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的教案1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以及词语,理解相关词语,区分“贮藏”、“蕴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读文章、查阅资料解决疑难。
教学重、难点:
学会查阅资料,解决疑难,并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准备:
1.有关书籍。
2.制作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旅行
说说“你去哪里旅行过?感觉怎样?”
2.完整板书课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在牛肚子里旅行感觉怎样呢?
二、初读课文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
读通课文,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读了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学生自学
2.交流
(1)读准字音:ɡú zhù
骨碌贮藏
(2)区别:贮藏蕴藏
3.开小火车轮读课文,说说读文后知道了些什么?
4.再轻读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呢?
(1)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个别疑问,提出最想研究的问题。
(2)大组绞流
老师归纳整理、并板书:牛的胃是怎样的?
牛的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
……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读读课文来研究,而有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
(3)提出研究要求
①老师提供书籍;
②老师提供有关资料(每组一份);
③点击校园网站;
④要求在交流时不看资料。
三、交流研究成果
1.牛的胃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研究问题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请学生边画边讲解。
(3)引读课文:青头对牛的胃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当红头认为自己马上要死而大哭起来的时候,青头安慰它说——
因为——
2.牛的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
(1)学生交流
(2)多媒体演示,学生学做讲解员,向大家介绍。
(3)结合读文。
3.小组分解色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红头、青头的看法。
(抓住红头、青头说话的语气,读好课文)
四、小结拓展。
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写9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灵顿将军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勇于战胜自我、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识记4个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蜘蛛,认读,同学们见过蜘蛛吗?说说你对蜘蛛的了解。
2、教师再板书:将军,认读。“将军”和“蜘蛛”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将军和蜘蛛》,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自由朗读课后的生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小组合作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4、教师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蜘、蛛、胜、战”是翘舌音,“遭”是平舌音。
5、小老师带读词:战役遭受打击取胜希望失败毁掉编织夺取胜利
6、把生字和词放回课文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7、指名合作读文,教师指导难读的地方。
8、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段,说说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沉重打击)
2、想象当时遭受什么样的“沉重打击”?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
3、将军的部队还有取胜的希望吗?理解“几乎”,体会将军当时绝望,心灰意冷的心情。
4、从这一自然段里你能体会到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并认读:战击取胜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区别形近字“站’’和“战。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取",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
4、学生练写牛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懂得永不气馁,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2、识记5个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快速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威灵顿的部队由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读。
二、引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第2——7自然段,找一找威灵顿将军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想法?边读边画,把威灵顿看到的用“()”标出来,想到的用“——”标出来。
2、当将军几乎陷入绝境时,他是怎样想的?书上怎样写的?指名读句子。(板书: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
3、这时他看到什么?指名读第2自然段第3、4句。(板书:六次都失败)
4、这时将军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3自然段,将军看到蜘蛛六次失败,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你能体会将军说这话时的心境吗?指导朗读,读出悲凉无奈的语气。
5、当将军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时,蜘蛛在干什么?自由朗读4自然段。
6、读了第4段,你觉得这只小蜘蛛怎么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7、眼看蜘蛛又一次陷入绝境,努力又一次白费,将军又是怎样想的?指名读第5自然段。
8、为什么将军觉得小蜘蛛比他还倒霉?
9、这时的小蜘蛛放弃了吗?将军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自由朗读最后两段。
10、蜘蛛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板书:认真编织结结实实的网)
11、教师引读:看到眼前的.情景,威灵顿将军感动了,他想……(板书:我也要再一次尝试!)朗读此句。
12、男女生、师生合作读课文,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威灵顿将军的部队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了,为什么最后取得了胜利呢?
