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共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父爱,体会父爱。
2、抓重点句,在多层次的感悟中唤起学生对父亲爱。
3、通过拓展激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情感,体会父爱。
教学方法:引读法,感悟法,质疑法,情境法,表演法,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忆快乐。
1、(播放课件)师:请看大屏幕,人们是在庆祝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孩子们可以放鞭炮、穿新衣、吃团圆饭。北方的春节还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熬年夜的习俗。有一位叫马德的人,最难忘八岁那年的春节。因为那一年,他的心中也一直留着父亲做灯的那一幕。
2、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心中那盏灯》
二、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根据学生的提问,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那盏灯指的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
3、过渡: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默读课文,找一找父亲做冰灯的句子,并用“——”画出来。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品读父亲的动作
1、指名汇报所画的句子。
2、课件出示:
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面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象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3、指名读这几句话,其他学生思考:哪些词语描写了父亲做冰灯时的动作?(托着、打磨、擦、捂)
4、(师边演示动作边问):你见过别人打磨东西吗?什么叫打磨?
5、父亲打磨这块冰用的是什么?(手)
用手打磨这块冰会有什么感觉?
这样寒冷,为什么用手来打磨呢?
6、难怪,父亲每打磨一阵,(引读):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7、想象父亲做冰灯的那一幕,并请一生来演一演。
评一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作者就是抓住这些动作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写得多传神呀!
9、齐读这几句话。
10、(解决问题,体验快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心中的一个疑问,大家高兴吗?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吧!
(二)品读父亲的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子间的三次对话,并与同桌分角色练读。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体会父亲为什么答非所问。
3、学习第二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比较两次“爹,你干啥呢?”的语气有何不同,并练习朗读。
4、理解“尴尬”,并说说从父亲“尴尬”的样子,我看出了什么?
理解“寻思”,你看出这是个怎样的父亲?
5、学习第三次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问:父亲真的不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四、体会父爱,深化主题。
1、创设情境,多次引读“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2、谈谈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了呢?
3、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五、课外拓展、快乐练笔。
1、齐读马德在另一文章中赞美父亲的一段话。
2、欣赏《父与子》,练写“父爱就是-----------------------------------------”。
3、:孩子们,父爱如山,父爱如水。从你们稚嫩的笔迹中,我看到了浓浓的亲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1、识字学词,朗读课文。
2、本课特色及学生起点:语句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与文本有一定距离
采用策略:抓关键词,引发想象,补充资料,充分进行情感体验,使大禹的形象不断丰满。
3、渗透阅读方法:前后观照,一唱三叹;抓住数字,读懂数字背后的内涵,感受治水的艰、智、功、情。
一、复习
1、齐读课题,生书空
2、引入谈话:洪水会带来怎样的灾难?读一组词语再来回顾:
滔滔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房屋 百姓 无家可归
洪水真的太可怕了,它把老百姓害惨了,传说洪水来了,人们只能住在树上、山上,餐风饮露,还要随时提防野兽的袭击。看到老百姓如此悲惨的生活,禹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智”
1、禹为了治水都做了些什么?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交流。
2、理解“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生质疑,图、师讲述理解“水流”“地形”“千山万水”“走遍”
3、引导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吃哪些苦?
师补充:禹走遍了九州,由于走的路太多,他的`腿上划出了道道血痕,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人晒黑了,背累驼了,但他仍拄着拐杖一步步走遍了千山万水。他吃了那么多苦,书上也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
理解朗读“千山万水”及这句话。
4、这只是治理洪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出示文中句理解:“九”“劈开”“挖通”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那么禹是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洪水的,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好地概括了他的方法(引导)。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资料介绍。禹的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他成功了吗?禹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怎样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现在你觉得禹是位什么样的人?
(引语):禹不光勇敢不怕吃苦,还很聪明,有智慧,他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他的决心、勇敢、智慧。
三、学习第三节,感受治水之“情”
1、 过渡:禹治水用了整整13年,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想听吗?要听仔细了,听完后把你最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师讲故事。
2、让学生提问:禹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呢?他当时会怎么想呢?
