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七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七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 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数学七年级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注意: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既要学会按部就班(严格按步骤)地解方程,又要善于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采用解方程的一些技巧,随机应变(灵活打乱步骤)解方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般解题步骤与解题技巧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机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般步骤,才能熟能生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技巧有:
(1)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替进行
(2)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
(3)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根据xx分数的基本性质xx把分母化成整数
(4)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作整体进行变形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搞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分析数量关系. (审题,寻找等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与解题需要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并作答.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类型
(1)数字问题:①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xx100a+10b+cxx(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②用一个字母表示连续的自然数、奇数、偶数等规律数.
(2)和、差、倍、分问题:关键词是“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哪个量比哪个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精编导学
3.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找到并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1.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 (1)3+b=2b+1 (2)4+x=7
(3) 0.7x=1400 (4)2x-2=6
请大家观察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到:xxxxxxxxxxxxxxx的等式叫做方程。
2.阅读课本78页问题,你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则从A地到B地,卡车用了小时,客车用了小时。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吗?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试着改变一种设法。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小结:像上面①、②、③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xxxxx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xxxxxxx,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某数的30%比它的2倍少34:
③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xxxxxxxxx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2)小芳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80页练习1,2,3,4题;
2、悬赏题(2个优)
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数学七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2、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二)能力目标:理解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算理及其法则,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理解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算理及其法则,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一位画家设计了一幅长6000米、名为“奥运龙”的宣传画、
受他的启发,京京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精心制作了两幅画;第一幅画的画面大小与纸的大小相同,第二幅画的画面在纸的上、下方各留有x米的空白、
想一想:
(1)对于上面的画面小明得到如下的结果:
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x(mx)米2、
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mx)(x)米2、
他的结果对吗?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2)类似地,3a2b2ab3和(xyz)y2z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为什么?
(3)如何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的运算法则,并要求他们说明运算的道理,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数学七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数学七年级教案5
总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试卷
数学七年级教案6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
(2)本节的难点是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因为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想象不出什么情况下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教科书是学生在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于这些结论,只要求学生有感性认识,不要求学生掌握,所以老师不要深挖.
3.教法建议
(1)本节仍用上节用过的相交线模型作演示(也可用我们提供的课件),在让学生观察模型时,不要只让学生看热闹,而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可以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1)转动木条b时,它和不动木条a互相垂直的位置有几个?(认识垂线的唯一性);
(2)当a、b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吗?然后找学生回答,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两直线垂直的感性认识.
(3)对于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不是重点但是难点,因为此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不容易想象它们垂直的情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做了一个课件,这个课件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更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垂线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垂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活动投影片演示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式学习.
三、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垂线概念和性质.
(二)难点
垂线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三)疑点
垂线的性质.
(四)解决办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尺、量角器、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互相叙述和纠正,教师点拨,练习巩固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明目标
通过画垂线,使学生既能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概念和第一个性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入课题,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动手操作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以练习检测为巩固检查手段,强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如右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教师演示:(活动投影片)转动直线CD的同时,用量角器量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如右图).
学生活动: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
【板书】2.2垂线
【教法说明】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
【板书】 1.垂直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里线,它们的支点叫做垂足.
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投影显示,投影片1)
(1)“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指四个角中的哪一个角?
(2)“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3)相交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吗?
【教法说明】用活动投影片演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再回过头来进行定义,并且从演示过程中看到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认识了事物间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教师单纯“强调”效果更好.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垂线和水平线.)
【教法说明】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2.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0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
归纳: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域“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右上).
②垂直判定:∵∠AOC=90°,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学生活动: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3.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直线上一点或者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回答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
通过画图,得垂线的第一条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惟一.)
