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教案

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4-01-26 13:38:56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1

  单元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授课教师

  分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与态度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课件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战百胜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布置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分课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与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拓展应用 做一做

  总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2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古文。我们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因为是古文,再加一条:根据提示读出恰当停顿,按自己的语速去读,读好了就坐正。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第四句。必得之的“必”是什么意思? 都的'意思,连起来再说5)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复”是什么意思?再。不复鼓呢?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四、学习想象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2、找准了,现在我们边练读句子边想象情境。请一位同学读子期的赞叹,咱俩要配合好!怎么配合,你要听懂我的心思来读你的感叹。多媒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高山—-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志在流水-志在流水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3

  《彩色的翅膀》课文原文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dūn)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juē)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cí)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跟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niē)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zé)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彩色的翅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3、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爱国名言

  同学们,请看屏幕,老师送给大家一组名言,请你们用心的朗读,会有新的发现。

  提问:谁来说说你的发现?你很会发现问题。请同学坐好坐直,眼前想象着飘扬的国旗,一起大声的读,齐。

  是啊,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刚刚学习了两篇关于爱国的文章,是什么?课文中的詹天佑和季羡林是如何爱国的呢?那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人很爱国呢?

  今天,我们就随着一名边防战士去海岛上看看那里战士们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齐读课题——《彩色的翅膀》

  二、检查预习单

  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吧,请拿出自主预习单,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后,出示屏幕。

  读了课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点屏幕

  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预设1为什么题目叫《彩色的翅膀》?2、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入宝石岛?3、宝石岛在哪里,它什么样子?4、条件如此艰苦,战士们为什么还愿意待在那里?5、第一个西瓜为什么来之不易?

  我们先来研究“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入宝石岛?”这个问题,谁来说明原因。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快速找一找。

  出示—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看来宝石岛很艰苦,快速默读课文,你还能从文中哪些词句中能感受来?找到相关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除了课文中的内容,谁还搜集了宝石岛的资料,起来交流一下。请看屏幕,老师也搜集了关于宝石岛的资料,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

  面对这么艰苦的海岛,战士们有没有抱怨?有没有退缩?为了把海岛建设的更加美丽,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画下来,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

  ①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提问:“海岛田”是什么?宝石岛属于珊瑚岛礁(由珊瑚礁沉积形成的岛屿),不适宜种植蔬菜,战士们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垒出一块块可以种植庄稼的田地,就叫海岛田。

  看到战士们垒出一块块“海岛田”,你想说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看到战士们为自己种植的蔬菜、小树浇水,你又会说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接着交流,战士们又做了什么呢?

  ③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

  为什么要人工授粉呢?因为岛上没有蜜蜂、昆虫,不能传播花粉,不人工授粉就结不了西瓜。战士们最希望的是什么?宝石岛能结出大西瓜,宝石岛能变得更加美丽。我们一起像战士们一样用心的读读这句话。

  战士们的用心换来的是大片的西瓜吗?一阵暴雨过后,西瓜怎么样了?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好,继续交流。

  ④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都不敢马虎。

  怎样才能照顾好一个小婴儿,谁来说说?

  (比如无微不至,不敢出一点错误。)

  在条件恶劣的海岛上,还会遇到怎样的恶劣天气,战士们会怎样做呢?

  当岛上严重干旱时,战士们————————。

  当海上刮起台风时,战士们————————。

  当———————,战士们————————。

  你来读出战士对小瓜无微不至的爱。指导读

  继续交流。

  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奇迹终于出现了,在没有昆虫的小岛上终于成熟了第一个西瓜。(出示13段。)战士们要共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你来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战士们在说些什么呢?

  我们平时吃西瓜是怎样吃的?而战士们呢?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西瓜来之不易。

  请你读出战士们的激动心情,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

  你来用喜悦的心情读读吧。

  我们一起加上动作来读读。

  战士们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提心里多美了。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突出战士们动人之举呢?我们继续交流。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体会:战士小高,自己的东西不重要,纸箱子装的昆虫很重要,可见他很爱岛。

  体会2:船很不稳定,小高怕箱子的昆虫飞了,带不到岛上就没法给西瓜传播花粉了,所以他紧紧的抱着。

  同学们,你们想,岛上在没有昆虫的情况下,竟然结了一个大西瓜。如果有了一箱子昆虫,岛上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因此,小高笑嘻嘻地说:“一起读。

  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是啊,这些小精灵像我们的战士们一样,爱祖国的海岛,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

  学完了课文,你想

  板书:爱岛爱国

  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什么了?题目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又一次出现,起到点题的作用。

  (五)升华

  赞美了战士们热爱海岛、扎身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可题目不是伟大的海岛战士,而是《彩色的翅膀》,这是为什么?说下你的想法。

  (彩色的翅膀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代替小昆虫,强调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所起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充满理想的生活。)

  课后小结

  同学们,正是因为这一代又一代日夜守护海岛的人民子弟兵,扎根海岛,建设海岛,保卫着海岛,这里的天更蓝,这里的水更美,这里的人更欢!我们坚信,可敬的边防战士建设海岛的美好愿望一定会迎着朝阳,乘着彩色的翅膀,绽放奇异的光彩!

