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3 08:36:1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体会文章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和不敢讨厌,

  2.抓住叫声、动作语言,加强语言的实践

  3.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抓住叫声、动作语言,加强语言的实践

  教学难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在老舍爷爷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是那么清晰的跃然纸上。他那生动、细致的语言也无不流露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母鸡》。

  【略读课文学习方法指导,看课前的导读提示。】

  1. 找作者情感,理《母鸡》感情线

  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来。

  预设:我一向讨厌母鸡。【找同义词的方法理解“一向”】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找过渡段,理写作线

  师:作者一开始就说我一向讨厌母鸡,但是后来又说不敢讨厌母鸡,作者前后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把内容完整的结合在一起,你们能找出来吗?在文章中标出来 生找过渡段

  师:找过渡段,对课文进行分段这是一种很好理清文章的脉络的方法。像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把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 ?)(板书1-3),

  第二部分写的是(?)(板书4-10)。

  师:同学们“一向讨厌”和“不敢讨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语言文字当中好好品味这只让老舍先生爱恨交加的母鸡。

  二、再读课文,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一)、品读母鸡让人讨厌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找找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例举母鸡的罪状,越多越好。

  2、小组汇报:说说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并相机指导朗读,老师启发学生

  概括。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预设:

  第一段: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写了母鸡的两种叫声,第一种“嘎嘎”“没完没了”,直接写出“讨厌”,第二种“细声细气”“扯长了声如怨如诉”,描写非常细致,

  第二段: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对比母鸡对待鸭子、其它母鸡和公鸡的态度。

  第三段:这是一只发狂炫耀的母鸡。

  体会夸张的写法。

  3、总结并指出:先说讨厌母鸡,再具体写出讨厌的三个方面,叫做“总分 结构”。

  我们在最近学的哪篇课文也看到这样的段式?(《猫》

  (二)、品读母鸡让人尊敬之处。

  1、过度:老舍先生用他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描写了母鸡的叫声,让我们再一次把它积累到心中 【一起读】。同学们,母鸡的叫声在课文的

  4-10自然段有出现吗?请快速地默读课文4-10自然段,划出写母鸡叫声的词句。

  然后读一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想象叫声背后的深情,体会母爱的伟大

  (1). 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想象“咕咕地警告”画面

  a.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母鸡咕咕叫声里的含义是那么丰富,老舍先生除了对母鸡叫声的描写,还抓住了母鸡动作的描写,你又能体会动作背后的含义吗?快速找出母鸡动作的词语

  ①“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做做母鸡的动作,想象母鸡的语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想把本篇文章分为两课时,四个环节进行授课。第一课时为“初读感知—品读赏析”两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完成词语积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第二课时为“研读探讨—拓展迁移”两个环节。在这一课时里要对文章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突破教学难点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迁移升华文章的主题。教法上,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并注意点拨。学法上,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并能深入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

  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

  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的童话,叙述了种子发芽出土的条件和过程。全文共9个自然段,用4个“挺一挺”,分4个层次来写。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12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三、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幻灯、录音机、挂图,自制小黑板。

  ㈡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及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分、空气这些条件,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文中“泥、舒、蚯蚓、招、钻、挺”7个生字及“泥土、挺一挺,舒服、招呼”等词的意思。

  ㈢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出示两个试管,观察异同,导入 课文:一粒种子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⑴听录音读课文,圈生字,划新词。

  ⑵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标上小节号。

  ⑶检查:a.生字读音,b.文章节次,c.指名读课文。

  3.结合课文,学习生字。

  ⑴尝试学习“挺”。

  ①找出文中形象写出种子发芽动作的词?(挺一挺)并说出重要意思。

  ②学生字“挺”,认识字形。

  A.边看幻灯边提示学法:a.仔细观察,b.分析结构,c.找重要笔画,d.写一写。

  B.根据学习方法,尝试学习“挺”。

  ③文中写了几个“挺一挺,分别在哪几节?(用“|”划开)

  ⑵尝试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种下去时是怎么样的?(板画)运用学法学习“泥”字。

