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的科学领域指出,中班幼儿要了解一定的科学现象,对自然感兴趣。冬天到了,在下雪后,孩子们玩了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同时发现教室的窗户上结了冰花,他们想知道冰花是怎么来的,也想试着做一做冰花。因此,我设计了冻冰花,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冰花,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了解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融化成水。
2、初步掌握操作方法,探索用各种材料做出冻冰花。
3、体验做冻冰花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融化成水。
活动难点:探索用各种材料做出冻冰花。
活动准备:1、幼儿搜集各种做冻冰花的小器皿(果冻盒、酸奶盒等)
2、棉线、花 片、彩色碎纸、颜料水。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欣赏冻冰花,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1、教师:冬天到了,我们可以在冬天玩什么游戏?
2、教师:你们见过冰吗?冰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冰是怎
么来的吗?(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对冰的认识)3、教师:看,这是什么?(出示冰花,帮助幼儿了解“冻冰花”)
4、教师:冻冰花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引导幼儿自由猜测冻冰花的制作 方法)
二、探索制作冻冰花
1、教师:冻冰花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冻冰花里漂亮的颜色和花纹是 怎么做出来的`?(幼儿自由讲述,推测用相关材料制作冻冰花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幼儿看《冻冰花》视频来印证推测)
2、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器皿和装饰材料),探索制作冻冰花。
三、小结冻冰花的制作过程
1、教师:你的冻冰花真漂亮,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操 作过程)
2、教师:在哪里才可以制作冻冰花呢?(根据幼儿的讲述可以选择不同 的方式做冻冰花,如放在冰箱里制作或在冬天里放在室外自然冻结)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制作冻冰花的方法,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冻冰花的乐趣,感知科学常识,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活动中,要提醒幼儿穿戴好小围裙,注意卫生。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冰花的形态变化。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利用各种物品有目的地制造声音,体验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2.能分辨声音的差别。
准备:
1.将报纸、瓶盖、木珠、纸箱、纸杯、塑料袋、不锈钢杯等各种材料置于活动室四周,并用东西遮盖。
2.《郊游》的音乐磁带。
3.拉拉公主的形象,可用图片或直接采用合适的立体动画形象。
过程:
一、产生兴趣
1.幼儿自由选择一样小乐器合奏乐曲《郊游》。
2.出示拉拉公主形象。我是拉拉王国的公主,你们美妙的声音吸引了我。以前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乐器。可恶的巫婆施展魔法,把一件一件乐器变成了废旧物品,从此王国里再也没有美妙的音乐声了。请你们帮帮我们,让音乐与欢乐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吧。
二、制造声音
1.教师轻轻打开盖在操作材料上的遮盖物。这些东西都是被巫婆施展了魔法的乐器。我们来帮助拉拉公主找回美妙的声音,好吗?
2.启发幼儿使用各种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
3.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像哪种乐器的声音。(如摩擦纸可以发出沙球般的声音)
三、展示交流
1.请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的`。(如揉、敲、摇等)
2.请幼儿展示自己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分析声音的性质,将它们分为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两类。
3.分别请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制造声音,看看声音是否和谐。
四、模拟音响效果
1.请幼儿讨论:怎样用这些材料来表现拉拉公主喜欢的鸟鸣声、流水声?
2.请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利用这些操作材料表现鸟鸣声和流水声。
3.播放《郊游》音乐,引导幼儿用自选的材料伴奏。
4.以拉拉公主的口吻感谢幼儿:你们解除了巫婆的魔法,我们拉拉王国的人民感谢你们。
5.幼儿互相拥抱,庆祝胜利。
科学教案 篇3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网站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
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草地上,有几只昆虫在爬着、飞着,这些都是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通过引导幼儿了解益虫和害虫的生活习性,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区别益虫和害虫,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别益虫和害虫,知道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一些保护益虫、防治害虫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益虫和害虫。区别益虫和害虫。
活动准备
背景、挂图各一幅 蜜蜂 蜻蜓 青蛙 蜘蛛 蟑螂 蚊子 苍蝇 蝗虫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新课。
欣赏歌曲《小蜻蜓》,然后请幼儿回答问题:A.歌曲里唱的是谁呀? B.它在干什么? C.为什么要捕捉蚊子?
二、基本部分:
1、认识益虫和害虫: 出示背景、挂图,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2、逐一出示蜜蜂、蜻蜓等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3、区别、分类:先请幼儿将图片分别摆放在两个贴有益虫和害虫的方框内,然后再由大家检查归类是否正确。最后归纳: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用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益虫。相反,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害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害虫。
4、保护益虫,消灭害虫:A、当我们看到益虫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不要捕捉益虫,让它们帮助我们消灭害虫)B、还有什么方法能保护益虫?(不乱撒农药) C、发现害虫应该怎么办?(将其杀死)E、还有什么办法能消灭害虫?(杀虫剂、灭虫灯等能很快杀死害虫)
5、互动:老师反复说出昆虫名称和出示昆虫图片,引导小朋友用动作、表情来判断益虫和害虫。(拍手、跺脚、跑、跳、哈哈笑、撅嘴、站、蹲等)
三、结束部分:人们喜欢那些昆虫?讨厌那些昆虫?为什么?
小结: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害虫是危害我们生产和身体健康的坏家伙。我们一起到外面消灭害虫去吧!