2、从将军和蜘蛛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3、小结:其实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当你放弃了自己的时候,你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希、败、织、夺、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败”,左右两边写紧凑。
4、学生练写生字。
将军和蜘蛛
遭受沉重打击坚持六次都失败
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没有灰心更加心
又被毁掉
我也要再尝试!还是认真编织
夺取胜利结结实实的网
胜利
第三课时(练习课)
一、比一比组词:
站()击()取()希()织()夺()
战()出()敢()杀()只()奔()
二、从每组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商店的柜台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商品。
教室里的课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
天寒地冻,冬冬一点也不觉得冷。
战士们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冻得牙齿格格地响。()——()
三、读一读,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宽穷善
富败强
贵窄内
胜贱加
语文的教案4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通过养花而对学生进行的表达训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板块的全部内容之后,通过自己动手或者留心观察周围人是如何养花的,再和别人进行交流,表达养花过程中的趣事。这次表达共分为四部分:实践、观察、想象和综合交流。在这次表达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养花,观察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养花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与别人共同分享。可以观察别人是如何养花的,把每次的观察记录下来,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植物的思想感情。
2、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自己动手养花,或观察别人养花,并做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和花儿交朋友。
1、开学初布置每人养一盆花。
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它?
2)我们全班每人都养一盆花,比比,看谁的花养得最好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3)同学们想一想,养花得需要做什么?你们有信心天天这样做吗?
2、认真观察。
1)每天都要观察花的变化,从种子到胚芽到幼苗到小苗。把花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
2)把养花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在日记本中。
3、定期交流。
1)召开养花经验交流会,把养花过程中发现的植物生长的变化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2)半个月时拿到学校来同学们参观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养花的.。
3)把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和同学交流。(如:你养花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和花说过悄悄话?你的花有高兴和伤心的时候吗?)
4)先和小组同学说,注意语抓住“趣”去说。
5)指名说,注意表达时语言流畅,有条理。
6)动笔把趣事写下来。
7)写完以后读一读,看是不是通顺。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展示
1)把花拿到学校来看看谁养的花最好?在花盆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大家参观,选出最受欢迎的花。
2)把自己在养花过程中的记录拿出来展示,选出“最佳园丁”。表格如下:
三、老师总结。
教学反思:
语文的教案5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1》。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思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做准备。
【教学难点】
1.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当时的情景。
2.了解李时珍的事迹、言行,从中感受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和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的态度,忘我的精神。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患病吃药打针康复了的时候,你知道吗?许多药方是记载在《本草纲目》这本巨蓍上的。这本书是谁写的?他用多长时间写成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李时珍》,从中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新词。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需要识记的生字词,不认识的查字典,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自学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由小组代表强调难字,教师适当板书,引导学生注意生字难点,之后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着重指导:
①读准字音:
诊、症、凑、栽、积累的“累”
②认清字形:
拜、籍、酷、载
③理解词义。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
诊费:看病所收的费用。
完善:完美。
拜访:敬词,访问。
品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判断:断定。
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流行:传下去,传开去。
4.教师分小节指名让学生读课文,检测学生的生字认识情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读音是否准确,学生互评,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李时珍为什么立下了行医的志愿?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李时珍立下行医的志愿。)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李时珍怎样得到父亲的同意开始行医的?
理解“鄙视”、“疑难病症”、“对症良方”的意思。
从李时珍能想出对症良方,你看出了什么?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看出他治病的本领已经不小了。这一段主要讲了李时珍偷学本领,22岁开始行医。)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完善”一词你怎样理解?讨论: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从“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你看出了什么?
(看出李时珍处处为病人着想,医德高尚。)
这段讲了什么?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
4.指名读第4自然段,并请学生思考:在采药中,李时珍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
⑴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意思是:他不怕环境艰险,不怕气候恶劣,勇于吃苦。)
⑵许多药物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意思是:他敢于实践,不顾个人安危,医德高尚。)
⑶口头填空,并说说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李时珍走了( )里路,访问了( )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说明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为写书做了充分的准备。)
⑷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为写书,李时珍亲自采药,访问百姓。)
5.自学第5自然段,说说出现的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编写时间长,字数多,内容丰富,包含的药物多,比较完善。)
说说这段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李时珍终写成了传世巨作《本草纲目》。)
四、教师小结、课外扩展
1.师:这篇课文写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在行医过程中发现药物书有许多缺点,他怀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决心重编新药物书。毕生的精力,青春的年华,终于成就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大家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李时珍辉煌的一生吧!
2.师:李时珍为了写成这本巨著刻苦钻研、潜心研究的事迹很多很多,课本上讲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农民,就可知道这里有许多故事,同学们课下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这些故事,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吧!
板书设计
立志学医 李时珍 编写原因 积累经验 编书 编写准备 亲自采药 写出巨著 虚心学习
语文的教案7
导入
时间老人的脚步声响起了,又到了“日积月累”的时候,今天我们要积累些什么呢?一块来看看吧!
