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7 08:45: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总结:

  第三、四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语文教案 篇3

  1.初步阅读。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了鲸哪些方面的知识,弄清课文条理。

  2.小组合作学习。在大致了解课文结构和内容以后,告知学生马上要召开一个“科学新闻发布会”。要求人人争当小科学家,准备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前提是必须读懂课文。然后,让他们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填写下面的表格。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科学新闻发布会。创设新闻发布会的情境,教师作主持人,让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鲸研究专家”,汇报有关鲸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可以有选择地围绕一个方面重点深入地谈,以此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发展能力和训练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课前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介绍,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发,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词句和段落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放录像,当学生看到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狠凶”的画面时,定住影像,提问:“怎么才能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说:“从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叫华佗。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费力气,又没伤着自己,就把两只羊分开了。人们称他是聪明的华佗。你们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办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小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边读边标自然段续号。

  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词句和问题划下来。

  2、指明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质疑,适合在这个阶段释疑的一般性问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或者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在下个阶段解决。

  过渡:妈妈为什么送小华佗到药铺去学徒?你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学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想: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 去世

  问:父亲去世了,华佗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齐读

  过渡:父亲去世了,7岁的小华佗被妈妈送到蔡医生药铺学徒,他这么小,蔡医生收下他了吗?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

  思考:蔡医生怎么考华佗的?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开--拉开

  过渡:蔡医生让小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那两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请你们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画下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讨论。

  (2)小组汇报学习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录像。

  问:通过两只羊打架的样子说明什么?

  板书:斗得凶

  问:“凶”可以换什么词?(厉害)

  (4)我们把两只羊斗得很凶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读

  (5)问:华佗看到这种晴景怎么想的?

  板书: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问:为什么硬拉不行?

  过渡:硬拉是不行的,华佗想出什么办法?好在哪里?请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段有几句话?

  (2)读第一句话。

  想:华佗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采拿晃

  (3)读第二句话。

  问: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争着去吃

  (4)读第四句话。

  问: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引开”与“应拉”有什么不同?

  (5)读全段。

  (6)填空练习。

  华佗采来( )的青草,两只手( )拿了一把,在两只面前( )。两只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 )的羊被华佗( )。

  (7)指导背诵。

  这段有3句话,先写华佗想的办法,再写羊怎么做的,最后写结果。记住这个顺序就能很快地背下来。

  试背男生背齐背

  过渡:华佗完成了蔡医生的考题,蔡医生怎样做的呢?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问题

  6、为什么课题是“聪明的华佗?”

  四、有语气地朗读。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匿笑、祷告、嗅、摩、衍等字词,积累语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初步体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初步理解诗歌意象及借物抒情的方法。

  4、感受诗歌轻松愉悦的意境美,温馨圣洁的情感美,体验人间至真至纯的母子深情及诗人博爱的胸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教师以舒缓深沉的语气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xx年6月的《语文新圃》上刊载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所破旧的山村小学,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孩子们的愿望很多,也很美好:有的说长大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老师,有的说要当大老板……突然,一行字闯入老师的视线:“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老师又惊奇又好笑,接着往下看:“我爸爸不幸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家说黑夜里有鬼。我很怕鬼,妈妈也怕,只有爸爸不怕,可是爸爸已经不在了。还听人们说,家里有狗,鬼就不会来了,可我家连狗也没有。我多想变成一条狗,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口,那样妈妈就不再害怕了。”读到这里,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出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2、指明个别朗读。(穿插识字环节:匿、嗅、祷、摩、衍等)

  3、思考讨论: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况)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三)美读探究

  师: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读出这孩子的个性与情感。诗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该怎样读出妈妈的心情?

  1、小组合作品读,互相揣摩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指明个别朗读,读后点评。(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不够好,请说出理由,并试着朗读。)

  语言品味重点语句参考:

  ①“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句中妈妈的话语要读出焦急的心情。从“暗暗”、“匿笑”中体味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中“突然”表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个性,同时表现要给妈妈带来惊喜的心情。“求”表现孩子撒娇的天性和恋母、爱母的情感。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句中“坏”字读出母亲又惊喜又嗔怪的语气,贬词褒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句中“不”字拉长读升调,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天真、得意的语气。)

  3、听录音精彩片断朗读,对比再点评:录音读得好,还是学生自己读得好,说出理由。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四)助读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1、 生自主讨论交流。

  2、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把儿童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既赞美了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母爱的光辉。

  师:从文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生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2、 介入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资料一、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是一位不幸的人,幼年丧母,青年失去心爱的人,中年妻子病逝儿女夭折。但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他仍然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是何其博大!

  资料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泰戈尔

  设计意图:此环节修改,介入资料一、二,①意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解读文本,更加深刻体会诗人内心情感。②让学生在体会世界伟人博大胸怀的同时,得到情感心灵的熏陶和陶冶,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拓展抒写

  1、结合实际,谈谈感悟: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2、真情表达,借物抒情:以“假如我 ”句式,写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体验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水到渠成进行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爱犹如春风细雨随时沐浴着我们的身心,只是平时缺乏感受。

  ②以“假如我_____________”句式写话,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及时运用文中所学借物抒情的方法。

  (六)作业延伸

  1、学做诗人,请把课堂上所写的这句话,拓展成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2、积累知识,收集有关母子之爱的诗文、名言或典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

  作业①:为了学以致用,落实巩固能力目标。

  作业②③:学习语文功夫在课外,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总结:同学们,母子深情是人间至爱。母爱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一声轻轻的叮咛,一丝会心的微笑,甚至烦人的唠叨,严厉的斥责……都是浓浓母爱的表现。可我们有时却忽略了,不懂得感受,不懂得珍惜。如今请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回报吧。