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基本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分析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幼儿提供在集体面前讲述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幼儿“想说、敢说”勇气。同时,注意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述。
二、教学目的:
1、在拼音教学方面:学会复韵母,前、后鼻韵母,会读、会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乐意与人交谈,讲话要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
3注意倾听对方讲话。
4能理解日常用语的意思。
5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6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7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8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开发。
三、教材分析
1、学前班语言教材主要是有仿编、续编和扩编的趣味故事、诗歌和图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大胆而清楚表达自己的预期目标,可以使幼儿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2、幼儿进入学习倾听、理解和使用规范性语音表达时期。学习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讲述活动中,让幼儿学生怎样地在集体面前大胆而清楚地叙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尝试感受书面语言。
3、通过活动延伸和活动建议来丰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让幼儿有更多机会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操练和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入学教育(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堂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老师非常欢迎你们。
二.教师向同学们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按时到校上课
2.学习用具准备齐全
3.课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三.教学生正确的拿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1.教师示范拿笔方法,纠正个别错误学生。并进行正误比较。
2.根据儿歌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
头要正,身要直,眼睛离纸约一尺,
背不驼,腰不弯,胸口离桌近一拳,
食指摁,中指托,纸尖笔尖一寸远,
写字养成好习惯,身体健康字好看。
3.要求学生养成讲究写字卫生的习惯,写出的字要求干净。
四.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1.课下认真阅读课外书。认真听广播。
2.大胆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教师介绍学好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爱学语文。
师:同学们,语文学科是你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掌握好这门工具,你就可以很好地学习其它学科。
例如:学了语文,我们可以认很多的字,那我们就可以读很多有趣的故事了。学了语文,知道了每一句话的意思,我们就能很准确地解答数学中的应用题??学语文的好处多不多啊?!
二.学好语文的方法
认真地听说(说得熟练)
仔细地读写(写得具体)
所以学好语文必须多听、多读。
三.认识班内的新同学
1、请同学们自报姓名、年龄、家庭住址。
2、同学自由发言,说说同学们在一间教室内听老师讲课,应该怎样做。
四.练习认田字格,为学习新字做准备占格方法:
田字格间临汉字,
充分利用横竖线。
上下左右四个格,
看准位置照着练。
大小要写八分满,
起笔位置是关键。
学拼音
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教学重点: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难点:o、e的发音。
第一课aoe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字母的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3个单韵母。
教学重点:读准a、o、e三个单韵母的音及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掌握“o”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教我说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2、看图讲故事: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a字歌aaaa,aaaa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oooo,oooo,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发现了自己在溪水中的美丽的倒影,便不由主地哼起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听到歌声也都往这边赶来,它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呢!
二、新授
1:板书课题a、o、e
2:学习字母a
(1)问:图上画着什么?(画面表现的是乡村的清晨,一个小女孩正在河边练唱“啊啊啊”,“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辫子构成的图形a的形)。
(2)发音方法:把嘴张大,读的声音要响亮。
(3)掌握a的发声调
üáǎà
(4)学习字母标调歌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借助图画学习:汽车平走üüü,汽车上坡áá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车下坡ààà
第二课时
一:继续读a及a的四声调
二:新授
(一)教学单音韵母o
(1)教师:“图上画着什么?”
学生:“图上画着(公鸡正在喔喔叫)。
教师:“喔喔叫”的“喔”和“o”的读音很像。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o的音。
(2)发音方法:嘴半开半闭,嘴唇拢圆。
(3)掌握“o”的四个声调
ō?ǒ?
(二)教学单韵母e
(1)观图学音
教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只大白鹅正在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鹅”提示e的音,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2)指导发音
(3)学习四声拼读。y?ta
(三)学习a、o、e字形儿歌
a、小姑娘圆脸蛋一根小辫右边扎她的名字就叫a
o、清早起太阳照大公鸡喔喔叫
e、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
(四)指导书写。
先让学生认识四线格,观察a、o、e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
a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两笔写成。
o占中格,从左上起笔,一笔写成。
e占中格,从里面起笔,一笔写成。
(五)扩展活动
1、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2、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ü阿姨好!
á啊!你说什么?
ǎ啊?这是怎么回事?
à啊,多么可爱的小鸟!
