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小伙伴面对困难运用各自的特长,齐心协力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讲一个关于三个小伙伴的故事。
板书课题:5、 三个小伙伴
2、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3、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就把
2)指名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
①看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②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
③小黑板先后出示下列词语:
yě zhū dài shǔ xiàng
小野猪小 袋 鼠 小 象
④指名读,齐读。
⑤从图上能看出它们去干什么吗?
⑥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⑦一同上山栽树还可以怎么说呢?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
⑧分组读,表演。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同拉么把巴没有要
2、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3、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伙”左窄右宽,上下平齐。“和”的“禾”竖挺直,口在右,居中。
“跳”足字旁,字形窄小。
半包围结构的'有:“同”同字框,竖直方正,右竖稍长,里面部件靠上写。“边”注意走之的平捺要托住上边的“力”。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四)作业:熟读课文。
(五)板书。
5、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
小袋鼠
小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小伙伴面对困难运用各自的特长,齐心协力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5课课文,齐读题目,学习了它的生字,现在让我来看看小朋友的生字掌握情况。
2、出示卡片:一同 没有 嘴巴 就 不要紧 长鼻子 怎么办 手拉着手。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新授。
1、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根据回答贴图片(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上山栽树的。出示挂图: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它们怎么栽树呢?
2、出示: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指导读好这句话。
这时谁第一个想出了办法?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板书:用嘴巴挖树坑。
出示: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指导读,指名读,齐读。喜欢小野猪的小朋友再读一遍,可边说边演,评议。
3、树坑挖好了,第二个困难又来了,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这时谁想出了办法?它怎么说、怎么做?板书:用皮口袋运肥料
你喜欢小袋鼠吗?为什么?指导读。男女生赛读,评议。请喜欢小袋鼠的小朋友演一演。
4、树坑挖好了,肥料也运来了,三个小伙伴就要栽树了,我们来看看它们接下去怎么做。指名生读第四自然段。
什么叫培上泥土?指名做动作示范。
5、没有水桶怎么浇水呢?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用长鼻子浇水
出示三个小伙伴说的话:你们看,三个小伙伴都这么说,都那么积极主动,没一个偷懒的。
指导读小象说的话。
什么叫“吸足了水”?小伙伴在山上栽树,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导读第五自然段,小组比读,评议。你喜欢小象吗?为什么?演一演小象。
6、小树终于栽好啦!出示挂图2,看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么写的?齐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
7、三个小伙伴不仅使出自己最大的本领,还那么积极主动,相互配合,一同把树栽好,都很可爱。小朋友也很聪明,你们和小伙伴一起做事一定也能很顺利。指名带上头饰表演,评选“表演小能手”,发智慧果。
8、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就应该像这三个小伙伴一样,发挥自己的本领,一起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快乐。
(三)看图讲故事。
1、出示投影片。
2、小结:小熊生病住院后,小伙伴都带上礼物来看望它,关心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伙伴还应该怎样?希望大家以后也能成为好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四)作业。
抄写词语
(五)板书:
5、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 硬嘴巴 拱树坑
小袋鼠 皮口袋 运肥料
小 象 长鼻子 浇树坑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这是—篇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事理性说明文,语文教案-秃鹰之死。作者从光化学:烟雾、有毒化合物、潜在的核污染、泄露的石油等几个方面,说明工业“三废”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揭示了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条理清晰、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思路结构
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逐层说明。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最后发出呼吁,提醒人们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文章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三、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大量运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进行科学地说明。如1952年的“洛杉矶烟雾”使65岁以上的老人有近400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1970年,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就使6000人受害;在谈到废水、废渣对人类的危害时,作者指出“当今世界,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已超过5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400万吨”;据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为6000亿~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0.032%。这些典型的事例,这些统计数据既突出了“三废”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的特征,又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例和数据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人类发出严重的警告: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另外,文中还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清晰地突出了事物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四、说明中心与顺序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每一篇说明文都有说明对象,全文又围绕说明对象,安排若干个说明中心,每一个说明中心又通过一至几个段落来说明。如果抓住了这几个说明中心,也就能理解全文的内容及说明的中心了。因此,反复阅读、多多揣摩是关键。
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但由于说明对象与内容的不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等。因此,在学习具体的文章时,还要分析课文运用了怎样的逻辑顺序,这是学习事理说明文的一个难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秃鹰之死》。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过程:
1.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材料)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的浓浓黑烟、
脏得发臭的河流和堆积成山的废弃物,是否难以想像生活于其间的滋味。但事实是,我们确实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不信,请你看看这篇《秃鹰之死》。
2.通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掌握并积累词语。
3.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围绕中。乙、精心选材的写作特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赏读课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5.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解说:研读课文是突出自读要点,实现自读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其概括能力,既而引导学生研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并运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同时,通过课文的研读也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读点拨:]
题意简释。
(1)题目“秃鹰之死”的作用。
明确: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说出了工业“三废”所带来的危害,显示出文章的说明重点。
(2)因环境污染而导致死亡的生物很多,为什么要以“秃鹰之死”为题呢?
