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应变反应能力;
2、促进幼儿身体基本动作的发展,提高大肌肉的运动机能。
3:体验游戏的乐趣使幼儿保持着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对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4、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和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小手绢一块 2、空旷场地
多人游戏。开始前,推选出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坐下。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唱歌,“丢啊,丢啊,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
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他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代替。
木头人
游戏规则:一个人蒙眼,叫123,这时候其他人可以行动,要尽快到达终点,当蒙眼的人叫木头人,转过身的时候,他要看到其他人不能动,直至他再次回头蒙眼。看到动,这个人就出局。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也不能叫,我们都是木头人,看谁做得最最好!
1、一起叫口令:“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走路不许笑!”
2、口令完毕,立即保持静止状态,无论本来是什么姿势,都必须保持不动。
3、如果有一人先忍不住说话,或者笑,或者行动,则这个人是游戏失败者。其他人可以打他的手心惩罚,并且叫口令:“你为什么欺负我们木头人,木头人不说话!”
4、然后再开始下一轮木头人游戏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知、学唱歌曲,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强弱。
2.在黑熊被吵程的瞬间,快速选跑或控制自己保持静止状态,避黑熊。
3在玩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与老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黑熊头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一起去山洞里探险吧!(进场)
二、理解歌曲、初步感知
1.范唱歌曲第一遍。
师:山洞里有什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范唱歌曲第二遍。
师:山洞里到底是谁?它在干什么?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3范唱歌曲第三遍。
师:大黑熊在睡觉,我们走路的时候要怎样?…恩,怎样用歌声来表示走路轻轻?
4范唱歌曲第四遍。
师:太阳都升得那么高了,大黑熊还在睡懒觉,我们把它叫起来吧!
师:这只喜欢睡懒觉的大黑熊被我们叫醒了,它会怎么样?(幼儿自由猜测并表现)它还没睡醒发怒会怎样呢?谁来学学看。
三、学唱歌曲,动作表现
1.幼儿学唱歌曲
师:大黑熊发怒的`样子好凶啊,你们害怕吗?我们一起来唱,这样就不怕了!
师:在山洞里,哪里要轻轻地唱歌,哪里要大声叫醒大黑熊呢?
2.尝试肢体表现
(1)幼儿学变木头人,不被大黑熊发现。
师小朋友们,大黑熊被我们叫醒了,发怒非常生气,它大吼一声,我们怎么办呢?(幼儿自由创想,可以逃跑、可以变木头人、也可以躺在地上装死来躲避黑熊)
(2)教师扮大黑態,并提示幼儿:歌曲唱完,大黑熊醒来发出吼声后,小朋友才可以采取各种行动来躲避大黑熊(逃跑、木头人、装死)。
四、合作游戏,躲避黑熊
1.游戏一次(一名幼儿扮演大黑熊)
师:听说山那边还有一只大黑熊在睡懒觉,待会我们一起去叫醒它,告诉它该醒醒,去吃蜂蜜了!
哪个勇敢的孩子愿意和我一起去?千万要记住哦,大黑熊醒来了,我们要怎样?对了!准备好了吗?
2.游戏二次(幼儿自主选择扮演大黑熊)
师:瞧,越来越多的大黑熊都等着我们去叫醒它们呢,我们出发吧!
五、游戏结束
师:大黑熊被勇敢的我们叫醒了,听说我们要请它们下山去吃蜂蜜,可高兴了,它邀请我们和它一起跳舞呢
中班教案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的《有趣的几何图形》。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情景表演,引导幼儿观察坑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在活动中,我帮幼儿复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几种几何图形的相同点及区分。
3、铺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活动延伸
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塑料框。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捡石头!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大家可能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形状的石头。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2.幼儿操作——铺石头
(1)谈话引入。
大家捡到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提出几点要求:
①要把“坑”填满。
②不要用太多的胶水。
③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找伙伴帮忙。
(3)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开动脑筋——拼石头
(1)抛出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正好有坑没有铺好的,该怎么办?
(2)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拼在一起铺平地上的“坑”。
(4)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四)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这种形状。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倾听并理解游戏规则。
2. 培养幼儿的语言及组词能力。
3.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皮球一个、排球一个(上面粘有眼睛,鼻子,嘴巴)、水桶一个。
2. 快乐歌一首。
游戏规则:
大家围成半圆坐在地上。老师手里有一个雪球(皮球),老师说一个词语如:小花。那么下面的小朋友就要用这个词的最后一个字花组词。如:花园。这个字的音调可以变,如:把花的音调变成第四声:画--画图。在这个小朋友组词时候,其他的小朋友不要提醒,只有当他说不出时才能帮助他。当小朋友都能连贯、准确得完成游戏时,雪球就会变成雪人了。(把事先准备好的排球放在水桶上,雪人即诞生。)。老师示范组词:花园--圆圈--圈子--子弹( 让几个语言能力强的'幼儿跟教师一起做示范。一两次后再开始游戏。)
注意:
1. 老师可以帮助幼儿总结不同音调的字,以便幼儿更好地区别不同的字词。
2. 鼓励幼儿说出别人没有说过的词组,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恬静、优美的山歌风格,初步学习唱歌曲。
2.通过欣赏图片、创编身体动作,理解和感受歌曲。
3.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歌曲,体验表演的.快乐。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自绘图片:湖水、荷花、一群小白鹅。
2.幼儿用书、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欣赏动作用书,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
1.请小朋友把书翻开到和教师手上相同的这页。仔细看看画上有什么?