ō噢,原来是他。
?哦,她也会游泳
?哦!我明白了
?飞蛾额头
t恶心
a饿了,凶恶
(六)作业
每个字母写一行
第二课iu?
教学目标:
1、学会i、u、?三个单韵母和y、w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掌握i、u、?、yi、wu、yu的4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教学重点:iu?yw及yi、wu、yu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读准i、u、?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韵母a、o、e
二、新授
(一)自主学习单韵母i、u、?
看图说话,学习i、u、?的发音,认识形。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i、u、?的形,让学生仔细观察
1、学习i的读音
(1)指导读音i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要求
1.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诗歌的内容。
2. 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新课
1. 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老师范读诗歌,想象诗歌情节。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小声读诗歌,小组交流诗中的生字新词,课文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1. 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 重点理解词语:悠荡汲取生辉柳絮遥远
3. 选择重点理解的.词语造句。
4. 说说你从诗歌中知道了“我”的愿望是什么。
五、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歌
1、指名读分节读诗歌,学生朗读情况。
2、小组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4、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六、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第二课时
一、 将自己喜欢的且又读得最好的一段课文读给同桌听。
二、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节进行)
1. 可以通过表情朗读、给诗歌配画、或者自己讲讲读了诗歌之后感受到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等等。
2. 引导学生讨论:我望啊望,望到了什么呢?
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生模仿诗歌自创诗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先说再写。
三、认读和抄写词语
1、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用自己的办法记生字,评议生字的写法,练写生字:悠谷脚丫柔软 营堂遥
3.在课文中找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下来。
四、巩固练习:
背诵《我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生分析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在动物界中,也有一些动物小卫士,他们保护着自然界的安全。今天,老师就让大家认识动物小卫士之一的小松鼠。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观看影片介绍。)
【和以前的内容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松鼠和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利用上学期所学的拼音自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练读。
第一组
聪
活泼
师: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走进大森林,摘了一个又一个。(结合上下文理解聪明活泼。)
第二组
忽然
眨
师: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做动作猜谜语。)
第三组
如
总
师: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用如果说句话。)
第四组
以
师: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讲解以字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且练写。)
第五组
主意
师: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编儿歌记忆生字。主字王上加一点,立日加心变成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除了课文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分小组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商标、报纸或杂志等,念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听。)
5.展示生字,请学生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这些商标等贴到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同学听。
6.练习,你认识它们吗?
A.聪明活泼
聪明活泼的小明学会了种花。
B.忽然
天忽然暗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C.如果
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去春游。
D.以后
学了这一课,我们以后会更爱护树木了。
E.主意
我们有一个美化校园的主意。
【多种方式识字,结合生活实际识字。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学练结合。】
三、再读课文,以读代讲,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生字,再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分段朗读。
3.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练读。教师范读第二段。
学生读陈述句,老师读心里想的`话。也可教师读陈述句,学生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成员之间可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读等方式练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出示题一。
(1)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齐读最后一段,读出感情,体会作者的用心。
5.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读出来。
指名读,并让学生戴头饰表演。
6.练读。我愿意读。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四、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按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的顺序复述。
五、扩展。
1.师:以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报一报。
2.师:老师这有一张万宝小区植树分布图。请你看一看。还可以在哪里种植树木能把万宝小区建设成美丽的绿色小区。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六、总结。(略)
七、作业。
1.师:刚才大家说了松林的样子,请你回去后,把你想到的画出来。
2.师:除了松鼠外,你还了解哪种动物或植物。回家之后,请你通过查书或上网等方式调查。
八、板书。
课后反思
1.本课符合课改精神,体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全课贯穿创新意识。
2.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现合作意识,在整堂课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学习。
3.本课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记字,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除了以上优点外,本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生字写的少。课前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的植树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会更好一些。
语文教案 篇6
我的发现
这一项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其中包括两大组词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过程建议: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发现。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5、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括 “读读认认”、“我会填”和 “我会读”三项内容。 其中“读读认认”教学重点是认识八个生字,积累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目的是让学生增加阅读量,积累语言,激发动手创造的欲望。
读读认认
过程建议:
1、自由读两组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我会填
1、读句子,说说每组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互相检查。
我会读
1、默读短文,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是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读完短闻后的心得和体会。
4、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口语交际
这次训练是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是对本组专题的扩展和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交际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交际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的小制作(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等)
2、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交际小组。
过程建议:
1、学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 其实这只是一个范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办个“小制作展览”,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1、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2、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大家互相学习借鉴。
3、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愿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4、以此专题办个展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讲稿中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诚挚的感情,睿智的思想。
2、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