读读记记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自己读,与同桌读,小组成员一块儿读)
2、指导朗读。
A、指名读,正音。
B、分小组练习朗读。
C、伴乐朗读短语。
3、发现积累方法。
你们在哪见过这些短语?
(在课文里见过,如“绿油油的.荷叶”是“荷叶圆圆”一课的)
教师小结:在读书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就能积累许多好词好句。
扩展练习。
你还能开动脑筋,把这些词语说得更具体些吗?
()夏夜()球赛
()松果()翅膀
()问题()天气
()眼睛()荷叶
我会读
(出示小女孩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情景图)
你看见了谁?谁跑过来和她一块玩了?(出示儿歌题目“浪花”)
1、借助拼音初读儿歌。
2、指导感情朗读儿歌。
A、学习第一自然段。
浪花是怎样和我一起玩的?(学习朗读第二句)
多调皮的浪花呀!我和它玩得高兴吗?从哪看出来的?(学习朗读第三句)
你们喜欢这调皮、可爱的浪花娃娃吗?(伴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B、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多想浪花娃娃能再和我玩呀!你们看,它真的来了,这回它给我带来了什么礼?多么珍贵的礼物,你们喜欢吗?那你们会怎么读呢?
又是做游戏,又是送礼物,这么淘气、可爱,多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你喜爱这些“淘气的娃娃”吗?能把你的喜爱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C、伴乐朗读儿歌。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3.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三、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
正音:善属文(zhǔ) 连辟公府(bì) 邓骘(zhì) 璇玑(xuán) 算罔论(wǎng)
傍行(páng) 河间相(jiān) 乞骸骨(hái)
准确句读
四、问题设置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
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
2.理清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一段)
4.质疑、点拨
实词: 属、贯、辟、奇、就
虚词 : 乃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 :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5.分析评价
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讨
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1)、广泛学习
(2)、不要骄傲自满
(3)、从容淡静
(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文章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第一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们不妨用一副对联对其品格和才能:
七、作业
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八、板书设计
语文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
2、我树林飞鸟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语文的教案10
《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镜中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重要。”当前的阅读教学要体现由“教课文”向“教课程”的转型,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教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想象等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进一步训练“圈”、“写”、“问”等读书习惯。
2、体会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感受母爱的伟大。
3、有进一步了解老舍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找工具书注上意思,难读的句子划起来多读几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情感变化(一)揭题,初知课文。
1、我们这节课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写的《母鸡》,读题。
2、走近老舍,介绍老舍。出示课件:走近老舍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中国语言的巨人,他的文章富有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他的一生写了一千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感变化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划出课文中语句。
2、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3、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变化的?学生回答。(板书:看见……)
4、检查预习情况
按要求将下列词句分成两组,再读一读,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没完没了发了狂负责慈爱细声细气如怨如诉勇敢可恶下毒手一声也不哼吵得受不了消瘦挺着脖子半蹲
我一向讨厌母鸡
没完没了细声细气如怨如诉可恶下毒手吵得受不了发了狂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负责慈爱勇敢一声也不哼消瘦半蹲挺着脖子你发现什么?(主要发现词语是有情感的,随着作者的情感的变化,所用的词语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
4、指着板书,梳理情感线索。
理解“一向”。说说讨厌它的什么?后来却不敢再讨厌,如果换一种说法,可以怎么说?(喜欢、感动、尊敬)
5、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去品味。
二、重点研读,感悟母鸡伟大
(一)找出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学生发言,课件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生齐读。
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在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呢?(5—8自然段)(二)研读第5自然段,引领读书方法。
1、自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划划让你有感觉的词语。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2、交流。
学生回答,老师随机让学生在文中划一划,写一写批注。重点句子: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圈词语(当学生说的时候老师用红笔圈)
(2)当学生交流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预设:勇敢、负责)老师追问:它只是在一只鸟儿飞过去的时候才警戒吗?它还有可能在什么时候会警戒起来?学生想象说话:
(),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3)提问。刚才我们一起读着这段文字,想象着鸡妈妈所作的这么多的事情,忽然间老师冒出这样一个问题,它每天都这样,它不累吗?学生发言(指导学生写上批注:母鸡你,难道不累吗?)它习惯了这样操劳,习惯了为孩子担心,习惯了这样累着,这就是鸡妈妈。
(4)师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把有感觉的词语圈出来,还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读着读着有问题时就把它记录下来。
(三)学生自主品读6—8自然段。
1、默读六、七、八自然段,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圈出有感觉的词语,写下自己的感受,记下自己的问题。
2、随机交流反馈,渗透阅读习惯的培养。
(1)出示一个学得好的学生学习情况,老师再次点拨学习方法。(2)集体交流。预设:
第六自然段,重点点拨:鸡宝宝与鸡妈妈的对比。
在鸡妈妈的照顾下,鸡宝宝变得怎么样了?鸡妈妈变得怎么样了?第七自然段,提问:它半蹲着不累吗?鸡宝宝啄它的时候它不痛吗?你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体验活动:请一生读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当鸡妈妈感受半蹲的滋味。听完后,老师采访鸡妈妈的感想,那鸡妈妈为什么不站直?为什么又不坐下?