  课后习题

  作业:

  必做:本课小语。

  选做:学了课文后,想想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加热爱烟台?写下来。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 1 ~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 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 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 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 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

  7. 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 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 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 交流汇报。

  4. 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 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 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 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6

  课前准备:

  板书: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

  2.在经历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板书预习导航:

  1.生活中的圆柱。

  2.圆柱哪些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

  达标卡(练习册)

  教具准备:课件、圆柱体、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上课:组内宣言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立体图形,非常好,(出示幻灯片一)大家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认识吗?谁来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按预习导航的要求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7分钟)

  2.下面小组汇报环节,请做好交流的准备,要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指边说。

  (1)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

  (2)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底面2个大小一样都是圆形

  侧面1个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高

  (出示幻灯片二)演示幻灯片强调教学重点

  师:除了这些,你还学会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三)演示长方形转动会形成一个圆柱。

  四、达标训练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打“√”。

  2.在上图中标出圆珠笔各部分的名称。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是两个()的圆。

  (2)圆柱的高是指两个()之间的距离,圆柱有()高。

  (3)圆柱共有()个面,它的侧面是()。

  (4)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

  3.如图:

  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则圆柱的高是(),底面周长是()底面直径是()。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正确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首先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复习一下。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5)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学生汇报)

  2、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①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可能的答案有:28÷8×10=35(元) 10÷8×28=35(元)

  ③教师指出也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问题。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怎样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呢?请同学们先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讨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哪个量是一定的?

  ③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④根据这个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学生汇报,并引导学生概括出等量关系式。

  (3)学生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师:你能完整的把这道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4)指名学生板演过程,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提醒学生要检验。

  (5)师:你认为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给大家呢?(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思考以下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到不变的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5.习题巩固

  我会分析:(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哪个量是一定的?

  (3)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4)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讲。

  4小结。

  思考:

  1.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他生补充,课件出示总结。

  2.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师生总结。(课件展示)

  ①找(找相关联的量)

  ②判(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③列(列出方程)

  ④解(解方程)

  ⑤验(检验计算结果)

  三、习题巩固。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运动会上,六年级同学进行大型体操表演,每行站20人,可以站18行;若每行站40人,可以站χ行?

  2.小兰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为4米,这棵树高χ米。

  3.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χ天可以读完。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讲解列式的依据。)

  拓展练习: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90米,40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找不同做法的同学回答,他生订正)

  四、作业

  教材63页练习十一4、5、7、8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他生补充。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 例6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

  费是x元。 现在可以用x天。

  28:8=x:10 25x=100×5

  8x=28×10 x=100×5÷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

  是35元。 可以用20天。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举和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图形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基本图形纸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认识圆环

  1.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圆形花坛、圆形水池外的圆形甬路、奥运五环标志、光盘……

  2.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环形的)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环或环形。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环形的物体?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已经知道的环形物体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环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学生掌握的常识和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从直观上也感受到了环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环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画一画,剪一剪,发现环形特点。

  (1)画一画。

  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用同一个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和5厘米的圆。

  (学生按照要求画圆)

  (2)剪一剪。

  指导学生先剪下所画的大圆,再剪下所画的小圆。

  问: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环形)

  师:我们也称它为圆环。

  (3)教师手拿学生剪的圆环提问:这个圆环是怎样得到的?

  生明确:圆环是从外圆中去掉一个内圆得到的。

  (4)借助图示认识圆环的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圆环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图示引导学生明确相关内容并板书)

  ①外圆:又名大圆,它的半径用R表示。

  ②内圆:又名小圆,它的半径用r表示。

  ③环宽:指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相差的宽度。

  2.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怎样求圆环的面积?

  (2)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亲身实践贯穿始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一些方法,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分析等,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掌握,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把环形从一般图形中分离出来,快速地抓住了环形的本质特征,形成环形的概念,并顺利推导出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课件出示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试做,指生板演。

  (3)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解法一

  外圆的面积:πR2=3。14×62

  =3。14×36

  =113。04(cm2)

  内圆的面积:πr2=3。14×22

  =3。14×4

  =12。56(cm2)

  圆环的面积:πR2-πr2=113。04-12。56

  =100。48(cm2)

  解法二

  π×(R2-r2)=3。14×(62-22)=100。48(cm2)

  答:圆环的面积是100。48cm2。

  (4)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5)小结: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πr2或

  S=π×(R2-r2)(板书公式)

  (6)讨论。

  知道什么条件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怎样计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图示多角度解答)

  ①知道内、外圆的面积,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环=S外圆-S内圆

  ②知道内、外圆的半径,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环=πR2-πr2或S环=π×(R2-r2)