明确:用捕食小兽和其他鸟类的体强性凶的鹰的死亡,来强调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人们要重视环保。
(解说:通过对题目的解析,体味标题的意义力深对文章的理解。)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第1-7 段)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一层(第1-4段)工业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层(第5、6段)工业废水废渣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三层(第7段)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8-10段)工业“三废”给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严峻挑战。
重难点分析。
(1)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①说明中心: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②选材角度:从废气、废渣废水、核污染三个角度选取材料来说明中心。
③围绕中心,增添材料:a大量氟利昂的排放导致臭氧层空洞,从而引发人类皮肤癌病增多;b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含铅或其他重金属的废渣废水可弓没人的多种血液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数万人的受害,连下一代的小孩也有遗害,轻者头上不长头发,重者患上白血病而不治身亡。
(2)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a.为说明工业“三废”的危害,举了“秃鹰之死”和“水俟病”为例;b.为说明“光化学烟雾不只洛杉机有”,举了日本东京和我国兰州为例。举出事实,以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增强说服力。
②列数字。a.为说明“洛杉矶烟雾”的危害,举出当地老人死亡人数(400)和东京受害人的具体数目(600);b.为说明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之多,列出“400 万吨”的具体数目;c.为说明工业“三废”量之大,列出了“30 亿吨”“6000 亿—7000亿吨”“4亿吨”“0.028%”“0.032%”等数目;d.为说明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列出了“五百多万吨”的数目。列出具体的数字,真实可信,给人以确切的印象。
③作比较。为说明“现在全世界核武器的总破坏力”,把它与在广岛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的破坏力作比较,得出超过“数百万倍”的结论。通过比较,强调所要说明的对象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④打比方。
语文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加强朗读教学,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2学情分析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是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特别是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领会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2、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5、拓展:说说课外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和姓氏。
【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本常用的字典。
2、实物投影仪、课本“语文园地二”投影片。
3、“我会认”里的生字卡片。
4、学生准备“露──手”里的内容。
5、小奖杯、红五星若干。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我的发现
1、我的发现:
出示投影“我的发现”,指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⑴ 教师引导分析“纺”字的字形特点:“方”与“纺”有什么不同?
⑵ 鼓励学生观察熟字与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⑶ 鼓励用其他方法认识这些生字,如“柏、纪、织”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伯──柏、记──纪、识──织)。
2、我会认:
轮流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我会认”里的生字。
3、我会读:
出示投影“我会读”:有什么发现?
4、谁还知道课外的带提手旁的字?
1、⑴ 同桌合作学习:观察两字有什么不同?
⑵ 小组合作学习,汇报:熟字与生字的读音有关,熟字加与字义有关的偏旁组成生字。
⑶ 自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2、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3、个别发言: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的动作有关。
4、个别拓展说。
日积月累
1、 读读比比:
⑴ 出示投影“读读比比”,指导学生读词。
⑵ 指导区别异同:注意每一行上下两个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读读记记:
⑴ 指导读“读读记记”中的内容。
⑵ 指导记姓氏:你是怎么记住的?
⑶ 谁还知道课外的姓氏?
3、学习。
⑴ 出示“庞”字。
⑵ 出示投影“步骤”。
⑶ 做课本上的练习,比一比谁能查得又准又快。
1、⑴ 自由读,齐读。
⑵ 同桌交流,区别带点字的异同。
2、⑴ 自读,发现姓氏歌特点。
⑵ 个别介绍记姓氏的方法。
⑶ 自由说课外的姓氏。
3、⑴ 认读。(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提示学生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⑵ 看投影“步骤”,认读,全体用部首查字法查“庞”字。
⑶ 比赛,每一组评一名优胜者奖励红五星。
展示台
小朋友都来露一手怎么样?
