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8 10:34: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优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8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的心情。如: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二、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意思。如: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三、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如: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四、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如: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五、有些词儿化后意思变了。如: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ī鹘h冯png划hu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ǎo戛ji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语文教案 篇3

  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或是写景。

  第二,审内容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习作限制。

  1、弄清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记暑假中的一件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暑假,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暑假”里发生的事。

  2、弄清地点限制

  有的作文规定了地点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地点的限制。如记校园里的趣事,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地方,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写一件你想写的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记叙一件完整的事,这样的话就不能写两、三件事了。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这个题目就限制了作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的.事。《文具的争吵》这个题目,主角就要换成文具了。

  习作题目:

  1 课余生活发生的事情 事

  2 熟悉的人一件事(特点品质 事)

  3 美丽的秋天 景

  4 观察中的发现(日记格式 写事)

  5 传统文化

  6 风景优美的地方 景

  7 创编童话故事 事 道理

  8 自由选材

  阅读

  1、 要三读短文,第一遍弄清字、词的读音、大意;第二遍读懂大致内容;第三遍带着问题后进行重点读。

  2、 完成练习要注意:有的题目可以从文字中原词原句抄下来,有的需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 答问题要完整。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大师经典――《边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愁人的美丽:温暖而哀伤

  我坐在后舱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原来我离开了这个地方已十六年。想起这一堆倏然而来飘然而逝的日子,想起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变迁,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象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面前万象百物,对拉船人和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轻轻的说:‘我来了,是的,我依然和从前一样的来了。我们全是原来的样子,真令人高兴。你,充满着牛粪和桐油气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们还互相认识,因为我们过去实在太熟悉了’。”(《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东西,竟如刻骨铭心一般并且顽强地渗透在他的《边城》等作品之中。他对那些不能真正体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后却又有着极现实又极恒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比如说隔膜。沈从文小说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脉脉的(《边城》呒终处在一派淳朴之气中)。然而这淳朴之气下面,却是深深的隔膜(几乎是“存在主义”的隔膜)。顺顺与二老的隔膜,二老与大老的隔膜,二老与翠翠的隔膜,二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注定了一切都将在悲剧中了结(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作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边城》,这“边”字,就有了一丝孤独。作品一开头:“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孤独便又深了点。那独立山头的白塔,那类似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黄昏与夜晚的凄清幽远的景色……无一莫把孤独托现出来。作品背后,是一个无底的企盼(张德蒂的雕塑《边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画,极传《边城》之神)。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简单介绍,为我们了解“边城”做了一点铺垫工作。但对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来说,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个开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用尽一生去阅读、体会、沉思,使我们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一盏心灵之灯相伴左右。今天,我们继续前路,通过对所选部分做出简要的分析来聆听大师。

  二. 布置问题

  (一)写了什么

  1.阅读预习提示,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

  明确: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

  3.这些“爱”中所突出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二)怎样写的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明确: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 “薄薄的凄凉”――隐约的内心波动,无法勃发。

  “胡思乱想”――摆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无处言说,人情质朴。

  心上沉重――入情渐深

  轻飏的梦――爱有所属

  梦外人生――傩送的爱

  柔软的芦管――翠翠的爱

  又摘虎尾草――心有所属

  3.什么样的爱

  明确:纯净 平等 真挚 自然……似乎是超越人间,可又是深埋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谁不希望一场纯净的爱情。

  比较: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简爱》:“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简这样对罗切斯特说。

  《呼啸山庄》:(凯瑟琳在与女仆交谈):“我在这世上最大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觉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它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独有他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话西游》:曾经有一分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花样年华》: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4.祖孙之爱:

  关怀:祖父对翠翠无时无刻的挂怀;翠翠对祖父的依靠

  5.兄弟之爱:

  尊重:竞争

  总结:

  柔情似水,这里,柔情是一种最高贵也最高雅的情感。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去享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阅读《边城》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是那样的不真实,仿佛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于是,你摇摇头,笑了。

