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照片或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物和各种垃圾的图片。
3、《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互相交流平时见过哪些垃圾,说说这些垃圾分别是从哪里来的。
2、组织幼儿讨论:垃圾扔到垃圾箱后怎么办?到那里去了?
结合图片请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处理垃圾的知识,再结合幼儿的介绍给幼儿补充。、纠正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知识。
3、请幼儿看垃圾分类回收箱的实物或照片,忍一忍垃圾箱上的标记,说说这种垃圾箱使用方法以及这种垃圾箱的好处。
出示各种垃圾的图片,请幼儿判断所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还有哪种来及也可以放入那种垃圾箱内。
4、鼓励幼儿日常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分类处理垃圾。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
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 1 )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 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 3 )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 (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 5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6 )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8 )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会逐渐发生的?
3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 1 )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 3 )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 4 )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提问: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3 )一天 24 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了多少周?
( 5 )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及基本生活习性,懂得分辨雌雄。
2、知道阳澄湖大闸蟹是我们昆山的特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探索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螃蟹每组2只,透明塑料盒每组1只。
2、阳澄湖大闸蟹幻灯片,电脑、电视机、实物展示仪。
3、筷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幼儿猜谜导入活动。
老师:今天有一位朋友要到我们大四班来做客,会是谁呢?我们一起猜猜看: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请出今天的客人螃蟹。
2、认识螃蟹
(1)幼儿第一次观察螃蟹
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
②请个别幼儿说说:它长什么样?
③教师小结:青背、白肚、黄毛、金爪,长着八只脚,两只大钳,嘴里吐着泡泡。
(2)第二次观察螃蟹
①引导幼儿让螃蟹动起来,再比较雌雄的'不同。
②请个别幼儿说说有何新发现。
③教师小结。
3、介绍昆山特产——大闸蟹
出示图片欣赏,知道它是昆山的特产。
4、认识熟螃蟹
自由讨论,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为了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高温度、改变形状、搅拌)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掌握几种常用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初步学习多人合作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观察过物体的溶解,对物体的溶解感兴趣。
物质准备:幼儿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绿豆、冰糖、醋、盐适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请你们走到你们小组的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偿一偿、摸一摸,看看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它们分别是:绿豆、醋、冰糖和盐。
(自评: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基本部分: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自评: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幼儿观察完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3.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绿豆放进水中,沉下去了;醋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后最后看不见了。醋、冰糖、盐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呢?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自评: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最终将课堂带进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知识探索与实际相联系,具有生活性。)
4.怎样加快溶解?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溶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以冰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猜想怎样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幼:幼儿猜想,并交流猜想结果
(2)师:请小朋友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看看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加快溶解?并运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记录好实验结果(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自评:在本环节中,将知识的难度提高一点,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活动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运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运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
我首先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课后进行食盐溶的快的实验比赛。并让孩子们课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减慢溶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小百科: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萝卜的外形特征,知道萝卜有各种各样的,了解萝卜简单的食用方法。
2、学习简单的观察、比较、猜测、记录的方法。
3、愿意尝试萝卜的探索活动,感受发现的惊奇与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学会简单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1、萝卜记录表一张,红白绿色纸片人手一份。
2、白萝卜、红萝卜、水果萝卜、凉拌洋花萝卜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拔萝卜,引起幼儿愿意探索的兴趣。
2、认识萝卜的外形,并探索萝卜的特征。
(1)你发现这些是什么?萝卜是怎样的?把你的发现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教师引导幼儿有序观察,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小结:萝卜叶子是绿色的,萝卜表皮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有点硬。大大的萝卜就是根,萝卜长在土里。
4、出示萝卜表格,认识萝卜肉的颜色。了解萝卜肉和萝卜皮不一定是相同颜色。
幼儿猜测萝卜肉的颜色,教师进行统计记录。教师切开萝卜进行验证。
5、说说自己知道的萝卜食用方法,品尝萝卜,说出萝卜的味道。
6、总结。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雕刻“小企鹅”雪雕作品活动,使幼儿感知经过积压的雪很硬,懂得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雕琢,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录像带、小冰铲、小角铲(自制),笤帚、小锯等。
活动过程
1、探究的问题:怎样雕“小企鹅”。
幼儿讨论。
(1)用彩笔画企鹅。
(2)用彩泥捏企鹅。
(3)用雪坯雕企鹅。
幼儿实验。
(1)用彩笔画各种姿态的企鹅。
(2)用各种颜色的彩泥捏企鹅,企鹅非常漂亮。
(3)在雪坯上用各种工具雕琢企鹅。
试一试,铲雪。
教师在幼儿做好的'雪坯上画企鹅。幼儿观察教师画的图样,听教师讲制作雪雕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后,开始选择工具进行雪雕创作。教师引导幼儿从四个角开始铲雪,做大体轮廓。
(1)怎样雕琢大体轮廓?
幼儿铲雪时,教师关注幼儿掌握铲雪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引导提示幼儿在画的轮廓外要留有余量。
(2)小企鹅的翅膀怎样雕?
幼儿互相商量,教师引导幼儿用小雪铲根据图样从前面铲去多余的雪,再到后面,把前后铲通。
(3)怎样雕企鹅的身体?
教师提示幼儿选择角铲铲雪,使翅膀与身体区分开。用小铲雕出企鹅的嘴。
(4)眼睛和脚怎么雕?
幼儿选择工具铲雪,用小铲雕眼睛和脚。
(5)你做的雪雕满意吗?
幼儿不满意。教师组织幼儿统一整理,进行精雕。
(6)修整磨光。
教师启发幼儿使用小磨板,幼儿开始拉、推进行磨雪。实验后发现很平、很光、很美,幼儿对雪的自然特性更加了解了,一边磨,一边清理企鹅身上的残雪,把雪面磨得平平的。可爱的小企鹅终于雕刻成了,幼儿高兴地在雪雕作品前面立下写上了他们名字的牌子。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记录雕刻的过程。
2、注意事项
提示幼儿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逗、嬉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教案 篇8
第一单元 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科学教案 篇9
一、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知识:(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四、活动难点
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五、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六、活动过程:
1、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2、实验:沉与浮
①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②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③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七、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八、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名称:
我的用处真大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爱惜纸张、书本及其他纸制品的良好行为习惯。
2、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纸的.用途,知道经过特殊的加工的纸制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纸制品(包括经过特殊加工的纸制品)若干,摆放在活动室里。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说说常见的各种不同质地纸的作用:绘画、书写、印刷、包装、信封、装饰、折纸及做纸盒、纸杯等。
2、扩展已有的经验: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纸做的?想一想还在哪里建国纸或纸做的东西(如书店、纸店、文具店、家里等)
3、通过小实验,引导幼儿发现经过特殊加工处理的纸制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4、幼儿自由参观教师准备的各种纸和纸制品,互相交流讨论。用纸制品当玩具,大家一起玩。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1-26
科学教案11-25
科学教案11-25
科学教案11-26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科学教案(经典)10-04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经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