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提升结论。”
科学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作为特定对象的探究,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开展的探索、质疑和研究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的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可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价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对科学课不了解,尚处在懵懂之中,还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课的学习,但是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整理、归纳,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能力培养,待他们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较的方法及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准备演示的各种实验器材、彩色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扫地之前,我们要干那些准备工作?(先洒水)那么大家对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初步认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好吗?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二)探究研讨,描绘特征
1、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图片)
组织讨论,各组汇报交流。(都是水,颜色不一样)(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讲台上这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各组汇报方法
3、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不错,这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就是水。
4、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桌上还有三个透明的塑料杯,分别装着纯净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纯净水?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指名学生说(用鼻子闻)
提问:为什么要用鼻子闻?你为什么直接凑近来闻?
分组交流(因为水是没有气味的,有气味的就不是水。因为老师你已经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是什么了,我们都知道是没毒的,是可以直接凑近来闻的。)
追问:如果给我们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能不能直接凑近来闻?(不能直接凑近来闻)哪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找呢?(我们可以用手扇)
5、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演示正确方法。
6、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观察吧,在纯净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贴上标签。
生自由做实验,教师巡视,行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7、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看一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这三种物体的描述最详细。(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样。醋、酒有很大的味,纯净水没有味。)
谈话:同学们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们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吗?水有哪些性质呢?
8、师生共同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板书)
观察的顺序是:一看、二闻、三尝。
出示小黑板:《观察物体的顺序》 一看、二闻、三尝。
不能吃的不要尝,闻要用手扇来闻,尝用玻璃棒蘸来尝。
(三)扩展延伸,组织探究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质,那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呢?
2、教师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教师往装着纯净水的杯子里继续加水,加到不能在加为止。)
现在还能往杯子里加水吗?(不能)。教师在另一个杯子里装上细沙,直至装到不能装为止。
提问:现在还能装吗? 让学生充分的猜测,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继续示范实验,以检验学生的猜测。
提问:如果往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先与同桌说一说。师指名回答,进行评议补充。
追问:为什么水能流进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动的。)
4、继续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口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水在流动)
5、学生动手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一种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状的容器中
6、提问:做完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水很有趣。 水可以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
谈话:大家通过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动的,并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而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进行交流。(牛奶、果汁、饮料、啤酒、酱油、醋……)
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些物质都跟水一样,能流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叫它液体。
师板书:水是流动的 没有固体的形状 液体
(四)活动拓展
1、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30页上的内容,明确认识。
2、教师布置比赛任务: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再不搬动桶的前提下,将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领取比赛用具。师要求学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师发出比赛开始口令,学生开始运水。
比赛结束,教师提问:你们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最后结果怎样?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质?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
提问:假如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一些(教师重新确定距离),你们又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运水?
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对策,设计方案,开始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五)进行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通?你还想进一步去探究些什么问题?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去探究水,把你们发现水的神奇之处记录下来,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质、探究的能力以及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
1、教师是引导科学探究的设计者。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法去了解认识水。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对水的观察上,运用直观的图片、各种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并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相关事物,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多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将水倒来倒去,观察水流,从而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
2、教师是科学探究的引导者。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叙述时还是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但是他们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归纳,他们多多少少的都能对水的性质说一些。这里也要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儿童这一特定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完成探究任务。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着重对水这一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忽略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认识水。
3、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前后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充分说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水仙花的外形以及生长特点。
2、能细致、有序地观察水仙花井描述水仙花的特征。
3、欣赏水仙花的优美姿态,关注和喜爱水仙花。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在观察角中观看过水仙花的实物或欣赏过图片,对水仙花的外形彩星长环境有初步的了解。
(二)材料投放:正在开花的水仙花盆栽若干盆,水仙花观察记录表。教育挂图《美丽的水仙花》
环境创设:
将收集的水仙花图片张贴在展板上,在观察角布置水仙花展,教学活动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一组一盆水仙花。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水仙花展",引发幼儿自主谈论水仙花,了解幼儿对水仙花的已有经验 师:这是什么花?水仙花长在哪里?和其他小朋友说一说关于水仙花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二、结合水仙花的盆栽引导幼儿分小组有序、细致地观察,了解水仙花的外形。
(一)幼儿分小组观察讨沦,结合记录表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水仙花的外形。
师:水仙花长什么样?如果要向别人介绍美丽的水仙花该怎么说才能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水仙花的特点?小朋友可以一边观察一边用图画记录下来。
(二)分享交流,引导幼儿结合数字资源《美丽的水仙花》有序观察井描述水仙花的外形。
根据幼儿的描述运用符号梳理观察方法(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有序地讲出水仙花的叶、茎、根、花,了解水仙花的外形特征和生长习性。
引导语: 我们一起来看这里, 这个圆圆的部分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它叫水仙头,是水仙花的鳞茎。那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它的本领科大了。出来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这样水仙花才能快快长大,开出美丽的花朵。
引导语:水仙花的'花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水仙花到了冬天还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开出的花就是图片上这样的。水仙花的花朵长在花梗的顶部,每朵花有六片白色的花瓣,中间还有一个黄色的副花冠。
三、出示教育挂图《美丽的水仙花》 ,引导幼儿欣赏各种造型的水仙花的图片,感受水仙 花的优美姿态,并鼓励幼儿运用语言和动作造型表达对水仙花外形姿态的感受。
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请小朋友们回家与家长共同观察水仙花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
2、区域观察:将水仙花放置在植物角让幼儿继续观察,欣赏。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几种气味,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给气味瓶找朋友活动,判断气味,学会正确闻气味的方法。
3、喜欢阅读画面,感知鼻子的有趣用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不同的气味。
2、物质准备:
——密封但有气孔的“气味瓶”若干(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风油精、酒、醋等);
——用空气清新剂在教室里喷出一个清香的空气环境。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每组一盒彩色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弥漫着香气的活动室,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教室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教室里香喷喷的呢?