  ③尝试练习填空:种子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板书:暖和)从暖和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板书:暖和)从暖和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板书:温度)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先尝试练读,教师再点评批导,后齐读)

  ⑤小结。

  ⑶尝试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尝试练习因果名式:种子又反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板书:舒服)

  ③尝试学习“舒”字,比较字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板书:水分)

  ④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⑷尝试自学3-7自然段。

  ①尝试自学。

  A.读后想想,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

  B.用四步法尝度自学生字:蚯蚓、钻、招。

  ②检查。

  A.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重点教字“钻”。理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蚯蚓在帮它松土。懂得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板书:空气)

  B.分角色读。

  ⑸种子最后怎样了?——发芽了。(板画)

  4.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①本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生字?

  ②“挺”( )结构,左边是( ),右边笔顺是( )。“舒”( )结构,右边笔顺是( )。

  ③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 )( )和( )这些好朋友。

  ④你学会了用哪种方法把字写规范写漂亮?

  5.作业 :抄写出本节课学的生字。

  总评:

  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案。本教案能根据学生和课文特点进行设计,富有童趣。首先教师成功地抓住了四个“挺一挺”,用“种子身体挺一挺,那是因为(XX)”的'因果句式统贯整堂课的尝试学习,教学主线明,脉络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效大。其次是教师在识字教学上,运用了“仔细观察——分析结构——找重要笔画——写一写”的识字四步法进行识字教学,尤其强调了字形教学。第三是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字词教学、句式训练、朗读练习较为到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第四是针对常识性寓言的特点,教学中种子发芽需要的温度、水分、空气等自然条件的常识教学目标 在语文训练中也得到了落实。值得改进的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是重点,课堂上对“舒、挺”等重点字的教学,尤其是书写教学还需加强,指导需细致。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找出物体排列的某些规律,并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食物,感受植树中的各种排列乐趣。

  2、通过欣赏散文,感受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巩固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

  活动准备:长绿树和落叶树若干、小篓子、树的图片。

  活动过程:周围的树"你在哪里看见过树?"(小结:在马路边、公园里、小区里、小河边、家里都有树,我们生活周围到处都有树)

  二、认识的树。"你认识哪些树?"(小结:春天来了,柳树的叶子绿绿的,可是,你们知道柳树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三、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请你看一看,摸一摸,这两种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一、 小结:瞧,无论我们在马路上看到哪些树,即使我们不认识它,但是只要它的叶子比较厚、颜色深、表面有光泽,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常绿树"。

  四、区分香樟数的归属。

  教师介绍《幼儿知识百科全书》:香樟树一年四季都落叶子,但是,它落了叶子之后,马上长出新的叶子,所以,尽管它不停地掉叶子,但一年四季它满树都有茂密的叶子,它是常绿树。"五、关于植树节1、知道几月几号是植树节,植树的意义有哪些?

  2、读新闻,感知生活中的节日对自己的影响。

  六、一起来种树。

  1、落叶树和常绿树组成了我们生活周围的绿化和树林。在公园门口,除了有柳树,还有什么树?

  2、公园里的花匠很会种树,他们种树很有讲究的。出示第一条,一棵桃树一棵柳树,到了春天,桃树红了,柳树绿了,桃红柳绿。

  3、其他花匠种的'树,也很有意思,一起来看看。出示三条。

  ○ △ ○ △ ○ △★★ ★★ ★★★ ★★ ★★ ★★★● ●● ●●● ● ●● ●●●4、你发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的吗?

  5、孩子操作。最后两个合作排列一条。

  6、交流各自种树的方法。互相评价排列的是否正确。

  七、树真好1、我们的祖先种了许多树,那么你想在树下干什么呢?

