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6 10:03:1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推荐)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酸、甜、苦、辣这几种味道,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具备了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相结合的年龄特征,非常乐意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食物的味道。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中班幼儿在情景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尤其是味觉),发展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体验在游戏的氛围中探究身边常见事物奥秘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食物的名称和味道,并能按它们的味道——酸甜苦辣进行分类。

  2、能运用多种感官在游戏中感知饮料的酸甜苦辣。

  3、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游戏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食物味道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将手洗干净;

  2、多媒体活动室,鞭炮声MP3;

  3、酸、甜、苦、辣的食物,如西红柿、奶糖、苹果、苦瓜、香蕉、辣椒等;

  活动重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酸甜苦辣,并能按食物的味道——酸甜苦辣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听录音引出今天的活动内容:“放鞭炮”的声音,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我的快餐店开张了,欢迎大家光临品尝!

  二、品尝食物,感受味道

  1、引导幼儿说出盘中食物的名称。

  2、幼儿边自由品尝,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你品尝了什么?什么味道?

  幼儿:我吃的是鸡蛋炒西红柿,酸酸的。

  幼儿:我吃的是炒苦瓜,夏天吃了好。

  幼儿:我喜欢吃香蕉,软软的,甜甜的。

  师(见辣椒没人动过,故意问):这是什么菜呀?

  幼儿:那是辣椒。

  师:你们为什么不吃呀?

  幼儿:辣的。

  (通过品尝各种菜肴,让孩子们重新感知、熟悉、回忆,加深对酸、甜、苦、辣四味的认识。)

  三、看表情,猜味道

  请个别幼儿喝杯中的饮料,喝完后不要直接告诉大家自己喝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而是通过表情,让大伙儿猜猜是什么味道。

  猜出后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那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说出从眼睛、眉毛、嘴的变化来看)

  幼儿:你的是甜的,你笑眯眯的。

  幼儿:你的是酸的,眼睛眉毛都嘬到一起啦!

  幼儿:你的是辣的,张着大嘴,伸着舌头,还吸凉气,脸都红了。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巩固加深印象)

  四、游戏拓展,简单分类

  店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忙不过来了,要找一些合格的小店员来帮忙。谁来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帮我)

  教师提要求:能帮我按食物的味道分类,把味道一样的食物放在同一处。(启发幼儿按食物味道的酸甜苦辣分类,把食物分成四类)

  五、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说出更多酸、甜、苦、辣味道的食物( 鼓励幼儿尽量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答案)。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不仅内容新颖,而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发现了味道与表情之间的关系,整个活动突出并始终贯彻“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主线,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剪纸非常感兴趣,经常把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借此契机让孩子再把圆形变成纸条的过程中,通过动脑,比较,培养孩子的认真观察,手眼的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观察与比较,知道粗细会影响纸条长短的变化。

  活动重点:

  把圆形变成螺旋形。

  活动难点:

  说出圆形变成螺旋形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人一把剪刀、圆形纸片,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把圆形变成长纸条。

  小朋友们,老师这有一个圆纸片,你们能把它变成一根纸条吗?用你们手中的小剪刀一起试一试吧。

  二、第二次操作,尝试剪出螺旋形。

  1、小朋友们剪完以后剩下了很多纸片,可不可以一点也不浪费,把一整个圆形都变成一个长长的.纸条呢?

  2、那请小朋友来试试看谁可以剪出长纸条。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顺着圆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说出剪螺旋形的方法。

  三、第三次操作,比比谁剪的长。

  1、 比较纸条的长短:纸条都剪完了,你们剪得纸条一样吗?(不一样)哪不一样?(长短不一样,)还有哪不一样?(短的粗,长的细)如果让你剪出一个长长的纸条你会怎么剪?(剪得细一点,剪得越细纸条越长)

  2、 现在我们来比赛请小朋友们剪出一个长长的纸条,谁剪的最长,谁就是冠军。

  3、 评出冠军 。

  四、总结:

  除了圆形可以剪出一个长长的纸条,那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能不能剪呢?让我们一起回班剪剪看吧。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感知滚动。

  2. 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3. 培养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

  2. 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

  3.各种形状的玩具数个。

  4.纸板、搓板数个。

  5.大筐三个。

  活动过程:

  第一部份:设置情景,请幼儿自主操作玩具,引入课题。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想不想玩?”

  (第一次散花)

  1.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找出重点:“滚动”。

  (从回答中找出)“滚着玩”。“小皮球、易拉罐都能滚着玩”。

  3.教师讲解操作皮球、易拉罐条件一样下的滚动,介绍新词汇:“滚动”。

  集体总结:“我们刚才玩小皮球、易拉罐时,发现了什么?它们会干吗?”

  小皮球、易拉罐会——滚动。 (用好听的词)

  第二部分: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 第二次撒花,玩玩教具。

  A问题:“请你们找找哪些物体能滚动,哪些物体不能滚动?为什么?”

  1.提问(1)“所有的玩具都会——滚动吗?”

  (2)“哪些能滚动,哪些不能呢?为什么呢?”

  2.集体

  总结:有角的玩具不能滚动,没角的玩具能滚动。

  B 进行分类。

  1.一次分类:“现在请你们把能滚动的放一起,不能滚的放一起”。

  过程框架:

  第一,撒花操作,发现滚动,学习新词“滚动”。

  第二,(1)撒花操作,发现滚动的条件;(2)进行滚与不滚动的初浅分类;

  (3)发现滚动物体的特殊情况,总结不同之处,并与二次分类。

  第三,(1)球体大小、路面质量、外力一样,高滚快,低滚慢。纪录。

  (2)球体大小、高度一样,外力一样,路面平的快,坑洼的慢。纪录。

  提问结束:高度一样、路面质量、外力一样,而球体大小不一,哪个快?

