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可以简介作者来导人,也可引用名言导人,如:—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爱默生。他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一篇文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l。)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3、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读准下列字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翌日(yì)彗星(huì)
宽宥(yu)弥补(mí)臆度(yì)窒息(zhì)
(先指同学读,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这个事例好处是: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3、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明确:(开放性题目,说出一点即可。)
5、研读赏析“另外有一次……铁簧片”这一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①选段中写了哪些乐音?发声原理有何变化?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
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②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③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诗歌硕果累累,诗人文豪倍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那么,被称为“诗佛”的是谁呢?
二、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四、文体介绍
《使至塞上》是一首格律诗,关于格律诗,同学们都了解哪些文学常识?
关于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五、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六、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七、研讨诗歌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参考: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一望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品味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明确:交代诗歌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
明确: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明确:“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八、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九、拓展阅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缘由、地点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尾联——收束诗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词语超市:复习巩固5个会认词,7个会写词。
金钥匙:让学生初步懂得从人物言行、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灯谜:猜灯谜,体会其中的乐趣。
古文诵读:诵读古文,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生活:组织“古代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会,开阔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习作:在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通过人物的言行、打扮和旁人的评价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词语超市部分:多种形式练读会认词,练写会写词。金钥匙部分: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打扮等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相见即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红楼梦》描写王熙凤出场的地方,就非常成功。它的成功在哪里呢?
二、品读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说话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王熙凤那泼辣的形象显得格外突出。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打扮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容貌美丽、衣着华贵的贵族少妇的.形象。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旁人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贾母和黛玉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一个爽快、泼辣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三、巩固练习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人物说话、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2.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读“肴、斟、羲、熏、逸”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以故事作为开头的方法。
3.学习王羲之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难点:感悟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来之不易。
教具课件
(一)故事导人,感知书圣
1.教师口述开故事。
2.点明“文士”既是“书圣”王羲之,书法作品即《兰亭集序》。
3.让学生体会这样开头的好处。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出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课件或字帖,让学生对“书圣”的作品有直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为人景仰的一座高峰?
教师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如下几点,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小受到文学艺术熏陶;2.创造独具特色的书法新体;3.善于从动物身上学习书法规律;4.专心致志,勤学苦练。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字音上,要注意“斟”是翘舌音、前鼻韵母;“肴”的声母是“y”不是“x”,要把字音读准。
2.文中涉及书法艺术的四字词语较多,可引导学生积累。
文人墨客笔墨纸砚佳作纷呈提笔疾书一挥而就雄健有力自然潇洒出神人化各具神韵独具特色运用自如笔势开放富于变化专心致志勤学苦练
3.对于词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供: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佳肴:美味的食品。
矫健:强健有力。
飘逸:洒脱自然;优雅不俗。
(四)朗读欣赏,感悟书法艺术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王羲之书法创作的过程以及他的作品的介绍。这些语段生动、传神,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1.“只见一位文士,取过蚕茧纸、鼠须笔,迎着和暖的春风,兴致勃勃地提笔疾书,一挥而就。”
这段话描绘了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过程,寥寥数笔,把王羲之自然潇洒的创作过程出神人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王羲之书写的画面,并通过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当时的场景。
2.“他认为运笔时,要如白鹅两掌齐力拨水,这才能运用自如,使全身精力都贯注于笔端。”
“白鹅两掌齐力拨水”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用腕技巧。清代有位书法家曾作诗日:“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人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由此可见王羲之钻研书法之深。
3.“他的书法,笔势开放,富于变化,有时如浮云般飘逸,有时像惊龙般矫健,而结构又十分严谨。”
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特色。教学这段,教师可使用课件分别展示《兰亭集序》中的20个“之”字,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体会书法艺术的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把他们体会到的这种“美”读出来。
(五)联系实际,学习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来的,这是与他善于思考、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分不开的。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这课文的收获。
(六)课后练习
第2题要求学生体会“如”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第1句中的“如”是假设的意思,可以替换成“如果”;第2句中的“如”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流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
绿色蝈蝈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拓展延伸:
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展示出来。
课后反思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