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锦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1. 教师演示图片。
(1)小猴。
(2)小猴和长颈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
(3)小猴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
(4)小兔、小猴、长颈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
2. 分组操作材料。
(1)玩具比高矮:各种玩具、记录表、笔。
(2)最高和最矮:图片、笔。
(3)高矮排排队:高矮不同的瓶子。
活动目标
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乐意参与比较高矮的操作并用语言交流表达。
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高矮,知道要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高矮。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引导语:听说今天森林里在举行比较高矮大赛,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问题引导,学习方法。
1. 问题1:小猴子说自己最高?对吗?为什么?
小结:小猴子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高矮是要通过比较才知道的。
2. 问题2:小猴子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比较高矮要在同一平面上,否则得出来的结果就不准确了。
3. 问题3:小猴子到底是高?还是矮?为什么?
小结:和不同的对象比高矮,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高矮是相对的。
三、操作比较,巩固认知。
1. 幼儿相互比较高矮。
(1)提出活动要求:三个人一组,两个背靠背,另一个观察比较。
(2)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3)小结幼儿活动情况。
(4)经验拓展:用身高仪进行测量得出的结果比用眼睛观察更准确。
2. 幼儿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每个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张图,图上有许多高矮不一样的积木,请小朋友给最高的积木涂上绿色,给最矮的'积木涂上红色。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谈话小结。
小朋友们平时区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继续比较高矮。我们生活中许多物品也可以比较高矮,大家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再去试一试。
延伸活动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提供各种比较高矮的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操作比较。
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比较高矮。幼儿教育网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愿意参与活动,大胆尝试,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用海洋球做成的不倒翁半成品每人一份,足够的橡皮泥每人一份,成品的不倒翁
活动过程:
一、玩不倒翁,激发兴趣。
1、师:今天林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好玩的
玩具,你们看这个玩具
娃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娃娃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呢?摸起来又是什么感觉呢?(圆圆的,滑滑的)你们想不想玩?(想)
2、师:老师已经在你们的小椅子下为大家准备好了,大家赶快去玩下吧,然后,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玩好之后把玩具娃娃送回小床)
二、对比玩法,发现秘密。
1、师:林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玩具娃娃,你们看老师是怎么来玩的?(边玩边念儿歌:娃娃,娃娃,一摇一摆,真有趣呀,真有趣)老师刚才是怎么玩的呀?
2、师:咦,为什么老师的玩具娃娃会摇来摇去,你们的就站不住呢?请幼儿大胆猜测。
3、玩具娃娃里面到底藏了什么秘密呢?教师已经在桌子上准备了跟我一样的不会倒的玩具娃娃,老师已经把它的帽子摘下来了,你们赶快去找一找,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里面有橡皮泥粘着)那现在请你把小床里的玩具娃娃抱来,把它的帽子打开来,去找一找,里面又有些什么秘密呢?(发现没有橡皮泥)
(底部圆圆的,滑滑的,而且装有物体)
三、初步探索,发现问题。
1、师:哦,原来里面装有橡皮泥,玩具娃娃就不会倒了,那你们想不想当个小发明家,跟老师一样做出一个不会倒的娃娃呢?老师已经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橡皮泥,大家可以用橡皮泥代替物体装进不倒翁,再把它的帽子带带好。
2、幼儿操作
3、各选择一个例子(站得起来的和站不起来的'不倒翁)请制作者介绍自己是怎么做的,并且请他们打开不倒翁底部,发现制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立起来的橡皮泥粘在有黑点的底部,不能立起来的橡皮泥没有粘在黑点上)
4、小结:原来一个不倒翁它的底部要是圆圆的滑滑的,而且最底部的黑点处要有物品,它才不会倒。
四、再次探索,解决问题。
1、师:现在老师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再去试一试,让原来站不起,站不直的不倒翁站得直直的好吗?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并理解儿歌《嫩芽娃娃》。
2、激发幼儿探索树叶变化的兴趣,了解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活动准备】
自制大树布于场地四周、自制树叶每人一片在场地一角。
【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花草树木。
1、现在是什么季节?