3、讨论交流。(请小朋友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4、:后来人们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读。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一心为百姓做事的人”。)你听了这个故事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5、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四、学习第四节,感受治水之“功”
1、过渡:禹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禹治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终于”(这个词用得真好)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整整13年,现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在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中加上“终于”这个词,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补充孔子的话“如果没有大禹,我们早成为海里的鱼虾了。”
3、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的想像。
4、: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心里__________,从此____________直到今天这个故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五、课文。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了大禹为了把洪水引入大海,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了。从此,这个伟大英雄的名字代代相传。
思考:禹的名字本是一个字,但课题和文章结尾为什么称他为“大禹”?
六、写字指导
1、用组词法区分“制”“治”
2、形声字“被”及书写
板书:
千辛万苦看地形,
挖河劈山引入海,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英雄名。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风》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能力的同学试背
3、 仿照《风》,能自由创作小诗。
4、 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感受诗的意境。
2、 激发学生写诗欲望,仿写诗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看见过风吗?
(1)没有 是呀,风儿看不见摸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时时感觉它的存在。你从哪些地方感觉到风儿的存在呢?
(2)看见过
你从飘飘扬扬的树叶中,从飞扬起来的红旗中,从飘着桂花香味的空气中……这种种现象中感觉到风儿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无时不刻地在我们的周围,可我们却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让我们一起大自然中去寻找风儿的足迹吧。
(二)学习《风》
1、课件欣赏
2、大自然中的一切,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灵去感受。谁用心感受,谁就能找到风儿那独特的美丽。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课件: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初步感受诗歌,师范读诗《风》,“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了。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3、你看,如此平常如此普通的东西,可在诗人们的眼里却另有一番韵味。轻轻地读读诗歌。
师生连读诗歌(多次连读)
同桌连读诗歌
4、读了诗歌后,你觉得这是一股什么样的风呢?你有什么感觉呢?
( 清新的 柔和的 温柔的…… )
5、是呀,我们用心感受的时候,我们发现风儿正在我们的身边,她对我们点头向我们微笑,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多神奇的风啊!带着你的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首诗歌。
6、同样是风儿吹拂树叶,同样是风儿吹拂林木,同样是风儿吹拂着湖水,风儿没有变可是诗人眼中的感受却变了,请你仔细地品味着读读诗歌,在诗人笔下的风儿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比较各个诗节的最后一句诗句的不同写法。)
……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诗人这样写,你读了诗句有什么感受呢?
7、当你看到河水起波纹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学生改编说一说
谁也没有看见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看到树叶颤动的时候呢? )
(看到林木点头的时候呢?)
8、感悟诗歌的特点
风儿原本是无形的,可是当我们发挥想象,把它当作我们的身边的一位朋友的时候,发现它却是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同样的风儿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风儿带给诗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你看这些诗歌让我们回味无穷的原因在哪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初步概括诗歌的特点:
语言很精练,短短几十个字常常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诗节相同,有一些诗歌常常格式相同,让我们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押韵,怪不得我们读起来非常顺口;
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难怪会让我们有那么美的感受)
9、从这首短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风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神奇礼物,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无限,让我们再来欣赏这优美的诗歌。请你有滋有味地读读,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背背。(自由朗读诗歌)
10、仿说
你能不能也像文中那样来说几句诗?
