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

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

时间:2024-01-07 09:37:0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1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平方米=()平方分米4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平方米=()平方分米4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分米3

  1升=1000毫升1m3=1000 dm3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知识迁移推导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13×30 23×10 24×4 21×40

  120×6 40×7 8×60 500×8

  2、笔算并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1、出示例2:212×34=

  (1)引导学生观察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应该怎样计算。

  (3)板书: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848个一表示212×4的积。

  ②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636个十或6360个一,表示212×30的积。

  ③从两步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④7208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7208表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出示“做一做”(投影出示)。启发学生分组合作。

  963表示什么?321乘1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264表示什么?132乘3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3)独立填写。

  订正并说明计算过程。

  三、继续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3

  教学内容:

  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一年2.25

  二年2.70

  三年3.24

  五年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年利率—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板书

  300 — 2.25% — 1

  =6.75(元)

  300 — 3.24% — 3

  =29.16(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汇报

  6.75 — 20% = 29.16 — 20% =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练习巩固。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把2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四、汇报学习收获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多一些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20×3),也就是3—=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6×6和0.7—÷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960)

  40、—、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960

  解:40—÷40=960÷40

  —=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0—=960

  解:40—÷40=960÷40

  —=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