1、组内展示。
2、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评价,开展“擂台赛”。
3、分类选出擂主,颁发奖杯。
语文教案 篇5
【课前透视】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一个小朋友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广博而纯洁的心。这些“假如”是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诗歌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字里行间充溢想象力和发明力,是朗读积累的好教材。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儿童充溢了想象力和发明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读的指导,让同学在朗读中发生共鸣,启发同学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引导他们成为一个充溢爱心的人。
【课前透视】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食、缩”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信息资料】
生字词卡片,准备课件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讲故事:
播放故事录音《神笔马良》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呢?有一位小朋友也有这个梦想,假如他拥有了马良的神笔,他都会画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2、谈话:
每个人都有美丽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同学交流),有一个小朋友也有一个美丽的梦,他还把这个梦写成了一首小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儿童是想象的天使,由畅谈梦想打开了同学纯洁的心灵,唤起了小朋友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同学丰富的想象力。
一、初读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2、自由练读诗歌,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3、把课文中你喜欢的一节读给你的伙伴听一听,互相评一评。
4、请四名同学分小节读课文,大家听读评议。
给同学充沛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在阅读中去探究新知,在合作、交流、评议中获得提高,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识字
1、出示文中生字,同桌互做小老师认读、正音。
2、指名开火车读字,组词。
3、组内玩抽卡游戏,交流识字方法:
鼓励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来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哭”字:一只小狗两张嘴。换偏旁识字(拉──泣、澡──操),加偏旁识记(寸──寻、良──食、建──健)等。
4、游戏:
摘取幸运号。认读幸运星上的生字,读对的就得到一颗幸运星。(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时教者要注重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采取一些符合同学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形式,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易调动同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读议
小组交流,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选出自身最喜欢的一节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同学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同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畅所欲言地交流自身的阅读感受,使同学在主动而又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四、练习(读读比比,体会句子的不同,再练习说一说)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的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来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要给( )
这样设计对同学进行了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同学在比较的同时学会鉴赏,在理解的同时学会了运用。
五、朗读
1、有感情地练读自身喜欢的局部。
2、分组汇报朗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指导。(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句在四小节中语气要有不同变化。各段描绘的对象不同,朗读时应该突出各自不同的形象)
3、评出朗读小能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不可全全代替,亦不可袖手旁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有目地的在同学出现问题时加以指导,甚至范读,对同学朗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六、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寻、哭、良、食”4个字,引导同学观察字形,找出容易写错的字如“哭(少点)食(最后一点写成捺)。
2、教师范写“哭、食”二字,同学观察、评议。
3、同学自由练写、教师随机展示优秀作业,评出小星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在桌面上摆好课本、生字卡,教师说字音、同学举字卡、组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2、文中的小作者都想画些什么?为什么?(指我板画,并说一说。)
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的小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你喜欢他吗?
让同学在阅读之后交流各自的感情和考虑,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了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教育。
2、多种形式让同学练习读。
三、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练习背诵。(可结合板书练背诵;可边闭眼想象画面边背,也可一边动手画画,一边练背。)
3、举行背诵竞赛。
四、练习
文中的最后一小节作者没有写完,请你发挥想象,可以帮他读写一段诗歌,也可以帮他把愿望画下来,再把想法写出来。
这一拓展练习是对同学语言文字的一个训练,也是同学理解,欣赏能力的体现着重培养了同学的想象力和发明力,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的想法,鼓励创新思维。
五、写字
1、出示“双、体、操、场”4个字,指导同学观察、找出不好写和易字错的字。进行交流:
如“操、场”不容易写好、“体”易写错(少横)。
2、教师指导书写“操、场”二字。
3、同学描红、临帖,互相交流展示作业。
【教学建议】
本着儿童诗充溢了想象力,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教者在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小朋友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写诗的愿望,并引导他们尝试练写儿童诗,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真情实感,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划出文中的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几千年来,人类留传下来许多艺术作品,人们常常为众多的艺术作品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遭到毁坏而感到婉惜,但是有的作品因为毁坏(残缺)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师生互动
1、爱和美的维纳斯(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维纳斯的知识)
教师总结: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04厘米,亚力山德罗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在古希腊,表现女性美的雕像极其丰富。对于爱和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雕像(其他还有许多绘画,如《维纳斯的诞生》),她已成为赞美女性美的代名词。传说维纳斯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王子的10年战争。
这尊雕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2、你对雕像有什么看法(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但是就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有共性特征的。对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我想同学们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对其美的内涵,每个人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3、课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雕像的呢?
学生:读出表明作者对雕像看法的语句。
教师确定:对雕像的总体评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对失去双臂的看法:“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三呀!”
4、文中关键句、疑难句释疑
①她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如果维纳斯的雕像是完整的,那么它的美也就是定型的,不能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把整体的雕像称之为“特殊”,而把失去双臂的雕像称之为“普遍”,而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甚至“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又怎能比得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万‘无”,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雕像整体美,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是符合虚实相生、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艺术原则的。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广更久的时代。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欣赏雕像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想象,为维纳斯安上了自己心中认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手臂。这样她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永不泯灭的艺术杰作。
三、教师总结: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的(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节)正面阐述自己对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看法。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虽然她失去双臂是偶然的,和创作者的本意毫无关系,但是她却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次质的飞跃,获得了作品的完整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4,5节)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反对复原维纳斯的那两条失去的双臂的方案。即使这些方案都是有根据的,也是倒人胃口的。人们对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已有发溯而上呢?即使是两条精美绝伦的手臂,也不能让作者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时,作者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名义”来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6,7节)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这里残缺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只有手才是人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物,失去了“双臂”才会让人产生她和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的丰富的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作业:讨论
1、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
2、文中的“普遍”和“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句话如何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