  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的玩具占多数;搓板、纸板数个,支架数个。玩具筐三个 。

  (操作玩教具不宜过多,与幼儿人数要成比例,且要考虑到幼儿的收放速)

  2.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会听开始与停止口令词。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尽量避免幼儿对教学环境、听课老师的改变增减的敏感度)

  过程剖析:

  第一部份:集体分散玩教具。找出“滚动”,学习词汇“滚动”。

  玩前: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并请回答问题的.幼儿师范玩法)

  发现: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

  总结: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动”。

  第二部分:集体分散,找出滚动物体,归纳滚动条件,并进行分类

  (1)滚动与不滚动物体

  (2)随意与不能随意滚动的物体。

  玩前: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去集体分散游戏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

  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重复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滚动吗?哪些能,哪些不能,为什么?

  集体总结:滚动的条件—有角的物体不能滚动,没角的物体能滚动。

  (1)请两位幼儿来检查。

  (2)找出、发现易拉罐与球的不同之处。

  提问:“为什么易拉罐它不能像皮球一样随意滚动呢?”

  总结:因为球都是圆溜溜的,而易拉罐有平的地方。

  (提问:“两个东西都能滚动,那碰到墙后会如何?”

  教师操作,解答问题。总结:易拉罐碰墙后会停住,而球会往别处跑。)

  2.二次分类:“请你们把像小球一样可随意滚动的放在一起,像易拉罐一样

  不能随意滚动的放在一起。”集体检查。

  第三部分:操作实验——

  1.不同高度,滚落速度不同。

  提问:“我这里还有一些纸板,想跟小球一

  起玩。请你们认真看,看

  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

  请幼儿操作撒花,并纪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不同高度的滚动速度不同。高架纸板上的球先滚动下来,低架纸板上的球后滚动下来。

  2.不同平面条件,滚动速度不同。

  提问:“我这有两块板,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你们觉的球会在哪块板上滚的快?”

  请幼儿操作撒花,并纪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平面的快,不平面的慢。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随着《荆州特色文化在园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对荆楚特色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探究我们荆州的特色文化,我请家长周末带孩子去荆州市博物馆参观了编钟,并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有趣的编钟》,让幼儿探究编钟发声的秘密,提升幼儿对家乡的文化遗产的关注。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编钟的大小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2、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操作的结果。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编钟的钟体越大音调越低声音越大,钟体越小音调越高声音越小。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了解过编钟。

  2、物质准备:编钟表演视频;从大到小的玻璃杯七个一组;竖笛风铃一组:筷子一根;编钟模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看表演视频,激发探索欲望。

  1、 播放编钟表演视频,请幼儿欣赏编钟表演,感受古代打击乐器的美感。

  2、提出问题:这种乐器叫什么名字?每一个钟都是一样吗?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猜想:大钟发出的声音低沉,小钟发出的声音高而尖。

  二、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探索编钟的奥秘。

  1、看一看,了解编钟的外形。(编钟由木架支起,由从小到大排列的扁圆钟组成,用木棒击打发声,钟体上有花纹图案。)

  2、摸一摸,了解编钟的材质。(编钟的支架和敲打的棒是木质的,钟体由青铜制成。)

  3、敲一敲,了解编钟的发声。(编钟的钟体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钟体越小发出的'音调越高。)

  三、观看 PPT,初步了解编钟的历史。

  编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乐器,由青铜铸成,由扁圆钟按照大小依次排列,最小的编钟由 3 枚组合而成,也有 9 枚和 13 枚一组的,用木锤和长棒敲打发声。咱们荆州市博物馆就有一架战国编钟,它是荆州市博物馆内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四、探究生活中的乐器。 1、出示玻璃杯,引导幼儿观察其大小异同。

  2、请幼儿尝试敲打玻璃杯,观察倾听不同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异同。

  3、小结:玻璃杯越小,音调越高,玻璃杯越大,音调越低。

  4、出示竖笛风铃,请幼儿尝试拨动风铃,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竖笛风铃发出的声音异同。五、总结启发。

  编钟是一种古代乐器,钟体越大音调越低,钟体越小调越高。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来的乐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小朋友也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去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做出贡献!今天有一个小任务: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在自己的家里找一找,看一看,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没有可以发声的乐器,好吗?

  活动总结

  随着荆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我们荆州新建了很多有荆楚特色的活动场所,如:荆州园博园、荆州方特等。这些活动场所都是孩子们爱去爱玩的地方,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仿制的编钟模型。于是孩子们带着疑问和我一起去荆州博物馆里参观了编钟。孩子们了解到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孩子们对编钟的发音颇为好奇,于是我把编钟带到了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编钟发音的奥秘。我的活动目标定为初步探索编钟的大小与音调高低的关系并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操作的结果,喜欢参与探究活动,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整节活动下来三个目标初步达成。活动中首先播放编钟表演视频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然后通过三个感官的刺激来探索编钟,一看,看外型,二摸,摸材质,三敲,听声音。经过三重探索过后,孩子们对编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知道了编钟的钟体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但声音越大,钟体越小发出的音调越高但声音越小。最后我们寻找了生活中能发出声音的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操作与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对探究的兴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科学教案[精选]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