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6 12:56:01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横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⑨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5、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黑体字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

  ②a、图而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b、恐惧不敢自陈()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⑤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横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比较下列句中加黑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②持千金之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⑥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⑥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语文教案 篇3

  预习提示:

  1、查一查表示“看”的词语和含有“眼”、“目”的成语。

  2、阅读短文《谁的眼睛最好》,自学文中的字词。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畅谈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和方法。

  2、学习《谁的眼睛最好》,懂得眼睛的作用,体会到要珍惜、爱护眼睛。

  3、完成习作。

  教学重点:

  通过积累、阅读、习作,体会眼睛的重要性,关爱盲人,珍惜自己的眼晴。

  教学难点:

  体会眼睛的重要性,关爱盲人,珍惜自己的眼睛。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积累词语、句子。

  1、观察词语的特点。

  2、观察句子的特点。

  二、哪些词语表示“看”?比一比谁写得多。

  1、一个字表示看的.?

  2、两个字表示看的?

  3、四个字表示看的?

  4、集思广益,共同讨论。

  三、填成语。

  四、畅所欲言

  1、为什么要保护眼睛?

  2、列举同学不爱护眼睛的表现。

  3、讨论保护眼睛的好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谁的眼睛最好》

  1、认真读短文,勾画出文中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眼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核对答案,分角色朗读。

  3、办一期有关眼睛的手抄报。

  三、初显身手

  1、调查周围能帮助盲人的设施。

  2、创设情景,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3、你此时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四、金钥匙。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一)、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灯。眼睛若明亮,世界就光明;眼睛若昏暗,世界就暗淡。今天我们就写一写“眼睛”这个话题。

  (二)、选题

  我用我的眼睛……

  眼镜的故事

  的眼睛

  怎样保护眼睛

  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双火眼金睛

  (三)、审题

  注意:1、体裁不限。

  2、无论选哪题都要做到表述清楚,内容具体。

  (四)、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

  把背景介绍清楚

  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你的习作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1、有趣的汉字

  教学目标:

  1.认识“元、汉、桌、爷、毛、笔、您、事、示、休、息、啦”13个字;会写“毛、笔、元、示、写、字、太”7个字。学习新偏旁“竹字头”、“秃宝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古人造汉字的有关资料。

  2.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猜字

  出示挂图。(甲骨文的“马”字)

  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是“马”)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

  2.出示教材P1中的图。

  请你们看一幅图画,发现什么了?

  (1)我发现图上有两个人在走,旁边的字像两个“人”字。

  出示 “从”叠在两个人身上。

  (2)我看见一个小孩靠在树旁休息,旁边的字像一个人靠在树旁。我觉得那个字像“休息”的“休”。

  3.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4.读课题,说说“有趣”是什么意思。

  二、读文识字

  汉字怎么有趣?你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1.自由读课文、识字。

  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记住这个字。

  (2)找找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看看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1)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

  ①小老师教读

  ②学生轮读

  (2)出示本课的认读生字。

  ①学生轮读

  ②游戏巩固生字

  第 二 课 时

  一、读文,初步了解汉字有趣的造字规律。

  1.这课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四)

  2.请四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汉字怎么有趣?

  3.小组交流,说说汉字怎么有趣。

  4.集体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读、议一、二自然段,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

  ①从第一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写字象画画。

  ②从第二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是用图画出事物的。

  ③简笔画演示“山、羊”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很有趣。 ④教师贴用图画出事物

  ⑤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知道古人“用图画出事物”的还有哪些字?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会意字的造字规律。

  ①通过读、议学生知道有些意思画不出来的时候,古人就把两个字合在一起,造出一个新字。

  ②演示 “鸣、休”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会意字也很有趣。

  ③教师贴把两个字合在一起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⑤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3)小结谈话,齐读第四自然段。

  (4)总结谈话,分角色朗读全文。

  ①通过元元和爷爷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两种有趣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教师板书)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感悟汉字的有趣。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毛”字。

  (1)图片出示“毛”,让学生仔细观察“毛”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竖弯钩从竖中线的左边起笔。

  (3)学生练习书写“毛”。

  2.指导书写“笔”。

  (1)出示实物毛笔。问:笔头、笔杆都是什么做的?然后图片出示“毛”“竹”。

  (2)让学生说“笔”字怎么写?图片出示“笔”。上边竹字头,下边是毛,合在一起就是毛笔的“笔”。

  (3)学习新偏旁“竹字头”。

  出示“”,和“竹”比较,哪些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4)图片出示“毛”和“笔”,让学生观察“毛”和“笔”这两个字里的“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书写“笔”字。

  3.指导书写“元、太、字、写、示”。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看。

  ①“元”和“示”进行比较。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右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稍向上一点起笔。

  ②“写”与“字”进行比较。

  a“写”的偏旁是“秃宝盖”,提醒学生注意“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区别。 b“写”的第四笔是“竖折折钩”,注意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有趣的汉字

  口-鸟----鸣

  人-木----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随遇而安、柔弱、毫不可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的建造过程,激起对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联系上下文体会“随遇而安”“伟大的工程”等语句,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阅读——观察——阅读,在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的语句体会蟋蟀肯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从阅读中感受,从观察中认识,从分析中体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师出示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它有什么本领?

  (唱歌,斗蛐蛐。)

  2、它今天要向我们展示另一个本领——建住宅,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是不是想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边读课文边画生字读一读。

  2、学生试读后,同桌互读互认生字。

  3、出示生字,抽生读,师正音。

  4、学生介绍学的方法,师指出“蔽、搜”等字的写法。

  三、回读课题,激发探究意识

  1、别的昆虫的住处称“窝、巢”之类,为什么蟋蟀的住处称为住宅呢?

  2、学生读1、2自然段,学生通过比较蟋蟀与其它昆虫,解决上面的问题。

  3、借用书中的句子说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4、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蟋蟀不随遇而安的慎重选择住址。

  四、再读课文,感情逐步升华

  1、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可以看出它怎么样?

  (勤劳,永不满足)

  2、连读1、2自然段重点词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小学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