  总结:我们可以在树下做许多是事情,是啊,"树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树真好。

  附散文诗:《树真好》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能挡住大风,不许风吵吵闹闹,到处乱跑。

  树真好,我家屋子清清爽爽,阵阵风儿吹,满树花香往屋里飘。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天好了,树下铺着阴凉儿,我和我的小猫咪,躺在树下睡午觉。

  树真好,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爬上大树躲起来,气得大狗"汪汪"乱叫。

  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啊摇。

  树真好,树叶在秋风里飘呀飘,树下铺着树叶地毯,我们可以在上面滚来滚去,跑跑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④依据上面问题的讨论,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略)

  4、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见解、归纳)

  研讨与赏析

  导入:从课文中,我们领略到了旧北京形形色色吆喝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写,令人爱读。

  1、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a、在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时间顺序介绍吆喝时,依次介绍了哪些吆喝?哪是具体描写?哪是概括描写?

  b、为什么介绍这些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c、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2、研讨、质疑:

  a、文中用了大量括号,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作用?

  b、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c、学习本文的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称序井然?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归纳。

  体验与反思

  1、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2、通过学习了本文,认识了许多旧北京的吆喝,针对于当前城市的吆喝(广告语),你如何看待“旧”吆喝和“新”吆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1、在你的家乡,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2、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器乐总领下文(4)早上(5)

  早一晚(5—9)晚上(6—9)

  口头广告引介绍叙述春夏

  (口语浓厚)(4—10)一年四季(10)

  声乐——吆喝评论内容秋冬

  (11—14)声调

  音韵节奏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提问引入:同学们知不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最喜欢马良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笔画了些什么吗?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23课“假如”。(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两遍。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

  1.范读。师:你们想知道诗的内容吗?那先听老师读一遍。我读书前,然后你有什么悄悄话告诉我吗?(让学生逐一说出朗读时的具体要求)你们要边听边思考:假如有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师:课文中几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2.整体感知,识字读文。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师:你们也想像李老师这样读吗?我相信你们比老师读得好!不过,现在有几个小淘气在和你们捉迷藏,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铅笔勾出生字词语。

  (2)说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师:这几个小淘气都找到了吗?你们的这些小淘气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请看课后“我会认”里的生字。请把每个生字朋友的名字叫三遍,你刚才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3)送生字”回家”。

  师: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谁愿意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找“朋友”。

  师:你们在课文中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离开课文你还认识吗?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找朋友”,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找,找到一个领着大家读两遍,并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9个生字都找到了,你们仔细看看有些字是好朋友,组在一起是个词。现在从这9个生字中找朋友组词。(寻食、健康)文中说:“谁到哪里去寻食?”在文中找出含有“健康”的句子读一读。

  (5)识记生字朋友的样子。(小组讨论交流)

  师:9个生字朋友都认识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6)与生字广交“朋友”,并送“朋友” 回家。

  师:这些可爱的小淘气可以交许多朋友(组词),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淘气帮它找朋友,再把你找的朋友送回家。(就是用组成的词说一句话)

  (7)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读文感悟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共写了几小节?写了小作者的几个美好的愿望?(待学生读文回答后)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2.小组内互读。

  师:在这三个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抽人读)请大家在小组中读一读,四个人每人读一小节,看看谁是最佳小小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内交流。

  师:在你读的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假如你是小树(或小鸟、西西),你心里会怎么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感悟句子。

  师:读读句子。你喜欢哪个句子,能说说为什么吗?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拓展说话。

  师:你能用”我要给……”说一句话吗?

  4.创设情境诵读这首诗。

  (1)第一小节。师:马良的神笔可真好啊!能画出这么美的画。请女生看图,男生读第一小节。

  (2)第二小节。师:你们喜欢可爱的小鸟吗?会学鸟叫吗?男生小声学鸟叫,女生轻声读第二小节。

  (3)第三小节。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与这首诗有关的画面(抽人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5.赛读。

  师::你们敢跟李老师比比吗?我读两行,你们读两行。一、二组与三、四组赛读;男生与女生赛读;学生边读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读。

  6.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7.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三、拓展活动

  1.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抽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画的什么?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注意下边有老师和同学,你该怎么说?

