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2
教材分析
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
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力和弹簧测力计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厘米有多长、1秒钟有多长等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测量的,力的单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尺子、温度计、量筒、天平、钟表等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基于此在《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需要的,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回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有关“测量”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知道测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动手操作,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学会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统计梳理已有知识,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自己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3
教材分析
1、“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
2、“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因为所学内容比较直观,贴近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应该感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已有三年,学生要自己学习并拓宽知识面不会很难。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息息相关,可是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2.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预测认为覆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那些影响。
4.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那我们人类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2、出示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动植物的`“诉说”
1、学生以小组观看有关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资料,自主选择自然环境,并说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2、小组活动:选择角色,并讨论分析“他”的生存对环境的需要。
3、课件出示反映人类活动的图片,学生观察,谈感想。
4、角色扮演,小组内表演,并推选代表。
说说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动空间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谈自己对人类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评价,谈收获。
活动二:改变一个小环境
1、小品展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主题为:日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根据小品内容学生展开质疑:
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判定?如何验证?
3、引导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4、预测实验结果,小草会有什么“反应”。
5、动手实验。
6、小结:注意做记录,随时观察。
三、总结。
1、列举人类哪些活动影响了周围环境。
2、谈实验活动的感受。
四、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回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板书设计
动植物的“诉说
第一组是森林 金丝猴 树被人们砍光了,
抓我们送到动物园去,
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第二组是草原 跳鼠 人们在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
第三组是湖泊小鱼 人们把乱丢垃圾,大规模捕捞,
恐怕那一天人类在也吃不到鱼了。
那么对于那些小动物,花草树木的控诉,我们该怎么做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4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5
【教材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5课内容。这一课在本单元中既是对前面四课内容的延伸,也是为下一课《做一个生态瓶》的铺垫,因此本课的地位尤其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知道一片区域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2. 知道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形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并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 能够按照食物链,将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2.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动植物保护意识,认识到和谐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难点: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复习旧识:依据前面四课的学习,回忆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水、阳光、空气等)。
2.新知导入:其实,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课件展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
3.谁能用成语来描述这两幅图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生物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捕食关系)
5.我们就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来认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吧!
二、新授
(一)谁被谁吃(食物链)
1.(课件展示农田中生物谁被谁吃):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说一说,在这个视频里,你发现这些动植物谁被谁吃呢?
2.语言小结:在自然界里,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时候彼此合作,有时候相互竞争,食物关系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连接在一起。(展示农田中的食物关系)
※小结(一):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展示课题——第5课 食物链
3.(根据农田中的食物链由课件演示这些食物链中生物的分类——生产者、消费者)根据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你能说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点吗?
※小结(二):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你能举出哪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例子呢?(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花、草、树木等。消费者: 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5.食物链练习
(1)请你判断这几条食物链正确吗?为什么?
A.毛毛虫→小鸟……………………………………………………(×)
B.草→田鼠→老鹰…………………………………………………(√)
C.青蛙→蛇→老鹰→蚯蚓…………………………………………(×)
D.草→蚯蚓→鸟……………………………………………………(√)
E.稻田→蝗虫→青蛙→狼…………………………………………(√)
(课件演示分析原因)
※小结(三):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草动物,最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注意箭头方向要向着强者的那一方。
(2)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怎么样的?
(课件演示分析原因)
答案:树→蝉→螳螂→鸟
(二)田野中的生物(食物网)
1.田野中的食物链:在这片田野中生活着水稻、蝗虫、鸟、蛇、鹰、青蛙、猫头鹰。(事实上,稻田里除了这些生物外,肯定还有其他的许多生物的)老师已经标示出了一条食物链:水稻→蝗虫→鸟→蛇→鹰。大家看看,在这张图中还有哪些食物链呢?请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田野中的食物链记录表。(讨论开始之前请一位同学朗读活动要求)
2.(讨论结束,组织教学)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3.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发现一种生物可能同时被几种生物吃。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根据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我们把这些食物链在图中标示出来就形成了一张网状结构。
4.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也很复杂。这些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生物学家把他们叫做食物网。
※小结(四):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完成课题——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语:科学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生活,在这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中,你能把它们和我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吗?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03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2-2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范文11-23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04-1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2-10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9-07
科学上册教学总结04-25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精选11篇)08-0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通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