  《边城》的意义: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个角落。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题:七年级(下)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二、教学对象分析:戏曲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关于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四)出谋划策:

  (五)作业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六、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困难

  媒体设计

  对戏曲的系统认识

  利用幻灯片展示戏曲知识及配合学生表演的戏曲影视

  课堂气氛的活跃

  七、课程实施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师: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板书:戏曲大舞台)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1、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介绍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由屏幕展示其画面,学生介绍。

  3、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昆剧:介绍其形成及特点。

  京剧:

  A、京剧的形成及特点。

  B、京剧旦角流派。

  C、自制脸谱欣赏。

  D、模仿秀:“斗智”选段,“红灯记”选段,学生点评。

  黄梅戏:

  A、黄梅戏的特点。

  B、模仿秀“女驸马”选段,“天仙配”选段。

  豫剧:

  A、豫剧的特点。

  B、模仿秀“花木兰”选段。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戏曲剧是什么?(中国戏曲)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6、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7、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手法(手,眼,身,法,步)

  8、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9、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四)出谋划策: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也欣赏了戏曲的名段,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内涵,悠长的韵味,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同学们面对此现象,你们开动脑筋,谈一谈,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五)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写下来。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

  2.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课前准备:扩大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凭借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形。

  3.看看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然后用序号标明。

  4.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说说课文讲了哪几种活化石?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将扩大数学挂图与课文段落相配合。

  二、指导学习生字。

  1.认读8个生字和8个生词。

  2.重点指导:历、史、化

  3.认识并记住字形。

  (l)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重点指导:代不要写成“伐”,植右边有三横。

  4.指导写字。

  (l)看清楚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会写”。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认读生字卡、生词卡。

  2.这篇课文讲述了哪几样活化石?

  二、引导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五句谚语组成,介绍了一些简单的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谚语,从而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学习重难点】

  识字和积累谚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识字、写字。

  【学习重难点】

  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三、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四、自读课文

  五、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课题。看到题目,有什么不解?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解释。

  3、引导质疑,驾驶归纳问题。

  (1)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为什么要办杂志?

  (2)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怎么办杂志的?

  (3)达贝里创办的《阳光》杂志挣来的钱怎么花的?

  4、导入:现在就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读课文,尽可能借助小组的力量,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1、下组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生字,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生字,认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小组内检查上述问题的解答情况或小组内讨论,交流,解答这些问题。

  3、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掌握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读,教师强调。

  2、再读词语巩固认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使?

  4、小结:一个少年年仅12岁少年达贝里创办了一份杂志令人佩服。他用办杂志挣来的钱帮助贫困小伙伴,而自己却一分钱也不花,这更让人感动。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穷孩子的困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在九十多年前,一些穷孩子遇到什么困难?说说自己的`体会。

  2、指名反馈,出示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纽约市的一所小学有一些穷孩子,每年寒冻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课。)

  3、学生说体会。

  4、是的,有一个少年名叫迪罗。达贝里,他就想让同学们穿上鞋,摆脱贫困。

  5、比较体会。

  (1)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我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2)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同学们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同情2、可怜地、渴望地)

  五、小结。

  在寒冷的冬天,同学们那么渴望能穿上鞋袜暖和暖和呀!达贝里并没有等着天上掉下鞋袜来,而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他要创办杂志挣钱来帮助同学们。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

  2、九十多年钱,纽约市的一个小学的穷孩子,每年寒冬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学。达贝里就是这些可怜的孩子中的一员,于是,他想办法办杂志挣钱来帮助贫困的小伙伴。那么,他是怎样做的?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抓关键词句谈体会。

  1、出示提示。

  (1)达贝里为了创办杂志《阳光》都做了哪些事?

  (2)达贝里办杂志挣到的钱是怎么使用的?

  (3)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你认为达贝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

  3、集体反馈。

  三、小结。

  1、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事。来我们来说一说吧。

  2、总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应该向达贝里学习。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有爱心的人。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讲你或小伙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少年总编

  写信请人写文章

  找印刷厂印刷

  卖鞋袜给小伙伴

  关心帮助别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