  ③知道内、外圆的直径,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④知道内、外圆的周长,也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环=π×(C外÷π÷2)2-π×(C内÷π÷2)2

  或S环=π×[(C外÷π÷2)2-(C内÷π÷2)2]

  ⑤知道内、外圆的直径或半径及环宽,也可以计算圆环的面积。

  S环=π×[(r+环宽)2-r2]

  或S环=π×[R2-(R-环宽)2]

  ……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进一步认识圆环;结合图示理解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例题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使学生领会两种方法间的区别,好中选优,展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合作讨论中进一步弄清求圆环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68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解题思路。

  2.一个环形铁片,外圆直径是20dm,内圆半径是7dm,这个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75cm2,求圆环的面积。

  [引导学生理解阴影部分的面积为R2-r2=75(cm2),圆环的面积=π(R2-r2)=3。14×75=235。5(cm2)]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突出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布置作业,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72页8题。

  2.找一些关于环形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圆环的面积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S环=πR2-πr2或S环=π×(R2-r2)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测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同学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身的爱憎、自身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同学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4.考虑: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同学把课文分作两局部: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示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评:字词学习可以通过预习、小组交流来完成,但老师要注意参与同学学习中,了解学习情况便于指导,不要将此流于形式;此环节重在引导同学理清文章的脉络,并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的练习。

  三、再读课文,质疑

  1.同学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考虑: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同学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评:有疑则有思,可促进同学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此环节注意引导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身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评: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考虑方式,教学中要让同学多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三、学习第二局部

  1.读14-19自然段,考虑: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身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敬爱。)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同学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哀,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指导同学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评:此环节的教学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同学的思维特点。]

  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同学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评:对课文的总结采用了一种同学练笔的方式,防止了老师的说教,也进行了写的训练。]

  四、拓展: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保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身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评与思: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同学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要相机指导同学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要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10

  一、教材说明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11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的作文是《难忘的第一次》,我感觉题目不是很难,因此,上课简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就开始说作文了。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能力没什么变化,让我很满意。

  我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

一、选材独特广泛

  在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经历的难忘的一件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选材时要选自己最难忘的,一定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通过回忆,互相交流了各自不同的第一次,写作时选材很独特,很广泛。

  二、描写真实感人

  在习作指导时,我注重指导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如刘博林写的.是发生在小时候除夕夜发生的故事,自己本来不喜欢吃饺子,但是妈妈说在饺子里放了钱,谁吃到钱谁在今后的一年里有好运,所以自己就拼命吃,结果撑得肚皮都圆了,妈妈才说忘了忘饺子里放钱了。我觉得自己上当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童真童趣,能唤起读者的共鸣。还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还有的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当家,第一次撒谎等。其实,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足的之处是:拓展题材的指导用得多了,对写作氛围的渲染少了。因为选材时间过长,致使无法对学生谋篇布局进行细致指导。大部分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了,灵感被激发了,但还有几位学生没有大胆发言,因而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这节课虽已结束,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遇到多么简单的问题,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真心对待学生。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12

  第3单元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37页例4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难点: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1”。

  ⑴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⑵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3/5;

  ⑶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⑷汽车的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2/3。

  2、填空

  ⑴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3,总只数×2/3=();

  ⑵男生人数的2/5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5=();

  ⑶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请写出它的数量关系并解答。

  4、请把上题改为一道除法应用题。

  5、自学教材37页的内容。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说一说占体重的4/5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根据题意判断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请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分析解答。

  ①4/5是哪个数量的4/5?以哪个数量为标准把它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②哪个数量占体重的4/5?换句话说,体重的4/5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数量关系式表示?

  ③要求这个儿童的体重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A、用方程的方法

  B、还可以用算术方法

  3、比较例1和自学题(小组讨论)

  ①这两道题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题中给出的数量(),数量间的关系也();不同点: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

  ②这两道题在解法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都要先确定单位“1”;不同点:自学题中的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算;例1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解答。

  ③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A、要认真审题,确定好单位“1”.

  B、分析它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C、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D、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方法并解答。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37页“回顾与反思”。

  2、文字题

  ⑴56米的是多少?

  ⑵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3、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4、练习八的1-5题。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13

  第六单元《百分数》

  第1课时教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

  学生可能回答:①分子②分母③读法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吨,运走了它的。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四)、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百里挑一百战百胜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总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设计做一做

  板书设计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反思

  第2课时教学课题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四、拓展应用:做一做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作业设计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20%

  =750÷ =750×

  =750×0.2 =750×

  =150(人)=150(人)

  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人教版六年级教案15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序号: 时间: 课型: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教案02-03

六年级教案11-20

六年级美术教案10-09

六年级劳动教案11-06

数学的六年级教案12-15

六年级草原教案02-08

六年级法制教案11-26

六年级篮球教案11-22

六年级灯光教案03-17

六年级《穷人》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