教师:你还用鼻子闻过什么味道?
2、进一步感知鼻子的用处。
——出示气味瓶,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这里有许多有趣的瓶子,不打开盖子有什么方法能知道里面藏了什么吗?
——幼儿闻气味瓶,学习闻气味的正确方法。
教师引导幼儿不要将鼻子直接贴近瓶子,而是用手轻轻将味道扇进鼻子。
——教师:你闻到了什么味道?猜猜瓶子里是什么?
3、给气味瓶找朋友。(尝试气味与气味源匹配)
——教师(出示香水、风油精、酒、醋):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味道?
——教师(出示气味瓶):气味瓶里也装着这些东西,请你闻一闻,然后,把气味瓶送到和它一样味道的朋友那里去好吗?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并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闻气味。
4、讨论鼻子的.用途,感知各种鼻子,知道鼻子的奇妙用处。
——教师:你的鼻子能闻出香水、醋、酒的气味,你的鼻子还能闻什么气味?
——教师:我们的鼻子用处可真大,动物的鼻子有什么用呢?
——师生共同阅读幼儿用书,感知人和动物(大象、猪、狗等)的鼻子,请幼儿给画面人物和动物的鼻子涂上颜色,说说,他们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鼻子有什么用?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反思到这节课有着不足的地方,魏老师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这节课我应该让孩子多说(放开让孩子说) 多做 多练(说完让孩子练习体验),老师不要限制包办,在第二个环节让孩子闻气味中,我就应该顾及到每个孩子,让他们都闻一闻 说一说。在课前准备所需东西时也要考虑到是否每个孩子都能操作到,操作的材料要丰富。在教育孩子保护鼻子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去思考,让孩子们去说一说结果。科学是比较严谨的,一定要让孩子先猜想在验证。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性和求知欲。然而幼儿的一日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在日常生活中抓住许多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契机,把工作重点放在孩子的发展上,注意观察、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的交谈。当小朋友在自然角里好奇地观察时,我没有放过这一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土豆、怎样发芽,怎样放水。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巧妙地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孩子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他们的探索活动有了令人信服的结果。这样,将引发更多的主动学习。
活动目标
1.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2. 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3. 教师给予启发性的语言指导,让幼儿自己多想一想,动一动。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一活动与传统的系统教学不同,充分体现了儿童自主构建和教师价值引导相结合的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师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在活动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并给予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引导幼儿想一想,会长出什么?与幼儿一起找原因。通过观察土豆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探究的兴趣。都成为幼儿关心和议论的话题。以此引发很多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在孩子的关注点上生成的,种植活动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过程。
活动准备
蔬菜,土豆,泥土。
活动过程
蔬、果造型活动结束后,我把多出来的蔬菜土豆、放在了观察区里,便于幼儿日后进行观察。!出自:屈老.师!过了几天,这时我看见雯雯小朋友手里拿着方便面碗在自然角里走来走去,好像不知干什么好。看着她那犹豫不决的样子,我问:“雯雯你想种什么呢?”“老师,我想种土豆。我们的谈话被旁边的小朋友听见了,他们有的说“土豆怎么种呀,我没见过。”有的说……听了小朋友的议论,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看它会不会长出什么”。,然后我就把少许的水放在了土豆里。雯雯一般都是来得最早的一个,她都忘不了给小土豆浇水,我们的'小实验也吸引了其他小朋友,他们也加入了种土豆的活动中,这时,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叫了起来:孩子们抢着说;“快看,一个大土豆上长出许多根,就像老爷爷的胡子一样。”又有孩子提出来说:“把土豆种到泥土里去”然后我们就找来了土,同时把土豆种到泥土里去了,让孩子们也更有利去发现小土豆生长的秘密和奇妙!