放音乐,老师深情述说:
事实上,母鸡就是这样半蹲着,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二小时,甚至于整个晚上就这样半蹲着,腿麻了,翅膀酸了,但是它还像雕塑一样半蹲着,为的就是让它的孩子能够得到一点儿温暖。
学生伴随音乐读第七自然段。
3、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
4、深刻领会“不敢再讨厌”的情感。
(1)为什么作者会对母鸡会有这么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
(2)引入老舍先生《我的母亲》的一段话,感受母爱的伟大。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到她的儿子……
一岁半,我的父亲去世……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节选老舍《我的母亲》
学生默读,你发现了什么?
(3)用朗读赞美母亲。因为老舍先生就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他就有这样一段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经历,所以写出了这么优秀的作品。
和老舍先生一起赞美一下他的母亲:
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她有了孩子。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一起赞美一下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4)再次感受“不敢再讨厌”的情感。
如果现在作者再听到那细声细气的叫声,听到那如怨如诉的叫声,听到那颤颤巍巍的叫声,还讨厌吗?还讨厌得起来吗?此时他已经————喜欢、感动了、佩服了、深深地爱上了、震憾了,这就是不敢再讨厌了,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
三、课堂练笔,感受语言魅力
过渡:都说爱屋及乌,我们对这只鸡妈妈产生了敬佩之感,就可以忽略它的缺点,甚至可以将缺点看成优点。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写这只母鸡的令人讨厌的前三段。
1、改写前三段
(1)出示:将1—3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
(2)范例:改第三自然段每当下蛋的时候,母鸡会跳着芭蕾舞,用摇滚歌曲向主人报告,“主人,主人,你们的晚餐有了!”
(3)学生交流。(母鸡是个乐天派,它一天到晚地唱个不停,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听吧,……有母鸡在,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
2、小结,推荐作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五百八十八个文字,感受了他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魅力。
推荐看有关老舍的作品。会有很多收获的。
语文的教案11
这首诗写的是给 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全诗大部分采用象征性的语言,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用拟人化的景物描写烘托气氛。从田野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一种浓浓的爱国之情洋溢在诗句的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能借助画现,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
4、感受语言美,体会诗歌描写的情景,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读,背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录音带。
2、课前预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入:
你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庆“十一”的。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板书课题《欢庆》认识“庆”字。
(创设情竞,激发情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国庆的热烈场面)
二、初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小组同学互助学习,识记生字,读通句子。(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再一次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感受诗的韵律)
三、识字
1、指名一句一句读课文,教师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师生相机纠正字单音。强调:“庆是”后鼻音;“帜”是翘知音;“奏”是平舌音;“曲”在课文中读第三声。
1、种形式巩固识字。如:我读你猜,扩词读句子等。
四、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说出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教师范写其中的“旗”字,其他字让学生独立完成,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得不好写的字,教师再范写。
五、品读理解课文
读好前四句诗句
1、学生个别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出示词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旗帜,洁白的鸽子,欢乐的乐曲,学生读词语。
2、课件演示:金以的田野,火红的枫林,蓝天上飞翔的白鸽,波涛汹涌的大海。引导学生欣赏,交流各自的感受。
2、看图再读诗句,展开想像,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教师范读。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师生评议)
读好后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像;十三亿孩子是怎样欢庆国庆的?