【教法说明】垂线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学生画图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投影显示(投影片2)
【教法说明】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本组练习态在使学生会用定义判断两直线垂直,并且应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判断它的方法.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组填空题主要是通过变式图形,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垂直,防止思维定式.第1题区别垂直相交和外交。第2题通过计算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第3题是巩固两条直线垂直的性质.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在前边练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并不难,教师要完全放手,开阔学生思路,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解法,口算、算术解法、列方程等,找一个用方程解决的学生板演,因为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解这类综合性的题,要求学生能结合图形,发现几何对象在数量上的明显关系及隐含关系并会用代数手段进行计算,另外对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要会紧扣定义判断.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多动手练习画垂线,进一步体会垂线的惟一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扩展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70页习题2.1A组第5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72页B组第5题。
【教法说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做B组练习,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作业答案
九、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垂线
数学七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2)(—5)+13;
(3)0十(—7);(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附板书:1。3。1有理数的加法(一)
数学七年级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 练习题:(用投影仪显示、学生完成)
3、 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4、 练习题:(用投影仪显示、学生完成)
5、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 (P166例1)(学生自学后,教师按以下提示点拔即可)
求单项式5x2y,-2 x2y,2xy2,-4xy2的和。
提示:式子5x2y+(-2 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练习:P167 1、2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口述: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练习:P167 3
例3。(P166例3)(学生自学后,完成练习,教师矫正练习错误)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 x2-xy+2y2)
=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最好由学生归纳)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补:已知:A=5a2-2b2-3c2, B=-3a2+b2+2c2, 求2A-3B(视时间是否足够而定)
四、小结(用投影仪板演)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 P169:A:1(3、4),3,5,6,7,8。B:1,2。 (可适当减少些)
数学七年级教案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
(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https:/// ?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
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
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数学七年级教案10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1) 同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可循呢?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回答两个问题。(师引导观察,得出答案),那位同学能填好这个空?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数学七年级教案11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题:3.1.2等式的性质主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基本技能:利用等式的性质对简单的方程进行求解
基本思想
方法:数形结合思想、转化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
基本活动经验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题时,左右两边进行的是同一种运算,加减乘除的是同一个数或式子(0不能左除数),且不能漏乘
教学
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
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导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自备补充集备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幻灯片演示:
通过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变化,发现、归纳等式的性质
(教师原式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归纳)
二、操作与探究
1、观察与操作
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把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砝码,则等式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两边平衡
2、规律归纳
【等式性质1】
【等式性质2】
强调0不能做除数
判断
1、如果x=y,那么x+a=y—a 2、如果m—2=n—2,那么m—2+1=m—2+3
3、如果a=b,那么ac=bd 4、如果ac=bc,那么a=b
注意
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练习:见大屏幕强化等式性质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例题解析: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基础知识训练:
3、知识拓展与拔高训练
思考:
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四、知识小结与活动经验
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小组研究观察的结论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强化等式性质的理解
强调c不为零的条件
利用等式性质最终将方程化为x=a的形式
体现了化归的思想
五、作业布置:B层85页4、10、11
A层85页4、10、11、导航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例题
练习
课后反思等式性质2特别注意等式两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子,同时强调同种运算和同一个数和式子
数学七年级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二、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三、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学习目标一: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题组一:
1、叫做平行线。
如图:a与b互相平行,记作,a。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b只有与两种。
3、下列生活实例中:
(1)交通道路上的斑马线;
(2)天上的'彩虹;
(3)阅兵队的纵队;
(4)百米跑道线,属于平行线的有。
学习目标二:掌握两个平行公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题组二:
4、通过画图和观察,可得两个平行公理:
①、经过点,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②、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符号表达式:若b∥a,c∥a,则。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
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
③、 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
6、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
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C、不存在;D、不存在或只有一条
教学设计
1、落实教学常规,践行学校《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要求》。
2、优化教学策略,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倡“学先教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老师依学定教,点拔引领,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交流、展示、应用”中内悟知识。提倡“当堂训练”,在教学设计中,要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环节,当堂落实。力争当堂完成“双基”任务。
数学七年级教案13
内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P58-59
课型: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习难点:对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 a2b) ?(2ab)3=
(2) (-2x2y)2 ?(- 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问题: 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 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 a m长,第二天修筑长 b m,第三天修筑长 c 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 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 m2.