四、延伸部分:学习歌曲《小蜻蜓》。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成功之处在于直观、通俗易懂,通过使用背景、挂图、图片等,幼儿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住了。幼儿互动的机会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过程由浅入深,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老师跟着幼儿的`思路走。一问一答的式教学,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图片人手一份的话,还可以进行更多的玩法,效果将更加圆满。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2、通过探究小花旋转,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2、录音机,欢快音乐。
3、幻灯片。
4、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
活动过程:
一、"变小花",导入活动。
教师扮魔术师,从魔袋中变出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
二、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
播放幻灯片1,幼儿在观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
播放幻灯片2,
(1)幼儿动手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3、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
播放幻灯3,借助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让幼儿再次尝试。
(2)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
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的旋转速度。
5、游戏"看谁转的快",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的更快。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小花转的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联系生活,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寻找生活中旋转的物品。
2、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转的快乐。
活动反思:
花是同学们喜爱的植物,真实的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装饰花卉又称花卉图案。图案本身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虽然很美,但它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艺术形象进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变为装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图案变化。本课花卉图案设计是在对花卉熟悉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花卉物象的艺术加工。本课内容重点是设计应用。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图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到了图案设计的有关知识。另外,在课上发现学生创作不够大胆,能够马上示范并指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作业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图案创作方法的讲解上还有些粗糙,学生学习得不够深入,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带有花卉图案的生活用品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当时是怕学生画不完就把这个环节去掉了,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师生互动不够。
总的来说,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算比较满意,今后我要多研究,更加踏实备课,争取把课上得更好一些,使学生受益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1、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2、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指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
2、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 ;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
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
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试验:54页图8.2-4示
(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
结论:
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磁场的含义,以及磁感线的含义,比较抽象,应重点分析。
2、 多试验。
科学教案 篇8
教案目标:
1、感知物体的可变性,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案准备:
课件、袋子人手一只、黑木耳若干、气球一只、打气筒一只、热水、盆三只、伞、扇子、压缩棉、报纸、毛巾
教案过程:
一、音乐游戏“大风小风”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表演大风小风好吗?
二、出示“袋子宝宝”,探索让袋子变大的办法。
1、小朋友,你们表演得可真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今天石老师带来了几个朋友,瞧,是谁呀?(袋子宝宝)
2、袋子宝宝看小朋友变得这么开心,它也想来变,想变大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3、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自由探索)4、你是这么让袋子宝宝变大的?(小小的袋子,吹一吹就变大了。)
三、出示“气球宝宝”,集体探索变大、变小的办法。
1、看,我的第二个朋友来了!(气球宝宝)谁能让气球宝宝变大?
2、教师示范吹气球。(变大了吧,可是我吹不动了,气球宝宝还想大一些,怎么办?)
3、我们请这个来帮忙,知道是什么吗?(打气筒)小小的气球充满气,就变大了。
4、那我们怎么让气球宝宝变小呢?
5、除了在气球宝宝肚子里充满气,让它变大,还可以想什么办法让它变大呢?
6、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原来在气球肚子里装水,也可以使气球变大的.哦!)
四、回忆寻找生活中能变大变小的东西。
师:小朋友袋子、气球都能变大、变小,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东西能变大、变小呢?
五、出示“黑木耳”,观察水泡后木耳的变大现象。
1、石老师还有一个宝贝要给你们看呢,知道这个小小的、黑黑的是什么吗?
2、那怎么让这个小小的黑木耳变大呢?(猜)
3、出示水瓶,我给你们准备了水,我们一起来看看水能让木耳变大吗?
4、一起实验,幼儿观察比较。
5、小结:原来小小的黑木耳水一泡就能变大。生活中还有很多泡在水里能变大的东西。(看课件)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
六、幼儿自由操作,使各种实物变大变小。
1、小朋友,快看,这儿还有好多东西呢!它们也想来变一变,你们能把它们大的变小,小的变大吗?
2、变好的小朋友快给后面的老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变的?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一)认识、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二)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新产品“魔术贴”鞋子的优点。
(三)讲述、绘制自己喜欢的鞋子,感受创意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各种各样的鞋子若干(皮鞋、布鞋、球鞋、绑带鞋);“魔术贴”鞋子若干。
(二)“小鞋店”的环境布置(鞋柜、鞋架)。
(三)绘画工具(画纸、蜡笔、剪刀、浆糊等)。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鞋子
1.教师讲述故事“会唱歌的鞋子”引出课题。
2.讨论问题。
(1)你们穿的鞋子是什么样的?
(2)鞋子为什么会唱歌?声音从哪里发出来?
(3)你喜欢唱歌的鞋子吗?为什么?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并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发言的机会。
4.教师小结鞋子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活动(二)“鞋子的一家”
1.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子让幼儿辨认,并说出鞋子的特点及用途。
2.让幼儿讲述不同的.鞋子的不同特点及不同作用(布鞋、皮鞋、球鞋)。
3.讨论问题:
(1)布鞋、皮鞋、球鞋的异同?
(2)球鞋在什么时候穿最合适?
(3)下雨天怎么办?穿上布鞋会怎么样?
4.“小鞋店”游戏,幼儿扮演角色,进行鞋子归类的游戏活动,巩固对鞋子的认识。
活动(三)“我最喜欢的鞋子”
1.让幼儿自己选择最喜欢的鞋子,体验和享受穿不同鞋子的不同感受。
2.投放魔术贴鞋,让幼儿感受鞋子的优点:方便、美观、舒适。
3.讨论问题“将来我们穿什么样的鞋子”。
4.让幼儿讲述,绘画。启发幼儿的创意,设计一双更好看、更有新意、更适用、更方便的鞋子。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