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二、玩“猜谜”游戏,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歌词。
三、幼儿学唱歌曲(清清湖水)
四、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优美。
中班教案 篇6
相关知识:
皱纸颜色多,弹性好。可分为生活用、包装用、装饰用三类。生活用皱纸如餐巾纸、卫生皱纸等。
教学目标:
1、 在做做、玩玩中感受邹纸的变化,辨别红、黄、蓝三色。(重点)
2、 在想象游戏中体验游戏的乐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出示皱纸
1、 这是谁?
2、你们想和皱纸宝宝玩游戏吗?
二、撕皱纸
1、教师:可是皱纸宝宝还在妈妈的身上,要怎么下来和我们玩呢?(撕)
2、请一名幼儿上来撕。
3、认识皱纸的颜色。
4、撕纸方法:拇指食指捏一捏,一前一后用力撕。
二、 玩皱纸条
1、幼儿自由选择皱纸撕(每组一个篮子,篮子里有三种颜色的皱纸)
2、撕下来的皱纸可以怎么玩?幼儿自由探索方法。
3、皱纸宝宝累了,把它放在地上先休息一下吧。
4、小朋友刚才是怎么玩的,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5、那我们跟着音乐和皱纸宝宝跳舞吧!
6、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皱纸变小呢?(搓、对折……)
7、引导幼儿用搓的方法把皱纸变小。
三、颜色变变变
1、出示矿泉水瓶
皱纸宝宝还带来了神秘的朋友,看看它是谁?
2.矿泉水瓶里装着什么?(水)水是什么颜色的?(无色透明的)
3、观看“魔术表演”,师将搓好的皱纸条放进瓶子里摇一摇,看,变出什么颜色了?像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是这个颜色的?
4、请幼儿拿瓶子操作,变出各种颜色。
四、找颜色,碰一碰。
1、请幼儿看看自己的瓶子,说说变出了什么颜色。
2、跟着音乐拿着瓶子摇一摇,跳一跳,师请各种颜色宝宝做动作,如:红色的宝宝高高举起瓶子;黄色的宝宝把瓶子放在头上;蓝色的宝宝拿瓶子贴贴脸。
3、找朋友:颜色一样的瓶子碰一碰。
3、送瓶宝宝回家
4、皱纸的本领可真大,能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还能变出这么好看的颜色,你们回家也教教爸爸妈妈玩变色的游戏吧!
评价总结及建议(教学精彩与不足之处):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好玩的皱纸》选材很好,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使活动真正体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在设计过程中,将艺术(包括音乐、手工)、语言、科学等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互相渗透,设计了引导幼儿玩皱纸条、“撕一撕”、“说一说”--启发幼儿想象皱纸在空中飞舞的各种造型、“揉一揉”--教会幼儿揉团的技能技巧以及“摇一摇”--让幼儿观察皱纸遇水会褪色的特点等环节,让中班的孩子真正开开心心的在玩中学,并且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中动物尾巴的区别,理解童谣的内容
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童谣。
3、积极地参与和教师、同伴的合作问答。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在理解童谣的基础上,尝试续编童谣。
活动准备:
动物的图片 动物的尾巴和“?”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
今天,我们这里来了很多的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
1、 出示动物的图片(鸭子、公鸡、松鼠)
2、 提问:这3只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啊? 引导幼儿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区别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也为学习童谣做好铺垫,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童谣
1、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那现在有些问题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提问:
①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像把伞?
②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的回答
2、完整朗诵第一段
3、结合第一段,试编第二段
①教师出示(猴子、兔子、孔雀),了解尾巴的特点,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
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扇?
②幼儿自由创编童谣。
3、今天我们学了两段童谣,现在,我把它们编在了一起编成了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完整的念童谣《尾巴歌》
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像把伞?
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尾巴像把伞。
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扇?
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孔雀尾巴像把扇。
3、 引导幼儿完整的念童谣 在学习第一段的童谣的基础,结合动物为尾巴的特点试编第二段,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
三、你问我答
1、用多种形式完整的朗诵问答式童谣
①现在我要请你们用问答的方式来念这个童谣。教师和幼儿的问答;幼儿和幼儿的问答
2、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童谣《尾巴歌》,你们还可以问动物的什么吗? 运用问答的.形式,摆脱以往的反复念童谣的形式,让幼儿更有兴致的学习童谣。
反思:
1、 我觉得这个活动我在材料的选择还比较好。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幼儿的兴趣也还行。
2、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只是一直要求幼儿按照我的思路下去,没有给幼儿充分讲的空间。而且,在学童谣的过程中,对图片的呈现方式也有点单一。整个活动只是一味的要求幼儿学童谣。
3、 其实还可以根据童谣的形式进行仿编。这样可以让幼儿了解动物的其他特征,同时也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小百科:尾巴基本的意义是指动物的身体器官,因其在身体的后部,后来延伸为事物主要部分的跟随部位。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教案04-1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02-11
中班教案(精选)07-29
中班教案【精选】07-29
中班教案(经典)08-05
中班教案12-04
中班教案12-02
中班教案12-02
中班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