2、课件演示少年儿童欢度国庆的场面。体会他们欢乐的心情。
3、学生齐读,教师示范,学生再读。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5、配乐良读,学生欣赏,评议。
背诵
1、把课文内容去掉一部分你还能读吗?
( )献上( )果实,( )举起( )。( )飞着( )。( )奏起(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 ),十月一日——( )。
2、 看画面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受诗的语言美,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和愿望)
扩展
1、给 课文内容配一幅图片一幅插图。
2、把诗句配上曲子唱一唱。
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并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品读句子,从文中优美的语句中感悟琴声的美妙。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导:琴声美妙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写的《弹琴姑娘》。
2、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强调“琴”字书写。
3、 导入: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她弹出的琴声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新要求:掌握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然后强调要点。字音:“滞”是卷舌音;“锲”读“qiè”,不能读成“qì”;“券”读“quàn”,不能读作“juàn”。
3、 学生再读生字新词,读中巩固、积累。
4、 指名反馈:文中反复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小姑娘弹出的琴声?
(学生: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5、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节凑读一读这一词语。
6、 师:对于作者来说,这“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7、 找出相关词语。教师出示:( )的琴声
8、 集体反馈,教师填词,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好听)的琴声(悠扬、像夜莺般、……)
9、 教师小结:是呀,多么美好的琴声啊!对作者来说它悠扬而熟悉,还有甜味儿,像夜莺、流水般,让人觉得安慰、亲切、优美、轻松。
10、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围绕弹琴姑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三、想像画面,感悟琴声
1、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
(1)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语段。
生:“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在……”,用排比句式将春雨和琴声描写融为一体,雨声与琴声交织出美妙的音乐。谁再来读?
生:“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仍然不断的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像边钦佩这弹琴人。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恬静呢?
生:“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为清明…………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读出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
生:“冬天的寒夜,…………”
师: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师小结: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
3、指名反馈:读了这些语句,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
5、教师总结: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就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6、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一谈本节课学习的感悟。
2、教师小结:同学,这节课的学习真是美的享受,我们读到了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似乎看到了四季优美的景色,仿佛听到了弹琴姑娘手下飞出来的悠扬的琴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语文的教案13
1、秋天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秋、气”10个生字,会写“了、子”4个字。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有关秋天的图片:天高云淡、雁阵南飞。
教师口述:
1、教师引导:不知不觉,秋婆婆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感觉到了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到了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1秋天)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熟字加一加:识记“秋、叶、会”;
动作表演法:识记“飞”,就做张开双臂飞翔的动作;
找反义词:“小”的反义词是“大”;
数量词的方法:一片(X)、一个(X);
图文结合法:出示图片帮助识记“树叶、秋天”。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秋天秋季空气气人飞了去了大树树枝叶子树叶一片云大片大片大人飞鸟飞走学会开会一个个人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片”,翘舌音“树”等。)
②学习新的偏旁。
复习熟字“木、口、人”认识新的偏旁“木、口、人”,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的生字中,分别有哪些字带有这三个偏旁?(“树”的偏旁是“木”,“叶”的偏旁是“口”,“会”的偏旁是“人”。)
说一说熟字变成偏旁后有什么变化?(“木”的最后一笔变成了点,“口”在“叶”中注意避让,“人”在“会”中也要注意穿插避让。
你还见过那些字带有这些偏旁?
木:林森棵
口:吹吗呀
人:合金全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好(hǎo hào)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秋天来了!