2、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四散观察)
二、席地而坐说一说:
1、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教师小结:春天到了,地上长出了新的草,草地变绿了,树上也开始长叶子了,刚长出来的叶子是淡绿色的、嫩嫩的,我们叫它嫩芽。
三、学习儿歌《嫩芽娃娃》。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2、嫩芽娃娃是怎么长大的呢?
3、春风吹,春雨下,阳光照,嫩芽娃娃慢慢长大。
4、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植物的`生长规律。
5、教师复述儿歌,幼儿学念。
四、嫩芽长出来了。
1、找一找嫩芽娃娃躲在哪里?
2、看一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比较叶子的颜色、大小上的差异。
3、我们一起来做春姑娘,让周围的“大树”长出嫩芽。
4、幼儿边念儿歌边为周围的自制大树粘上小树叶,最后一起完整地念儿歌。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找出让手电筒发出彩色光的方法。
2、了解手电筒发出彩色光是利用光的叠加。
3、 探索光的叠加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4、掌握科学和艺术相互融合的跨学科知识。
活动准备:
手电筒,红、黄、蓝、绿色塑料袋或者瓶盖,1张白色A4纸、2个纸巾筒、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一小段有灯光效果的舞台表演的视频,引导孩子结合表演区的活动经验,大胆讨论怎样让我们的小舞台也有不同颜色的灯光效果,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师:我们在舞台上表演时有灯光师给我们打出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我们的衣服,所以我们的表演就更加精彩了!可是小朋友们在表演区表演时,没有灯光师给我们打出五颜六色的光,那怎么办呢?
2、介绍手电筒的开关位置及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师:这是一个手电筒,能发出亮亮的光,我们把它当做是舞台上的灯。这个手电筒前面有一个大眼睛,后面有一个圆圆的按钮,使劲一按,大眼睛就能发出亮亮的光了。但是,手电筒打开后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电筒照到自己和别人的眼睛。请小朋友拿起手电筒试一试吧。
师:你的手电筒能发出亮亮的光吗?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我们的手电筒能发出亮亮的白白的光。
二、操作
1.教师展示材料,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主探究。
师:我们的手电筒发出的光看起来是白色的,怎样才能让手电筒发出彩色的光呢?
师:除了手电筒,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瓶盖、白纸、纸巾筒和双面胶。我们可以用纸巾筒和白纸做一个简单的小舞台,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这个小舞台上。请小朋友们动手试一试吧。
2、 幼儿自主探究让手电筒发出彩色的光。教师巡视观察。
3、 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及总结。
师:你们的方法成功了吗?是怎样做到的?
小结:通过在手电筒前面放置不同颜色的塑料袋或者瓶盖,就可以照射出不同颜色的光,从而营造舞台上不同颜色的灯光效果。
4、教师清晰演示全过程,边演示边小结实验要求。
操作步骤:
(1)制作小舞台:用双面胶将白色A4纸的两条短边分别粘在2个纸巾筒上,使白纸竖起来,变成一个简单的小舞台。
(2)打开手电筒照射白纸。
(3)挑选一个有颜色的瓶盖,如黄色瓶盖,平放在手电筒的大眼睛前面,发现照在白纸上的光变成了黄色的光。如选择红色瓶盖,则手电筒照射出红色的光。(注意:瓶盖要贴近手电筒的大眼睛,要完全遮住它。)
(4)挑选一个有颜色的塑料袋,如绿色塑料袋,将塑料袋对折2次,将其包住手电筒的大眼睛,发现照在白纸上的光变成了绿色的光。如选择蓝色塑料袋,则手电筒照射出蓝色的光。
(5)将塑料袋、瓶盖两两组合挡在手电筒的前面,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挡在手电筒前面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三、实践
1、教师引导孩子再次尝试让手电筒发出彩色光。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老师的方法,看看你的小舞台有没有彩色的灯光效果。
2.我来当小小灯光师。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你们两个人一个表演,一个当灯光师,轮流为好朋友的表演照出彩色的光吧。注意不要用手电筒照到自己和别人的眼睛哦。
四、原理
1、教师引导孩子了解手电筒发出彩色光的实验原理。
师:我们通过在手电筒前面放置不同颜色的塑料袋或者瓶盖,可以照射出不同颜色的光,我们的舞台上就能有不同颜色的灯光效果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理:手电筒能发出彩色光是利用光的叠加,因为这些塑料袋、瓶盖是有颜色的,并且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所以将它挡在手电筒前面,手电筒原本亮亮的白白的光和塑料袋或者瓶盖的颜色重叠在一起,就可以透出不同颜色的光了。
五、延伸
1、引导孩子了解光的叠加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利用了光的叠加吗?