介绍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934),法藉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本文是作者在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四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的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全文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三部分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有何特点?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句:“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二、她已去世;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文章的第二句话就紧接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里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有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的精神来支撑。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光辉榜样。
四、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二段。结合自己了解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说作者阐述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品德和力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居里夫妇是镭的发现者,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权,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居里夫人认为利用科学发明来图利,“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与居里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布了镭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例,充分表明了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在荣誉面前,居里夫人虚怀若谷。表现居里夫人的崇高品德,即: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当时她的祖国正在沙皇俄国的铁蹄下呻吟。她后来在巴黎上大学生活也非常艰苦。后来居里突然被马车撞,这给她的打击更为严重。祖国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种抑郁,就会使她的外貌严肃,甚至使人误解。这并不影响她走自己的路。居里夫人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表现为她为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朗读第三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照应了第一段的第三句话,赞颂居里夫人的热忱和顽强:“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五、学习第三部分
明确:
结尾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指出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对欧洲未来的重要性,希望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爱因斯坦本人也是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最好实践者。这一段照应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那么,本文是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呢?试根据课文作出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从人格、品德、力量、热忱、意义等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人格: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品德: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力量:一旦她认识到某一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热忱: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意义: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阅读下面两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采用“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表示让步关系。在偏句里用“即使”“哪怕”引出一层说话人认为是达到了某种极限的情况作为让步的条件,来强调和突出正句的意思。与“即使”“哪怕”相呼应的关联词有“也、都、总、还”等。这样的句式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充分突出了优秀品质的意义。
第一句,强调和突出了“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偏句中的后者指的是“单纯的才智成就”,连才智方面的成就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品格,这还不表明优秀品格的意义吗?这句中的“即使”后面引出的是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实际情况,这种让步不带假设性。
第二句退一步讲“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被继承很少很少(一小部分),也对欧洲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表明优秀品德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句中的“哪怕”后面引出的是尚未出现的情况。这种让步带有假设性、预见性。
二、小结
本文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感受马克吐温的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点:
课文的中心及写作风格。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蚂蚁是那样的团结、辛劳,常常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这节课我们在学习南帆的《蚂蚁》一课的基础上,看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怎样。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抢答):
1、文章中“我”对蚂蚁的看法是:(用文中的`话或词语回答)
2、蚂蚁有哪些愚蠢可笑的表演?
A、B、C、
3、作者还揭露了一个真相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用文中的话或词语回答)
三、赏读课文,体会写法:
1、选取你认为有趣的段落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朗读。
2、试说一说你有趣的理由。(提示:可从用词、修辞、人称等方面谈)
3、你认为作者对蚂蚁的动作写的如此逼真的原因有那些?(可结合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放大”的方法给学生谈)
四、探究思索,理解中心:
1、作者仅仅在讽刺蚂蚁吗?如果不是,你从那里看出来?
2、本文和南帆的《蚂蚁》在写法上有和区别?
五、课堂检测。
1、《辛劳的蚂蚁》作者是国的,主要作品有:
2、词语解释:
欺世盗名:
分道扬镳:
雷同:
啐: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课时设计: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 读准字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 阴风怒号( )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 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作文 胜状 大观
一湖 涯 备 极 得无异乎 迁客 骚人
2、 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 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 心 或 异 为 以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是 然则 微 斯 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 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方法设计 删减比较、对比朗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二、 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 自读全文:
2、 查生字掌握情况:
3、 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 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 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2、 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②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对词语的理解。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1、 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 指名逐段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3、 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2、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提出不懂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把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习课文的第3、4自然段时,可以通过教师引读、对比朗读等方法,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1、读一读,填一填:
⑴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⑵ 亿万年前,一种()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⑶ 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⑷ 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
⑴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⑵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⑴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⑵ 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图片、资料展。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课后反思 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习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