  四、指导书写

  1.复习要写的字。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 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 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加强范写指导。

  五、总结

  师: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附:板书设计:

  假 如

  (有神笔)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4、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5、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6、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理想的风筝》作者采用的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2、体会《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能结合课文《明天,我们毕业》的具体内容说出一些重点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3课时

  21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莫泊桑的背景,理清课文的脉络,指导分段和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人们曾称他是"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写的短篇小说将近三百篇,其中《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生词,教师正音。

  "孜",平舌音;"吆喝"中的"喝"读轻声。

  3、提醒字的写法。

  "奈"上半部分要写得扁而宽,撇与捺向两边伸展。下半部分的"示"要尽量上靠。"陋"的最后一笔是"L"。"吆"的右边不能与"么"混淆。

  4、交流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案《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酷爱:非常爱好。

  揣摩:反复思考推究。

  烙印:烙铁烫下的印记,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孜孜不倦:非常勤勉。

  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指话多)。

  5、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识字,区别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注意积累,学习运用。

  2、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准备

  教师: 反映《溪居即事》意境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和诗文朗读CD。

  学生: 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一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是识记由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成的新词,积累15个词语; 三是比较形近字组词语; 四是用“是”、“有”、“在”写句子,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是读读背背唐代崔道融的诗《溪居即事》; 六是朗读小诗《看红灯》; 七是复习用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读小诗; 八是自主识字园地,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一题区别多音字: “觉”、“乐”。建议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辨别多音字。即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分多音字。

  * 第二题巩固学过的生字,积累15个词语。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自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读记这15个词语。

  * 第三题安排了四组形近字。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每组字的异同,然后让学生对比组词语,从字形、字义上加以区别。四组字都可以抓偏旁表义来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 第四题通过提供的例子,训练学生写一句话的能力。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可以通过听(朗读能力好的教师可以当堂范读,朗读能力较差的教师可以借助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也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背诵。

  《溪居即事》这首诗的意思是: 篱笆墙外谁家没拴好的小船,被春风吹进了钓鱼湾。小童见了以为有客人来了,急忙跑向柴门去抽开门栓。

  * 多数小朋友都看过红灯笼或玩过红灯笼,对红灯笼很熟悉,很喜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拍手边朗读。也可以配上其他的'动作。

  * 教学此题,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运用已学过的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既运用了部首查字法,又自学了生字,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 二是朗读小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 建议学生自主圈画出认识的字,再分四人小组交流:谈一谈自己识字的方法、经验。

  教学思考与设计(参考)

  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告诉学生,通过第六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又和好多汉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它们可高兴了。今天,这些好朋友又来和大家见面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第二题。请大家大声地叫一叫你的好朋友的名字(读词语),忘了的问一问你的同桌。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积累。

  二、教师小结,拓展到自主识字园地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还交了不少朋友。看,它们来了(出示“自主识字园地”里的字、词)。

  1、认一认园地里的汉字,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老师、同学,也可以运用字典查一查,能认多少认多少。

  2、把认识的字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数一数有几个。

  3、说一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认识这些汉字朋友的,和同学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

  三、读读玩玩(兼作课间休息)

  1、自读儿歌,想一想这两首儿歌分别写的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背诵的把儿歌背下来。

  3、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拍手读儿歌,进行课间休息。

  四、指导学生回到座位,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 正确、流利。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同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背诵。

  五、区别多音字和用形近字组词语

  要求: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完成第一题,一组做第三题。

  1、自主读一读,弄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完成。

  2、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做得正确。

  3、两大组交换。

  建议: 教师在学生分组自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培优补差,注重分层教学,力争把差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内。

  六、读一读,写一写

  1、读第四题每一组的例句。

  2、仿照例句写句子。

  3、同桌交流,看谁写得正确、通顺。

  七、自学生字读小诗

  1、抽学生说说部首查字的方法: 先找到要查的字的部首,数一数有几画; 然后在字典“部首目录”里找到它,翻到部首对应的页码,在“检字表”里找到该部首; 再数数要查的字去掉部首后剩几画,就在几画里找到要查的字,看看要查的字在字典正文的哪一页; 接着在字典正文里找到要查的字,把音节写在四线格里。

  2、用部首查字的方法查出文中带点字的读音,并把音节抄在四线格里。

  3、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4、通过多种方式熟读小诗,然后与同学交流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参考资料

  《溪居即事》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经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雕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