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时间:2023-12-22 15:30: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1

  今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诗歌中的想象。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的哪一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 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呢?比如有这样的诗句:“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象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想象就是由此物到与之较远的彼物。产生了新的事物。由A到B。如由菊花到隐士,如由杭州到天堂。

  二、关于春天的想象

  春天让你想象到什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人物:姑娘 仙女 姐姐 阿姨

  春天是什么? 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冲破黑暗桎梏的光明,春天是燃起冰雪的希望之火。春天像刚出生的婴儿,浑身上下都是嫩嫩的,

  春天像妩媚的'少女,花枝招展的装扮着自己。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幅五彩的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想象奇特的惜春诗歌,黄庭坚的《清平乐》。

  三、朗读释义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是顺着风势飞过蔷薇

  四、鉴赏

  1、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想象的诗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如何理解?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诗人为何寻找春天?寻找的结果怎样?

  (寂寞)(无行路)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5、诗人又为何伤春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五、拓展应用

  黄鹂、蔷薇、清风、落寞年迈的诗人,运用这几个形象,结合诗歌,加以想象,描写诗人寻找春天的心理。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2

  设计理念:

  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通过看注释,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人情之美和生活知趣。

  教学过程;

  一、读懂题意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词在当时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牌名其实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他表示一种调子,一种节奏、一种情境,按照这样的说法,猜猜清平乐的节奏应该是急速的还是舒缓的?题目是(村居)读着题目,你觉得诗人会写什么?(农村的景象)可能会写……那词人是怎样将这些农村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这首词的46个字中的呢?

  二、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1)为什么念“bao”?(去掉物体的'皮或壳时念bao)

  (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eng第二声?

  (这是诗词里合仄押韵的需要,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翁指的是——媪指的是——(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

  3.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齐读

  4.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来试试。

  三、读出画面

  (一)环境图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诗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诗句。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画面。

  2.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请自由地摇头晃脑地反复读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试着连成一段话说说。

  ——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指名2生)

  ——简简单单9个字,却让你有这么丰富的联想,真了不起,请你读一读。

  ——这是这句诗带给你的丰富想象,请你读。

  ——这样的农村风光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清新秀美、朴素雅静)

  ——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指名读(这样的风景真令人向往)(指名读)——齐读

  ——这句诗中,诗人只描述了三样事物,分别是“茅檐、小溪、青草”,那么诗人看到的景象难道仅仅只有这些?为什么诗人单单写了“茅檐、小溪、青草”呢?(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辛弃疾真不愧是大诗人,选取了极具农村特色的景物,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农村风光展现出来。

  ——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乡村美景,——齐读。

  (二)其他图

  1.这就是高度凝炼诗的语言,简约却有着极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词中的其他的画面我们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去读懂,请你选择下面三句中最感兴趣的一句,反复读读,边读边想象,并把它写下来。需要提醒的是:这些都是写人的诗句,我们肯定要去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而且诗人描写的角度不同,我们想象的侧重点也要不同。比如,翁媪,你们觉得想象的侧重点应该在哪呢?

  2,交流:我们按顺序交流

  (1)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太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

  相媚好——在亲热地交谈,会聊些什么呢?

  ——执子之手,白头偕老,这样亲亲热热在聊天的场面就是“相媚好”,让我们再一起重温这暖暖的吴音,相媚好的温情。

  ——指名读——真是好听——齐读

  (2)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

  ——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夸他们吗?(勤劳、孝顺、能干)

  ——请用这句诗来夸夸他们。——指名读

  (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个字?(躺、趴、睡)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小儿可能是怎么卧的?可以趴着,可以躺着,可以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看到这样的小儿,你想到了哪个词?(活泼、可爱、调皮)诗人用了哪个词?(亡赖)我们现在理解的亡赖是……?而在这里呢?(是一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可能会这样说: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你能读出小儿的可爱,读出对他的喜爱吗?——指名读——齐读

  (4)在翁媪的三个儿子中,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谁?为什么?虽然都是写翁媪的儿子,诗人却各有侧重,大儿、中儿一笔带过,而小儿描写得形神俱备,喜爱之心不言自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这份浓墨重彩的喜爱——齐读下阕。

  3.随着辛弃疾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听到了翁媪的吴侬软语,看到了他们的三个儿子,他们就这样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村居图,——配乐指名读——配乐齐读——也让我们在脑海中深深地记住这幅村居图——齐背诵。

  在你眼里,辛弃疾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温馨、恬静、安宁、幸福)把这些感受汇成这首词中的一个字,那就是:醉(板书:醉)

  醉仅仅是指老爷爷和老婆婆喝点酒,微醉吗?还会是什么?(陶醉)谁陶醉了?陶醉于什么?(翁媪、词人)是啊,宁静、和谐、温馨的生活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3

  10.清平乐

  教学目标:

  1.阅读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并背诵。(重点)

  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难点)

  3.想象词中描述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重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相关介绍

  1.作者简介

  教师口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主要作品:《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2.背景介绍

  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被贬,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词。

  2.课文注释。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啭:鸟婉转地鸣叫。

  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

  3.初读词,通词句。

  (1)注意读出节奏。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词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

  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理词意,悟情感。

  (1)如何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2)“寂寞无行路”是什么意思?

  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春日,因此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怎样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春无踪迹谁知”,春天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天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5)想象“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

  黄鹂用婉转的歌声回答,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之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5.读词句,晓词理。

  作者就是用如此平淡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几经转折而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伤春之情。请具体写出这首词的写作思路,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词句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词,上阕写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阕写春之无踪影可寻。词人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穷。词人用了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本词主旨

  《清平乐》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春天回来,与其同住。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课堂小结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词同行,善于积累,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黄庭坚《清平乐》教案 】相关文章:

《清平乐》教案03-04

清平乐村居教案09-19

《清平乐村居》教案01-20

《清平乐村居》教案04-04

清平乐村居的教案02-24

《清平乐村居》教案五篇08-31

《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02-15

《清平乐村居》教案三篇02-17

《清平乐村居》教案15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