B、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这里的加点字“了”读轻声“le”,还有一个读音是“liǎo”;“会”字在这里读“huì”,还有一个读音是“kuài”组词分别如下:
了liǎo(了不起)会kuài(会计)
le(好了)huì(开会)
②读一读:
A、爷爷是个了(liǎo)不起的人,一会儿就修好了(le)我的玩具。
B、会(kuai)计在开会(hui)。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大雁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
天气一种大型候鸟。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秋天(季节)的景色。
(2)认识自然段。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3)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4)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5)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解决生字的音、形、义,了解课文的脉络顺序,为学习课文扫清阅读的障碍。】
三、学习“会写字”
子了人大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横撇”
师范写讲解: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折时顿笔,轻轻往左下方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了:横撇的撇不宜长;弯钩沿竖中线写,稍弯,弯钩注意顿笔。
子:横撇短,弯钩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略长。横在田字格横中线起笔。
人:撇从竖中线起笔;捺在撇的中上部起笔,捺脚与撇尖持平。撇在上,捺在下,捺要顿笔。
大:注意写法与“人”的区别。撇要写成竖撇,捺在横中线下起笔,捺脚比撇尖略低。横在田字格横中线偏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指导细致入微,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知道了秋天到了,天气会变凉,树叶落了下来,大雁飞到南方去了。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秋天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介绍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树叶、天空、大雁)
三、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2、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品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从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板书:天气凉、树叶黄了、落下来)(2)理解“一片片”的意思。
比较: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出示图片,通过比较,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小结:“一片片”是说很多叶子,“一片”是说仅仅有一片叶子。
(3)仿写:
练:我也会用“一(片片)叶子”这样的叠词:
一(只)大雁一(只只)大雁
一(件)衣服一()衣服
一()鱼一()鱼
【设计意图:同比较句子,理解词语“一片片”与“一片”的意思的不同,从而理解“一片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达到加深理解和学以致用目的。】
(4)朗读指导:“凉了、黄了、落下来”这几个词语要重读,写出了秋天的特点。
(5)注意轻声的朗读。
“凉了、黄了、叶子”这几个词语都含有轻声,轻声都在末尾,注意这几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读出词语的轻重来。
4、。品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1)从本自然段中,找出秋天的景物和秋天的变化。(天空变得蓝、高;大雁南飞。)(板书:大雁南飞)
(2)“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可通过把“那么”换成什么词语?(很、非常)
(3)“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从“一会儿……一会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表示大雁飞行时,经常短时间内变换队形。)
(4)读准“一”的变调。
教师讲解:“一”字在单独使用时、用在词句末尾或者作为序数“第一”的意思时,读音不变,读本身的音:一声(yī),在第四声前读阳平(二声“yí”),在其他声调前读去声(四声“yì”)。
(5)画出本段的“一”字,试试读读,注意“一”的变调。
本段中,“一会儿”中的“一”读二声,“一群”中的“一”读四声。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准“一”的变调。
5、品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啊!秋天来了!”
(1)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啊!”表示明白了。联系前文可以知道这些自然界事物发生变化都是因为秋天来了。用这两句话总结了全文。)
(2)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对秋天的`热爱和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读好“一”的变调,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秋天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大雁往南飞。)
2、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用手中的笔画一画,或者收集漂亮的树叶做一张有趣的树叶贴画吧!
3、推荐阅读《黄豆荚》和《落叶》。
五、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描写秋天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写出秋天的特征。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天的特征,喜欢上了秋天的美好,学会了感情朗读,了解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写话方法
学一法:学习使用量词
量词就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数量单位的词。如本文的“一群大雁”“一片片树叶”中的“群”“片”都是量词。
举一例:我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练一练:秋天的果园里有什么?写一两句话,注意正确使用量词。
示例:果园里瓜果飘香。苹果树上一个个红红的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多像一盏盏灯笼。葡萄架上,一串串的葡萄挂在藤上,像一颗颗珍珠,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课件17)
天气凉
秋天树叶黄、落下来喜爱、赞美
大雁南飞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语文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类。“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语文的教案15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文。
2理解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初步感知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文,进一步理解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
三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题。
1上新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文,这篇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文。这篇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文,初步了解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新。
1通过上节的学习,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文。
二、阅读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文。
1这篇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三时
一、复述故事。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二、表演故事。
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三、辅导学生自学自读本第19《小牛站起来》。
1借助拼音,读通文,初步了解文内容。
(1)指名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2)读了这篇文,想想文告诉了我们一什么事情?(小牛没有听乌龟的劝告,不怕摔跤,终于学会站起来了的事。)
2对照插图,找出与图相对应的自然段。
(1)指名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图意:
①小牛学站起来,几次摔跤,乌龟劝它别学了,小牛没有听从。
②不怕摔跤的小牛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在练习走路呢!
(2)根据图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1—4自然段;—7自然段)
3指名读后问题,思考回答:
(1)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小牛不怕摔跤,不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通过反复练习,终于站了起来。)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夏》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