因此,有 = 。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 计算:
(1) (-2x) (-x2?x+1) (2)a(a2+a)- a2 (a-2)
2、练一练
(1)5x(3x+4) (2) (5a2? 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习
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 练习 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 =-6a2-8ab ( )
(2) (3x2-xy-1) ? x =x3 -x2y-x ( )
(3)m2- (1- m) = m2- - m ( )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 )
A. -1 B. 0 C. 1 D. 无法确定
4、计算(2009 贺州中考)
(-2a)?( a3 -1) =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 ?(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 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数学七年级教案14
学习目标
1.掌握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
3.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概念。
4.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理解多项式,并与单项式进行比较,运用化归思想,让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学法指导
从实际问题引入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分析所列式子,归纳多项式,注意和单项式的概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相关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式子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体会在实际问题情景中运用整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符号感。
《2.1.3多项式》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新学期,两摞规格相同准备发放的数学课本整齐地叠放在讲台上,请根据图中所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x本数学课本最上面距离地面的高度(用含x的整式表示);
(2)桌面上有56本与题(1)中相同的数学课本整齐叠放成一摞,若从中取走14本,求余下的数学课本最上面距离地面的'高度.
《2.1.2多项式》课时练习含答案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项式ax2+bx+c是二次多项式
B.四次多项式是指多项式中各项均为四次单项式
C.-ab2,-x都是单项式,也都是整式
D.-4a2b,3ab,5是多项式-4a2b+3ab-5中的项
2.如果一个多项式是五次多项式,那么它任何一项的次数( )
A.都小于5 B.都等于5
C.都不小于5 D.都不大于5
3.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多项式:a+b,a2-b3,a3+b5,a4-b7,…,其中第10个式子是( )
A.a10+b19 B.a10-b19
C.a10-b17 D.a10-b21
4.若xn-2+x3+1是五次多项式,则n的值是( )
A.3 B.5 C.7 D.0
5.下列整式:①-x2;②a+bc;③3xy;④0;⑤+1;⑥-5a2+a.其中单项式有,多项式有.(填序号)
6.一个关于a的二次三项式,二次项系数为2,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都是-3,则这个二次三项式为.
7.多项式的二次项系数是.
8.老师在课堂上说:“如果一个多项式是五次多项式……”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甲同学抢着说:“这个多项式最多只有六项.”乙同学说:“这个多项式只能有一项的次数是5.”丙同学说:“这个多项式一定是五次六项式.”丁同学说:“这个多项式最少有两项,并且最高次项的次数是5.”你认为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你能说出他们说得对或不对的理由吗?
9.如果多项式3xm-(n-1)x+1是关于x的二次二项式,试求m,n的值.
10.四人做传数游戏,甲任取一个数传给乙,乙把这个数加1传给丙,丙再把所得的数平方后传给丁,丁把所得的数减1报出答案,设甲任取的一个数为a.
(1)请把游戏最后丁所报出的答案用整式的形式描述出来;
(2)若甲取的数为19,则丁报出的答案是多少?
数学七年级教案15
一、课题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是正、负数?
2.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0表示量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3.任何一个正数都比0大吗?任何一个负数都比0小吗?
4.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即
2.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
有理数是英语“Rational number”的译名,更确切的译名应译作“比
3.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简称正数、负数和零,即
并指出,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并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将下列数按上述两种标准分类:
例2
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课堂练习
25、-100按两种标准分类.
2、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练习设计
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2.填空题:
的数是______,在分数集合里的数是______;
(2)整数和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正分数和负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
3.选择题
(1)-100不是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2)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B.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八、板书设计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例1、例2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关于这一点,布鲁纳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如果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了,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但使数学学习变得容易,而且会使得别的学科容易学习.显然,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数学教学就不能就知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根本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摄具体知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内容逐步渗透,而不能脱离内容形式地传授.本课中,我们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两点:
1.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2.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数学七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1-07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9
七年级初中数学教案03-01
七年级数学教案07-22
七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2-20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0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4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02-2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