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何培养起幼儿的认识兴趣何探究欲望,也就是使幼儿具有了终身学习何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问题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因此,幼儿核心教育更多地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成。
科学教案 篇5
这里主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向大家展示一下记录自己成长过程的物品,和他人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和骄傲。
教学目标:
1、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尝试让学生根据一些现象,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假设,并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参与活动的神经。再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验证、修正自己的假设,通过探究,弄清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神经分布情况。
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而不是像教材那样直接陈述结论。
从一些现象,推测物体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并且进一步验证,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解暗箱"。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神经系统
在学生探究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时,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有时得到了一个指令后,并不去执行这一指令,这是为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神经系统的工作要经过大脑的判断和指挥。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抛开整体,片面地研究一部分的做法。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课程编排以及科学教育理念层面上的问题。
3、树立大的科学观,不能局限于课本上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些学生的思维会很有建设性,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指挥前臂举起的神经作用于前臂,在测试人接住下落物体时神经反应的速度时固定手的位置防止作弊,这些都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科学素养,是最可宝贵的。
教师的教学要从科学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与全班学生共享。
4、通过活动建立动态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设计了一个活动,让一队队学生模仿神经,传递信息、做出反应,效果很好,比简单的画图、多媒体更生动,更能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
1. 交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向科学家学习。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 二、探索和调查 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 目进行辩论。 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
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 4.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 5.小组完成辩论稿。
6.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7.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 8.阅读P66。 9.汇报。 1
0.讲解几种图表的注意事项。
三、回顾和解释 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质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质疑。 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质疑。 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质疑,也不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层次2:知道什么是质疑,不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层次3: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不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层次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不能够尝试设计
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层次3: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
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能控制声音的变化,用优美的声音形象的表现"原声"和"回声",发展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2、了解山谷回音的现象,明白简单的道理。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磁带。
2、回音录像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看回声录像。
2、讨论回声现象,让幼儿明白简单的道理,能用声音形象的表现"原声"和"回声"。
(1)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回音产生的条件。
师:刚才看到、听到了什么?教师再次放录像验证幼儿的说法。
小结:人在对着障碍物,大约17米的距离时大喊,可以听到回声。
(2)了解"原声"和"回声"的区别,请幼儿进行模仿。
(3)幼儿尝试模仿"原声"和"回声"。
教师强调原声和回声是一样的,但原声声音要高、强,回声声音要小、弱。如:唱的"啊",回声也是"啊",不能变。
3、欣赏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听到了什么?请幼儿说一说。
(2)再次欣赏歌曲。
4、幼儿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幼儿跟教师一起唱歌。
(2)教师与幼儿分组唱,教师唱原声部分,幼儿唱回声部分。教师强调幼儿唱回声时,声音要弱、要小。
(3)教师与幼儿交换演唱部分,幼儿唱原声,教师唱回声。
(4)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5、幼儿演唱歌曲。请幼儿分两组进行表演。一组唱原声,一组唱回声。
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演唱技巧。
6、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空旷的地方,远距离对着墙大喊,进行尝试。
活动反思:
回音较为抽象,孩子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次科技活动借助“”小兔淘淘在山中喊话”的动画片直观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回音。小朋友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很多幼儿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他们都能想到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回音。