指名(多人……)
(1) 学生自由准备
(2) 指名说说,教师随机点评:注意渗透诗歌的特点(读起来更顺口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把风儿当作人来写了……你的句子多有诗意…z…)
(三)学写诗歌
1、看样子,当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品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不能也来当当小诗人,写几句诗。
动作快的同学,你可以把你的诗歌配上插图,使你的作品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2、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
(四)小结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写过有关“风”诗歌,每一首诗歌都会给我们不同的享受。老师这里收集到两首也是写风的诗歌,你有兴趣的话去读读。
普普通通的事物,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品味,我们会觉得我们的周围是有趣味的,我们的生活是有诗意的,希望同学们能感受这份诗意,做一个有诗意的孩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运用看图识字方法 让学生识字的课文。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观看花儿的场景,学习有关身体部分名称的5个字;第二部分则通过两个京剧人物形象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句俗语认识两个表示动作的字。图画展示的是儿童的生活,因此,看图识字的本质是利用已经熟悉的生活识字。这身体部分的5个字和两个表示动作的字,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常说的,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口、耳”等 7 个生字,其中“口耳目手足”借助插图认读。
2.会写“口、目”等 4 个字和横折、撇、弯钩 3 个笔画。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口耳目足手”的功能,养成坐、立、行的规范,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
三、教学准备
“口”等7个生字字卡、词卡,课文插图PPT,有关视频,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口、耳”等 7 个生字,其中“口耳目手足”借助插图认读。
教学难点: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猜谜语。
课件出示: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答案(眼睛)。教师提问,眼睛可以用哪个汉字表示?(目)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积累运用
1.课件出示生字“目” ,学生认读。
(1)教师 范读,学生跟读、齐读、指名读。
(2)请学生用“目”组词。(目光、目标、题目……)
课件出示(目光、目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教师小结:“目”和我们的眼睛有关,它的作用是看。
(板书:目--看)
2.课件出示生字“耳”和课文相关插图,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指名读。
(2)请学生用“耳”组词。(耳朵、耳机、耳环)
课件出示:耳朵、耳机、木耳,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教师提示学生指一指,拉一拉自己的小耳朵。
明白耳朵的作用--听。认真听老师讲,听同学讲,听家长讲
课件出示并板书:耳--认真听
3. 课件出示生字“口”和课文相关插图,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指名读。
(2)请学生组词,其他学生跟读。
(3)指导书写。
请学生观察,“口”字像什么?(像人张开的大嘴)
观看书写提示,并学习新笔画“横折”,教师提示书写要领。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三)课中操《幸福拍手歌》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手呀,看那大家都一起拍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跺跺脚呀,看那大家都一起跺跺脚。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肩,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肩。
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肩呀,看那 大家都一起拍拍肩。
(四)继续学 习,识写巩固
1.学习生字“手”。
(1)歌曲过渡,歌词中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请同学拍拍手。
(2)出示课件插图中 “手”的部分。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范读、跟读、指名读。
(4)交流 “手”的词语和作用。
学生交流“手的词语”。
课件出示:手表、手机、双手
教师小结手的作用并板书(手--做、画、写)
2.课件出示生字“足”和课文相关插图,学生认读。
(1)出示卡片,学生范读,教师及时正音。齐读,指名读。
(2)交流组词,课件出示:足球、手足。
(3)小结“足”的作 用并板书:足--走。
3.集中识字,完成课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指名读、排火车读。
(2)请同学端起书来,对照课本图片巩固认字,并说一说“口耳目足手”的作用。
4.学写生字“目”
观看书写提示,提示“目、口”中“横折”的不同写法。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领读小儿歌,回顾“口耳目手”的'功能。
课件出示:
小眼睛,亮晶晶,
样样东西看得清。
小嘴巴,不乱讲,
唱歌答题我能行。
小耳朵,真是灵,
各种声音听得清。
小巧手,最能干,
写字画画样样行!
今天学习的“口、耳、目、手、足”都是我们身体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做
很多重要的事情,牢牢记住,好好使用。
2.布置作业
回家后,自己亲手做一件事情。明天到校后同桌两个讲一讲,听一听。
板书设计
3 口耳目
口--说
耳--看
手--做、写、画
足-- 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再现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和词语,引导学生复习。认读、齐读、排火车读。
(口 耳 目 手 足)
2.听写上节课学的两个生字“口、目”,看看谁写得又好又对。
3.教师及时评价。
(二)课文学习,培养习惯
1.教师质疑:你会“站”和“坐”吗?学生自由做动作示范。
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小结,站要像松树一样直,坐要像大钟一样稳。
课件出示并板书:坐--钟 站--松
2.出示图片,配图理解:站如松,坐如钟 。行如风,卧如弓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理解句子意思。
3.学生自己读,纠正自己的坐姿、站姿,教师指导。
(三)学写生字,完成作业
1.请学生观看书写提示,怎样写好“耳”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2.请学生观看书写提示,怎样写好“手”
注意第一笔“横撇”,“弯钩”的写法。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书写内容。
(四)阅读拓展,课堂总结
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人有两件宝》,再次感受“手”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才能 有创造。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在课堂作业本上认真书写“口、目、手、耳”四个生字。
2.课外作业
和家人一起读《耳朵》《猜字谜》
板书设计:
3 口耳目
坐 -- 钟 站 --松
行 --风 卧 --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