小结:光的叠加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如滤色镜,彩色电视机,数码相机能拍摄出彩色照片或影像等。
2、在表演区游戏活动中,做小小灯光师。
活动反思:
小朋友们在舞台上表演时有灯光师给我们打出五颜六色的灯光,所以我们的表演更加精彩!可是小朋友们在班级上的表演区表演时,没有灯光师给我们打出五颜六色的光,那怎么办呢?教师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问题做出对比,以此激发幼儿做一个“小小灯光师”的欲望,从而引出“怎样让手电筒发出彩色的光”这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该活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手电筒、彩色塑料袋、彩色瓶盖、白纸、纸巾筒等)作为实验材料,材料简单,容易收集操作。活动中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多种尝试,通过实验找出让手电筒发出彩色光的方法,了解手电筒发出彩色光是利用光的叠加这个科学原理,并进一步探索光的叠加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亲近自然,产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目测数群,尝试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进行8以内的数数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目测一部分,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
难点:能较快地目测5以内的数群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目测简单数群
物质准备:学具:标有5、6、7、8点子卡片的布条若干,点子排列如图1;标有5、6、7、8朵花的纸袋若干,如图2。场地:带幼儿到园内落叶较多的大树下
活动过程
一、练习按点子数捡落叶
1.老师:“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落了一地,好美啊。我们来玩一个捡落叶的游戏吧。 (出示带点子卡片的布条)请小朋废看清卡片上有几个点子,就捡几片叶子,再用布条把叶子捆成一捆。”
2.幼儿自选点卡,目测卡片上的数群,听音乐捡落叶。
二、检查点卡和树叶的匹配情况
讨论:你们怎么知道卡片上有几个点子的你发现怎么数速度最快 (重点学习“接数”的方法,即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
三、再次练习按接着数的方法捡落叶
鼓励幼儿多次取不同卡片,捡、捆扎树叶,比一比谁捡得又对又快。
四、给落叶装袋。
1.出示4只贴花纸袋,请幼儿给纸袋编号(如图2)。
2.请幼儿将刚才捆扎的树叶,放入与其对应数字的纸袋中。
延伸活动
请孩子们把落叶带回教室,放在区角继续练习数数,也可进行手工粘贴等活动。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教育功能,让幼儿在环境中接受数教育,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从而产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情感是本活动的宗旨。本次活动把课堂搬进了大自然,把随处可见的`落叶这一自然物作为幼儿练习数数的工具,既节省了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又巧妙地发挥了环境中事物的潜在教育功能。通过捡落叶和数落叶的游戏情节,为幼儿创设了一次亲近自然的绝好机会,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效果分析
本次数学活动,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中的落叶进行了数数练习,自然地渗透了环境教育。整个活动以“捡落叶”的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趣味性极强。最后的“装袋”游戏既检查了幼儿的数物匹配能力,也让幼儿再次练习了目测数群后接着数的方法。孩子门边听音乐边捡落叶,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从而油然而生一种与自然亲密无问的情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