为了增加乐趣我设计了“回音的游戏”,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好,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时,我只注重了让孩子去模仿,模仿时注意一个声音高,一个声音低,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回声的模糊、断断续续的、回音的重复这一点处理得不好。我要灵活地掌握幼儿的每一个问题,让幼儿把每一个环节都学透,掌握牢固。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树是动物和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和爱护树木。我发现孩子们对生活中常见的树认识不清,有的孩子喜欢摘树叶,折树枝玩,拿小刀在树上乱刻乱画等。于是,我抓住了这一教育锲机,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课,意在激发孩子认识树,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简单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树木,知道它们的名称。
2、幼儿能简单认识树的作用。
3、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积极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树木及保护树木的措施。
难点:乱砍树木对动物和人类造成的危害。
活动准备
课件、《小黄莺的故事》录音、录像片段。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大森林里去玩,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就出发吧。(放音乐) 孩子们,大森林到了,我们先坐下来歇歇小脚吧。大森林里的树可真多呀,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些可爱的树吧。
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树。
1、给幼儿播放树的课件,让幼儿对树有一些认识和了解,感受树的美。
2、出示各种树的课件给幼儿观察,并说出树的名字和树叶的外形特征,加深幼儿的认识。
3、让幼儿说说自己认识的树的名字以及树叶的样子。
三、简单认识树的作用。
1、引导孩子知道树木与小动物的关系。
小朋友们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你们知道小鸟、小松鼠的家在哪里?(树上) 对,小鸟、小松鼠的家在树上,小鸟喜欢在大树上飞来飞去,小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蹦来跳去,大树是它们的家,它们非常爱自己的家。
2、让幼儿知道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大树可以做小动物的家,树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果树上结出的果子能让人们吃;树木可以做成许多家具和生活用品;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树把人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漂亮;树是自然界的空气净化大师,能把人门呼出的废气变成人们需要的新鲜空气)
四、引导幼儿懂得乱砍伐树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激发幼儿
爱护树木的情感。
1、放录音《小黄莺的故事》
小朋友们,听了小黄莺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小动物们失去了家,真可怜;我们不能乱砍树木,破坏小动物的家)乱砍树木不仅给小动物带来了灾难,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2、看“风沙的危害”录像片段,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懂得要多种树。
3、看“洪水”录像片段,了解洪水对人类的危害,提问:为什么会发洪水?使幼儿懂得:树根像爪子一样紧紧抓住泥土,不让水把泥土冲走,如果雨水较多,树木又被人们砍掉了,树根就抓不住泥土,就容易发洪水。
4、结合实际,启发幼儿说出保护树木的措施。
树的作用可真大呀,它是人类的好朋友,在生活当中,我们怎样保护树木呢?(给树浇水,不摇小树,不折树枝,不在树上荡秋千,不拿小刀在树上乱刻乱划等)如果看到有人折树枝或乱砍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去制止他们,告诉他们要爱护树木)
五、活动结束。
爱护树木要从小做起,爱护树木要从我做起,我们快行动起来吧,表演《爱护小树苗》,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这节课遵循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及已有经验,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活动中,通过对课件和录像片段的播放已及老师的启发引导,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激发了孩子的情感,使孩子想说、敢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前精心的设计,周密的考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教学中对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腻,孩子的表现和老师的预想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要注重既要照顾到集体,又要考虑到学孩子个体。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故事并能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围绕问题,积极思维,理解小松鼠耳朵上“绿星星”的秘密。
帮助幼儿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感悟故事所传达的友爱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帮助幼儿理解小松鼠和萤火虫之间相互关爱,乐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环境创设及材料
录音故事,图片及插入教具(小草和玫瑰花)。
创设一个美丽的花园场景,有绿绿的小草,红红的玫瑰花。
角色的头饰。
四、设计思路
此故事兼有散文的色彩,要细细品味它的诗情画意,通过外化的场景美,色彩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描写赞颂了人间互相关爱的美好心灵。塑造了外表与内心和谐统一的完美形象。
这一形象无疑是对道德意识还往往处于自我中心的幼儿来讲具有较强的心灵震动,并且对大班幼儿来讲是能够接受和体验的,有利于他们正确的道德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感。
本设计主要是设置问题情景,通过一系列问题逐步递进,层层展开,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理解主题思想,这充分感受故事所描绘的完美形象。同时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五、活动流程
问题启动—顺向设问——反向设问——假定设问——表演欣赏
问题启动。
(1)在听故事前直接呈现问题,“耳朵上怎么会有绿星星”。
运用故事名称的新奇以引起幼儿探究的心理,使幼儿 产生悬念两个不相干的事物怎会联系在一起?既是启发幼儿积极地仔细地听,也是思维活动的开始。
(2)听录音故事的前半段。
从开始……小松鼠什么也没打扮去参加音乐会了。
2.顺问设问。
(1)故事讲到一半,教师可设问:
“小松鼠什么也没有打扮,会不会漂亮呢?”这个问题主要唤起原有的.认识经验,运用已有的认识结构,习惯思维来判断事情的变化发展。这个问题的作用是使故事矛盾突出,便于儿童清晰感知。并为后面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而感到满足。
(2)继续听后半段故事。
3.反向设问。
(1)听完一遍故事后设问“为什么小松鼠什么也没有打扮却变得那么漂亮?”为什么萤火虫要变成“绿星星”。
这些设问主要让幼儿根据故事提供的信息来反思原有的认知经验,用新的认知结构来解决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以求得新的认知平衡。
(2)看图讲故事。
围绕设问,进一步感知故事内容,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4.假定设问。
提出假设“如果小松鼠带上小草制成绿绿的草帽,用玫瑰花把嘴唇涂得红红的去表演是不是很美呢?”
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儿童充分的讨论,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美,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一些认知经验。
5.表演欣赏。
通过故事表演再现故事中美的场景,美的色彩,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等,来烘托相互关爱的内在精神美。向儿童传达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