状和一些辅助材料,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他们畅所欲言,跃跃欲试。而新《纲要》倡导的正是这种自由表达与个性展示。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3.幼儿尝试创作。

  师:每张桌上都有一份参考图,待会儿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看一看。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大胆创作,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不同的.作品。敏锐察觉幼儿的需要,适时给予孩子技能技巧上的支持,形成探究合作式的师生互动,引导幼儿个性化地表达。

  评析: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活动中参考图的投放,为能力较弱的孩子提供了可靠的支架,让他们获得恰当的帮助,使他们获得技能技巧与表现形式的间接经验,帮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提升艺术创造力。

  4.作品赏析。

  提醒幼儿将完成的作品陈列到“石头城”的展台上,鼓励没完成的幼儿也将作品陈列上去,引导孩子互相欣赏,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评析:此环节为幼儿创设了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即使没来得及完成的,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也付出了努力和智慧。作为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从而不断激发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鼓励没完成作品的孩子继续操作,鼓励其他孩子迁移经验再创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选取了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石头为主材料,让幼儿通过赏、想、讲、创等环节,来感受石头作品的美妙,丰富幼儿的经验,发挥幼儿的想像,从而发展自身的知觉、美感和表现力。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指导方式和人性化的作品展览赏析,让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萌芽、开花和结果,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